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的中医治疗

 小小作 2011-03-05
头 痛 头痛是一种以头颅上半部各种疼痛感觉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症状。中医认为乃因诸邪上扰脑络或诸虚导致脑络失养所引起,其邪有风、寒、热、湿、郁、痰、瘀之分,其虚有气、血、阴、阳之别,其病位在脑络,与肝、脾、肾及六经有关。

  【诊断要点】

  头痛的诊断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主要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头痛,疼痛部位在额颞、前额、巅顶、后枕,或左或右辗转不定;疼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头痛发作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数分钟到数日不等。

  2.发病特点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发可有诱因,未发前可有先兆症状。

  3.性别、年龄特点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通用良方】

  头痛的辨病治疗,主要根据头痛的主要发病机制,针对风、痰、瘀等病邪,进行组方,再在辨病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进行加减。

  1.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

  [组成与用法] 当归(酒洗)3g,川芎3g,白芷3g,细辛0.9g,羌活3g,独活3g,防风3g,菊花1.5g,蔓荆子1.5g,苍术3g,麦冬3g,甘草0.9g,黄芩(酒炒)4.5g。共研为粗末。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能主治] 祛风清上。主治各种头痛。

  [加减应用] 若左侧头痛者,加红花、龙胆草、生地黄、柴胡;右侧头痛者,加黄芪、葛根;正额上眉棱骨痛者,加天麻、法半夏、山楂、枳实;头顶痛者,加藁本、大黄;风入脑髓而痛者,加麦冬、苍耳子、木瓜、荆芥;气血两虚而见自汗者,加黄芪、人参、白芍、生地黄。

  [临床报道] 梅琰用此方,左侧头痛者,加柴胡、红花、龙胆草、生地黄;右侧头痛者,加赤芍、葛根、黄芪;头顶痛者,加藁本、大黄、茵陈;眉棱骨痛甚者,加半夏、白术、天麻、枳实、山楂;气血两虚常伴自汗者,加黄芪、高丽参、生地黄、女贞子;有血瘀者,加丹参、赤芍;血压高者,加石决明、牛膝。曾治疗头痛121例,总有效率93.3%。(湖北中医杂志,2003,2)

  张凤华用此方,伴呕恶者,加制半夏、陈皮、竹茹;胸闷不舒者,加厚朴、藿香梗;纳呆者,加麦芽、神曲;小便短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治疗囊虫病头痛150例,头痛、头晕及其它症状均消失并随访1年以后无复发者达92.0%。(中国中医急症,2002,5)

  2.救脑汤(《辨证录》)

  [组成与用法] 辛夷9g,川芎30g,细辛3g,当归30g,蔓荆子6g。水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主治各种头痛。

  [加减应用] 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

  [临床报道] 杨素娟用此方加白芍、没药、甘草、全蝎、蜈蚣,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枸杞子、生地黄;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肝火旺者,加柴胡、黄芩;痰湿盛者,加半夏、胆南星。曾治疗血管性头痛240例,总有效率95%。(陕西中医,2003,8)

  3.芎归定痛散(王永民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 川芎100g,当归100g,白芷50g,荆芥30g,防风30g,黄芪30g,红花50g,羌活30g,远志30g,三棱50g,莪术50g,制何首乌30g,细辛20g,冰片5g。除冰片外,其他药酒炙后共研为细末,加入冰片,调匀,装入胶囊。1次2~3 g,1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主治] 养血活血,祛风止痛。主治各种慢性头痛。

  [临床报道] 曾治疗364例,包括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外伤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颞动脉炎性头痛、枕大神经痛等病,总有效率97.3%。(中医研究,2002,4)

  4.头痛定(任钟传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 白芷、川芎、天麻、僵蚕、羌活、菊花、延胡索各10g,石决明、钩藤、珍珠母、生地黄各30g,全蝎、细辛各5g,丹参、络石藤各15g。水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散风止痛。主治各种顽固性头痛。

  [加减应用] 风寒头痛者,加荆芥、防风;巅顶痛者,加吴茱萸;风热头痛者,加石膏、栀子、薄荷;风湿头痛者,加苍术、藁本、防风;痰热头痛者,加栀子、黄芩、橘红、法半夏;瘀血头痛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何首乌、枸杞子;阴虚阳亢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磁石;肝火头痛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

