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2008年的五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观摩课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国家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这一点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下面结合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准确把握要求要有“度”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因此,要防止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当作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它需要更多地、有计划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重在活动中的感性积累、方法的感悟。如刘老师执教的《两道士论圆周》一课是学习了圆的周长之后的一节应用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逐步能灵活运用。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猜想、推理、假设、 否定之否定等。教学时创设了两个道士在道观中进行关于圆的周长的辩论的情境,他们一共辩论了五个问题,其中的第一题是“道观里有一块阴阳太极形状的草坪,从起点到终点有三条路,道士每天往返其间,那条路比较近?”学生们先是猜测,多数同学猜测是三条路一样远近,这时老师说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呀?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验证,学生有的用设数法计算,有的用公式推导,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板书“猜测、验证、推理、假设”的字样,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解决了问题一之后,教师创设了第二个问题情境“两道士看见两只青蛙比赛跳远,小青蛙三级跳,大青蛙一级跳,谁跳得远? 两道士意见不一致。”有了上一题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这时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此题不做过多的证明,与上面的道理相同。我们现在用到的就是——迁移。(板书:迁移)知识可以迁移,方法可以迁移,道理可以迁移,态度也可以迁移……”这两个问题一般教师在处理时通常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验证得出结论:“在圆内,沿直径并排有几个小圆,大圆的周长等于几个小圆周长的和” ,这种验证中上等生通常都能完成,然后其他学生记住结论即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局限于所谓的“英才”教育,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只照顾到学优生掌握知识,很少想到要对学生进行猜测、验证、推理、假设、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是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2.重在体验感悟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不可能照搬、复制,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领会应用。离开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没有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只能是一种空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来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来,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的老师即可以启发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然后逐步领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 以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法与学习策略》一课为例,我们看看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这一课中是如何渗透给学生的。我们对计算教学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掌握计算法则,练习中强化法则的应用,达到熟练应用,准确计算的目的。但是刘老师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设计了学习策略一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分别向学生渗透了转化、选择、排除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对计算结果做出判断,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如开课的第一个练习是直接说得数。其中1.5×6和1.6×5、2.5×4和2.4×5这两组题在学生说出答案后分别进行了比较,提示学生他们是易混淆的题,渗透了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出示20×0.5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得10的?学生的算法有20÷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