分享

第一百十四卷为君子与做小人

 小脚大丫 2011-02-18

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

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做小人也。

[述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基于各自的素养与境界有别,不同的人对待自己的缺失的态度也相差甚远,因此便有“君子”与“小人”之分。

 “君子”不但能够“蹈大义而弘大德”,而且善于发觉自身的“不是”,及时予以更改,即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过善改者,不言而喻,其志定在必夺“君子”之名实。而明知人之所非议、所憎恨而执意肆行者,自然是甘做人格卑鄙的“小人”无疑。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本无高尚与卑鄙之别。然而,因不同的人对待自己的缺点,甚至错误的不同态度,就必然产生“君子”与“小人”的界定。其缘由即在于,一个人的缺点错误不仅会阻滞其本身的成长进步,而且还会对他人、群体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譬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因失察于人又刚愎自用,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与秦国作战,结果使得40万赵军被俘后又被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南北朝时的前秦皇帝符坚,因不听智谋忠直之士的劝诫,一意孤行,又拙于用兵,结果使80万大军竟毁于一旦。

  赵括、苻坚之所以成为兵家及后人的笑柄,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惨败,而主要在于他们的“明知人议其非”,却“偏肆行无忌”。镜可照人却不可自照,目能鉴别人,却不能鉴自身。凡是明智之士,不但不讳疾忌疾,而且还常常鼓励、约请他人举己之“不是”,揭己之所非,并诚心实意更正改过。正因为“君子”能够“谢过以质”,所以有“君子之过,不害其为君子”的说法。同时,正因“小人”总是文过饰非,甚至对其“过”、其“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才导致自败,以至于害人祸国。

 古人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若贵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陆挚《陆室今集》)“人之憎我也,不呆不知也。”(《战国策·魏策》)一个人有缺点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缺点过失的讳莫如深,执不悔改。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被人非议固然令人难堪,但是,只要能正确认识、对待他人的非议,闻过即改,便不失为品质高尚者。倘若“任人评说”,依然我行我素,则其害则大焉。

 古人十分讲究“内修”。而“内修”的,首要便是“内省”。“内省”的基点,就是对自己的过失,缺点的自觉审察,自觉矫治;对未流于外的内疾涤除于萌芽,对已形诸于外的过错及时改正,设法阻遏其流播,减除其消极影响。由此,便可以循序渐进,步入高洁的人格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