  [临床报道] 曾治疗374例,痊愈118例,显效129例,好转96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91.7%。(天津中医,1990,4)

  【辨证良方】

  头痛的辨证,重在辨别邪正虚实,邪有风、寒、热、湿、郁、痰、瘀之分,虚有气、血、阴、阳之别。其治疗宜根据邪实、正虚及其相互兼夹,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1.风寒阻络证

  主症 头痛时作,每因感受风寒而诱发,痛偏一侧,或痛连项背,或痛连眉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细辛3g,防风4.5g,薄荷12g,甘草6g。共研为细末。1次6g,茶清调服。

  [功能主治] 疏风散寒止痛。主治头痛风寒阻络证。

  [加减应用] 若巅顶痛甚者,加藁本、蔓荆子;枕部痛甚者,加葛根;恶寒明显者,加紫苏叶、生姜;风热为患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红花。

  [临床报道] 张国英等用川芎茶调口服液,治疗风寒头痛100例,对照组40例用桂枝合剂,治疗3天以内头痛消失、体温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或大部分消失者两组各达71%、55%,发现此方在改善头痛症状的同时,对恶寒、发热、鼻塞等伴发症状亦有明显改善。(中国中医急症,2004,8)

  传红梅用川芎茶调颗粒口服,治疗血管性头痛138例,与对照组138例均用必理通、阿斯匹林、心得安、消炎痛,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67.3%、35.5%,组间比较p<0.05。(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3)

  2.肝经风热证

  主症 偏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多,面红烘热,心烦易怒,闭目喜静,恶风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而数。

  治法 疏风散热,平肝止痛。

  ⑴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 川芎9g,白芷9g,羌活9g,藁本9g,石膏30g,菊花12g。水煎服。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主治头痛肝经风热证。

  [加减应用] 若痛甚者,加细辛;风甚而目昏者,加荆芥、防风;热甚者,加黄芩、薄荷、蔓荆子;舌红少津者,加石斛、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临床报道] 杨祥用此方去羌活、藁本,加蔓荆子、葛根、千年矮、地龙,风热偏重者,加桑叶、黄芩、防风;肝火偏旺者,加栀子、龙胆草、夏枯草。曾治疗血管扩张性头痛62例,对照组30例用镇脑宁胶囊,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76.7%,组间比较p<0.05。(新中医,2003,2)

  ⑵清空膏(《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 川芎15g,柴胡21g,黄连(炒)30g,防风30g,羌活30g,甘草(炙)45g,黄芩90g(1/2酒制,1/2炒)。共研为细末。1次6g,用茶调,温开水送服。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祛风止痛。主治头痛肝经风热证兼湿者。

  [加减应用] 若挟痰者,减少羌活、防风、川芎、甘草用量,加半夏;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

  [临床报道] 康广山等用此方去黄连、防风、羌活、甘草,加丹参、延胡索、僵蚕,血虚者,加生地黄、当归;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菊花;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曾治疗偏头痛44例,对照组22例用麦角胺咖啡因片,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72.7%,组间比较p<0.01。(河北中医,2000,1)

  3.风湿上蒙证

  主症 头部重痛如裹,痛连肩背,遇风雨天气加重,或伴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疏风化湿,通络止痛。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与用法] 羌活6g,独活6g,藁本3g,防风3g,甘草(炙)3g,川芎3g,蔓荆子2g。水煎服。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头痛风湿上蒙证。

  [加减应用] 若头部重痛如裹、苔白腻者,加法半夏、蝉蜕、全蝎;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临床报道] 田秀芝用此方去独活、防风,加白芷、蜈蚣、当归、红花、细辛、僵蚕、三七、全蝎、赤芍、鸡血藤、冰片、地龙、菊花、丹参、川牛膝,名之曰羌红四虫汤。若外寒诱发者,加麻黄、桂枝、葱白或荆芥、防风;里寒者,加川乌;外感风热者,加桑叶、薄荷、蔓荆子;刺痛明显者,加制乳香、没药;前额痛或眉棱骨痛甚者,加升麻、白芷或半夏、白术、天麻;左侧痛甚者,加柴胡、龙胆草、黄芩;右侧痛甚者,加独活、藁本;巅顶痛甚者,加吴茱萸、珍珠母、磁石或酒大黄;脑髓痛者,加麦冬、何首乌,苍耳子;血压高者,加石决明、地龙、夏枯草、菊花;脑血栓病人,加穿山甲。治疗顽固性头痛51例,配合尼莫地平片,用药7~28天,头痛或其它伴随症状消失,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者37例,总有效率98%。(江西中医药,2004,4)

