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级教育叙事主题——试误,只为放飞

 绿伞 2011-03-12
 
    三年级教育叙事主题——试误,只为放飞
   
    触 碰
    ——开学第一天
    一轮新阳,拉开了新的一天,也推动我走进了三年级。
    早晨来到他们面前,这帮孩子正在楼前如雨点般喧嚷着。我点了几个孩子来到新的教室做卫生。扫出大堆的废纸,把桌椅按照高矮调整齐,擦干净桌椅。待扫除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我点了的另一班级的孩子没有来。“不是你的老师,就不能调动你吗?”我小心地吹灭心中郁闷的肥皂泡。和熟悉的孩子们一起劳作着,开学第一天,辛苦一些,也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派座位、发新书,一堆杂务在等待着我。
    偷得闲暇,坐在椅子上,让两只脚离地休息片刻。我讲着中年级和低年级学习生活的不同,我的管理策略等等。短短几分钟,有小声说话的,有站起来整理书包作业的,都是我不熟悉的另一个班级的孩子。虽有感于经过了两个月的假期,孩子们和我的亲近感的拉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旧友们都是规规矩矩的,足以给新孩子们做出了示范。
    开学第一天,我的孩子们都是一派漠然完成任务来校的表情,而另外的那些孩子们,则面毫表情的看着我,我看不清他们的内心变化。
    班级的人数整整扩大了一倍,我要学习适应,努力调整孩子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我一边机械地行动着完成各种杂务,一边思考着尽快适应的策略。
    下午放学,孩子们稍稍有了一些变化。20人对20人,这比例是怎样的?我试图调整我原来班的20个孩子用最佳的状态进而三年级,而他们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另外的20个孩子,从而形成理想的班级。
    面对这40人的大班,应对着由低年级进入中年级的跨越,我是做教书匠还是做教育家,我不断地问自己。是抓教学一条线,还是以教育带教学?
    不做杰出的教书匠,愿作施爱授业人,行进!(2009年9月1日)
   
