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河南的厨师们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在选料上,如"鲤吃一尺,鲫吃八寸","鸡吃谷熟,鱼吃十","鞭杆鳝鱼、马蹄鳖,每年吃在三四月"。在刀工上,豫菜有"切必整齐,片必均匀,解必过半,斩而不乱"的传统技艺,豫菜的厨切与众不同,它具有"前切后剁中间片,切背砸泥把捣蒜"一切多能的功用。另外,豫菜有长年配头,有大配头与小配头,素有看配头下菜的传统习惯。
"唱戏的腔,做菜的汤",这是河南的一句土话,它说明豫菜对于制汤是非常讲究的,豫菜在制汤上,分头汤、白汤、毛汤、清汤,制汤的原料,必须"两洗,两下锅,两次撇沫"。遇到需要高级清汤时,还要另加原料,进行套和追,使其达到:清则见底,浓则浮白,味道清醇,浓厚挂唇。
豫菜的烹调方法,共有50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别有特色,葱椒炝和凹,独树一帜。其中扒菜更为独到,素有"扒菜不勾芡,汤汁自来黏"的美称。另外,河南爆菜时多用武火,热锅凉油,操作迅速,质地脆嫩,汁色乳白。"糖醋熘黄河鲤鱼焙面"、"炒三不粘"、"桂花皮丝"、"糖醋鲤鱼"等,这些历史悠久的豫菜名菜,至今仍名扬遐迩,为中外人士所赞扬。 国宴,河南菜 从来没有列于八大菜系之中的豫菜,不仅仅是中国国宴的基准,甚至是中国最古老、最集合各地特色的菜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众所周知,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摇篮的中心。 但是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河南,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四千多年前,夏启在禹县为诸侯设宴,史称“钧台之亭”,这就使是我国最早的宴会。 《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我国古老的宴会制度。 史书中的有虞氏就是河南虞城县。 比较著名的殷纣王在安阳一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这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宫廷嬉戏宴会。 商都开国相伊尹,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擅烹调,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 此后,烹饪技术就是从这里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发展。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有三。 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成为定型定制的“洛阳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北宋开国,豫菜逐渐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惧佳的完整体系,宫廷菜是豫菜的精华,料源广泛又选料严格,技奇绝精湛,口味清纯,餐具精美,并讲究食疗。 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对豫菜十分向往。 如鲁迅先生,曾在北京居住近十五年,在上海居住十个年头。从《鲁迅日记》上看他在北京去过的餐室,饭馆有五十余家,其中去豫菜馆的次数占较大比重。 鲁迅爱吃豫菜中的”酸辣肚丝汤”、“炸核桃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和“三鲜铁锅烤蛋”。 另一位先生梁实秋,已离开大陆四十余年,曾任台湾编译馆馆长,文学馆馆长,一生有大量译著。一九八五年,年已耄耋的梁先生又写出《雅舍谈吃》一书,书中有大量篇幅谈到豫菜,他特别欣赏豫菜中黄河鲤鱼菜,他说“能于餐馆业独树一帜”;说“糖醋鲤鱼”“依稀透明鲜美无比”;“两做鱼”“有独到之处”;说“瓦块鱼”是“鲤鱼菜中一绝,看那形色就会令人馋涎欲滴”,对“铁锅蛋”“记忆犹新”等。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经过各方研究亲自决定采用河南菜为国宴菜,河南师傅为主厨。原因就是河南地处中原,博采晋、鲁、淮、湘、楚、川、秦等各家之长,主要菜系中的菜河南都有,且味道适中,不辣不甜,各地方人吃起来都能接受。 因此直到现在,国宴仍旧是以河南菜为基准烹调的。 前些年,有几位知识分子朋友从美国、台湾结伴归来,吃过开封“宋都宾馆”一餐饭后,赞不绝口,说“这不是吃饭,而是一次中国饮食文化部的高度享受”。 比起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湘菜、粤菜来说,豫菜真的是没落了。 或者,还有一种切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说法,河南菜是菜中的大隐士,它只合默默无闻。 但是豫菜的口味和风格依旧未变,依旧是古老的宫廷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