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议课之——一个观课议课的案例

 三叶草民 2011-03-05
一个观课议课的案例
 
主持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

授课教师:绵竹紫岩小学罗国敏

议课成员:绵竹紫岩小学:陈春玲刘正兴  席世容 苏娟,

绵竹教师培训中心:罗大文

陈大伟:上课之前,征求罗老师的意见,我们确定了今天观课议课的主题: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体会诗情。观课之前,我们和参与的老师商量过对这一主题要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文本当中,蕴涵的感情因素有哪些?你在上这节课,想引导孩子体会的诗情是什么?这种诗情是通过哪些文字来表现的?
二、为了体会诗情,罗老师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有哪些有意识的教学行为?
三、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刚才罗老师上了一节课,我们进行了现场观察。现在我们要进行议课。议课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在讨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先请上课的罗老师说一说设想,说一说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大家再展开讨论。

                                            
                                          一、关于教材中蕴涵的诗情

陈大伟: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教材的文字当中蕴涵了哪些诗情?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是一个教材分析的问题。

罗:我自己想的是,通过这一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同时还要引领孩子们去感受全世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我觉得体会太阳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体现在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文字中。

席:我觉得太阳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希望,还有生命,还给地球带来了美丽。第一小节就写得是太阳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第二小节蕴涵生命和快乐。

苏:我觉得感情还蕴藏在标点中,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抓标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比如: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中的省略号。

陈春玲老师;我觉得还应该引导孩子们对太阳产生热爱的感情。

刘:我觉得这首诗歌还蕴藏着感激的心情。如果把鲜花、小树当做人的话,它应该有热爱和感激的感情。

陈大伟:我读了几次课文,感觉第一节写天上西边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其实这一小节当中蕴涵着体验美的情感,这里的白云红霞里就有十分鲜明的色彩美;第二小节是写太阳一天中做了多少好事,其实这是一种对太阳做了很多事的感激的情感,也有一种对太阳歌颂和赞美的情感;第三小节写太阳就要从西山落啦!其实这有一种舍不得的情感;第四小节有一种不能舍不得的感情,因为太阳是大家的,别人也在等待,这里有分享的情感,同时,我知道,此时,/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还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

罗大文;我觉得第四小节蕴涵着让孩子们学会共同分享,也就是了解太阳是你的是我的更是大家的。

陈大伟:是你的是我的更是大家的说得很好,是不是把更是大家的说成就是我们大家的更好?

附课文:太阳是大家的

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

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

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

到西山上就要落下!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

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太阳就要从西山上落啦!

她要去哪儿?

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

走向另外的国家。

 

在别的国家里,

也有快乐的小朋友,

也有小树和鲜花。

我知道,此时,

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

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

二、关于理解诗情的教学方法


    陈教授:罗老师,让学生体会诗情,你做了什么?也就是讨论老师的教学方法。

罗: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促讲的形式因为诗歌的语言是很精练的,是很优美的,要让孩子们去感悟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形式的多样,如:抽生读、比赛读、齐读、想象画面读等。

教学片段一:

师:这是一首诗歌,以前的课文我们都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而今天的课文都是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它的文字十分优美,这么美的文字咱们今天就用朗读去感受,所以这节课咱们就来美读诗歌。

师(板书:美读诗歌):请孩子们打开书106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第一小节?

(抽生读第一小节,刚读了一行)

师:别急,别急,老师想问问你,当你读到这,你的脑海里仿佛看见了什么呀?

生:很美丽的晚霞。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彤彤的。

师:还有呢?还看到了什么?再读读。

(生再读)

生:我还看见了朵朵白云。

师:朵朵白云变成什么?

生:晚霞。

师:什么颜色的晚霞?

生:红彤彤的晚霞。

师:你再读读这话,让老师感受到有朵朵的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

(生再读这句)

师:谁能再大声地读读,让全班的孩子都能感受到?

(抽生大声地朗读这一小节)

师:你见过太阳落山吗?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

生:慢慢地,慢慢地落下去的。

师:所以读到这儿你速度就要慢一点,你再读读最后一行。

(生读最后一行)

师:我感受到了。注意,这儿有一个词(师板书:红彤彤)单独读是“tóng”,在这个词里应读红tōng,跟老师一齐读。

(师生齐读红彤彤

师:你见过红彤彤的什么呀?

1:红彤彤的枣子。

2:红彤彤的苹果。

师:西边是红彤彤的什么呀?