    试 行
    面对着我的这帮孩子们,我仔细地端详着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他们。进入校园已是他们的第三个年头,这帮孩子越来越像一棵棵笔挺的小树了。树干尽力地伸向蓝天,枝叶旁逸,翠绿的叶子在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枝干,伸展地恰到好处;那叶子的布局和数量亦和时宜,添一片嫌多,减一片就少。他们就这样站在你的面前,令我欣喜又忧虑。喜的是他们在我的精心照料下的健康成长,忧地是唯恐这样的大众化的校园生活,消去他们的棱角,染掉他们的灵动。
    课本的第一课是《走进大自然》,引领孩子们在品读文字时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自身的经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这是进入中年级的第一课,应该用怎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呢?本来进入中年级应该用中年级的引导交流的模式进行,可是我却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虽然在交流的时候说出的“走进大自然”的感受不足以引领全文的学习,于是,我不得不再次用低年级的教师引领逐句推动的方式进行。
    中年级强调“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低年级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低年级,我是(1)提出生字,指读或找人领读,教师重点强调易错的读音,在读音上过关;(2)回忆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再次过关;(3)交流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比较最佳的识字方法(4)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在课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那么,到了中年级应该怎样推进,既符合中年级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学生切实能做到,并切实培养了学生 的能力;又能保证教学扎实有效呢?我知道应该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行环节上的简化,但是简化到何种程度呢?在课堂中,我只是检验了学生的识字情况,由学生自己提出识字的难点,然后引导其余的学生来针对这个难点展开交流。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吗?我还是担心会带来学生识字的虚化。如何处理呢?
    情感的目标是蕴含在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之中的,不能孤立地进行。我按照低年级的模式逐句推进,让学生在品读文字的展开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小鸟,追着它走进了密林,是什么样子的,你还能在密林中看到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溪,走进了深山你看到了什么……”我引领着孩子们读中想象,在交流中顺势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读出这样的感受。可以看得出来,经过这样的环节之后,即使是读书基础薄弱的我的新的孩子们都能读出深情。
    孩子们瞪大了双眼盯着我,宛若舞台上彩色的探照灯。和我相处了两年的孩子们,我上公开课试过课的不甚熟识但如今又落座在我的课堂中的孩子们,走进教室仅有一节课的那个新学生,就这样的盯着我。40多双明亮的眼睛点亮了教室,这光亮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我的心不断地颤抖着,孩子们,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托起你们让你们轻盈地飞翔?课堂上,孩子们参与的很积极,包括那个新来的男生。虽然,更为活跃的是我最熟悉的孩子们,其余的都是被我叫起来的,但我仍很满足。他们在这样的一个大集体中,虽然有着旧有的差距,但是毕竟都投入了进来,努力在集体中崭露头角,兴奋地参与着教学的游戏。等等,是应该叫游戏吗?看着孩子们轻松、兴奋地表达着,他们的眼中闪动着灵光,我突然觉得,这好的课堂就是引领孩子们走进教学的游戏。对,游戏,游戏,应该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游戏的感觉!我说着教学环节的过渡语,慷慨激昂,尽力把自己 的阅读感受和情绪传染给孩子们;一个孩子表达着,我侧耳聆听,内心在焦虑如何调动其余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及让他们学会聆听,有不让他们处在聆听的倦怠中。在20人的班中教学不曾发现,如今处在41人的课堂中我才真切感受到教学生倾听、提前布置倾听任务的必要性。
    在课标中对理解词语做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呢?如何有效利用工具书而不割裂教学的完整性?我让学生在课前用词典查找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我让一个学生读“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网住一个斑斓的秋天。”,然后问:“大家查了词典,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斑斓是什么意思?”在学生读出斑斓的书面意思之后,我问学生:“谁能来说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在学生交流了秋天里有什么颜色的东西后,我说:“秋天有各种颜色的东西,这么多的颜色非常鲜艳,我们可以说,秋天是——斑斓的秋天。”这样,结合字典上的字面的意思,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斑斓。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是否符合规律?我想让学生在理解后用斑斓造句子,但是不知道在这样的环节中是否割裂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最近重读《20世纪中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汇编,语文卷》,对“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很有感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例子的作用呢?在学完“怎样走进大自然”小节后,我让学生想象“你会以怎样的方式走进大自然”;在“走进大自然的行动”我继续追问“你会在大自然里做些什么”;在“把自己变成大树吧,体会大地的深沉”环节,我问学生“你想变成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的用意很简单在阅读文字想象画面、获得感受之后,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被文字调动了起来,结合书中的文字让学生学习表达,学会表达。
    中年级应该怎样教学才能符合规律并且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小班教学向大班模式的转化,有效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摸索,试行! (2009.9.2日)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04 08:42  
    把 劳 作 当 成 资 源
    ——开学第三天
    开学三天了,操场上大量的草让我们不得闲暇。率领着我的这帮孩子们,在藤萝架的绿荫下拔除杂草,在雕梁画柱的亭台旁揪掉缠绕在铁艺上的牵牛花,在碧绿的草坪里拔掉带有尖刺的突出的不知名的植物。连续三天的劳作让孩子们有了些许的倦怠,有的孩子一边拔草一边哼着喜欢的歌,看着那个男生一边拔草一边哼着《拔萝卜》的儿歌,歌曲和劳作的场面倒是恰切相宜,我在一旁偷偷地欣赏着;有的孩子一边拔草,一边捉草丛里的蚂蚱,肥肥的蚂蚱穿在草杆上,沉甸甸的,看到我走过来,他们就偷偷地藏在身后,隐在手中的草里。让他们偷偷地玩吧,毕竟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对外界有好奇心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接触动物是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一边拔草,一边交谈着。开学仅仅三天,曾经是两个班级的孩子突然聚在一起,他们一定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在一次劳动时,无意中看到一个孩子两手鲜红,吓了我一跳,我以为是他在劳动时受了伤。了解之下才知道,因为其他的孩子发现爬山虎的籽剥开之后带有鲜红的颜色,所以这个孩子就偷偷地玩了起来,结果弄了一手。
    在这三天里,孩子们大量的时间都在劳动,虽然这是硬性的任务,对于我们来说不情不愿的,但是这毕竟是他们切切实实地参与了过程,而且他们在劳动的时候却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下午即将放学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想一想,我们开学这三天都做了什么?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你是怎样做的?获得了什么养的感受、想法和启示?我让孩子们想了一会,几个孩子已经举起了手。我请两个孩子来说说,一个孩子谈到了自己在劳动的时候无意中割伤了手,很疼痛,以后在劳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知道了应该怎样拔草;一个孩子提到自己的捉蚂蚱的时候让蚂蚱咬了一口,麻麻地很好玩,但是也获得了启示,就是不要伤害别人,不然也会受到别人的伤害。有了这样的示范引领,我希望孩子们晚上的时候,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开学三天》的习作。
    开学三天了,劳动的时间多,班级管理和教学的时间少。好希望尽快将这40多个孩子整合成一个健康、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虽然还有着很多的中年级教学的问题模糊不清,但是我相信能一切均能在逐渐的行进中解决,是的!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9-09-06 16:48  
