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8)

 nice83 2011-03-13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u7a.html

 

    廿六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廿读niàn,当二十讲;治当有序讲;乱当无序讲。二十六史是中国古代的正史,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书,从黄帝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的历史全部记载在这里边。这里有天下太平的治世,有天下纷争割据的乱世。读了这些历史就可以知道天下的兴盛衰乱及其原因。这段话是对前面所讲历史的总结。前面从“自牺农,至黄帝”开始到“清太祖,膺景命。传九帝,满业泯”其实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将二十六史的大线拉了一遍。将这大线搞清楚了,中国历史的脉络也就把握住了。二十六史分别是西汉司马迁撰的《史记》,东汉班固撰的《汉书》,南朝宋范晔撰的《后汉书》,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唐房玄龄撰的《晋书》,南朝梁沈约撰的《宋书》,南朝梁萧子显撰的《南齐书》,唐姚思廉撰的《梁书》、《陈书》,北齐魏收撰的《魏书》,唐李百药撰的《北齐书》,唐令狐德棻撰的《周书》,唐魏征撰的《隋书》,唐李延寿撰的《南史》、《北史》,后晋刘昫撰的《旧唐书》,宋宋祁撰的《新唐书》,宋薛居正撰的《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撰的《新五代史》,元脱脱撰的《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撰的《元史》,清张廷玉撰的《明史》,民国赵尔巽撰的《清史稿》,民国柯劭忞撰的《新元史》。

 

 

    读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也可以说是油然而生。杜道生先生说:“只有了解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才会爱我们的祖国,只有爱我们的祖国,才能很好地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二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事物的普遍规律,知道历史在什么情况下治,在什么情况下乱,在什么情况下兴,在什么情况下衰。事物总是有利有弊,总体来讲,一个朝代在发展到盛世以前一般是利大于弊,盛世以后一般是弊大于利,盛世时基本是利弊相当。所以不要以为盛世就全是好的,往往盛世时必然隐伏着极大的社会问题。像乾隆盛世就有大贪官何珅,嘉庆帝抄其家时,发现贪污的财产达白银八亿两,相当于乾隆年间军费的八倍。但并不能因为有社会问题就否认它是盛世。往往盛世再往前发展,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激化。比如唐玄宗时,开元天宝盛世紧接着就是安史之乱。总结历史时就要注意,怎么样去面对或处理盛世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让盛世维持得更长久。比如当代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当今盛世的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再看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些共同的特点:土地兼并造成贫富悬殊的尖锐对立、官吏的严重腐败、国君的昏暴或年幼、社会的奢靡、国库的空虚、税收的加剧、百姓的民不聊生、自然灾害的频繁,等等。知道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想该怎么来避免或解决这些问题。而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也有共同的特点:国君英明,能急民之所急,有全盘的眼光,能巩固政权,能招纳天下的贤才为国所用,能听取意见,能促进或发展社会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历史的规律不仅可以指导从政,在日常的创业工作中也有借鉴的作用。读史可让人智慧、通达,能站在历史宏观高度去看问题,而不会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为个人的成败得失烦恼困惑。

 

 