生:太阳。

师:在诗里是什么呀?再看一看。

生:红彤彤的晚霞。

师:谁再来为大家读读这个小节

(抽生读这一小节)

师: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咱们学着他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刚读了一句)

师:停一停,看看什么样的晚霞?再读读。

(生接着读)

师:对,太阳是慢慢落下的,孩子们再把这一句读读。

(生齐读)

师:你看太阳犹如一位魔术师,把雪白的云朵变成了——

生:红彤彤的晚霞。

师:此时,你觉得太阳是谁的?

1:此时我觉得太阳是大家的。

2:我觉得太阳是属于白云的。

同时,我还注重利用文本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如在第二小节: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太阳在一天当中还为谁做了哪些好事?

教学片段二:

师:孩子们,太阳除了为人类做了这些好事,它还帮助过谁?做了哪些好事?你能不能当当小诗人仿照着诗歌中的句子自己编两句。

(生思考)

师:哪位小诗人来展示一下?

1:他把温暖洒下森林,让动物快乐成长。

2: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他把健康洒在小朋友身上。

3: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他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他把小草往高处拔,他陪着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耍,他看着他们一张张欢乐的小脸。

师:掌声送给她,你叫什么名字?祝贺你。

而在第四小节,我又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太阳从西山落下以后,可能到什么国家,想象这些国家小朋友对太阳的急切期盼,体会太阳回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教学片段三:

师:孩子们,太阳会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哪些国家?

1:美国。

2:德国。

3:泰国、英国。

4:法国。

师:孩子们,太阳会去别的国家干什么?我们一齐读读最后一小节。

(师引读最后一小节)

师:这里的小朋友在睡梦中都在等他,看来他们多么期望太阳可以早点到来呀!让我们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他们是在睡梦中等啊、盼啊,声音不要太大了,要不然会把他们吵醒了。

(生再齐读这一句话)

师:孩子们,老师听出来了,看来太阳不仅属于白云,不仅属于鲜花,小树,小朋友,他还属于——

生:人类。

师: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类,所以,咱们的课题是——

生:太阳是大家的。

师:孩子们,你们再让老师感受太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

(生再次齐读课题,突出大家

师:孩子们,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光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丽,让我们带着对他的这份感激,再来齐读这首小诗,好吗?

(生齐读,有的孩子边读边做动作)

陈大伟:大家可以谈一谈对罗老师的教学设想和处理的看法?也还可以谈谈自己在教学这篇文章,你还会怎么做?

苏:在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看见她是把每一小节分行进行指导,我认为这样会把诗歌分解得太支离破碎了。

陈大伟:罗老师,你对他的意见怎么看?你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处理?

罗:这是直接接触具体文字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处理可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会更到位些,但确实感觉有点破坏文本的整体感。请问苏老师,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来处理?

苏:假如我来教学第一小节,我首先会引导大家整体读,想一想这一节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太阳落山的画面,再感情朗读。

席:我觉得罗老师处理第一小节处理得比较好。首先是读,读了后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如果在理解之后,顺势引导孩子们背诵,学会积累语言就更好了。

吴:罗老师,我观察到,你在引导孩子们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入了一定的动作,孩子们也跟着你边读边动起来了,后来,你不再做动作了,孩子们也随之停了下来。请问,你这是有意识的安排吗?你觉得肢体语言对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有什么作用呢?

教学片段四:

师:太阳除了属于白云,它还属于谁?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抽生读第二小节)

师:(打断)请你停一停,当你读到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你要想象。现在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鲜花变成了金色的。

师:嗯,真美,是吧?再读读这个地方。

(生再读读这句,老师做的动作)

师:学着他全班再一齐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花儿开得更美了,更艳了,谁再读读下一行。

(抽生读)

(师用手势做舒展向上的动作)

师:这时候,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树在一截一截地长高。

师:这儿有一个词是,真的是把小树从土里拔起来吗?

生(摇头):不是。

师:那指的是什么呀?

生:是小树慢慢往上长。

师:对,小树慢慢长高了,是吧,你再读读这行,让我们感受到小树在慢慢地长高。

(生再读)

(师生齐读这一行)

师:谁再读下一行?

(抽生读)

(再抽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到海边去玩过吗?

生:到过。

师:那你们到海边去戏过水吗?

生:戏过。

师: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生:我上一次去海边的时候,浪好大啊!

师:你怎么做的?

生:我在那儿捡了很多漂亮的石头。

师:你戏过水吗?