    不是把劳动当作资源,它本身就是资源,所以,我的建议是“努力从‘劳动’中开掘教育价值,构建班级,思考学习的规律迁移”。三年级了,孩子们只长大了一些,你眼中的漠然,其实是你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眼中的陌生和疏远。你应该抓住一切机会,熟悉孩子们,亲近孩子们,让你的孩子们熟悉你、亲近你,让这个班级和谐、团结,成为一个向上的整体。借助劳动,培养责任感、纪律感、集体感。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09 13:36  
    好的,思考,行进中!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09 14:57  
    (四)内容和形式可否兼得?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火烧云》教学简记
    07年春季研修,曾经完成过一篇《火烧云》的作业。满怀着希望提交作业,可是作业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如石牛入海,杳无音信,令我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时隔两年,当我处在三年级的课堂中,再次拿起这篇教材解读,我读出了很多的内容。怎样把自己读出来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按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正常的展开教学,对于我这个抛却旧有教学观念、从头积累教学经验的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我能把现在的中年级的教学研究得像低年级教育教学那样娴熟而出色吗?
    9月8日,我进行了这节课的阅读指导课,这是第二课时。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火烧云给你流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的学生提到很奇特,从来没有看到过;有的学生提到火烧云的颜色很好看,各种各样的颜色。点了几个人,学生答案仍然不够理想,虽然说出了自己的初读感受,也符合大致的方向,但是我觉得用词还是不够准确。“那好,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看看行吗?”在学生努力后仍然不能的情况下,我自己现身说辞:“你们看,老师说,火烧云给老师留下了‘神奇’的印象。我用这个词语,和您们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这个词语更好一些。”我的答案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接下来 ,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交流你在什么地方觉得火烧云很神奇。我给了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默读勾画自己认为很神奇的语句。
    因为我们低年级的阅读都是逐句逐段的推进的,为了避免这种中年级的自主交流的新的模式让学生产生不适应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我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来交流,即从第一段开始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到火烧云很神奇。
    第一段,第一个学生交流时少说了一句话。我引导其余的学生根据自己勾画的情况给以补充。当学生交流全面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句子会让你觉得火烧云很神奇?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其余的学生也没有反应。于是,我着手引导,我和学生分读其中相应的句子,
    师:霞光招的小孩子的脸——
    生:红红的,
    师:大白狗变成——
    生:红的了,
    师:红公鸡变成——
    生:金的了,
    师:黑母鸡变成——
    生:紫檀色的了。
    ……
    就这样,我读人和物原本的颜色(尤其是重读表示物体原有颜色的那个词),学生读被火烧云照射后改变的颜色。然后我请学生思考、发现。在这样的引导选,学生终于发现,原来火烧云能改变物体的颜色,真是神奇。我在黑板上将学生的感受进行升华:“火烧云能改变物体和人的原有的颜色,让沃恩感到很神奇,我们可以说,它能‘变换颜色’”。这是我们读出来的第一个方面——变换颜色。
    接下来,我们该交流第二段了。可是却没有学生认为这段里面有能够显示火烧云神奇的句子,没有勾画。我请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读书想象。我范读第二段,重点强调读了“一直、红彤彤、着了火”。读后,我和学生交流,“你看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有一点点蔚蓝的颜色吗?有一点点白云的颜色吗?有灰蒙蒙的颜色吗?”学生均回答“没有”,全是红色的。这样,我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就能顺利地说出“天空全是火烧云的颜色,特别多,特别大,真是神奇。”于是,我又在黑板上总结,“这次的火烧云的规模宏大,这是它的第二个神奇的地方。”
    第三段,学生很轻松地就能说出火烧云的第三个神奇的地方,颜色很多。在学生简单说出后,我问他们,“你们能像刚才老师一样,说出一些四字的词语来总结吗?”学生在简单的回忆后,立刻想起了一课的“五彩斑斓”。我把其中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提出来,“红彤彤、金灿灿”,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学生的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很多原来学过的这个类型的词语都被唤醒了,他们又说出了很多这样的词语。“你能说一些你新积累的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我 继续考察着孩子们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你又能发现什么?”有了刚才的刺激,孩子们一下子反应了过来。“我发现这些词语中,前面的是表示蔬菜或者水果,后面的是颜色。”“你能自己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桃红、柳绿、辣椒红、……”孩子们争相表现自己,黑板上的词语陆陆续续地写了上去。
    这时,下课铃响了,一节《火烧云》要上三课时?
    第三课时开始了。我让自己自己读读四、五、六段,想一想自己喜欢哪段,再读一读,想象那样的情景,想一想哪里让你觉得火烧云很神奇。
    有的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第五段。我请他来读一读。然后问他:“那狗十分凶猛,你觉得那狗什么样子?”学生的生活经验立刻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个子很大,有的说很吓人,有的说呲牙咧嘴,有的说眼看着就要咬人了。“这样凶猛的狗一直向我们跑来,眼看就要冲到我们跟前来,可是”我请学生来读“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然后我问学生:“这样凶猛的狗是谁塑造的?”“这凶猛的狗是火烧云在天上塑造的,而且更为神奇的是,它一会就不见了。”我请学生读出这样的感觉。
    下面学生想象大狮子的威武、镇静,提到大狮子的神奇也在于一会就不见了。
    在第四段,我先请学生读前两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我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说:“我觉得这匹马很老实,一直等着人骑才站起来。”“这样老师的马是谁塑造的?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在下面的句子里,我请学生读,然后说说神奇的地方在哪里。学生说,“马大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按照道理说,马尾巴也应该大起来,可是“马尾巴却不见了”,最后整匹马也不见了。我又请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来。
    “一时恍恍惚惚,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我请孩子们想象,火烧云在天空中还像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发散开来,有的说“像一条大蟒蛇,突出常常的芯子想咬人,一会芯子不见了,好像被别人砍掉了,过一会,整条蛇都不见了。”有的说……
    “这就是 火烧云,一会像一匹马,一会像跑着的狗,一会像威武的狮子,一会又像别的东西,这就是火烧云的第四个神奇的地方,”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字“形态”,“你们能补充成四个字吗?”形态万千、形态各异、千奇百怪、……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功夫,火烧云下去了’和第一句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我发现火烧云的时间很短”;“我发现火烧云是午饭后才有的”;“我发现上来了——下去了”是反义词”。“是呀,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写上来,最后一句话写下去了,中间就是火烧云的整个过程,这样写起来让我们的文章 看着很完整,以后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一堂课终于结束了,这是我对中年级教学的第一次摸索。课堂结束了,我庆幸自己仍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字,仍然注意引导学生读书,仍然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并且谈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关注内容和关注形式并重。在庆幸之余,我又在反思,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并重,是否割裂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妨碍了阅读教学的连续性呢?
    2009年9月8日
   