  4.风痰阻络证 主症 头部昏重而痛,痛连目眶,或伴眩晕、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疏风化痰,通络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与用法] 半夏9g,天麻6g,茯苓6g,陈皮6g,白术15g,甘草3g,生姜1g,大枣2枚。水煎服。

  [功能主治] 熄风化痰,通络止痛。主治头痛风痰阻络证,兼胸膈多痰,动则眩晕者。

  [加减应用] 若湿痰偏盛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痰蕴化热而口苦、苔黄腻者,去白术,加黄芩、竹茹、枳实;兼肝阳偏亢而头胀心烦者,加钩藤、代赭石;兼气虚而神疲气少者,加黄芪、党参;眩晕较甚者,加胆南星、僵蚕。

  [临床报道] 何振伟用此方,痛及巅顶者,加藁本、蔓荆子;痛及前额眉棱骨者,加白芷、川芎;痛及后项者,加羌活、葛根;情绪易于变化者,加合欢皮、柴胡;夜间休息欠佳者,加远志、酸枣仁;劳累过度,气血不足者,加党参、枸杞子、当归、黄芪;烟酒过度者,加竹茹。曾治疗血管性头痛34例,对照组34例用麦角胺咖啡因片,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73.5%,组间比较p<0.01。(湖北中医杂志,2004,7)

  5.肝郁气逆证

  主症 头部胀痛,部位游走不定,每因情绪激动而诱发,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止痛。

  ⑴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柴胡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当归9g,甘草(炙)4.5g。共研为粗末,1次6g,加生姜3片,薄荷1g,水煎服。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头痛肝郁气逆证脾虚者。

  [加减应用] 若两颞痛为主者,加川芎、天麻;枕痛为主者,加葛根、羌活;前额痛为主者,加羌活、防风;顶痛为主者,加蔓荆子、吴茱萸。

  [临床报道] 赵黎用此方去甘草,加陈皮、川芎、郁金、香附、蔓荆子、蜂房、何首乌,各之曰八逍汤。若肝郁化热月经提前者,去何首乌,加丹皮、葛根;脾虚重有纳差、腹泻者,去何首乌、当归,加扁豆、土茯苓、党参;兼脾虚夹湿而腹胀、纳差、大便溏者,去白芍、当归,加苍术、厚朴、神曲、土茯苓。曾治疗38例,总有效率97.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2)

  甄穗清用此方,血虚明显者,加何首乌、桑椹、太枣、乌豆衣;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合欢皮.素馨花.佛手;睡眠差者,加炒酸枣仁.百合.浮小麦、夜交藤。曾治疗女性偏头痛38例,治愈2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尤宜于女性头部两侧搏动性头痛、月经期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者。(实用医学杂志,2000,10)

  ⑵疏肝解痉汤(闫谊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 柴胡、香附、白芷、川芎各12g,延胡索、白芍各15g,甘草3g。水煎服。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主治头痛肝郁气逆证。

  [加减应用] 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血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痰盛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细辛、胆南星;肝阳上亢者,加桑叶、菊花、钩藤。

  [临床报道] 曾治疗108例,总有效率97.2 %。(陕西中医,2005,2)

  6.肝胃寒逆证

  主症 头痛如破,或痛在巅顶,痛连目眶,或伴呕吐涎沫,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 温经散寒,降逆止痛。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8g,大枣4枚。水煎服。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头痛肝胃寒逆证。

  [加减应用] 若呕吐甚者,加法半夏、砂仁;寒甚者,加干姜;眼流冷泪者,加当归、细辛,木贼草;头痛重者,加川芎、细辛;血管性头痛者,去人参、大枣,加半夏(姜制)、藁本、川芎。

  [临床报道] 邓鹤芝用此方,恶寒者,加制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倦怠者,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者,加当归、茯苓;呕多者,加法半夏;腹胀满者,加砂仁、厚朴;腹痛口苦者,加白芍。治疗头痛而伴干呕、吐涎沫者10例,全部治愈。指出服药后卧床休息,可减少副作用。(广东中医,1958,6)

