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5)

 nice83 2011-03-13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rxc.html

 

 

    宋元文化高度发达,特别是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待遇异常优厚,文化蓬勃发展,不让于唐朝。只是唐朝文化呈粗犷张扬之美,宋朝文化则呈精致内敛之美。特别是在思想哲学方面,宋朝人完成了唐朝人没有完成的工作,形成了新的一套集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广阔的哲学体系——道学。道学正是宋元时代文化学术的核心。冯友兰先生说:道学批判而又融合了佛教、道教,继承而且发展了儒家。它是继汉代经学后又一个适应大一统的新的学说。宋代是道学的创立时期,元代则是宋代的继续。

 

 

    宋代的经学以重新诠释儒经为主要内容。重新诠释的目的在于解决唐五代以来及宋朝的社会问题。一是唐代崇佛,儒学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论总结,未深入社会实践,不能指导解决社会问题;二是唐末五代以来朝代更替,人心道德极为败坏;三是宋代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由于偏重解决的问题不同,宋代经学又形成两派,一派是以着重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的经世致用派,一派是以着重解决人心道德为主的性理派。前派以北宋王安石、司马光、三苏,南宋的陈亮、叶适为代表。王安石作《诗经》、《书经》、《周礼》的《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并颁之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司马光又依经立论,阐述自己坚持旧法的主张,以反对王安石。三苏父子一本韩愈文以载道的传统,释经以敦教化。南宋初年的陈亮、叶适则释经以主张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后派以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为代表。这一派对经学的阐释就发展成道学。前派重视经学政治上的意义,偏重于功用,是外王之学;后派重视经学哲学上的意义,偏重于本体,是内圣之学。前派可以说是汉代今文经学的继续,都重经学的政治功用,只是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汉代今文经学的作用主要在为大一统提供理论根据,宋代经世经学的作用主要在解决大一统政治下的各种具体问题。不过宋代经学经世一派与性理一派都不同于汉代的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在对名物训诂的考证,流于烦琐。宋代经学偏重对义理的阐发,而且多简明扼要。对古文经学的批判还使宋代经学出现了疑古之风。

 

 

    十三经的体系在北宋全部完成,唐代已出现十二经,北宋神宗时将《孟子》升为经,十三经便确立了。南宋时又出现了以道学为核心的十三经简化体系《四书》,朱熹为其著《四书章句集注》,从此经学的重心就由五经转为四书,这是宋代经学的一个大变化。元仁宗恢复科举后,定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正式确立了朱子学说在元明清三朝的统治地位。元朝经学家最有名的有三位,即许衡、刘因、吴澄,称为元朝经学三大家,其学说以继承发展朱子之学为主。另外辽、西夏、金、元无一例外地重视儒经在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其经学研究的核心是“用夏变夷”,即用中华圣贤文化改造夷狄。金朝还出了一位最有名的经学家王若虚。

 

 