生:戏过。在那儿打水杖,水花很大。

师:很快乐,是吧,老师从你表情中感受到了,来,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快乐带给大家,好吗?

(生读,表情不是很到位)

师:孩子们再自由练读练读。

(师巡视观察,发现了一位表情很丰富,朗读十分到位的女生)

师: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孩子读得特别好,现在我们请她站上讲台给咱们示范示范,其它同学注意观察她的表情。

(生上台朗读,声情并茂。其他的孩子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它的表情中你们体会到她的快乐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们学着她这样,一齐读读这两行,好吗?

生:好。

(生齐读这两行)

师:现在,谁有信心美美地把这一小节读读?先练习练习吧。

(生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好,举手的孩子一起读吧。

(举手的学生齐读)

罗:在这里,我的手势语是有意识的。比如:当学生读到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把小树往高处拔老师顺势把手慢慢抬高,让孩子们感受到小树真的在慢慢长高。我觉得课堂当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吴:那请问你后面怎么没有加入手势?

陈大伟:你刚才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用手势合适?什么时候不宜用肢体语言?我观察,罗老师的手势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情不自禁的。刚才罗老师不自觉地对文章表现出了感情,她把她的感情通过手势语传递给学生,学生也自发地对文章充满感情。事实上,只有老师对文本产生了感情,孩子们才会随之产生感情。但什么时候有手势呢?在这一首诗里,师生只能在表达动作的动词中才可能作出动作,这种动作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动词。我看,后面的动作少了,是和可以表演的动词少了有关系的。

陈春玲:这是一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罗老师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读为本,引领孩子们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形,遵循了诗歌教学的规律。请问在这节课中,你想通过读达到哪些目的?

陈大伟:以读为本,读是手段和教学方法。罗老师,陈老师希望你能说一说读的目的。

罗:我想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诗歌的感情。

陈大伟:请问陈老师,你平常也经常要安排学生读,就你而言,你想通过读,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陈春玲:我会通过读让孩子们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陈大伟:是不是还有熟读成诵中积累呢?

陈春玲:的确,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新课标规定了的。

假如我来教,为了更清晰地体现读的层次,我会设计几个层面的读:
    一、粗读诗歌,整体感知。
    二、指导精读,积累感悟。
    三、感情朗读,升华文本(如第二小节的教学,我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太阳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其次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体会感悟的温柔,的爱护,的疼爱,的慈祥,接着在想象中读;当阳光温柔地洒在鲜花上时,鲜花怎样?当太阳把小树往高处拔时,小树怎么想/当她静静地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时,小朋友又是怎样的心情?然后抓省略号引导学生说说太阳还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最后带着对太阳的喜爱和感激之情朗读第二小节再试着背诵)。

刘:阅读教学的一般结构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我认为在处理重点段落上,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比如学习第二小节: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从整体上知道这一节写的是太阳一天中做的好事,然后让学生再读,透过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阳光下的鲜花、小树、小朋友以及仿造文章的句式说一说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渲染,让学生闭目想象,让学生走进这美好的意境当中,从而产生对太阳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再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一个由言——————言学习语言的过程。

陈教授:你提到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问题。假如我来上这一课,我还是倾向于总————总的教学思想。从总的角度,我需要先让学生总体读读这篇文章,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作者借太阳下山了这件事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进入各个小节学习。如:第一小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讲的是什么?——太阳下山了。接着引导学生头脑里装着太阳下山的画面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把文字通过想象形成画面,产生美感。第二小节是从总到分,先让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太阳做了好事。做了哪些好事?你看到太阳做了那么多好事,你想象太阳会有什么感情?你是鲜花,你是小树,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带着这样感情读。紧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省略号对文本进行补充。后面两个小节我就不说了。也就是说,具体到每个小节,也可以按照从总到分的教学方式,先明白这一小节写了什么,然后体会有什么样的感情?最后思考还留下了什么东西需要我们去想象,去填充。

罗大文:诗歌教学我认为它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重在体会诗歌的韵律,更重在通过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读,如果我来教学我会在这两方面做文章,还要注重老师的范读。

陈大伟:罗老师,罗大文老师提到了范读的问题。我想问你对范读是怎么看的,你认为范读有什么好处?这节课你为什么没有采用范读?