  7.肝阳上亢证

  主症 头胀而痛,时作跳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赤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与用法] 天麻9g,钩藤15g,石决明30g,栀子6g,黄芩6g,川牛膝12g,杜仲15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茯神(朱砂拌)9g。水煎服。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主治头痛肝阳上亢证。

  [加减应用] 若头部胀痛跳痛、口苦脉弦者,加蔓荆子、苦丁茶、全蝎。

  [临床报道] 房培芹等用此方去栀子、黄芩、川牛膝、益母草,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肝胆火旺者,加龙胆草、夏枯草。治疗血管性头痛48例,痊愈29例,显效17例,无效2例。(中医药学刊,2001,6)

  8.瘀阻脑络证

  主症 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⑴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 赤芍3g,川芎3g,桃仁6g,红花9g,老葱6g,生姜9g,大枣5枚,麝香0.15g。黄酒250ml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通窍。主治头痛瘀阻脑络证。

  [加减应用] 若兼气虚而上午发作、气短者,加黄芪、党参;兼血虚而午后发作、唇白者,加熟地黄、当归;兼寒而遇冷加重者,加细辛;痛甚者,加全蝎。

  [临床报道] 骆建平用此方去麝香、大枣、生姜,加郁金、石菖蒲、细辛、全蝎、甘草,久病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伴头晕、失眠者,加何首乌、枸杞子、酸枣仁、天麻;太阳头痛者,加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者,加葛根、白芷;少阳头痛者,加柴胡、黄芩;厥阴头痛者,加吴茱萸、藁本。曾治疗顽固性头痛45例,总有效率95.5%。(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4)

  ⑵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水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头痛瘀阻脑络证。

  [加减应用] 若瘀阻较重者,加丹参、葛根;头部冷痛者,加细辛;失眠者,加酸枣仁、龙骨。

  [临床报道] 赵娟等用此方不作加减,治疗瘀血性头痛33例,对照组16例用去痛片,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7.5%,组间比较P<0.0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2)

  9.脾气亏虚证

  主症 头痛日久,劳累即发,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与用法] 黄芪18g,甘草(炙)9g,人参6g,当归3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水煎服。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头痛脾气亏虚证。

  [加减应用] 若痛在巅顶者,加藁本;痛在两侧者,加白芍、天麻;痛在前额及面部者,加羌活、白芷;痛在枕部者,加葛根、羌活。

  [临床报道] 陈泰名用此方加蔓荆子、川芎,如巅顶或全头疼痛者,加藁本、细辛;两侧太阳穴搏动性疼痛者,加菊花、钩藤或香附、白芍;头痛连项者,加羌活、葛根。治疗顽固性头痛41例,总有效率92.7%,全部有效病例随访3个月,疗效稳定。认为此方治疗头痛体现了“若欲通之,必先充之”的用药特点。(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5)

  10.肝血亏虚证

  主症 两太阳穴痛,午后为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养血熄风,通络止痛。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共研为粗末。1次15g,水煎服。

  [功能主治] 补血和血。主治头痛肝血亏虚证。

  [加减应用] 若兼眩晕耳鸣者,加女贞子、磁石、牡蛎;惊惕不安者,加酸枣仁、龙齿、远志。

  [临床报道] 蔡屏江用此方加羌活、白芷、钩藤、延胡索、香附、菊花、甘草,气虚症状明显者,加潞党参、黄芪;经期大便稀者,加炮姜。治疗肝血虚型经行头痛72例,治愈44例,好转22例,无效6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6)

  蔡兴国用此方加荆芥穗、蜈蚣。治疗血虚头痛20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者70%。(中医药信息,2003,6)

  11.肝肾阴虚证

  主症 头痛日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柔润通络。

  杞菊地黄丸(《医级》)

  [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枸杞子9g,菊花9g。共研为细末,制成蜜丸。1次9g,温开水送服。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养肝明目。主治头痛肝肾阴虚证。

  [加减应用] 若伴眩晕眼花者,加苦丁茶、夏枯草。

  [临床报道] 姚少青用此方改为汤剂,血压增高者,加石决明、钩藤。治疗阴虚头痛53例,服药5剂临床症状消失、半年以上无复发者36例,有效12例,加用西药者4例。(实用医学杂志,1996,6)