    宋元史学的最大成就是司马光修的《资治通鉴》。正史方面宋朝修成了《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元朝修成《宋史》、《辽史》、《金史》。宋仁宗认为《旧唐书》卑弱浅陋,遂命宋祁、欧阳修等重修《唐书》。《新唐书》从仁宗庆历四年开始修,历17年修成。宋祁主持在先,完成列传部分;欧阳修主持在后,完成志、本纪部分。宋祁是北宋初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从真宗活到仁宗,寿六十三。父亲做过小官。仁宗时宋祁与其兄宋庠同登进士。宋祁做官直言敢谏,三次遭贬,终因才高忠心,又几次召回朝廷,修《新唐书》后升官工部尚书。宋祁修《唐书》非常认真,随时将稿子带在身上,即使贬官在外,也丝毫未有懈怠。宋祁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即是其名句。文学上讲宋初的词人也要讲到宋祁。宋祁临死还留遗奏,劝皇上早定太子,以安天下人心。临终又嘱儿子“三日敛,三月葬,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足见其人品。《新唐书》分本纪10篇,列传150篇,表15篇,志50篇,共225篇。《新唐书》最值得一提的是恢复了《史记》、《汉书》以后所没有的表的体例,志和列传也甚佳。列传较《旧唐书》增加了331人,删去61人。本纪则删去《旧唐书》的十分之七,过于简略。所以新旧唐书各有长短,必参互读之,乾隆年间二书同列正史。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总结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下令修《五代史》,由宰相薛居正主持修撰。薛居正生于后梁,死于宋太宗时,活了70岁。后唐时中进士,遂为官于后晋、后汉、后周,宋太祖时为宰相18年。薛居正以五代旧臣能伴疑心甚重的宋太祖18年,一靠其善处君臣关系,一靠其谨小慎微。晚年求长生,食服丹药,中毒而死。薛居正奉命主修《五代史》,一年而成。《五代史》分本纪61篇,列传77篇,志12篇,共150篇。《五代史》虽出众人之手,成书很快,但史料翔实丰富,编排按梁、唐、晋、汉、周各代为记,历史发展清晰。薛居正监修,其书的撰述体例,是非评判全由薛居正亲定。其思想特点是:赞颂大一统,反对分裂;赞同中央集权;认为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五代史》编成之后,欧阳修有感于《五代史》之不足,在修《新唐书》之余,又私修了一部《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历时25年,唐以后不准私修国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一直藏在家中,直到死后,宋神宗才令进上,刊布行世。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生于宋真宗时,死于宋神宗时,活了64岁。江西人。父亲做过几任小官,正直廉洁,在欧阳修4岁时便去世了。母亲范氏为江南望族,知书达理,欧阳养由母亲教养成人。生活贫寒中母亲教其于沙上写字。欧阳修也刻苦上进,无钱买书,便借书来抄,抄一遍就能将全书熟记于心。欧阳修23岁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直到去世。因生性正直,屡向朝廷直谏,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等,一生数次被贬,40岁时自号醉翁,在贬谪安徽滁州之际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晚年死于他最爱的安徽颍州。《宋史》称他“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不顾”。也就是说欧阳修能见义勇为,虽有陷阱在前,也不惧怕。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又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诗词皆有成就,词的造诣最高。《新五代史》分本纪12篇,列传45篇,志3篇,年谱及世家11篇,四夷附录3篇,共74篇。《新五代史》不像《旧五代史》将梁、唐、晋、汉、周分开写,而是像《南史》、《北史》将各代打乱,将梁唐晋汉周的帝王都写在本纪一起,各朝的其他人物都写在列传。另外十国的事用《世家》和《十国世家年表》来写,很有见地。修《新五代史》,欧阳修重在“寓褒贬,别善恶”,每篇末的议论开头都加上“呜呼”二字,以表明其为乱世之书。文笔也简峻,后世多将其与《史记》并提。但史料保存却不及《旧五代史》。将五代混为一代,也使人不易看出朝代更替线索。《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各有千秋,故乾隆年间将二书同列为正史。

 

 

    《宋史》、《辽史》、《金史》是元朝末年元惠宗时的宰相脱脱监修。脱脱出生于蒙古贵族的显赫之家,高祖是成吉思汗的亲近侍卫,曾祖是蒙哥的部将,祖父是忽必烈隆福皇后的内宫总卫官,伯父历侍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惠宗数朝,官至宰相,父亲官至兵部尚书。脱脱少有大志,伯父延请江南名士吴直方为师,脱脱虽年少,却说老师终日教我背经,不如给我讲些古圣贤名言事迹。吴氏感此子不同寻常,遂教授历代名臣事迹。脱脱长成之后,文武双全。后来伯父专权,脱脱大义灭亲,竟助惠宗将伯父贬官。脱脱为宰相,尽除伯父敝政,被天下称为贤相。中年平定红巾军起义,起义未平,遭陷害而流放大理,最后被毒死,年仅42岁。脱脱死后,朝中议论,若脱脱不死,天下必能乱。13年后元朝灭亡。

 

 

