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菜的这些事==你知道么

 老孙正道2008 2011-03-07
 
    说起河南菜,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什么印象,稍好一些的也不过知道个“水席”和“灌汤包”。河南菜是个大菜系,如此被忽视真有些不应该。 其实,要说到古老,说到“杂”,河南菜绝对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元老”,精湛的刀功、讲究的制汤、四季分明的选料……引诱舌尖的,除了美味本身,更有那一方水土的民俗韵味,以及其他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史话豫菜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则是摇篮的中心。不仅如此,河南还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豫菜,也即河南菜,自四千多年前的夏启时代以来,历经各代名厨改良,博采湘、鲁、淮、晋、川等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豫菜体系,素有“中华国宴”之美誉。     豫菜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出现在宴会上。据《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这里的有虞氏就是指河南虞城县。不仅如此,我国最早的宴会———夏启在禹县为诸侯而设的“钧台之享”,也在河南举行;而烹调的始祖伊尹,也是出生在河南省伊川县一带,其后,方有烹调技术在中华大地上的绵延发展。周朝建都洛阳之后,豫菜已初步形成饮食制度,发展到北宋开国,已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俱佳,又具有宫廷风味的豫菜体系。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有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财富,豫菜就是其中之一。除却这些历史原因,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为豫菜体系的形成做足准备。西有产猴头、鹿茸等,豫北出产怀庆山药、宽背淇鲫、百泉白鳝,此外,还有“洛鲤、伊鲂,贵似牛羊”、“黄河鲤鱼甚佳,以开封为最多”的历史佳话。发展到八大菜系各行其道的今天,豫菜仍旧是中国国宴的烹调基准。

                        宫廷烧饼

豫菜特点

               紫气东来雪蛤羹

   
    宫廷菜是豫菜的精华,材料广泛却又选料严格,四季分明。古都洛阳的传统名宴———洛阳水席,就是其中之一,从豫菜的宫廷菜中最能品出豫菜的特色。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使作为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豫菜,形成了兼具河南浓厚的地方风味和各地名菜之长的鲜明特色。 选料精细,四季分明

    与喜欢“反其道而食之”的广州人相比,河南人对吃显得“遵规守矩”多了。豫菜在挑选材料时有这样一种说法:“鸡吃谷头(另说谷豆),鱼吃四、十,鲤吃一尺,鲫吃八寸,鞭杆鳝鱼、马蹄鳖,每年吃在七、八月。”根据时令变化,更替不同的新鲜原料。豫菜的很多名菜,也正因为只有当季才能吃到,所以更觉珍贵。

以汤取胜,火候得当

   一道洛阳水席,足以说明河南人对于制汤的讲究。汤要求清则见底,浓则乳白,味道清醇,浓厚挂唇。在制汤上,又分头汤、白汤、毛汤、清汤。河南的一句土话“唱戏的腔,做菜的汤”,汤的作用可见一斑。 刀功精湛,讲究配菜 在刀工上,豫菜有“切必整齐,片必均匀,解必过半,斩而不乱”的传统技艺,又有“前切后剁中间片,切背砸泥把捣蒜”一切多能的功用。另外,在搭配方面,豫菜有长年配头,有大配头与小配头,素有看配头下菜的传统习惯。

五味调和,甜咸适度

    豫菜是在博采众家名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酸甜苦辣咸味味皆有,以咸为主,体现出“四面八方皆咸,男女老少皆宜”的味风特色。甜咸有度,酸而不烂,鲜嫩适口。

洛阳肉片

    传统名宴“洛阳水席”中的其中一道。相传一次则天女皇巡视洛阳,地方官曾以水席供奉女皇,此席荤素混制,汤多鲜美,颇受女皇赞赏,后一度成为宫廷名菜。洛阳水席,名如其形,24道菜中,除8道冷菜外,其余菜菜带汤水。据说上此菜时是一道一道上,先上8个冷盘,接着是16个热菜依次上桌。上热菜时,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组,也就是一个大菜要和两个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组。因而又有了三天都吃不完的说法。

    而这道“洛阳肉片”甫一端上,香味四溢,黑木耳、笋片、肉片的组合再合适不过,香菜和白胡椒的搭配也是match无比。尝一口,味鲜汁浓,酸酸的还带点辣,很像儿时的酸辣汤。一直以为水席都是口味清淡为多,想不到也有此等浓醇之物。

洛阳肉片

糖醋鲤鱼焙面

  “糖醋熘鱼”历史悠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东京市场上己流行。鲤鱼焙面则是开封的传统名菜,两者的结合,便造就了糖醋鲤鱼焙面这道名菜。黄河鲤鱼因其清甜毫无土腥味而成为历代朝廷贡品,这道菜选用的正是黄河鲤鱼,经过初步加工后,入热油锅炸透,再辅以食盐等佐料加工制成。“焙面”又称“龙须面”。开封名师最早将用油炸过的龙须面,盖在做好的糖醋熘鱼”上面,便创作出“糖醋熘鱼带焙面”名菜,既可食鱼,又可以酱沾面。

    很喜欢这道菜的味道,酸酸甜甜的,鱼肉也来得鲜嫩,不愧是黄河鲤鱼。更让人惊喜的是面,细如发丝,绵长柔软。当面、鱼和酱汁结合在一起时,三重口感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

