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昵称6139839 2011-03-04

我国近代住宅建筑

工作绽放 2007-03-26 17:58:54 阅读472 评论0   字号: 订阅

 

 

 

我国近代住宅建筑

我国近代的居住建筑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传统住宅的延续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和小型城镇。第二,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住宅类型。第三,传统住宅适应了中国近代生活的需要演变而成的新型住宅。

第一类是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只在部分材料的应用上有些改动,如玻璃和机制砖瓦的应用等,此类住宅仍属于古代的建筑类型,在近代住宅中不专门讲述。下面着重讲述后两种类型的近代住宅建筑。

一·从西方国家传入的住宅

早期:在1900年左右,外国的移民带来了本国住宅建筑,还有中外建筑师的引进,使得我国出现了外来移植型的住宅。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主人都是外国人,一般带有花园,属于高档住宅,其外观随着住宅主人的国籍而定,室内功能也是按照国外的风俗设置,例如有壁炉、浴室等。

这种住宅一般没有定制,哈尔滨的中东铁路高级住宅是例外情况,它建于1908年,设计师用同一平面建造了几幢新艺术风格的房屋,每个住宅的使用面积为300平方米左右。

军阀混战时期:这种独院式的高级住宅成为军阀、买办和官僚的抢手货,他们大量从外国人手中收购或者效仿建造。由于住宅的主人由外国人变为中国人,所以此时期的西方植入式住宅在室内设计和花园设计方面添加了一些中式元素。

1914年张謇(jiǎn)建造的濠南别业,是此时期具有代表性住宅。

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南京的国民党高官在山西路和颐和路建造了大片的高级住宅区,此外在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也建造了很多西方独院式的住宅。

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了少数具有新功能的住宅,这种住宅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设计,有的还装有电梯和弹簧地板。如,上海铜仁路的吴同文住宅。

这段时期,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还出现了现代的公寓式住宅,一般为多层或者高层住宅,这种住宅在上海最多,它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有暖气、煤气、垃圾道、热水设备等;户型很多,租价较高,适应高收入人群居住。上海百老汇大厦就是此类住宅的代表。

二·本国发展的住宅建筑

这类建筑主要集中在开放度较高的城市,下面分类介绍。

1·里弄式住宅:早期出现在上海租界,后来这种住宅类型扩展到天津、南京。

19世纪50年代,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运动,上海较富有的居民搬入租界避难,租界的人口剧增。租界内出现了毗连式的木屋,后来改成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早期的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单元平面为三间两厢,前部2层,后部1层,外观装修等均依照中国传统样式建造。后来逐渐发展为单开间,后部的增加1层到两层,称为“亭子间”,建筑细部样式采用外国风格。

20世纪20年代,里弄式住宅演化为两种类型,广式里弄住宅和高档的里弄住宅。

广式里弄住宅适应了上海地少价高的特点,平面占地面积缩小,继续向狭长的方向发展,后部加高,取消了天井,形似广东的竹筒楼。这种住宅适合低收入人群居住。

高档的里弄住宅,前天井取消石库门,使用矮墙或栏杆墙,单元建筑的功能分区明确,采用了现代的功能分区方法,例如把客堂改为起居室,还增加了餐厅、日光室等。这种类型的里弄住宅适合中等收入人群的居住。

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出现了花园式里弄和公寓式里弄,在面积分配上增大了花园和绿化部分,单元平面形式多变,不再采用轴线对称式的布局。楼层增加到3~4层,外观一般为西班牙式或现代式,是高收入人群的住宅。

公寓式里弄向经济适用型方向发展,功能完善、结构紧凑,是我国现代集体式公寓住宅的前身。

2·居住大院,主要分布在青岛、哈尔滨、沈阳、长春。

居住大院是从传统的合院式住宅发展来的,传统合院一般是一家人居住,此时演变为十几户甚至是几十户人家围聚的大院子,多数是三面或四面围合。外部建2~3层外廊式楼房,主要用作商铺。院落分为单院式、多进院和穿套式。院内集中设置用水、仓库和厕所。沿街立面采用西式建筑风格,细部装饰为中西混合。

3·广州竹筒屋

由于沿海商业的兴盛,城市人口密集,近代广州发展出了一种单开间,大纵深的住宅建筑,因为其形式像竹筒,所以起名叫“竹筒屋”,竹筒屋一般开间约3~4米,纵深10~30米,前部为公共性功能空间,后部为私密性功能空间,因为两侧毗邻都有住宅,通风、采光采用天井。临街大门除了门扇外还设有挡人不挡风的“躺笼”和一道可以遮挡人视线的“脚门”。竹筒屋反映了亚热带气候要减少阳光照射的需要,也反映广州称为商埠后土地紧张的特点。

4·东南沿海地带的骑楼、铺屋。

近代沿海的商业发展,使住宅建筑要兼备商铺的功能,所以逐渐演进出一种“上宅下店”的新类型住宅。沿海地带多雨,街面商铺要求有遮雨设施,所以骑楼沿街下铺设置通廊,骑楼的建筑立面采用西方的装饰风格,各户用山墙相隔,内部功能布局仍然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铺屋与骑楼很相近,不同点是不覆盖敞廊,沿街里面多上下对齐,或者上层出挑。

5·在广东侨乡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

侨乡的建筑反映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这部分建筑的主人都是从海外经商归来,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根基很深。

广东庐式侨居平面为三间两廊式,外形多为方形,一般2~3层。建筑用材讲究,布置较灵活,开窗很大,有的布置成斜角突窗,室内通风采光都很好,外观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侨居碉楼住宅,是一种防御性的住宅,这种住宅一般较高,为3~7层,在明末清初已有建造,到了近代发展成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多户集资合建的单纯的防御型住宅,主要在发生匪情和水灾是使用。另一种是建有裙房的碉楼,是居住和防御两用的住宅。

 

总体来说,我国近代的居住建筑反映出了近代中国国力衰弱的现象。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仅表现在战争和经济上,还表现在文化上。上海是受影响最大的,由于大量的殖民地的存在,外来文化入侵,最终导致的上海居民全盘西化,这是一种奴化的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灭亡所指的是该民族的文化灭亡,而不是国土沦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