    读诸史,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通古今,若亲目。四川师范大学有百岁作家萧蔓若先生,尝与里言:一晃则一百年。于先生而言百年历史,皆历历在目。六十年清明里画以纪念先生逝世周年。“读诸史”指读各种史书。实录本指记载帝王言行的史书,最早的实录叫起居注,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时正式取名实录。但明以前各朝实录都已亡失,其内容则多采入正史,或引入编年。至今保存下来的有《明实录》和《清实录》。《明实录》有500册,《清实录》有1220册。但这里所说的实录,是指对历史真实的记录。“读诸史,考实录”意即读历朝各种史书,考察历史真实的记录。冯友兰先生说,有真实的发生过的历史,有人写出来的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事皆一去不复返,如云烟过眼。我们只有通过写的历史去探寻历史的旧迹。写的历史必然带有著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价值评判标准。事物总有利弊,在一个朝代,只看这个朝代利的一面,便是顽固守旧派;只看这个朝代弊的一面,便是革命派;既看利又看弊的,是改良派。对同一历史,顽固派、革命派和改良派写的则会有很大不同。所以看一个朝代的事,要读几种不同的史书,才能对比考察出相对真实的对历史的记录。比如读了正史,还可以读一点编年、别史、杂史、野史等。这就是所谓“读诸史,考实录”。将各种史书参照对比读了,古今的源流变迁就通晓了,历史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从你面前走过,历史事件一桩桩在你心中闪现,历史也就好像自己亲眼看了一遍。这就是“通古今,若亲目”。而“通古今,若亲目”还有一层意思。经书讲的是圣人之道,圣人告诉我们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史书记载的是历史,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经书告诉我们的是理想,史书告诉我们的是现实。经书教我们仁,史书教我们智。只读经书容易迂腐,只读史书容易圆滑,经史互参,才能既坚守理想又豁达睿智。这样读史方能算通古今,不然只是知晓些历史事件,而不能将其贯通,深刻地体悟历史中蕴含的指导现实人生的规律和道理。所以读史,这个通字是很重要的。若亲目是对历史本身的熟悉,通古今是对历史规律的把握。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共和国六十年暮春时节于黄昏古庙李里绘。上一部分是讲历史,从这一部分开始便是引古圣贤勤学苦读的例子来勉励幼童发奋读书。这也是《三字经》的最后一个部分。这句是最后一部分的开头,讲读书的方法。诵就是大声地读,惟是指思考,斯当这字讲。也就是说读书的时候,嘴巴要放声朗诵,心里要思考,早晚都要这样。读书大声朗诵,可以快速加深记忆,读得烂熟的文章,不仅容易背得,而且不容易忘记。如果只是默读,或强记,就很容易忘了。为什么朗诵了易记不易忘呢?因为读的时候,声音传入耳朵,耳朵是肾所主,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源且主人体的骨头,朗读的时候,声音通过耳朵传入肾脏,再进入骨头,就是所谓的刻骨铭心,当然不容易忘记了。诵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陶冶人格,锻炼身体。一般需要诵读的书都是圣贤经传,圣贤经传中本身就充盈着大道与正气,朗读的时候这些浩然正气的铿锵之声从耳朵不断传入人的骨髓。读的时候,眼睛自然要看,眼睛为肝所主,肝又是生血藏魂的器官,不断地看,这些圣贤的思想就通过眼睛进入肝脏再进入人的血液。当圣贤的精神都浸润到人的骨髓血液的时候,人的气质自然为之转化。所以常读圣贤书的人身上会有股浩然正气,常读诗词歌赋的人身上会有股风流之气,这就是读书对人气质的改变。一个粗俗的人如果让他每天诵读经传诗文,逐渐地,气质就会变得文雅。再说,死人与活人的区别就在有没有这一口气,人是个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人这个小宇宙和天地这个大宇宙就是靠这口气在沟通联系。有这口气,人就在参加宇宙的循环。而诵读的时候就是人在练气功,促进肺气和宇宙的交流,所以诵读的时候又熟悉了所读的内容,又转化了气质,又锻炼了身体,确是一举三得。古时候私塾里的蒙童最主要的功课就是诵读。除了口里诵,还要思考,体会所读书的意思,体会理解得越深,读起来就越有兴趣,理解以后更能帮助记忆。而且圣贤经传总是含义深邃,每读一遍,只要用心思考,都会有新的收获。如果只读不想则是读望天书,书一合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朗诵和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看书,要用眼睛,眼睛通肝通血,血入全身,滋养身体,让人通达;读书,声入于耳,耳通肾通骨,骨让人顶天立地。多看书,让人通达;多读书,让人刚毅。子书、史书适宜看,经书、诗文适宜读。而思则是读看都必需的。

 

 