罗:我之所以没有采用范读是因为我觉得孩子们朗读很到位了,如果孩子们没读好,我就会进行范读。如果我先采用范读,这样文章情感就会在孩子们头脑里形成定势,就会阻碍他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罗主任:我个人还是非常主张老师的范读。第一,范读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字,第二,范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

陈大伟:可能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老师的范读当中,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关于体验诗情的教学效果

    陈大伟;现在讨论第三个问题。罗老师,请你判断一下,你所期望学生体会诗歌情感达到目的没有?

罗:大家也可以看到,今天的孩子们的表现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他们对诗歌的感情应该说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学完诗歌后对于理解太阳是大家的寓意还比较模糊。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老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陈:这是三年级的教材,面对的二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水平看,要深刻理解太阳是大家的的寓意的确比较困难。我觉得对二年级学生,知道太阳落下以后,会照耀另外的地方和国家,其他地方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在那里,它也会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就基本达到目的了。就我对学生的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的,是热情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情体验也比较到位:

教学片段五:

师:孩子们,外国的小朋友正在睡梦中等太阳,他们等太阳干什么?

1:等他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

2:等他把小朋友叫醒。

3:等他把光明洒向世界,把温暖洒向我们的身体。

师:那鲜花,小树等他干什么?

1:等他帮鲜花、小树长高。

2:鲜花,小树等他提供氧气长得更高,开得更鲜艳。

师:你们说外国的小朋友希望他早点来吗?

生:希望。

师:再来读读最后一小节,再来感受感受外国小朋友急切盼望的心情。

(生齐读)

师:孩子们,看到外国的小朋友等得那么焦急,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1:我想说:外国的小朋友们,你们别急,太阳马上就会来到你们的国家的。

2:外国的小朋友,你们别着急,太阳已经来到了你们的国家,因为只有一个太阳,所以他会照耀所有国家的。

3:我要告诉其他国家小朋友,太阳是围绕一个东西在转,绕着地球转?

4:他错了,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5:我会说,小朋友,你别着急,太阳总是会来到你们国家的。

师:孩子们都在劝告这些国家的小朋友别着急,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1:等太阳来到你们的国家,你们的国家就会全部是金黄色的。

2:太阳来到你们的国家,就会帮你们驱赶黑暗,带来光明。

师:我相信他们也了解了。孩子们,通过这篇课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而是属于——

生:大家的。

师:除了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是大家的?

1:地球是大家的。

2:月亮是大家的。

3:星星是大家的,整个天空是大家的。

4:花草树木也是大家的。

5:大地也是大家的。

师: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所以我们地球上的人们应该和平相处。

所以,总体上,我对同学们对诗情的初步体验是比较满意的。各位老师,你们也坐在学生周围,你们在学生中发现了什么?

陈春玲:我注意到了这么一个细节,罗老师在带领学生学完第二小节诗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太阳还为谁做了什么好事?请你当当小诗人仿造诗歌编一编(见教学片段二)。坐在我身边的廖柯宇转过头问我:阿姨,你说呢?我不知道。这个学生是我朋友的孩子,我比较了解他,他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但是这个问题却难住了他。我认为在处理时还可以减缓坡度。若老师先提示学生:太阳把金光洒在湖面上,湖面会怎样?暖烘烘的太阳照在刚洗净的衣服上,衣服怎样啦?……再让学生当小诗人仿编诗歌,这样就容易多了。

罗:我在用本班学生教学时,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也想象得非常精彩,但我忽略了年龄差异,这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呀!看来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备课还要备学生。

陈大伟:你已经做得很不错,只是我们总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效果。除了关注学生,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在第二小节中的教学(见教学片段四),再看一看这一小节的文字: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这是一个总分结构,你在处理时,在学生读完以后,首先关注的是当你读到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缺乏一天中,太阳做了什么的总的铺垫和引导。这一节就是说太阳做好事,可以说,做了什么是后面学生仿编诗歌的方向。没有这样的方向,就可能使学生无从想象,也就使学生觉得难了。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学生难以找到话题的原因。

罗:陈老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可以在这一节的教学结构上进行调整,并且要把做好事作为后面学生仿编诗歌的方向。

陈:以后你可以试一试。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想讨论吗?如果没有,我们最后要把感谢的掌声送给授课的罗国敏老师。因为我们强调必须用没有学过的教材和学生,她的这节课既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又是用三年级的教材教下一学期才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而且观课议课又强调直面问题、讨论问题。她是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贡献了这样一节原生态的课。以这节课作为平台和载体,我们一起讨论了教材、教法和教学效果,认识了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收获来自罗老师的贡献!谢谢罗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