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1 09:53:33)作者:卧龙 · 禅坐时必须全心感受着呼吸,也就是将注意力放在鼻尖。当呼吸的气流接触到鼻尖的时候,就会产生感觉。借着那种感觉,让我们能够学习如何专一心思。对初学者来说,这可是不简单的。 · 给思绪一个名字 · 有益的念头、成熟的态度等等。当你发现自己有着不成熟或不健康的想法,你就能够除去这些念头。只要你可以随时导正自己的念头,就再也不会不快乐了。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不自觉地郁郁寡欢。 有三种类型的感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如果心灵观照出有苦受浮现,就可以如此分析:“啊!这是被称为痛苦的苦受。我不喜欢这种感受,我要除去它。”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作如此的观照。当苦受一浮现,无论我们远离、排斥这种感受,或者要试着改变外在的因素,以及各种努力于消除苦受的尝试,都无法真正消除它,除非我们能够将心中的渴望去除。无论我们如何善待身体,无论我们如何移动它,身体还是会一再地感到不舒服,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渴望着舒适。 注意一下这个顺序:接触、感受、反应。当出现“这是痛苦,我要远离它”的念头,与其试着去远离痛苦,不如全心观照这感受的所在,如此就能明了感受的本质是无常的。无论是感受的内容或强度都会有所变化。随着念头的转变,你们应当就能够了解,感受是不坚实的。 有一事实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就是并非是这身体在受苦,而是身体本身就是苦。只有了解这个事实,然后我们才能开始深入探讨人生受苦的本质。因为我们不是只有偶尔感到不舒服,而是这个身体本身就是由苦所组成。身体如果一直坐着或躺着不动,一定会感到不舒服。要知道无常和不知足,本来就含藏在人类的身体中。感受的浮现是不请自来的,那么为何将感受称为“我的感受”?所以,当身体有不舒服的感受出现,如果真的要移动身体,也必先经过如上所述的认知后再移动,而不要不自觉地移动。就算检视过理由,要移动身体也要轻轻地移动,必须不会对自己或邻座同学产生干扰。 如果咬紧牙关的坐着,并且想着说:“就算会很苦,我也要坐下去。虽然讨厌吃苦,我还是要坐。”这样做早晚会对禅坐、对整个学习造成厌恶,这和不自觉地移动一样是错误的反应。一个是为了贪图舒适,而另一个则是对不舒适感到厌恶,这是一体的两面。只有深入观察种种感受的本质以及所产生的反应,才能获得解决之道。当感受和思绪出现时要面对它们,了解到它们都只是暂时的,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怎么会认为那是你们的感受和思绪呢?你有要求它们出现吗?当然没有。你是真心来禅修的,不是吗?然而坐着坐着,满脑子都是这些思绪。它们是属于你的吗?这不是在受苦吗? “无常”、“苦”和“无我”,是世间一切的真理。除非我们打从内心认知这三个真理,否则将无法知道佛陀所教导的真正内容。其余都只是文字,唯有禅坐能带领我们向前迈进。这可不是纸上谈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