    “朝于斯,夕于斯”,是讲读书需反复,只有反复才能永远不忘,只有反复才能温故知新。古人讲读书要沉潜反复,沉即沉入水中,潜指潜入水底,反指返回水中,复指浮出水面。读书经过这个过程,书自然就化作了人,人也就被文所化。朝也读,晚也读,就像泡盐菜一样,长期浸泡,盐味与菜就再也分不开了。读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修养方法,就像佛家的参禅打坐、道家的行气导引,值得大家好好体会。为什么旧时代的读书人一看就知是读书人,因为旧时代的读书人有诵读的功夫,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气质发生了转变。今人就缺少这个功夫,所以即使是读书人,也不大看得出来。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昔当以前讲。仲尼即孔子,孔子因生下来头上有一肉球,像小山丘,故名丘。仲尼是孔子的字,仲指排行老二。尼是因孔子家背后有座山叫尼山。古人取字常将排行或家乡地名之类用进去。橐读tuó。项橐,春秋时鲁国的一位神童。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有一天项橐和同伴在路上用泥土筑城玩,这时正好孔子和弟子乘牛车经过,其他小朋友见牛来都跑开了,只有项橐稳坐在自筑的土城中不动。孔子便下车问项橐何以不动,项橐说只听说车避开城走的,没听说为了让车走而毁城的。孔子觉得说得有理,就叫学生绕道而行。孔子说,你年纪虽小,懂得倒不少。项橐说,小鱼生下来三天就能在江海里游,兔子生下来七天就能跳,我已经七岁,当然应该懂得多了。孔子说,既然你懂得多,我再请教你,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枝叶,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牛不生小牛,什么马不生小马?项橐轻松地回答,土山没有石头,枯树没有枝叶,萤火没有烟,泥牛不生小牛,木马不生小马。孔子赞叹项橐的聪慧。项橐反问孔子,鸭和鹅为什么能浮游水上,松柏为什么长青?孔子回答,白鹅和鸭子的脚大有蹼,所以会游。松柏的树心结实,所以长青。项橐说,乌龟会游泳,它的脚并不大。竹子也长青,但竹子的心却是空的。孔子一时答不上来,遂拜项橐为师,请教各种问题。孔子已经是受人尊敬以博学著称的先生了,还拜一个七岁小童为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他那个时代最渊博的人就是因为他善于虚心向任何人学习。

 

 

    韩愈的《师说》更讲:“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郯子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古代的官名。苌弘,周敬王的大夫,孔子曾向他学过音乐。师襄,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过弹琴。老聃即老子,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些人都不一定比孔子贤德,但只要有所长,孔子就向他们学习。韩愈总结说,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弟子贤德,只不过每个人听闻大道有先有后,而且研究的领域也各有不同。所以儒家的学习,就是向每个人学习。可以向农民请教种庄稼的道理,可以向匠人请教各种技艺,可以向军人请教军事方面的知识,可以向老人请教过去的故事,的确是处处可以问,事事可以学。正因孔子善于请教学习,故而成了至圣先师,成了孟子说的“集大成者”。孔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历史上但凡在某一方面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司马迁向董仲舒学今文经学,向孔安国学古文经学,向落下闳(hónɡ)学天文历法,向各地老人长者请教掌故旧事,最后写成集大成的《史记》。杜甫也说“转益多师是妆师”,也就是向很多老师学习。当代国学泰斗97岁的杜道生先生向沈兼士、马裕藻先生学文字学,向胡适之、冯友兰先生学哲学,向钱穆、顾颉刚、孟森、陈垣先生学史学,向闻一多、周作人先生学文学,向朱光潜先生学美学,向马一浮先生学经学,向熊十力先生学佛学,最后成为国学大师。这些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后生小子怎能不效法前贤,广问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中令即中书令。中国的官制在秦汉时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负责章奏、监察百官。秦九卿为奉常、卫尉、郎中令、太仆、典客、少府、廷尉、治粟内史、宗正。隋朝改为五省六部制。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尚书省掌管执行,门下省负责审议,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律议,秘书省掌管文史历法,内侍省掌管内廷。秘书省与内侍省不主政。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兵部、礼部、都官部、度支部六部。唐代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名称从此固定,沿用至清朝。宋代改为二府制,即中书府与枢密府。中书府主政事,枢密府主军事。另设三司管财政。中书府是唐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一。中书府的长官叫中书令,其实就相当于宰相。元朝则设中书省掌管政事,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御史台掌管监察。明朝废中书省,也就是废除宰相制度,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听命于皇帝;改枢密府为大都督府,改御使台为都察院;添设内阁,相当于中书省。清朝设军机处,也相当于中书省,皆是皇帝之下、六部之上的特殊机构。

 

 