    元朝建立以来,屡有议论并下诏修撰宋辽金史,但因无一有才识魄力的人监修,加之到底以宋辽金哪一朝为正统总不定,故一直未成。至脱脱监修三史,方一锤定音。脱脱指出元朝既不是承绪辽金,也不是承绪两宋,而是合三朝而承代,故宋辽金三朝,各修一史。这一下就解决了元朝以来七八十年未解决的三史修定体例问题。脱脱制定了一系列修史原则,如为宋金死节之臣,一律立传,疑事传疑、信事传信等。而且在元末社会混乱、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保证修史经费,使三史在三年时间内得以迅速完成。可以说没有脱脱就没有三史。《宋史》是正史中篇幅最大的书之一,仅次于《清史稿》。《宋史》记南北两宋的历史,分本纪47篇,志162篇,表32篇,列传255篇,共496篇。宋代因修史制度完备,史学发达,因而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这是宋史卷帙浩繁的主要原因。但《宋史》缺乏剪裁,故而杂芜,且前详后略,有相互矛盾之处,在三史中质量最低。不过《宋史》全书浸透道学精神,是其特色。《辽史》分本纪30篇,志30篇,表8篇,列传45篇,国语解1篇,共116篇。国语解是解释书中契丹语记载的名物制度。《辽史》史料丰富,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军事组织极有价值,而且多用表体,篇幅小而含量大。但由于时间匆忙,简陋与谬误亦甚突出。三史中编得最好的是《金史》。《金史》分本纪19篇,志39篇,表4篇,列传73篇,共135篇。金史所以修得好,是因为之前已有几种较好的记录金代历史的书,如金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著的《中州集》、《壬辰杂编》等。《金史》叙事详核,文笔老洁。从总体水平来看,三史逊于他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修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生于宋真宗时,死于宋哲宗时,活了68岁,今山西人。7岁即如成人,听人讲《左氏春秋》,遂明大旨,并能为家人讲解。自此手不释卷,不知饥渴。仁宗时中进士,神宗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任,居洛阳15年,专心修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用为宰相,尽废王安石新法,几个月后即去世。一生自持严谨,不喜浮华,好学深思,不喜佛老。司马光想为帝王编一部较简明的可以鉴古知今并能正天下纲常的史书,遂奏请朝廷,历时19年撰成,上奏神宗,神宗很欣赏,认为此书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主编,另还有几位得力的史家为助手,刘攽(bān)主要负责写战国两汉,刘恕主要负责写魏晋南北朝,范祖禹主要负责写唐五代。凡写成司马光都要精心修改审定。《资治通鉴》记从战国初年到五代周世宗时1362年史实,重在记录各代的政治军事,专详治乱兴衰,明确指出“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史观,历代为统治者奉为至宝。全书以时间先后为序,网罗宏富,取材精审,正史之外搜集其他史料230余种。由于《资治通鉴》的崇高成就,后人将司马光与司马迁并提,称为史家两司马。

 

 

    《通鉴》一出,仿效补续之作甚多,影响深远。南宋李焘又作《续资治通鉴长编》,仿《资治通鉴》体例,补作北宋一代历史。再有南宋李心传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南宋高宗一朝编年史。朱熹著有《通鉴纲目》,以《资治通鉴》为蓝本,提要钩玄,并寄寓“寓褒贬,别善恶”之义,以效仿春秋笔法。《通鉴纲目》其实就是《资治通鉴》的简写本,后来成为蒙学中的历史教材,影响巨大。另南宋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中千余年史事按时间分为239个题目,详细记录每一历史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开创史学中纪事本末一体,《四库全书》史部即专列此为一类。纪传体详于记人,编年体详于记时间,纪事本末体则详于记事件,各有所长。继唐杜佑的《通典》之后,北宋末年郑樵所作《通志》,南宋末年马端临所作《文献通考》,皆是记录历代典章制度的宝贵史书,后世称之为三通。

 

 

    子学中的佛教在宋代以禅宗为盛。禅宗的临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五派风行天下。宋初法眼宗最早编辑禅宗源流的著作《景德传灯录》,临济宗又编《天圣广灯录》、《联灯会要》,云门宗编《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后普济法师将五书删繁就简,汇编合一,名《五灯会元》,以问答体辑录禅宗各派祖师语录。为研究禅宗的重要资料。宋代开始刊刻大藏经,大藏经即佛教典籍丛书,宋太祖时刊刻的蜀版《大藏经》是我国刊刻大藏经的开始。宋刻《碛砂藏》为我国现在最早的《大藏经》。宋代禅师甚多,但未出现像鸠摩罗什、慧远、玄奘这类杰出的高僧。元代由于蒙古人的尊崇,藏传佛教大盛,藏僧八思巴被封为国师,其后相继被封为国师的有十几位。

 

 