回复人:书苑寻香  回复时间:2009-09-10 13:31  
    祝贺,你是在行进中!
   
    发现问题,不断思考,进行尝试,才会有更高的提升。
   
    期待你更多发现、感悟!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10 20:29  
    谢谢,欢迎您多指点!

回复人:北国飞雪  回复时间:2009-09-11 19:30  
    你的教学片段给了我启示,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是一名三年级的老师,也讲了两节语文课了。但《火烧云》这节课有些地方没你处理得好,向你学习。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21 22:09  
    (七)让整体感知走扎实
    今天,和学生 一起在《走月亮》的第一课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学生的表现让我兴奋,板书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好几个问题:“什么是走月亮?是谁走月亮?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在什么时间”这些问题是我在备课时都没有预料到的。
    初读课文,识字,指名逐段读课文,简单梳理自己读书后能解决的问题:“走月亮就是在月光下行走;是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晚上;走在乡下;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等等,等等,听着学生兴奋地交流,我突然想到,课程标准中年段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的能力也是初升入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难点,是我最近致力于解决的问题。那么,我的大脑在飞速的运转,看着黑板上的这些因素,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和答案不正好组成了一件事的因素 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应俱全,何不让学生来组织语言,培养他们的整体感知的能力?
    “想一想,我们的这篇课文《走月亮》主要讲了什么?你能用黑板上的这些组织成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说说吗?”初次听到这个问题,学生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但是看到黑板上的词语,有两个学生举起了手。“仅仅有两个学生聪明吗?其余的学生呢?别着急,先想一想怎样说?”在我的鼓励下,十几个学生的手像笔直的小树再桌面上挺立了起来。“《走月亮》讲了我和阿妈在月亮下行走”,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其余的人听听,谁说得好?你会怎样说”在一个孩子交流时,我又极力引导着其余的孩子思考,参与。“《走月亮》讲了在夜晚的时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下的乡下散步。我们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学生说的非常完整,我虽然很满意,但是还是想叫举手的学生全部表达出来,一是鼓励他们,二是培养他们。“等等”,听到剩下的孩子和前面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的回答,我提议:“你能在说的时候加上感受吗?我感到……”“晚上,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乡间散步,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我感到景色很美丽,还很快乐 和幸福。”
    走出教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散文能整体感知吗?还记得09年1月参加丰润区的素质大赛的时候,我选的课题是散文《我是你的朋友》。我曾经觉得散文形散是不容易感知的,但是最后还是突破了难题。今天的这篇散文同样带给了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的信心!
    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我们常说,课堂的教学要依据文本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我想,学生的整体感知的能力也是一样的。像这样的散文,可以将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考虑;还有的文章,可以围绕课题发散做文章。如《我是你的朋友》中,“我”是“蛇”,“你”是人类,“我是你的朋友”,即“蛇是人类的朋友”;如果是叙事的,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环节或者梳理开头和结尾;如果人事的,可以提炼出主人公,这样结合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或者做的事情来感知。
    (2009年9月21日)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24 09:19  
    我的孩子们
    常常这样称呼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至今依然记得一年级开学的那天,这帮孩子们在一起唧唧喳喳地议论着、谈笑着、等待着分班的样子。这样的一群未经教化的孩子们,随意地绽放着他们的笑脸,任意地和旁边的人嬉笑,我的眼前不再是这样的一群孩子,而是一群在阳光下抖落这绒毛的雏鸭。
    如今,这帮孩子随着我走过了两个完整的春夏,我们犹如一群长期跋涉的人,有时遇到绿洲,我们一起欣赏;有时遇到悬崖,我会伸出手紧紧拉住他们。屈指数来,已是七百多个日夜。在尽量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之外,我又有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的随意性,尽力保留着他们的天性。可是,他们不再让我对他们产生雏鸭的感觉了,这是成长 的规律还是我的教化的结果?
    这第三个念头,随我旅行的人越来越多,我只能躬下身来艰难行走,犹如行走在滚烫的沙海中。面对着差异,也有过埋怨,但只能开动脑筋尽力缩小差距。
    课堂上,学生想把字写漂亮了,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孩子们的朗读有声有色,……看着这一个一个的变化,我兴奋地和孩子们分享着他们智慧闪亮时的光芒。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我开始给孩子们在黑板上抄写第2课的语文作业。一节课的40分钟,做卫生的30分钟,很多的孩子已经判过了一遍。因为要培训学习微机,我匆忙地给学生交代了学习的任务就离开了。下班的铃声准时响起,我回到了教室。看自习的组长不断地向我告状。教室里只剩下七个男生。我生气地吼道:“不完成就别走!什么时候写完才能走!”犯错误最严重的男生被我叫到了面前,任我怎样询问、开导,闭上嘴不言语。听到不让回家的话,一个男生一遍歪歪斜斜地写作业,一边发出伤心地哭泣。我尽力不去看他,在教室里照常巡视。其余的孩子们一遍匆忙地写作业,一边抬起头来偷偷地看我的脸色。
    “当别人在辛苦地写作业的时候,你在东张西望,你趴在桌子上休息,你和别人聊天,你在偷偷摸摸地玩,你很幸福吧?现在呢?别人回家了,是谁幸福呢?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有没有想过,当初你没有控制住自己去玩、偷懒,也就意味着你选择了要在别人回家后留下来补全作业。不要妄图少写作业,那样你会越来越笨。别人在努力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不学习,那么,和别人相比就会越来越笨的。”
    长期以来,我一直试图让我的孩子们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地来学习。当出现不积极的孩子时,我不愿意给他们来一阵暴风骤雨,而是把他们叫到我的面前,给他们讲那样做的结果,然后让他们选择你想怎样做。如果你还愿意不好好写作业,那就意味着你选择了让自己越来越笨。