    赵中令即宋朝太祖、太宗两朝的宰相赵普。赵普字则平,洛阳人,生于五代后梁,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宋朝建立时为枢密使,太祖五年为宰相。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武装、巩固皇权都是赵普为其出谋划策。宋太宗时又两次为宰相,后因病辞职,封魏国公。宋太宗十六年(992),即北宋建立后33年去世,活了70岁,《宋史》有传。赵普可以说是北宋初年最重要的大臣,但他读书不多,那他靠什么来治国呢?就是靠读《论语》。《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传本,一是齐国人传的《齐论》,一是鲁国人传的《鲁论》,齐鲁两种《论语》都是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的。另外还有一种用先秦篆书写的《论语》传本,叫《古论》。《鲁论》20篇,《齐论》22篇,《古论》21篇。《齐论》多《问王》、《知道》两篇。《古论》将《尧曰》篇又分了一篇《子张》出来。西汉末年汉成帝的老师张禹将齐鲁两版本合而为一,篇目仍从《鲁论》,从此这个本子便传了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也是张禹编的这个本子。这里说的“赵中令,读鲁论”的《鲁论》未必就是汉传的那个《鲁论》,只是用《鲁论》来代指《论语》罢了。赵普白天忙于朝政,夜晚则读《论语》。一夜太祖赵匡胤有要事找赵普商量,突然驾临赵普家,因见其埋头读《论语》而诧异,问这不是蒙童所读吗?赵普说不然,我以半部《论语》助太祖取天下,我还要用半部《论语》助太祖治天下。太祖听了感动不已。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便流传开来。宋太祖没有用什么战争便取得天下,没有大杀功臣就解除了功臣的权力,巩固了政权。这些都是赵普的计谋,赵普却称来自《论语》,可知《论语》的作用确实伟大,像宋太祖这样得天下坐天下的,从古到今的历史上都很罕见。“彼既仕,学且勤”是说赵普已经做了官了,还这么勤勉。彼当他讲,仕当做官讲。做了宰相仍勤勉地读圣贤书,而蒙童正当求学阶段,更应勤奋苦读。人本应活到老,学到老,而孩童阶段,没有杂务,更是集中精力读书的好时光。不过像《论语》这样的圣贤经典,终生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披当翻阅讲。蒲编即用蒲草做成的席子。削竹简即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刻字在上面,就是最早的书。彼当他们讲。“且知勉”是指尚且知道勉力读书。这一段引用的是汉代路温舒和公孙弘的故事。路温舒是西汉昭帝、宣帝时山西人。他少时家贫,替人放羊,但很想读书。一天看见野地里长着蒲草,就把蒲草裁成一段一段的做成本子,向人借《尚书》来抄,边抄边读,刻苦自学,后来名显一时,文章温婉,道德崇高,做到很大的官。《汉书》里有传,而且还全文收录了路温舒上汉宣帝请尚德缓刑的奏章。《汉书》评价“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意思就是,路温舒的奏折写得语言平和而意义恳切,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这是应该的呀。所谓世家即一家几辈人都做官。山东的公孙弘是汉武帝时人,早年做过监狱中小官,但犯了小罪,被赦免后,年五十还在为人放猪。放猪时将竹子削成片,做成竹简,借《春秋》来刻在竹简上读。年六十以贤良被汉武帝征为博士,深受汉武帝信任赏识。后来做到丞相,年八十才辞官退休。公孙弘虽贵为丞相,但生活异常节俭,轻财重义,为百官表率,《汉书》中也有传。路温舒与公孙弘都贫贱而不忘读书,且想方设法抄书读书,最终以德才贵于当世,受到皇帝的推崇。古人无书却想各种方法抄书读书,今人丰衣足食,随时可得到书籍,更应当发奋攻读,珍惜这大好的机会。近代大画家齐白石老人幼时家贫,买不起画册,从别人那里借来《芥子园画谱》。为了让自己不忘记,竟将四卷《芥子园画谱》临摹了十六遍,才将画谱还给别人。最终齐白石成了近代无与伦比的伟大画家。齐白石老人的故事与路温舒和公孙弘的故事都具有相同的教育意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是说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人,读书勤奋,经常读到深夜,因怕自己读着读着打瞌睡,就将头发捆起来吊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头发就会被扯痛,这样自然清醒过来,又可以继续读书。后来孙敬成了一时名儒。熬夜读书,伤身体,我们并不提倡,但孙敬这种勤奋苦读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尤其应该在白天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不要浪费光阴。熬夜读书不提倡,熬夜玩耍、上网更是要深恶痛绝的。“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的苏秦。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曾拜鬼谷子为师。早年出游,困顿而归,兄弟妻妾嫂妺都嘲笑他。他发奋读书,每当读累时就用尖尖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用疼痛让自己清醒过来,又继续读书。股即大腿。后来他再出游去游说东方六国,使其联合对抗秦国,并成为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的共同宰相,荣耀显赫一时,又使秦国15年不敢向东方六国用兵。《战国策》、《史记》中皆有苏秦的传。苏秦用锥子刺自己大腿勤奋苦读的精神也很值得大家学习。“彼不教,自勤苦”是说孙敬、苏秦不用别人教育,自己知道勤奋攻读。这就教育我们读书完全是靠自己自觉,而不是靠父兄师长的督促。且读书也是自己受用,并不是为别人而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囊萤”是讲东晋时的车胤,少时家贫,无钱买油点灯,夜晚又想读书,于是夏天就用一个纱囊,将捉来的萤火虫放在里面,夜晚就靠纱囊中萤火虫微弱的光来读书。囊即口袋。《晋书》中有传,记载其“家贫不常得油,夏天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长大以后,美貌英俊,聪颖敏悟,学识渊博,谈吐风雅,一时为天下所重,名流显贵雅集宴饮,皆邀为座上宾。后官至吏部尚书,辅国将军。“如映雪”是讲晋朝的孙康,也是家贫无钱买油点灯,就在下过雪的冬夜,冒着严寒,在庭院里借着雪地上反射的月光读书。实在冷得受不了,就站起来跳几圈,又继续读书。往往有雪之夜孙康都如此,通宵夜读,后来也名重一时。“家虽贫,学不辍”,是说车胤、孙康幼时虽然家贫,仍不放弃读书。辍读chuò,当停止、中止讲。“学不辍”即学习不停止,不中止。可见一个人要读书学习,并不是看条件,再差的条件,只要自己想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会去学。像路温舒、公孙弘,没有书会想办法借书来抄读。车胤、孙康,没钱点灯,会抓萤火虫、借雪光来照亮读书。所以关键是这颗向学的心。