    宋金元是道教的重要发展阶段,北宋真宗、徽宗,南宋理宗都极崇奉道教。真宗称赵宋皇帝是黄帝之后,故对黄帝大加封号。又将玉皇大帝封为天上最高的神。宋徽宗听信道士林灵素的话,说自己是玉皇大帝的长子下凡人间来拯救苦难的。宋理宗令将《太上感应篇》刻印颁发天下。《太上感应篇》是用因果报应劝人行善戒恶的劝世文。宋金道教派别众多。南宋兴起了修炼人体精气神的内丹派,并有著名道士张伯端为代表。另外传统的以画符念咒降神驱邪的经箓派也有较大发展。此派又分为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即汉末张道陵张天师传下来的一派,世居江西龙虎山。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召进,令掌南方经箓三派。元朝又封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从此江南符箓各派皆归正一教门下。上清派是东晋女道士魏华存创立,兴盛于唐朝,前章所说的唐代著名道士王远知、司马承祯、吴筠皆出此派,宋元以后融归正一派。灵宝派以信奉《灵宝经》而得名,创立于东晋末年。此派注重普度众生,更盛于民间。宋元以后也融归正一派。

 

 

    北宋亡后,一批在北方的北宋遗民组织形成了几个新的教派:全真教、大道教、太一教。这几派与传统道教没有关系,彼此之间也无关系,其实就是北宋遗民隐居不仕、聚徒讲道而逐渐形成的组织。三派道教都出现融合儒释道的倾向,以全真教为最著。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合儒之忠孝、佛之戒律、道之丹鼎为一炉,并且倡导道之《道德经》、儒之《孝经》、佛之《心经》共读,一时从学者甚众。因居全真庵,遂名为全真派,弟子皆称全真道士。王重阳有七大弟子,名马钰、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丘处机,称全真七子。其中丘处机最有名,很受成吉思汗尊崇,称为丘神仙,曾召至中亚,丘处机以73岁高龄率十八弟子远赴,后随行弟子李志常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子是丘处机的号。丘处机在元大都祈雨,果然雨下三天,成吉思汗特为其在大都建长春宫,后改名白云观,至今犹存。丘处机一脉创立的讲究行气导引、修炼精气神的龙门派大盛于元朝。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的故事,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有描述。元朝以后道教即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并行天下。

 

 

    子学中的哲学则以道学为主。道学的核心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完成生命的超越,并通过这种超越,获得人生的至乐。这种乐是超越于一般痛苦与快乐之上的永恒的乐。而达到这种超越和提高的方法,即穷理尽性。理即事物的共性,性即事物的个性,对事物共性的认识即对事物规定性的认识。那么用之于人生即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的认识,穷尽了人应该是什么样的道理,然后自己就按人应该是什么样去努力要求自己,使人的个性与人的共性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就意味着人的私欲的克服,人从有限的肉体中解放出来,获得超越个人私欲的无穷快乐。这就是朱子所说的“人欲尽处,天理流行”。而人的规定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理中来的。所谓天理即万物规律性的总称。每样事物要成为这样事物必然有这样事物的规定性。一个东西叫杯子,它必定有符合杯子的规定性。人要成为人,也要符合人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即人区别于禽兽的特征。那么在道学家看来人的规定性是什么呢?就是人的道德性,具体讲就是仁义礼智信。人穷究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叫穷理。按这种道理去要求完善自己,最后让自己完全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叫尽性。尽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去除私欲、增加道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量变,当道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私欲全部克服,人完成了自我的超越,感到豁然开朗,人与整个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达到了质变,这个时候普通的人就变成了圣贤。圣贤就是完全符合人的规定性的人。这便是道学的主要内容。道学的道就是指圣贤之道,而这个道是有自己的渊源传统的。传自哪里?传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个道的传统就是道学家讲的道统。道学的先驱是唐朝的韩愈、李翱,道学的铺垫者是北宋的周敦颐、邵雍,道学的完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被称为北宋五子。

 

 

    道学中也分三派,一为理学,一为气学,一为心学。理学的开创者为北宋的二程夫子程颐,集大成者为南宋的朱熹。气学的开创者为北宋的张载,集大成者为明末的王夫之。心学的开创者是北宋的大程夫子程颢,集大成者为明朝的王阳明。心学还有位承上启下与朱熹同时的大学者叫陆九渊。理学与气学的不同在于对事物规定性的理到底存在于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看法不同。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之外,气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理学与心学的不同是对于理到底存于外部世界还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心中看法不同。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外部世界,心学认为理天生就存在于人心中。但是对于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与人生命的超越,三派都是一致的。著名的影响中国读书人八百余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教就是北宋道学家张载讲的。