    我一边巡视着一边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做。那个哭泣的孩子脸上没有泪痕,只有声音在教室里飘荡。
    尽管我表面上不做声色,但是我有于心何忍。我把他们叫到我面前,又给他们讲了那样做的结果。告诉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选择,但是选择了轻松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
    孩子们走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暗暗得意。我的做法既给他们讲明了利害,又给孩子们选择了的机会。
    猛然,我想到了教育部组织的远程研修中,一些教室对魏书生的做法的批判。可以说,魏书生老师创建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一套有效地做法,可是还是有人要来批判他,那么我呢?
    我要做教育家,还是教学家?搞好教学工作简单,在时今仍然是应试教育当道的时代,只要搞好教学,教师也会随之成长,随之收获,各种称号随之而来,教育家的头衔也会堂而皇之地获得。可是要做真正的教育家却很难,要让学生心悦诚服,要让学生快乐成长,要让学生轻松的收获。
    我的孩子们,你们又在我得意的时候给我猛然一击!
    2009年 9月24日整理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25 14:01  
    张硕的画像(2009年9月24日记事)
    周四早晨,我们照常上学。一个补作业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正处秋季,天气渐凉。他却光着膀子,只穿了一件无袖的羽绒坎肩。更为可笑的是,这件坎肩肥肥大大的,原本是套在棉衣的外面,现在穿在光溜溜的身上,露出了脖子处、腋窝处肥嘟嘟的肉。
    我们刚刚升入三年级,孩子们的作文刚刚起步,观察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看着这个很有特点的孩子,我灵机一动。
    “大家把笔放下,我们看这里。”孩子抬起了头,我让张硕站起来,孩子们哄得一声笑了。
    “说说张硕什么样子?”
    “他光着膀子,还穿着一件坎肩。”
    “他还露出了很多的肉。”
    “他像金鱼。”我一愣,随之想起来,大概是因为他经常用嘴吹泡泡的缘故。但是我想让学生说明白,于是,我接着问。
    “你为什么说他像金鱼?”
    “因为他经常用唾沫吐泡泡。”
    “老师,我觉得他像刺猬。”
    “这是为什么呀?”
    “您看他的头发。”
    我明知故问,“我还是没有看明白呀。”
    “他的头发很长,还一根根地直立着,好像刺猬的刺。”
    “您们还发现了什么?”
    “老师,我发现张硕走路的时候那么走”,这个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了,开始用动作来表演。
    “大家一定也看到了,他平时就是这样走路的。您能用哪个词语来说说?”
    “他走路七扭八歪的。”
    “他走路的时候晃悠地劲很大,好像胳膊腿就要甩出去了。”
    听到孩子们描述自己的话,他惭愧的低下了头。
    “听说过画像吧?平常我们说的画像,是用画笔画出来,今天我们用语言来给张硕画像。你刚才说了什么,就照着说的写下来,这就是张硕的画像。”
    孩子们开始动笔书写了,教室里安静了下来。虽然我引导孩子们来观察这个学生,找到了他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他的特点,但是,如何避免习作内容的雷同、如何避免这样的观察给这个孩子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又成了我的思考内容。
    孩子们的作文交上来了,内容大体相同,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不过还是有一些孩子写出了“他身体胖胖的,像一只毛毛虫”,有的学生提到了他的课堂上的进步。我回避了常规中的当堂读、当堂打分批改的环节,只是读了他有进步的内容。并请他自己也写一份,争取用自己的习作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
    今天美术课结束了,我走进了教室。这节课他们学的是用彩笔水作画。我看到张硕额头上落下了几个橘色的手印,看到我观察他,他不好意思地一扭头笑了。
    “昨天我们写的《张硕的画像》非常精彩,感谢张硕给了我们有趣的发现。我们以后注意观察张硕,你会发现更为有趣的事情,什么时候看到了随时写下来。”
    把随时观察的任务分下去,不同的孩子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就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雷同文的出现了。(2009年9月25日)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09-27 09:11  
    教师慎用“自杀性炸弹袭击”
    ——请给学生添快乐,别留下痛苦
    周五上午,我到某班听课。当时,各个班级都在上课,楼道里静悄悄的。孩子们沉浸在享受教学、智慧被点燃的幸福中。
    我的思绪随着课堂的生成、师生的表现而波澜起伏。上课不到五分钟,我就发现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状况变得很糟糕。安静的楼道里传来了一阵阵剧烈的吼学生的声音,仿佛这空气、这周围的一切、你的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被震荡地颤动起来,不得安宁。细听起来,是隔了一个教室的老师在上课,可能发生了意外的状况,在教训学生。不得不被这超大的声音干扰着,我偷偷地想,这位老师的精力可真是旺盛呀!稍稍趋于平息,我准备再次心随师生动。那一阵剧烈的声波再次袭来,头开始微痛。短短的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这声音如猛烈的雷电在耳侧不断的轰鸣,陆陆续续地袭来,似乎要把周围的一切撼倒才会罢休!我赶紧起身关上门,声音稍稍小了一些。
    轻抚烦躁的心灵,甩掉巨大的震撼力,让心跳逐渐慢下来。隔着一个教室,传到我这个成人的耳朵里尚是如此的效果,那么,那个班级的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这帮初入一年级的孩子,能忍受得住这一波一波地冲击,喜欢这学校和学习的生活吗?痛苦,太痛苦了!
    试想,教师自己长期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每天释放出大量的声波,心境不断地汹涌澎湃,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帮初入学的孩子们,一事无知,懵懵懂懂,姑且不论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他们小小的身心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会遭受怎样的折磨?即使他们真犯了错误,作为成人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教化,将他们导入循规蹈矩、历练本领的路途呢?这样的教育环境,他们会喜欢吗?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会怎样的看待学校及学校生活?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狂轰滥炸,无异于国外的相对于平民的暴力事件,不仅达不到你所预想的教育效果,而且会伤及无辜啊!
    在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他一个冷冷的眼神,让他察觉到;给他一个恶狠狠地眼神,警告他;给他一个调皮的眼神,用爱心提点他!我想,这就足够了!
    如果实在调皮地不行,让他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的一角闲置一会,或许,经过一段自我的冷却他就能投入到教学中了!
    或者,给其余的学生分派适当的学习任务,把这个孩子叫到自己面前:“来,宝贝,咱俩聊聊。……”用温柔轻缓的方式消解矛盾。
    又或者……
    长期的易怒,毁坏了自己的身体,还给一帮可爱的小生灵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代价实在太大!
    (2009年9月25日记事,9月27日整理)
   

