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秋鸿来有信 2011-02-22
        著名诗人舒婷说过:“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培育出来的。”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属于读者。然而,反观现实中的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激情飞扬中强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让所有的领悟、感受、认识都统一在标准的答案之下。这样我们也就很难见到根植于学生情感土壤上的洋溢个性的思想火化,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精心合作的“插花”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1、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是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2、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阅读体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了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了主体自身的存在,使客体中的情感变成主体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少许多。
  (2)整体性。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解读,总会丧失些什么,必然会使作品失去其完整性。人的思维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产生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拆解和拼装的。阅读体验应该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3)独特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心理图式”不同,因而他对作品的体验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在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有时甚至也是在创造意义,因此,教师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
  3、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已有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该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或图式)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识别出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这正如清代诗论家薛雪所言:“杜少陵诗……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对于同一首诗来说,其信息含量本是相对固定的,但它的涵义却因不同读者头脑中所贮存的相似模块不尽相同,便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相似选择和相似匹配,从而呈现出有差异性的读解。因此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操作措施
  1、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走进文本的兴趣
  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探究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关注学生认知的焦点。如教学《宝石花》一文,先给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鲜花,再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听了宝石花这个名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几乎会异口同声的说:“宝石花长什么样子,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是的,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学习的焦点。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打开书本读起来,以尽快找到答案。
  (2)根据学习内容设问。如我在执教《识字1》要求学生学习三组关于秋天的四个词语,是这样导入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又是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们你们会说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教学《为了妹妹》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先出示“决定”两字,问学生“你们作过那些决定?”再出示“重大的决定”,再问学生“你们做过重大的决定吗?你认为怎样的才是重大的决定?”“是的,我们这样的年龄基本上没有做过重大的决定,可是,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却在一瞬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这是一个怎样的决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设计问题,体现了语文课堂生活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置身于同小男孩的对比中,唤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迫切情感。
  2、尊重个性,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1)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同学喜欢大声诵读,而有的学生喜欢默读。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的读,只要是学生处于内心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他们,而是应该去指导他们,去支持他们。
  (2)自主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差异,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哪一节读得棒就读哪一节,哪个小节最具吸引力,就读哪个小节……以充分尊重学生得个性,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如我在教学《五彩池》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坐在一起,进行选择性学习:想当播音员的同学有感情地读读文中描写五彩池美丽形状和颜色的语句;想当画家的同学给五彩池配上一幅艳丽多姿的画,并写上一句广告语;想当地质学家的同学去研究五彩池形成的原因,写出一份报告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哪些同学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都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课堂上生机盎然,每个学生都会异常活跃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地乐园。
  3、激活课堂,让个性的花蕾尽情绽放
  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观综合的语文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显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1)以“读”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情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层次的读。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在浓烈的阅读氛围(如品读,分角色表演读、加手势读、小组竞赛读)中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真切体会山光物态的情趣,想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感人的场面,领悟到人物真、善、美的情怀,领略文章的意境美。
  如我在教学《秋游景山》一文,当学到写果园里的这一段时,我们进行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大家该怎样读这几句话,学生们觉得很新鲜,都跃跃欲试。通过约2分钟的准备,“小老师”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指导他人。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得可爱些,果实的淘气、顽皮要表现得强烈;有的建议这几句要读得优美些,对丰收的美丽景色加以赞美;连平时朗读较差的同学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建议大家朗读时要把心放到句子的情境中来,一边在脑子里想象当时的景象一边有感情地吟诵。”不管学生读得活泼还是优美,这都是学生对语句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老师应该珍视。
  (2)以“说”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动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及把汲取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样,教师应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请看《爷爷的芦笛》的教学片段:
  师:爷爷的芦笛是什么样的,你们读懂了吗?
  生:芦笛是用芦苇的叶子做的,吹出来的曲调婉转悠扬,很动听。
  师:你们真的读懂了吗?再读读写芦笛的这两句话,然后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爷爷的心灵手巧。
  生:我感受到爷爷和大海边的一切都有深厚的感情。
  师:是的,芦笛是和爷爷紧紧连在一起的。海水、海鸟、芦笛,还有爷爷,一幅多美的画卷呀。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反馈
  师:那么,你觉得爷爷的芦笛是一支怎样的芦笛呢?
  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美妙的芦笛。
  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神奇的芦笛。
  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迷人的芦笛。
  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幸福的芦笛。
  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让人终身难忘的芦笛。
  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有着生命活力的芦笛。
  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走向精彩。是的,我们应当牢记,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
  4、开发时空,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文实践经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本身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实践,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其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1)让学生在课前有大量阅读的基础。进行个性化阅读,只读少量的精品文章是与现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的。要知道,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而现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农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学生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有时,即使是老师有心涉及一些课外的有关知识,学生也像听天方夜谭般的云里来雾里去,摸不着头脑。因此,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如果条件允许,还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有益的信息。积累丰富的信息为阅读的个性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在课堂有充裕的语文实践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摒弃面面俱到式的繁琐的内容分析。教师可运用“一点突破”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即以一篇课文关键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如我在执教《镇定的女主人》一文时,抓住关键词“镇定”,通过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女主人语句和她的心理活动,品读感悟,加强理解。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3)让学生在课堂有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点批注进行有创意的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发掘和填充文本的“空白”。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对他们的独特见解延时评价。如此,在课堂上,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妙语连珠,激扬个性,使阅读具有无穷的魅力。
  请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的一个片断: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
  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觉得还可以换成长、钻、伸、露、探。
  师:用心体会,怎么样的长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不停地长,笔直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你们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
  生: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决定着他们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行为!
  (4)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广阔的语文实践的空间。语文教学不但要在课堂上强化语文实践,而且还要在课后拓展语文实践。如教学《燕子》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利用春游的机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悟春的气息。回来后,有的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赞美春的美丽,有的学生用一幅幅美妙的春景图描绘家乡的可爱……学生经过自主实践后的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个性风采。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宽容和人文关怀。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相当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我们期待着个性的花蕾绽满花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