 

 

    我们四川双流应天寺的九旬高僧佛智法师,五岁出家,早年在庙里读书,庙里苦寒,也是无钱点灯。而庙隔壁却住着大户人家,佛智法师的屋墙正邻着这家人,为夜读,佛智法师悄悄将屋墙凿了一个洞,借着隔壁透过来的一点光线夜读,后来成了成都四大寺院中昭觉寺佛学院的教务长,诗文、对联、书法都极好,禅学造诣也深。当问起佛智法师这段经历时,他说他当年就是读了《三字经》,受到车胤、孙康的启发,才想出凿壁取光的办法。这也可见《三字经》对传统中国读书人影响的深远巨大。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当担讲,薪当柴讲。卓当卓越讲。“如负薪”讲的是汉武帝时的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家贫,砍柴为生。他砍柴的时候,将书放在树下读。担柴回家时,将书捆在担子头上,边走边读。朱买臣的妻子崔氏受不了这样贫苦的生活想要改嫁,朱买臣劝她说,我50岁就可以显达,现在已40岁了,你跟我受苦,将来我显达一定报答你。崔氏说,像你这样的人,只能饿死沟中,不可能富贵。于是改嫁而去。崔氏改嫁五年,朱买臣就被人举荐给汉武帝,因讲《春秋》、《楚辞》,深受武帝赏识,后做官会稽太守。回家祭祖,车马相拥,甚为荣耀。路过崔氏家,将崔氏及其后嫁丈夫以车载到太守园,安置住宿。住了一个月,崔氏羞愧自杀而死。“如挂角”讲的是隋朝末年起义军将领李密。李密幼时家贫,替人放牛,不忘读书,常将《汉书》挂在牛的两角上读。后来参加了隋末起义的瓦岗军,并作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列举隋炀帝十大罪状,激起天下人反隋炀帝之心。“身虽劳,犹苦卓”,是说朱买臣和李密,虽在担柴、放牛的劳动中,仍不忘勤苦读书,最终成为卓然有成就的人。朱买臣和李密都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不忘读书的典型,可见读书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在任何劳动岗位,只要想学习都可以坚持学习。对于今人来讲,更是并非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读书学习,在各种工作中,都可以坚持学习。所以要成才不一定必须读大学,甚至不一定必须进学校。更何况学习也不只局限于书本,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老泉即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苏洵幼时不喜读书,27岁才发奋读书,一年后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将一年多来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毁。从此闭门读书,渐渐通晓六经诸子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47岁时与儿子苏轼、苏辙同到京城考试,三人皆中进士。欧阳修很欣赏苏洵的文章,推荐给宋仁宗,任秘书省校书郞。从此苏洵文章名满天下,人人争诵,57岁去世。苏洵的文章长于议论,笔力雄健,语言畅达,有纵横驰骋之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评价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明允是苏洵的字。《宋史》的《文苑传》有传。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是说苏洵年纪很大了,还后悔自己读书晚了,你们这些蒙童后生小子更应该早点用功读书。尔当你们讲。苏洵的故事虽是教育小孩应早早立志读书,但更可以教育那些已经荒废光阴,或想学又怕自己年纪大了的人。现在很多人想学国学,但总埋怨自己年纪大了,以前没学过,恐怕学不成,看到苏洵的例子,应该大受启迪吧。《三字经注解备要》在注释苏洵这一句后附了一首讲读书好的诗,我也附录于此。诗云:“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日里不怕人来借,晚间不怕贼来偷。虫蝗水旱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

