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变被动适应需要激励为主动激发需要激励

 乐家2 2011-02-21
如何变被动适应需要激励为主动激发需要激励- -
                                      
  对人性的争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人性的判断对管理而言似乎非常重要,因为基于人性恶或X人的假设,管理就是一种督促性、强制性、约束性、惩罚性的手段,管理者则是防止下属出轨的监督者;如果基于人性善或Y人的假设,管理就是协助性、辅助性的手段,管理者则是为下属创造良好环境和关系的工作伙伴。但是这些观点似乎都难以绝对地证实或证伪,因为人性是如此的复杂,人绝对不是天生邪恶,但人的天性中确实有追求舒适、幸福、安逸的本能,虽然正是这种本能使世界不断进步,但如果没有了道德尤其是法律的规范,天使就会变成魔鬼。教育和环境不仅对人的习性、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模式等的形成和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贪图安逸、享受和不劳而获的本能,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所以,人的需要不可能是天生的、固有的、静止不变的,需要的内容和需要的强烈程度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需要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的顺序以及激励力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以下七种激励方法都可以激发员工特定的需要。
  1.公平激励。人的需要主要是在与周围的人或环境的比较中对自身缺乏的一种主观感知,这种比较实际上也是衡量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回报。这种公平性的比较往往被看做是保健因素,因为员工认为得到公平的回报是天经地义的,得到了不会产生动力,得不到则会产生强烈的不满,严重挫伤其积极性,使其对努力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联性失去信心以致放弃努力。实际上,保持系统的公平性,尤其是使处于相同或相似位置、承担相同或相似责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能力、付出了大致相同的努力、取得了大致相同的成绩的员工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可以激发员工新的需要并增强员工通过努力满足需要的信心,所以同样具有激励的作用。
  2.前景激励。需要是结果的吸引力,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前景,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是努力后的一种回报。当一个人可以预见或有信心能够实现某种对自己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他就会产生这种需要,就会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组织应该在相应的政策和条例中明确员工各种行为的结果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员工因对结果的期待和对前景的憧憬而产生强烈的需要,并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3.能力激励。某种需要有无激励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如果他觉得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就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过来,具备某种能力本身也会使人产生相应的需要,如果某人掌握了一项别人不懂或不如他的新技术,他就会产生我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取得更大的成绩、得到更丰厚的回报等需要。这时,如果组织的系统和机制也能够强化他对自己的能力与这些需要的满足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预期他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而且会为此付出必要的努力。所以,组织应该不断地通过提高和更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4.信心激励。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没有野心,而是人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能力;人们满足于现状往往并不是他们没有更高的需要和更强烈的欲望,而主要因为他们充满矛盾和犹豫,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努力会不会白费,或者是他们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员工需要外界尤其是自己信赖的、尊重的、敬佩的人的鼓励,来自上级的鼓励更加可贵,这不仅意味着上级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意味着上级会给自己提供成功的机会和必要的帮助,这无疑会激发他们的需要和激励他们努力进取。
  5.竞争激励。前面说过,人天生有追求安逸、幸福、舒适生活的本能和天性,人们在实现某种目标之后往往会产生满足于现状的惰性,但是人也有不甘落后、害怕被淘汰的危机感和上进心。人的挑战精神首先来自于挑战性的、竞争性的环境和条件。所以,管理者要不断地创造竞争性的环境,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需要。
  6.强化激励。员工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与其对结果的预期连在一起,这种结果事实上就是组织和管理者对员工的努力和绩效的反应,一般称之为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零强化。作为激发员工的需要的强化主要指正强化,这种强化可以是职务的晋升、工资的增长、奖金的发放、奖品的授予,也可以是语言的鼓励和精神的嘉奖。管理者及时的强化不仅会激发员工产生新的需要,而且可以对其他员工产生示范激励的作用。
  7.变化激励。双因素理论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异,如提升的机会在特定条件下或对特定的人而言可以是保健因素,而工资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或对特定的人而言则可以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任何的激励因素都有可能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失去激励作用变成保健因素,从而使组织的激励资源变得衰竭。所以,组织和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变化激励,有时只要赋予激励一点点不同的含义或意义,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就能够激发员工产生新的需要。(摘自《领导科学》2005年第8期 莫寰、孔晓明 原文300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