 

 

    子学科学中的天文算法,首先要提元朝最伟大的天文家郭守敬。郭守敬奉元世祖忽必烈修改历法之命,在全国设置27个测验所,实测天象,完成了中国古代推算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北宋天文家苏颂著《新仪象法要》记载了北宋时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另外此期有以七言古诗形式记载星象常识的天文普及读物《步天歌》流行。数学则出了秦九韶、杨辉、李治、朱世杰四大家,成就辉煌。农学方面元朝出了《农桑辑要》、《农书》、《农桑衣食撮要》三书。其中以王祯的《农书》成就最高。建筑方面北宋末年李诫著《营造法式》,历30余年,总结宋辽金时期的建筑经验,成为我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巨著。另外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唐时的雕版印刷迅速了许多,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唐朝发明的火药在宋代广泛运用,并制造火器。指南针也普遍应用于航海。宋代的瓷器发展也极兴盛,全国出现了大量的瓷窑。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写出了我国科学史上的巨著《梦溪笔谈》,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科学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等诸多领域。

 

 

    医学方面宋元时同世界相比也是很发达的。有官设的太医院、药局。宋太宗时编有《开宝本草》,比唐朝的《唐新本草》又多收133种药。北宋末年四川名医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本草》,收录经史百家中的药物共1558种,并记录了众多古今单方,为明朝《本草纲目》前的范本。宋仁宗时医官王惟一用铜铸人体模型,标出诸穴位,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明人体各腧穴正确部位,成为后世针灸的主要依据。苏东坡和沈括还收有《苏沈良方》。南宋有陈言著的《三因一极病源论》,探讨人体得病之因。南宋初年有宋慈著《洗冤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洋的《法医学全书》早350多年。金元时出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刘完素用药主张用凉药,被称为寒凉派;张子和治病主汗吐下等法,被称为攻下派;李杲治病以补脾胃为主,被称为补土派,脾在五行中属土,故名;朱震亨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滋阴派。这四家对后世影响甚大。

 

 

    子学的艺术方面,书法上出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其字各有风格,然其根本皆出于颜真卿。北宋末则有宋徽宗的瘦金书,纤细瘦劲,自成一家。元朝书法最有成就的是赵孟(fǔ)。书法史多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四家并提,称为颜柳欧赵。绘画方面北宋初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凡要进入画院必先经过考试,试题是依诗句作画,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之类。因此宋代宫廷院画兴盛,院画多以工笔重彩为主。北宋末南宋初,宫廷画家李唐于山水人物皆擅长。宋朝最大的工笔画家是宋徽宗,尤以花鸟见长,有著名的《芙蓉锦鸡图》、《瑞鹤朝祥图》。他还编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另有北宋末年宫廷画家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开封城之繁华,乃风俗画之极品。山水画名家还有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南宋马远、夏珪等。人物画有北宋李公麟,南宋李嵩、刘松年。李公麟长于画宗教和人物故事,多用线描而不染色,被称为“白描”。宋代已出现讲究意趣笔墨的文人画发端。苏东坡、文同及米芾、米友仁父子即是其代表。特别是米芾父子发明了水墨写意。元朝文人画正式形成,出现了倪瓒(ní

zàn)、黄公望、王蒙、吴镇四大家。文人画将书法与绘画联系,随笔点染,写意山水,从此成为文人的副业,大盛于明清两朝。赵孟及妻管仲姬都擅画文人画。

 

 

    子学中宋代还出现了几大类书。类书是一种博采群书以类相从而编辑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流传至今的最早类书是唐初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共100卷,百余万言。另有唐太宗为供儿子学作文而令臣子编的《初学记》。唐初虞世南编《北堂书钞》为私修类书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北宋官修两部有名的大型类书,一为《太平御览》,一为《册府元龟》。前者1000卷,约500万字,李昉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后者也1000卷,王钦若、杨亿等奉宋真宗之命编纂。另外李昉等还编了《太平广记》500卷,收汉至宋的各种小说野史。此三书保存了宋朝以前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很多散失的书及文章在其中都可以找到。国学大师杜道生先生常说宋朝人编《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连同文选集《文苑英华》是对保存中华文化作的巨大贡献。