  12.肾阳亏虚证

  主症 头部空痛,日久不愈,遇冷则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薄,脉沉细。

  治法 温肾散寒。

  ⑴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川木通6g,大枣8枚,甘草(炙)6g。水煎服。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头痛肾阳亏虚证。

  [加减应用] 若内有久寒或兼有水饮呕逆者,加吴茱萸、生姜;寒邪偏盛而冷痛明显者,加川乌、草乌。

  [临床报道] 陈浩用此方,疼痛剧烈者重用桂枝,加蜈蚣;发作频繁者,加威灵仙、葛根;疼痛持续者,重用当归,加鹿角;兼有热象者,加大黄、红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8例,疼痛完全缓解、随访1月以上无复发者46例,总有效率96.5%。其中起效最快1天,最慢3天,疗程最短7天.最长35天,平均15天。认为方中木通,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临床可用大黄或通草代替。(陕西中医,2000,9)

  ⑵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30g,肉桂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甘草3g。水煎服。

  [功能主治]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头痛之肾阳亏虚证。

  [加减应用] 若疼痛明显、动则加剧者,加附子。

  [临床报道] 翟瑞庆等用此方加全蝎、黄芪、川芎,若阳虚寒甚者,加制附子;前额痛者,加白芷;两侧头痛者,加柴胡;巅顶痛者,加藁本;后枕痛者,加羌活。治疗阳虚头痛50例,用药10~15天,头痛及其他症状、体征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者72%,总有效率94%。(四川中医,1999,11)

  【对症良方】

  头痛的对症用方,要根据头痛的发作部位及疼痛性质进行选择,只适宜于病情较为单纯的患者。

  1.前额痛专方

  选奇汤(《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 甘草(炙)9g,羌活9g,防风9g,黄芩(酒制)3g。共研为粗末。1次15g,水煎服。

  [功能主治] 疏风散热。主治以前额痛为主症者。

  [加减应用] 若头胀头昏者,加蔓荆子、蝉蜕、法半夏。

  [临床报道] 李文涛等用此方,属风热、近火痛甚者,增加黄芩用量,或加石膏;伴呕吐者,加法半夏、生姜;胸满者,加枳实、厚朴;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治疗偏头痛54例,对照组32例用尼莫地平,两组痊愈率分别为61.1%、21.9%,组间比较P<0.01。a治疗组一般用药1~3剂开始起效,6~10剂达到治疗目的,不必长期用药。(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7)

  2.偏侧头痛专方

  散偏汤(《辨证录》)

  [组成与用法] 白芍15g,川芎30g,郁李仁3g,柴胡3g,白芥子9g,香附6g,甘草3g,白芷1.5g。水煎服。

  [功能主治] 理气和血,散风化痰。主治偏侧头痛,症见半边头痛,或在左,或在右,时轻时重,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更加风寒之天,则大痛不敢出屋。

  [加减应用] 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天麻、蔓荆子。

  [临床报道] 杜雨茂用此方加细辛、蔓荆子,若因感受风寒而发者,加荆芥、防风;疼痛剧烈者,加羌活、延胡索;阴血亏虚者,加生地黄、当归;拘挛掣痛者,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血管扩张性头痛者,加贯众;高血压者,加怀牛膝、桑寄生;兼内热者,加知母、丹皮。王旭东等用杜氏加味方治疗顽固性头痛58例,总有效率86.2%。认为方中川芎用量宜大,若用量小则效果差;并且因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热象,与主症头部冷痛、遇风加剧构成了矛盾,此时辛热药宜果断应用,以治其主,同时配以清热之品以治其体,寒热并用,在顽固性头痛中尤显重要。(福建中医药,2004,5)

  3.头顶痛专方

  加味吴茱萸汤(赵文举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 吴茱萸9g,人参9g,干姜6g,大枣4枚,肉桂3g,当归9g,川芎9g,法半夏9g,藁本3g,全蝎1对,蜈蚣2条。水煎服。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降逆止痛。主治头顶疼痛,或伴呕吐涎沫。

  [临床报道] 曾治疗神经性头痛12例、结核性脑膜炎头痛1例,全部有效。(上海中医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