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莫地平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么? - 查房日记

 yyzster 2011-02-19
脑出血或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其患病率112/10万,年发病率为81/10万,致死率、致残率很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并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持续的高血压可是脑内小动脉硬化,在用力、激动等外加因素使血压骤然生高的情况下,易因压力的变化而致动脉破裂出血。
  其发病年龄在50-70岁,多有高血压病史,寒冷季节发病率较多,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少数患者有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活动不便、口齿不清。急性期表现: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血压显著升高等,如有以上症状辅助头部CT检查,诊断不难。
  治疗原则是:防止进一步出血,挽救生命、促进机能恢复。内科保守治疗适于出血量少、无生命危险及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者。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CT的出现,外科手术治疗在治疗脑出血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立体定向高血压脑出血钻孔置管引流术是利用计算机将血肿腔三维从建,根据血肿形态选择合理穿刺路径,置管抽吸、引流血肿,是神经外科与高科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损伤小、精确度高、清除血肿彻底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打击的患者。
   
  脑出血在急性期死亡率近50%,预防该病尤为重要。首先应从预防及积极控制高血压入手,防治高血压病时除长期合理服用降压药物外,应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过度紧张,坚持保健体操、太极拳等适当的经常锻炼、戒烟、少量饮酒及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激烈的情绪波动。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能减少脑出血发病危险性;过度饮酒是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合理控制饮酒是必要的。

脑出血时如何使用脱水剂
来源:39健康网

  脑出血的急性期常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导致脑疝形成,因此,应及时应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6小时1次,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以上两药可同时或交替应用。

  (4)临床症状较轻,病人神志清楚,无剧烈头痛、呕吐,眼底检查未见视乳头水肿者,可暂不用脱水剂。相反,如有剧烈头痛或呕吐,可试给50%葡萄糖60毫升静脉注射,并密切观察用药效应。若症状改善,说明确有颅内压增高。如果头痛、呕吐等症状未减轻,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所致,宜用止痛或镇静剂。对此类病人,一般主张暂时不用甘露醇,以免干扰颅内高压的稳定性。

  (5)脱水剂一般应用5~7天。但若合并肺部感染或频繁癫痫发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脑水肿加重,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6)应用脱水剂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达到了脱水的目的,又要预防过度脱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

脑出血的家庭应急处理措施
来源:39健康网

  [病因]
  (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最常见的原因。
  (2)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破裂。
  (3)颅内肿瘤出血如原发性肿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或继发性肿瘤(绒毛膜上皮瘤)。
(4)脑型肺吸虫病。

  [临床表现]
  (1)内囊出血(capsula interna haemorrhage)
  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昏迷、对侧肢体完全弛缓性偏瘫,常伴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的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此称为内囊损害三偏综合征,另外病侧瞳孔放大。

  (2)桥脑出血

  起病急,意识很快丧失呈深度昏迷,伴有呕吐、高热,病灶侧面肌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呈中枢性瘫痪,头转向病灶侧,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

  (3)小脑出血(cerebellum haemorrhage)

  起病急,病人突然出现后枕部疼痛,常伴眩晕、频繁呕吐及共济失调、脑膜刺激征阳性且很快进入昏迷。

  (4)脑室出血(ventricular hemorrhage)

  常有躁动不安,昏迷逐渐加深,呼吸不均匀,体温时高时低,两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躯干可呈角弓反张,有时出现肢体抽动及瞳孔缩小等。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在非休息状况下发病。

  (2)病前常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

  (3)发病前可有头痛、肢体发麻等先驱症状。

  (4)发病急,可有内囊、桥脑、小脑或脑室出血各种表现和体征。

  (5)眼底检查可有视网膜动脉硬化等征象。

  (6)血压升高或正常。

  (7)常有颈强直和克尼格氏征阳性体征。

  (8)脑脊液检查可有脑脊液压力增高,多为血性。

  (9)CT脑扫描可显示高密度病变影像。

  (10)脑血管造影可确定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病变。

  [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

  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

  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

  起病缓慢,常有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症状,体检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局灶性神经体征等,可助鉴别。

  (5)其它原因所致昏迷如药物中毒、低血糖及乙型脑炎等,均有各自病例特征,一般可与脑出血昏迷区别开来。

  [家庭应急处理]

  (1)病人平卧,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搬动,以免再度出血。

  (2)躁动时可给予镇静药物,如肌注或喂入10mg安定等药物。

  (3)高热时,可在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等处放置冰袋或冷水湿敷等物理降温方法来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脑缺氧耐受力以降低颅内压。

  (4)血压高时,一般不急于用降血压药物,舒张压高于13.3KPa(100mmHg)时,可采取头高脚低位(头端床脚抬高30度);当舒张压低于13.3KPa时,则采取头低脚高位(脚端床脚抬高30度)。

  (5)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病人采取卧位,并禁食。

  (6)若出现休克、心衰及心跳骤停时,应即紧急处理后,送往医院急救。

  (7)由于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因此发病后,应尽快送往医院抢救。

重症脑出血的治疗
来源:39健康网

  ⑴控制高血压

  是否需要降压。如血压不超过26.7/14.7kpa(200/110mmHg)一般不需要采取降压措施。

  降压程度。已知原高血压水平的,一般降至略高于平时的水平,如不清楚平时血压情况则降压幅度不应大于20%,最高不大于25%,或降至18.6~21.3/12~13.3kpa(140~160/90~100mmHg)。

  降压方法。血压急骤下降显然不利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甚至加重脑缺血,使TIA频度增加,所以应缓慢地降低血压,不宜过猛,一般选用中成药珍菊降压片,2片,日3次。

  ⑵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0%甘油盐水,按1g/kg口服,每4小时一次,或可首次给服100ml,以后60ml一次,每日4次。或10%甘油静脉用制剂500ml静脉滴注。

  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4~6小时一次,可和速尿40mg静推交替使用。输入后4小时内如尿量少于250ml,要慎用或停用,检查肾脏情况。

  ⑶止血药和凝血药

  虽然一般认为脑内动脉出血难以药物制止,但对点状出血、渗血,特别是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故临床上对脑出血病人仍可选用。

  ⑷手术治疗

  通过颅骨钻孔或骨瓣形成以清除血肿治疗脑出血,采用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法治疗重症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在CT引导下定位进行血肿吸出,配合自拟方禹功七厘夺命汤灌肠或鼻饲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1.7%。这种治疗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方法简单,安全,手术在局麻下进行,不存在麻醉危险,创面小、时间短,加上尿激酶的作用,可以较充分地吸出血肿。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一般情况差的病人。

  适应症:

  小脑出血:如病情恶化,应即进行紧急手术可能获得转危为安的疗效。

  半球浅部实质内出血: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卒中,或在起病后1~2天内症状有短暂的好转或稳定,然后恶化加重者,如无其他禁忌症,可考虑手术。

  脑出血后恢复缓慢,经影像检查显示有较大脑内血肿,可考虑手术清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