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锋变化之议(2010-7-4)

 他山石主 2011-02-25

 

 

孙过庭说:“一画之,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书谱》)即指出笔锋变化的重要性,也指明笔锋变化的方法。“锋杪”、“毫芒”实际是笔锋的不同叫法,意在强调笔锋的最尖端的作用,而“起伏”、“衄挫”就是笔锋的变化方法。

姜夔在其《续书谱》中进一步对用笔作了阐述:“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由此可知,笔正可以藏锋,藏锋则可蓄势,其目的为的是出锋,锋出而又分八面。其中妙不可传的实在在起倒之间,这样晦明自显,神奇自在其中

董其昌对此大概有所感悟,他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画禅室随笔》)”。他人之论乃他人之悟,缺少了自己的实践和感悟是不行的,因而董其昌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然而他也感到难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此得“不能实证”,就在于“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书法艺术难就难在此处。董其昌自感已“过此关”,故而自信地说“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而许许多多的书法爱好者,大都难过此关的。

苏东坡认为:“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苏轼《论书》223页)”米芾称自己的书法是“刷字”,其特点是“八面出锋”。

朱履贞在其《书学捷要》一文中说:“凡学书,须求工于一笔之内,使一笔之内,棱侧起伏,书法具备。”

笔锋的正侧、起伏,是由执笔的方式和运笔的提按不同而别。书法大家深得此诀,即使明传,一般书者也难以理解的透,需在书法实践的过程中,细心体悟。书写大字,欲作条幅中堂,执笔必然要高,正侧、起伏更为不易,一味地正笔而书,或可书篆,行草则不可如此。余试正侧起伏之法,顿觉己书大增方劲之力。三十余年方有此悟,才用此法,必助我脱胎换骨也,亦为幸事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