回复人:谷谷扬  回复时间:2009-09-29 21:23  
    宝贵经验。
    受益匪浅。

回复人:风之旅  回复时间:2009-09-30 05:34  
    一年级的管理问题的确值得探讨!尤其是大容量的班级需要管理的艺术。但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的确有很辛苦,面临的是一群无知的孩子。有时爱心,平和的心态的确很重要。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10-09 10:38  
    试探中年级教学
    ——《小摄影师》教后记(2009年9月30日)
    一、 提炼文章的主人公,梳理故事的情节。
    在学生初读后,我指导学生交流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引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然后提炼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 寻找问题,统领全文的学习。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小摄影师的形象之后,我利用“小摄影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领学生通过细细品味文字,清晰明确的感受小摄影师的形象。
    三、 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走进文字。在下面的活动中,我让学生默读,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针对刚才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边读边勾画。因为这些文字表现出了小摄影师多方面的特点,所谓我建议学生在勾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四、 学生差异也是资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让学生了解小摄影师。
    在交流的过程中,第一个学生谈到了他勾画的是“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从文本的角度讲,这句话没有给人太大的启示。怎样处理呢?直接否定学生吗?
    师:他勾画的是这句。其他的同学呢?你的意见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勾画的是什么?
    在我的引导下,有人站起来:
    (一)读出礼貌。
    生:老师,我不同意。我勾画的是“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妈呢放我进去。照完相,我立刻就走。”
    (在她的朗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顺势在黑板上书写上了他重读的词语:亲爱的、您、请、立刻。)
    师: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小摄影师的什么呢?
    生:我读到了他很懂事。
    师:懂事分为很多种,在这里具体指什么?
    (学生一时语塞。)
    师:其他的学生谁能帮助他?
    生:老师,我觉得小摄影师很有礼貌。他用了“您、请”。还说立刻就走,不会影响高尔基的工作。
    生:请你读出这样的小摄影师。
    (二)补充礼貌的内容,读出了纯真可爱。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小摄影师的有礼貌?(我继续引导)
    生:小男孩儿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你来说说,你怎么觉得他有礼貌了?(学生迟疑了。)来,读一读前面的文字——第二段,找找小摄影师的动作。
    生(生读后):老师,刚才小摄影师是坐着的,高尔基和他说话,他就站了起来。
    师:好的。你能结合前面的文字读出自己的感受,很会学习。请你读出这样有礼貌的小摄影师。
    师:还从哪里觉得他有礼貌?
    生: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师:用了“您”。
    生:老师,我觉得他很可爱。他(学生引述文中的话,略)
    (三)读出责任心。
    师:刚才我们读出了小摄影师的礼貌、懂事,你还觉得他怎么样?
    (学生没有想交流的。)那好,你们看看这些句子:小男孩儿白弄了很久很久。为什么摆弄这么久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照相的技术不是很熟练,对相机用不好。
    师:你是这样想的。如果小男孩的技术不好的话,那么,老师和同学们为什么会派他来呢?你再想一想。看一看前面的句子,第一段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张相片用来做什么?
    (学生读第一段中纸团上的话。)
    师:他为什么不随便找一张呢?
    生:因为这张相片是用来放在墙报上的,是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的。
    师:他为了让同学们和老师看到这张完美的相片,所以摆弄了这么久,他想照的好一点。这就是他的责任心。
    (四)读出智慧。
    师:读读第一段。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师:有问题吗?如果是你,你被拦在了外面不让你进来,你会怎么做?结合你的表现再看小摄影师,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
    生:我觉得他很聪明。
    师:能换一个词吗?
    生:他很有智慧。看到高尔基在窗子旁边读书,就想到了用纸团来请求。
    师:他很有智慧。为了墙报的事情不放弃,很有责任心。
    (五)读出懂事。
    师:读读十段和十一段,有问题吗?
    生1: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
    生2:我认为没有听到。
    生3:老师,我认为听到了。“高尔基大声喊道”,高尔基的声音很大,这时小男孩还没有上电车,还往外面跑,应该能听到。
    师:那么,为什么他不回来?如果回来了,就能用高尔基的胶卷照完相,贴在墙报上,完成自己的任务了。为什么?
    生4:他很懂事,不要高尔基的胶卷。
    师:看看这句话: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如果去调这些“跳、马上”行不行?自己读读,比较一下,你认为能去掉吗?
    生:不能,加上这些动作显示出来了小男孩很着急的样子。
    五、 不可忽视的高尔基的形象,引领学生读出来。
    在文章中,小摄影师的形象通过与高尔基的对话、行为中才得以展现出来。也可以说,也正是高尔基成全了小摄影师,高尔基的行为烘托了小摄影师。那么,高尔基的形象应该让学生读出来吗?
    师:小摄影师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高尔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寻找、交流。)
    生:老师,我觉得他很爱学习。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正在“读书”。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很关心孩子。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师:读读这里,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儿的吩咐坐下。小男孩子可以吩咐高尔基吗?高尔基必须听小男孩的吗?
    生:不是。高尔基为了让小男孩完成任务,更好的完成。
    生:高尔基关爱儿童,关心儿童。
    六、 了解高尔基。
    师:知道高尔基吗?
    生:老师,我们在品社书上学过。(学生交流了解到的高尔基的情况。略)
    师补充出示高尔基的海燕,让学生读读,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我的思考:低年级的教学和中年级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不同?
    1、
    (1) 走过了低年级,我发现低年级的课文都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学生的思维是连续的,不能中断。
    (2) 教学一般都是逐段、逐句推进的,只不过非重点一带而过,而重点要仔细阅读。依据文字简单交流感受,有感情朗读。
    (3) 这个时候的感受,更多的是感性多一些,理性少一些。
   
