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问: 请问您什麽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感应是否可以可以超越时间,即现在对过去和将来进行感应,在什麽条件下才能感应?这种感应的基础是什麽? 回: 比如,过去为阴,未来为阳;下降为阴,上升为阳;内为阴,外为阳。但是,有关键之处要注意,阴阳慨念并非总是适用〔参见藏山雷学中的“中道极化图”即可明〕,比如“人体:因上部喜凉,故为阴;下部喜暖,故为阳,然而,左部与右部不能以阴阳定义,我们欲控制人体上下阴阳的变化,必先由左部与右部之间求取“反象”,才能对阴阳进行转化。 阴阳之间的相互感应可以跨越时间或空间,但是此时只能传递一种我称之为“类量”东西〔具体的理论推导与实践证明暂略〕,至于“感应的基础是什麽?”,我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我把这个问题放在《金花左道》中说的〕。 问: 请问阴阳在什麽条件下可以转化?怎样转化?基础是什麽? 回:常规说法是“物极必反”的时候,阴阳就开始转化了——其实这是废话一句,因为我们根本不知什么时候“物极”了。相似的废话还有“物质可以无穷分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阴阳阳无穷尽也”,它们好像很深刻,很辩证,但你却不能于此有任何领悟!〔比如,现在中国有很多辩证法大师,它们似乎对历史的变化发展有一套不错的理论,任何一个新的发展也似乎总是吻合他们的那一套东东,但他们就是不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只是事后成为了历史的解释者。现在我们用他们那一套东东去训练数学家、科学家、包括现在的IT行业的学子,仁兄相信会有用吗!,中国会有赶超他国的可能性吗?〕 所谓“阴阳转化”必须借外来的“第三体”的作用,才是可预知的、可控制的。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仁兄肯定会在易学上有所作为,而不会流入凡俗之见、凡俗之行。 问: 请问阴阳的感应和转化在易学中是怎样表示的?请问易学是否穷尽了一切阴阳变化和感应的形式?如果是,那麽在现实中又如何把握和应用? 回:阴阳能跨越时空感应,易学中是这样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者,即不动也,易言:“思不出其位”,此即为不动。比如我们的游戏心态就是寂然状态,又如,我们思考问题,当茫茫然没有思路,或是思路推到了尽头,这就是寂然状态。寂然状态是一个混沌状态,在此混沌状态中,天地人三者混为一体,阴阳纽结成一气——阴阳的感应基础就以成立,“第三体”的作用才会出现——此“感而遂通”也。 阴阳的转化易学是用“相综、相错”来表示的。比如:卦有爻,爻有阴阳二种,爻变,卦即变,此为“相错”;卦有位置,卦不变,但卦改变位置,此为“相综”。相综法其实于西方数学中的旋转对称,平移对称是相通的,但相错法,西方数学中没有。 关于“在现实中又如何把握和应用?”,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从何说起。 问: 太极和无极在我们的经验层次存在吗?无极和太极以及阴阳的互相转化在什麽条件下发生? 回: 无极是一个无意义的慨念,太极之理,见附录。 问: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是什麽? 回:易有八卦,相当于八个元素,元素有属性上的区分,故可概括为阴阳二性,元素之间有相互作用关系,这就是五行。 将五行关系单提出来,并以符号表时〔即天干、地支〕,可以不用八卦了。这好比数学,我们不用数〔相当于“卦”〕来表关系,只用诸如A+B=C,我们的研究重点在+-×/的关系上〔这里的+-×/=相当于五行〕。
附录: 仁兄的有些问题,我引几条我写的《风水原理》中的几段话来补充: 引用一: 而所谓“易”者,就是“阴阳变化”的简称——因“易”有三种变化,而这三种变化之理归“三式”统之,故学者欲学“易”,就必须洞察“三式”的变化之机; …… “三式”者,即,太乙式、六壬式、遁甲式。现将三者简要述之。 引用二: 太极妙用,在于以“我家内真”招感“他家外真”。 前面所说的“空亡之体”,因五行之气不全而不能招感“他家真气”。而“混沌之器”,虽有“内真之体”,但又因“混沌”之中,阴阳未分,无象可得,故妙用不显。 太极妙用的关系是:“空亡之象”不可用,须求之于“混沌之器”;“混沌之器”无象可用,必寄之于“真象”;“真象”者,即是由“混沌之器”变化而出的太极妙用。 引用三: 太极之理并非只是一对阴阳关系,而是一种两极三体关系。 两极者,“阴极”与“阳极”; 三体者,“阴极”为一体、“阳极”为一体、“中阳”〔或称“中极”〕又为一体,共三体。 所谓“中阳”,它位于“阴极”与“阳极”之外,也即无限大的“外缘”,故“中阳”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求,也不能以象言其名,凡可知、可见、可求,有名之象必不是“中阳”,而只是“阳极之象”。 又,此“阳极之象”其实只是“阴极之象”的投影,因“阴极”与“阳极”本是一一对应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差别,故我们所谓的“阳极”在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阴极”。 而“易”之妙用就在于“中阳”能借“阳极之象”应机显现阴阳感通之“妙象”,此类“妙象”方是“反象”。 按:太极之理另有一种变化,即太极之阴阳也可锲入“中阴”之中,二者原理相同。 引用四: “它”即是“他”,言“他”而不言“它”,取其有人格之情。 “我家”为“阴”,“你家”为“阳”,“他家”为外来之“真阳”。又,“你家”为“我家”之同类,故,“你” “我”就是“我们”。 “我”不能直接与“他”交感,须借“混沌之器”方可求“他”;“他”的语言“我”不能听懂,须借“你”来说话。 上述关系,是道家用术之心要。
石铭孙则鸣于2002年6月08日11:4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