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金匮肾气丸(张仲景) 治肾祖方。 (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肾气治肾虚 熟地淮药及山茱 丹皮苓泽加附桂 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 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 专治阴虚大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 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 归芍参麦各分途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克)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 各四两(各12克)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各9克) 桂枝 附子各一两(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日2次,每服9克。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虚损。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 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 泄,舌淡胖,脉虚弱等。 【方析】肾阳不足为本方主证。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 少加桂、附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乃“阴中求阳”之意, 重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共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肝益 脾,化生精血,为臣药。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并可防地黄 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为佐药。诸药相 合,不燥不腻,振奋肾阳,气化复常,诸症自愈。 【附方】 (1)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即本方加车前 子、牛膝而成。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即本方减桂、附。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小儿先天阴虚,及男妇肾阴不足,腰酸足软,自 汗盗汗.咳嗽发热,耳鸣咽干,以及失血失音等症。 (3)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即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麦冬而成。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若去麦冬,名“都气 丸”,治肺虚劳嗽,甚至喘不得卧。 (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 黄柏而成。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竣痛,遗精等症。 (5)杞菊地黄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 花而成。 功用:滋养肝肾。 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症。 (6)归芍地黄丸(《症因脉治》)即六味地黄丸加当归、 白芍而成。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相火内动,头眩耳鸣,午后潮热,或 两胁攻痛,手足心热等。 (7)参麦地黄丸(验方)即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 而成。 功用:滋补肾阴,益气补肺。 主治:肺肾两亏,咳嗽气喘,内热口燥等。 按:肾气丸与寄生肾气丸均俱温补肾阳作甩,但后者加 用车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肿作用增强,多用治阳虚水肿、 小便不利等症。六味地黄丸是宋.钱乙在肾气丸基础上,减 附、桂而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祖方。以下六方均由此方加减 而来,均俱滋补肾阴作用。其中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 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 喘逆;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杞 菊地黄九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之证; 归芍地黄丸偏于滋肾阴,养肝血,适于头眩耳鸣,两胁攻痛 之证;参麦地黄丸偏于滋补肾阴,益气补肺,适用于肺肾两 虚,咳嗽气喘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