糖醋熘鱼


紫气东来雪蛤羹
   
     此菜在文化上是有源可溯的。传说老子驾着青烟自东向西而来,函谷关长关令尹用“五谷”、“五菜”、“五果”、“五味”招待老子,老子深受感动,便在此停留了多日,著成了至今奥不可识的《道德经》,紫气东来由此得名。河南人为了纪念这个伟人,便烹制了这道菜。 这道菜也是厨师去年美食节的得奖作品,外表美观自不待言,豆腐如丝,这一点倒很像淮扬菜的文思豆腐。加之雪蛤的衬托,除了美味之外,也加了一点贵气。

宫廷烧饼

    好大的个呀,河南人豪爽的个性也由此可见。一个烧饼竟也有个传说,相传北宋末年有个叫陈德宝的御厨,因为不忍丢下家中妻儿老母,不愿随朝廷南下,为养家糊口,遂在街上摆摊做烧饼,因烧饼驰名天下,宫廷烧饼因而得名。外部松脆,里部绵软,口感很是不错。 开封剁子牛肉 开封剁子牛肉也是系出名门,用传统方法加入各种配料先腌制,再灼水,再卤制……繁复的工序,只为味道的纯正。单吃已然可口,夹在烧饼之中更是美味,好一个中国的“汉堡包”。

开封剁子牛肉

开封灌汤包


    灌汤包,就是包子里面有汤。开封灌汤小笼包子历史悠久,相传始于三国,盛于北宋都城开封,因用小竹笼蒸制而成,后人简称“小笼包子”。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不说,外形也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河南的厨师们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在选料上,如"鲤吃一尺,鲫吃八寸","鸡吃谷熟,鱼吃十","鞭杆鳝鱼、马蹄鳖,每年吃在三四月"。在刀工上,豫菜有"切必整齐,片必均匀,解必过半,斩而不乱"的传统技艺,豫菜的厨切与众不同,它具有"前切后剁中间片,切背砸泥把捣蒜"一切多能的功用。另外,豫菜有长年配头,有大配头与小配头,素有看配头下菜的传统习惯。

  "唱戏的腔,做菜的汤",这是河南的一句土话,它说明豫菜对于制汤是非常讲究的,豫菜在制汤上,分头汤、白汤、毛汤、清汤,制汤的原料,必须"两洗,两下锅,两次撇沫"。遇到需要高级清汤时,还要另加原料,进行套和追,使其达到:清则见底,浓则浮白,味道清醇,浓厚挂唇。

  豫菜的烹调方法,共有50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别有特色,葱椒炝和凹,独树一帜。其中扒菜更为独到,素有"扒菜不勾芡,汤汁自来黏"的美称。另外,河南爆菜时多用武火,热锅凉油,操作迅速,质地脆嫩,汁色乳白。"糖醋熘黄河鲤鱼焙面"、"炒三不粘"、"桂花皮丝"、"糖醋鲤鱼"等,这些历史悠久的豫菜名菜,至今仍名扬遐迩,为中外人士所赞扬
国宴,河南菜
从来没有列于八大菜系之中的豫菜,不仅仅是中国国宴的基准,甚至是中国最古老、最集合各地特色的菜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众所周知,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摇篮的中心。
  但是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河南,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四千多年前,夏启在禹县为诸侯设宴,史称“钧台之亭”,这就使是我国最早的宴会。
  《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我国古老的宴会制度。
  史书中的有虞氏就是河南虞城县。
  比较著名的殷纣王在安阳一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这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宫廷嬉戏宴会。
  商都开国相伊尹,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擅烹调,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
  此后,烹饪技术就是从这里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发展。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有三。
  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成为定型定制的“洛阳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北宋开国,豫菜逐渐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惧佳的完整体系,宫廷菜是豫菜的精华,料源广泛又选料严格,技奇绝精湛,口味清纯,餐具精美,并讲究食疗。
  
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对豫菜十分向往。
  如鲁迅先生,曾在北京居住近十五年,在上海居住十个年头。从《鲁迅日记》上看他在北京去过的餐室,饭馆有五十余家,其中去豫菜馆的次数占较大比重。
  鲁迅爱吃豫菜中的”酸辣肚丝汤”、“炸核桃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和“三鲜铁锅烤蛋”。
  
  另一位先生梁实秋,已离开大陆四十余年,曾任台湾编译馆馆长,文学馆馆长,一生有大量译著。一九八五年,年已耄耋的梁先生又写出《雅舍谈吃》一书,书中有大量篇幅谈到豫菜,他特别欣赏豫菜中黄河鲤鱼菜,他说“能于餐馆业独树一帜”;说“糖醋鲤鱼”“依稀透明鲜美无比”;“两做鱼”“有独到之处”;说“瓦块鱼”是“鲤鱼菜中一绝,看那形色就会令人馋涎欲滴”,对“铁锅蛋”“记忆犹新”等。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经过各方研究亲自决定采用河南菜为国宴菜,河南师傅为主厨。原因就是河南地处中原,博采晋、鲁、淮、湘、楚、川、秦等各家之长,主要菜系中的菜河南都有,且味道适中,不辣不甜,各地方人吃起来都能接受。
  因此直到现在,国宴仍旧是以河南菜为基准烹调的。
  
  前些年,有几位知识分子朋友从美国、台湾结伴归来,吃过开封“宋都宾馆”一餐饭后,赞不绝口,说“这不是吃饭,而是一次中国饮食文化部的高度享受”。
  比起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湘菜、粤菜来说,豫菜真的是没落了。
  或者,还有一种切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说法,河南菜是菜中的大隐士,它只合默默无闻。
  但是豫菜的口味和风格依旧未变,依旧是古老的宫廷盛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