    2、
    (1)到了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可以稍稍跳跃一些。但是一定要以整体感知为基础。
    (2)文章虽然也有明显的主线,但是在主线之外,还存在一些隐性的内容。如本课的,在了解小摄影师的形象之后,可以再感受一下高尔基的形象,这是读书的层面,分为的主次。
    (3)另外,学生能够针对主要的问题进行针对全文的默读、勾画,这默读勾画出来的内容可以使不同主题的,如本课读出了懂事、有礼貌、有智慧等
    (4)学生的阅读的能力,不光是勾画出句子,还在句子中针对主要的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的感受,不仅仅是理性的,还从感性的感受、想象上升到了理性的成分,能用语言表述出来。
   

回复人:丰润  回复时间:2009-10-17 20:37  
    在《走月亮》中学语文(2009年10月13日,)
    “我们的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我们常说,文本无非是个例子,那么,一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哪些可观可学的例子呢?我们的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和低高段的教学有哪些不同?”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中不断摸索!
    一、积淀相应的生活经验,这篇《走月亮》是第七课,本应该早就讲完。当时讲完第一课时,我突然想到:要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要感受到母女在月光下行走的温馨、美丽,体会到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必须有深切地感受月光的生活经验,不然这课即使讲,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是很到位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把这第二课时的教学放在十月一长假开学之后,因为中秋节正在十一长假中,所以,我特意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和父母赏月、吃月饼,观察月光下的一切,写出《我的走月亮》。
    开学了,学生交上了自己的小作文。我看了看,有的学生虽然写得很少,但是还是真切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月亮的金黄、月光下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轻柔的纱巾。
    于是,带着这样的真切地生活体验,我们走进了《走月亮》第二课时的课堂。
    二、整体感知全文。“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走月亮写了什么,你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因为经历了第一课时上课(1)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什么是走月亮?谁走月亮?什么时间?在哪里走?看到了什么?(2)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对通过读书能解决的问题的梳理:在月亮下行走;我和阿妈走月亮;在乡间。(3)当时课堂上的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结合我们读出来的这些构成文章的因素,把他们整合在一起来整体感知文章。学生提到了:夜晚,我和阿妈在乡间走月亮,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感到很美丽、很幸福。所以,我们第二课时的整体感知只是回顾了上节课感知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是困难。
    三、提出主要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读文。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在读哪些文字的时候,觉得在月亮下走很美丽,静静地读一读,勾画出来,一会我们来交流。”下面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默读勾画得时间。
    四、交流,读出内容,想象情境,读出情感,关注写法,体会效果。
    (一)月儿明亮,月光柔美,世间万物,清晰可见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了美。(生读文)这时候,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
    师:你怎么觉得美了?
    生:洒满月光。
    师:月光什么样子?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师:我们在中秋节那天都看到过最明亮的月亮,看到过月光下的世界,什么样子?
    生:月亮金黄金黄的。
    生:金灿灿的。
    生:月光下的东西都能看得见。
    师:对,这些东西好像披上了金黄的纱衣,我们就可以说月光——
    生:月光柔和。
    师(出示2段):那么,在这样的月光下,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高山,这在平时是看不到的。
    师:今天为什么看到了?
    生:今天晚上有明亮的月光,所以看到了远处的高手。
    生:我看到了大青树。平时的夜晚,大青树是一团黑影在风中摇晃,今天能看清了。
    师:今天能看清了,我们甚至能看到翠绿的树叶在金黄的月光下闪着点点斑斑的光。
    生:我看到了村头的大路一直伸向远方,在月光下也是金黄的。
    师:像什么?
    生:像一条金色的丝带。
    生:好像要带我们去美丽的地方。
    生:好像这条金光大道能直通向天堂。
    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美。
    师:读出你的感觉来,试一试。
    (生读略)
    师:再读读这三句话,观察、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三句话都有“照亮了”。
    师:这样的用同一个词语引出来的几个句子在一起,叫排比。你想一想,还照亮了什么?
    (生回答略)
    (二)溪水潺潺,波光粼粼,
    师:你还从哪体会到了美?
    生: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师: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溪水哗哗地流着,岸边长着碧绿的野草和小花。
    生:我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生:我仿佛闻到了野花的香味。
    师: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觉。
    (生读略)
    师: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没有发现,教师范读,让学生听,看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月光怎么能流呢?
    师:好的,你发现了。想一想,鹅卵石布满河床,溪水在月光下怎样流?和月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老师,我发现了。溪水在月光下流着,闪着光,明亮亮的,溪水流动时光亮亮的样子好像月光在流动。
    师:非常好,你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读出这样的美。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美?
    (三)塘月情深
    生: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乱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他觉得这里美。你们自己读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这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鹅卵石。
    师:什么样子?
    生:布满河床。(教师随之在黑板上画出蓝色的小溪,鹅卵石组成的小水塘。)
    生:我还看到了月亮。
    师:什么样子?
    生:小水塘抱着月亮。
    师:那是怎样的情景呢?小时候被妈妈抱过吗?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把你的好朋友叫到前面来,抱抱你的好朋友。(一个学生和好朋友拥抱)看看,这个朋友被他抱在中间了,他用自己的胳膊围住了自己的朋友。那么,月亮应该在哪里呢?
    生:月亮在小水塘的中央。(教师随之在每个小水塘里换上金黄色的月亮。)
    师: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读着这句话,想着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月亮应该在天上,怎么在水里呢?
    师:我觉得问完这个问题你就应该明白了。自己说。
    生:这是月亮的倒影在小水塘里面了。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觉?读出来吧!(指名读出感觉来。)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的抱,可以母亲抱孩子,可以是好朋友拥抱,都是人,这里面怎么是每个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呢?想一想。
    生:月亮就好像一个孩子,小水塘好像妈妈一样抱着孩子。
    生:小水塘和月亮就好像两个好朋友好久不见,紧紧抱在一起。
    师:把小水塘和月亮都当成人来写,老师告诉大家,这是用了拟人的方法。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美?
    (四)母女情深,鲜花传递
    生: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云在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师:你怎么体会到美了?
    生:小朋友用采来的新鲜的花瓣,表达对妈妈的感谢。
    师:让妈妈知道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一个孝顺的孩子。想一想,孩子说的这些地方,阿妈会带她去吗?他们会在那里做什么?
    生:他们可能去溪边听流水声。
    生:他们可能去溪边看小溪流水波光粼粼的样子。
    生:他们可能去看水塘里的月亮。
    生:他们可能去闻野花的芳香。
    师:那就把你们这些美好的想象读出来。
    (五)走过美丽,怀念深情
    师: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美?
    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师: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都有“走过”。
    师:老师告诉过大家,这样的方式叫“排比”。想一想,在这样明亮的月儿下,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他们还走过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的略)
    (六)回忆美丽,温情永记。
    师:想一想,当孩子长大后,回忆起这晚和妈妈走月亮的情景,
    (师生回读课文。)
    她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写在你的小本本上。(略)
    (2009年10月13日,2009年10月17日整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9-10-18 10:04  
    看得出来,你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读懂内容,读懂情感思想,读出文本的意境之美。从学生的表现看得出来,也收到了好的效果。你的主要做法是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
    有两个问题需要你在思考一下:
    一个问题是:学生在你的指导下,读懂了文字;那么,读懂文字能力的培养,你是在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在用怎样的方法?学生知道吗?如果你认为不必要让学生知道,但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你在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至少你要清楚。——在三年级,培养阅读能力,你这节课做了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阅读教学,仅仅是在引导学生文字表达的意思吗?
    你讲了语言——讲了排比,这是再讲语言形式。不过,这样的语言形式——排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跟不用排比比较,用了排比有什么好处呢?
    还有,“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其他的关键的语言文字,而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去写?你是否有意识地的去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了?
    在前几天的语文备课活动中,我谈了教师细读语言文字的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强化语言文字的形式的学习品味——当然要结合理解内容这样的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内容和情感的过程中进行。

