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学生思想的产生、流淌、提速和有为 科目:小学数学 内容提要: 一、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想 二、使学生的思想在指尖上顺利“流淌”。 三、使学生的思想在教师引导中“提速”。 四、使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无为”中“有为”。 正文: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众所周知,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想,并且使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流淌,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速,在教师的无为中有为,那么怎样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想 “思想”,首先我认为它是一个动词,这是让学生产生思想的“动作按纽” 1,让学生的“思绪”有条不紊。 (1)理清思想的头绪,“思绪”的一种释义是“思想的头绪”。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真正起点开始。如果教学的起步低于学生的认知起点,那么这样的教学便是浪费,因为最终常常是“炒冷饭”。如果教学的起步高于学生的认知起点,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浪费,因为最终常常是夹生饭。 (2)温暖思想的情绪 “思绪”的另一种释义是“情绪”。要让学生的思想充分活跃。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由“身动”带动“心动”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行有所想,动有所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追求学生思想的“静悄悄的革命“。师生,生生,生与教材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实现知识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 2。要让学生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畅通无阻。 “思路”是思考的线索。思路需要优质材料来铺设,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必定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在教学中特别对一些思考题的解答,学生往往能凭直觉把答案说出来,然而却可能因知识与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一时说不出或讲不清思维活动变化的简约过程,这时教师就需要疏通学生的思路,组织力量打通学生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一时“阻塞”的通道。阔步走向思想的阳光大道。 3,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潮”奔腾不息 思如潮水,学生的思维才是有更好更快的“结果”产生思想。教师应该“透过鲜花”看到更高更远的“月亮”,开发知识深处的“矿藏”让学生获取更大的知识财富。 (1)“抱起”学生让他们看到知识的高梁 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知识。我们如果能象教育者一样,往深层次考虑,在原来较成功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向前再迈一步。挖掘出培养学生能力的素材来,就能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 (2)“蹲下”自己,让自己看到学生的高明 在教学对象观察上,教师也有可能患上“近视眼”导致对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的“冷落”。教师眼中孩子的“低能”相应就导致教师行为的“低能”教师,“低看学生的后果就可能会”小看学生。 (3)要学生成为“思想者” “思想”,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名词,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想法”。然后逐步形成“思维的结晶”。 在让学生产生思想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从有你到有我的蜕变,换一种说法是应该让学生先吸取书本分解的精华,吸取教师讲解的精妙,吸纳同学见解的精彩,在获得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拥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在像书本像师长的同时时时不忘偶像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从小做一个不迷信权威,勇于亲身实践,敢于坚持观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立自强的人。 给予学生一张思想“进步”之梯,一是挖掘知识教学的深度,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数学的灵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用知识的“灵魂”塑造人的“灵魂”,让学生受益终生。二是提升教学设计的高度,让学生触摸哲学的思想。哲学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线教师缺失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而是系统整体意识的教学思辨能力,能够并善于从教育哲学角度对文本蕴涵的主题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挖掘和提练,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思辨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过去一直强调钻研教材,但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准确把握它原来的思想和意图.现在我们应该从哲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生态学,心理学等角度扩展对内容的把握和分析.虽然这样,但是我们并不要求数学课能像政治学那样“通情达理”。深刻理解深奥的哲学思想,但我们可以让教学设计富有哲理,让学生能够感受这样一种哲学的思维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想,这是教学的最高思想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教育理想,但我们也不能为了思想而思想,让思想泛滥。例如思想的产出不能“超生”,在数量上盲目求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思想的宣传不能“超重”。在质量上盲目求深,超出学生的接受水平。适合学生的思想,才是学生需要的思想。 (二)让学生的思想,在指尖上流淌 在认识除法的复习课中,孩子们的智慧在他们指尖上流淌,跳跃,他们再一次地经历了从“平均分”中感受除法,抽取除法意义的过程。抽象的概念被趣味化的操作活动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兴趣盎然。其中的一些思考和发现,有些远远已超出了课本内容的范围和二年级学生原有的认知范围,这些稚朴的,并不严密的言语中饱含着发现的惊喜,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试想,若无实践,若无体验,哪有如此精彩的思想产生。 (三)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引导”中提速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当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思想无法“顺产”时,就需要用“暗示”来铺垫,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空缺中架起意义联系的桥梁,使其较顺利地找到相对应的知识进行构建,引申和提升,如在教认识平行时,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可以让学生开放画画后汇报交流。最后请大家规范画,本节课的设想是从开放情境到聚合情境,从自主探索到示范引导。从用黑板作依靠到找尺子作依靠,自我感觉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适度引导下也能经历并体会到“必须找一个依靠”来画平行线。这样教学效果也可以。在递进中引思,在画平行线的教学中,最后规范画应该是一个拓展与提升的过程。通过示错纠错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不只一种,教师步步为营的“递进引思”过程中,学生对“必须找一个依靠”来画平行线的认识就更深刻了。但我认为,“对必须找一个依靠”来画平行线的认识还是局限于感知和技术层面,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 在暗示中引思,偶尔一次机会,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试教“认识平行”的实践与反思》它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是让小学生平行移动正方形小格子画平行线的,这样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画平行线,学生就不难联想到,借助尺子就能解决问题,就能从先前的无从下“尺”前进到“得寸进尺”了,对这个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以上三个画平行线的教学方法,最后一个小正方形的介入,正是借助“暗示”给了学生思想产生的速度,它含蓄而巧妙地结合所教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教材思想与学生思想的有效对接。 (四)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无为中有为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学生独立思考时紧锁的双眉,听不到学为捍卫自己想法时的激烈争辩。我们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主观判断意识太强,主观表现欲望太高,喜欢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常常为自己对学生思维的包办代替寻找堂皇的理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殊不知教师的“辛劳”和“热情”抹杀了学生思想诞生的分娩过程。学生的思想之蕾未及绽放便已枯萎,教师因主观判断和表现意识过程而摧折学生思想之蕾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在圆柱体积的计算这堂课中,一些教师便抹杀了学生的思想绽放之蕾,否定了学生所想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这一计算方法。教师主观性太强。心中急欲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题目的巧妙方法,往往就觉察不到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和精彩之处。教师的急于判断和展示,无疑是阻止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和开放的“拦河大坝”!其实,当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意图冲突时,教师不妨退一小步,静静倾听,在学生面前显得无所作为,辨别和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退一小步,就能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以及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思想之花常常在这“一退一进”之间蓬勃绽放.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度和学生思维主动性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师掌控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段时空越厉害,学生思维空间的被“剥削”和思维权利的被“剥夺”程度也就越厉害。相反,教师适时隐退,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思考问题和展示思想的机会。教师的“无为”实际上是为了等待,激发学生的“有为”让学生的思维之花有充足的开放时空。我坚信,学生的个性化思想之芽会在在教师掌控性的削减中萌发,在教师的“无为”中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转变为我会学。使学生的思想水到渠成。让学生思想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让学生思想在指尖上顺利流淌,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速,在教师的“无为”中“有为”,以更顺利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