 

 

    集学宋代以词为最盛,宋词的成就可以与唐诗媲美。民国时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收词19900多首,词人1330多家。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最高成就者有北宋初的柳永、南宋初的李清照。豪放派最高成就者有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柳永的词朴实清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一时间是“凡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而且慢词长调的创作从柳永开始。苏东坡以散文笔调填词,扩大词的题材,开创词豪放一派。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其词婉约清新,炼句精巧,将婉约派推到极致。辛弃疾填词六百余首,数量上超过了前辈,质量上更是达到了词的巅峰,无论诗、文、经、史、诸子、佛经都能随手拈来,剪裁入词,妙出天然,毫无拼凑之痕。词境雄奇阔大,慷慨悲壮,大多抒写欲收复河山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除此四家之外,婉约派词人还有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及秦观、周邦彦、欧阳修,南宋姜夔、王沂孙、吴文英、张炎等;豪放派还有北宋范仲淹、贺铸,南宋岳飞、张元幹、张孝祥、刘过等。

 

 

    宋诗的成就虽不如宋词,但仍自有特色。唐诗主情,宋诗主理,长于说理是宋诗的品格。《千家诗》中收宋诗特别多。北宋初年诗坛以重视形式、堆砌词藻、模拟李商隐的西昆派为主。后欧阳修、梅尧臣、苏舜卿力排西昆体,创作平淡清新自然。苏东坡才华横溢,众体兼善,独立于北宋中期的诗坛。稍晚于苏东坡的大诗人黄庭坚,力矫苏东坡诗草率轻易之弊,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字字句句皆要有典故有出处,开创江西诗派。江西诗派诗人有北宋陈师道、南宋初年陈与义。江西诗派对清代诗歌影响很大。南宋诗坛成就最高者为爱国诗人陆游。陆游诗体裁完备,七律最成熟,后人常与杜甫的七律相比。且陆游诗歌创作的数量很大,自己曾说“六十年间万首诗”。另有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的田园诗,反对江西诗派的学究气。南宋末年还有爱国诗人文天祥、郑思肖等。

 

 

    宋代的散文继承了韩愈、柳宗元开创的文以载道之风,出了六位大古文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文章纡徐婉转,王安石文章简劲精洁,曾巩文章古雅平正,苏洵文章纵横驰骋,苏轼文章行云流水,苏辙文章饶有情致。文学理论有宋末严羽的《沧浪诗话》,主张妙悟、兴趣、空灵,反对江西诗派,以禅寓诗,很受后世推崇。最后还说一下宋太宗时李昉等人奉旨编的一部大型文学选集《文苑英华》,收自南朝梁末至唐五代的2200位作家近两万篇作品,分诗、赋、文等38类,1000卷。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同被称为宋四大书。

 

 

    金代文学最高成就者是元好问。元朝文学的代表是元曲,其成就可与唐诗、宋词比美。元曲又分为杂剧与小令,小令也是长短句,和词很相似,只是词典雅含蓄,曲诙谐俚俗。杂剧则是在宋金以来讲唱文学的基础上,综合宋词及金诸宫调形成的一种歌舞剧。杂剧一般四折,前面或后面有楔子。楔子即四折以外使剧情更严密的小段落。杂剧中有为抒情的唱腔和说话行动的科白。说话称白;行动称科,如睡科,即做睡觉的状态。角色分末、旦、净、杂。末是男角,旦是女角,净是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杂是各种打杂角色。元杂剧作家可考者两百余人,剧目可考者六百余种,保存至今160余种。元朝杂剧分前后两期,前期以元大都为中心,成就胜于后期。代表作家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王实甫的《西厢记》、纪群祥的《赵氏孤儿》等。后期以杭州为中心,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是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末在南方温州形成的与北方杂剧相对的南戏兴盛。南戏篇幅比杂剧长,用南方音调演唱,最有名的即高明的《琵琶记》。元代较有成就的诗人有王冕、萨都剌。整个元朝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可与楚之屈原,晋之陶渊明,唐之李白、杜甫,宋之苏轼比肩。

 

 

    宋代文化的整体特征是精致,与唐代的粗犷形成鲜明的对比。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从阳刚到阴柔的转折期。元代文化则是中国文化从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转折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