回复人:唐老鸭  回复时间:2009-10-18 16:18  
    楼主给我发信息,非让我谈点看法,我就谈一点,不多谈,谈多了累人。
   
    我觉得楼主注重生活体验,这是很对的,也是好的。但是注重的还不够,还有需要落实的地方。比如,你让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我的走月亮》,有问题没有?我觉得有。从生活的角度讲,咱们根本就不这样说话,根本就没有“走月亮”的说法,这时候为什么不“生活”呢?
   
    教师领着学生品读课文,这做得比较细致。这是优点。但是——可别不愿意听。但是,一般人都在这样上课。这样上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作用发挥得太多了,一句话,课文处理得太琐碎了。能不能让学生从一定的高度去理解,从全盘的角度去理解,从自己阅读的过程去体验,而不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去做他们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需要考虑。这涉及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
   
    作为楼主这样的优秀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应该有更高的认识。尤其是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
    举个例子:
    楼主说:积淀相应的生活经验,这篇《走月亮》是第七课,本应该早就讲完。当时讲完第一课时……
    我的解读,还是没有把语文课当成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待,还是认为这是教师在“讲课”。不是咬文嚼字,而是我们骨子里有些人是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
    另外,请楼主再看看你这篇文章的题目《在〈走月亮〉中学语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有点问题。
   
    今天有点疲惫,沧州的天气也不好。可能影响人的心情。所以说的话有点“狠”,也有点尖锐。不过这是俺的一孔之见而已。希望楼主谅解。但是,有些话说开了,讲明了,也许更好呢。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9-10-18 18:16  
    张老师不要为“狠”而多虑,其实,当下语文教学需要“狠”——学习语文,究竟学习什么?这是很关键的问题。骨子里面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搜首先要明白什么什么是语文,当然,。这不是说,楼主不明白,而是一到了实践中,骨子里没彻底转化的东西就会出来作怪——这就是“实践着的”和“倡导者的”两方面的割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