 

 

    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梁颢是北宋时状元,生于五代时的官宦之家,生得英俊美丽,立志要中状元,但经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科考皆不中,到宋太宗时已82岁,才中状元。在皇宫金殿上与宋太宗对答如流,气宇轩昂,成为众多应试者的魁首。魁即第一名。梁颢中状元后,写的《谢恩启》中有“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意思是说:白头来穷究经典,比汉代传《尚书》的90岁伏生少了8岁;做官有了道路,比80岁遇文王的姜太公又多了两岁。这是用伏生、姜太公的年龄作对比,曲折地说出自己82岁中状元的经历。另作了一首《谢恩诗》说:“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到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年少登科好,怎料龙头属老成。”天福是后晋的年号,雍熙是宋太宗时的年号。意思是说,我从天福三年时就参加考试,直到雍熙二年才成名。管他头发都白了,我心中只欢喜终于平步青云了。看榜的时候,已经没有跟我同辈的朋友了,回到家中也只有子孙来相迎。大家都知道年少登科很好,有谁想到龙头竟是我这个老头。梁颢对人忠诚,家庭和睦,活了92岁。古时是“人到七十古来稀”,活到70岁都很稀少,82岁还中状元,确是古今奇谈,世所罕有。而梁颢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更是值得敬佩。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是说梁颢82岁成名,大家皆称赞惊奇,你们这些后生小子,更应该立志像梁颢一样,为达目标终生奋斗。梁颢这种活到老学到老、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确实值得当今青少年学子好好学习。这里补充一句,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各不相同,有大有小,中状元未必就是人的最高人生理想,但这种坚持为理想奋斗追求的精神是可贵的,如果能将个人追求的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那就最好了。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莹指南北朝时北齐的祖莹。祖莹出生官宦世家,8岁便能背诵《诗经》、《书经》。他终日手不释卷,父母怕他用心太过而生病,就将灯偷偷藏起来,不让他夜读。他将火星埋藏在灰中,等父母睡着了,悄悄燃火读书,还用棉被衣服将窗户掩住,以免光线外泄,被人发现。后被家人发现,亲人们都称他为神童。12岁入太学,因其学问好,被选为“讲生徒”,为其他学生讲《尚书》。一回他深夜读书,因太累睡过头,拿错了书,将《尚书》拿成《礼记》,而这天又须给诸生讲《尚书》,他就不慌不忙地背了三篇《尚书》,令太学博士及诸生都大吃一惊。祖莹博学能文,官至车骑大将军。祖莹常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何能共人同生活也。”也就是说文章应自出一格,怎能和别人一样呢。这也是讥讽当世好剽窃的文风。祖莹性情豪爽有侠气,每有穷苦困危的人求助,他都慷慨救扶。《北史》中有传。

 

 

    泌是指唐玄宗时的李泌。李泌少聪敏,博览经史,精研《易经》,善作文,尤工诗。李泌姑妈的儿子员俶9岁得神童称号,唐玄宗问他,还有像你这样聪明的人吗?员俶说,舅舅的儿子李泌才7岁,比我聪明多了。唐玄宗好奇,即召见李泌。李泌入见时,玄宗正与丞相张说下棋,玄宗命张说出题考李泌。张说即以下棋为题目,要李泌以方、圆、动、静四字作一首诗,但不能用棋字。李泌请张说再说清楚一点,张说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即说:“方如行义,圆如运智。动如逞材,静如得意。”玄宗听了大喜,马上赐他紫衣并给他官做。“泌七岁,能赋棋”,即是指的此事。李泌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官,放旷敏辩,言论纵横,数被权臣嫉妒,而隐逸山林,谈神言玄,但终官至宰相,《旧唐书》有传。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意思是说祖莹、李泌他们聪明,悟性高,人们都称赏他们的奇才,你们这些幼学蒙童,应当效法他们。当然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同,这是学不来的。但祖莹、李泌幼时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笨鸟只要勤奋,可以先飞;乌龟只要锲而不舍地坚持爬行,也可以赛赢善于奔跑的兔子。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学者蔡邕(yōnɡ)的女儿。蔡邕博学能文,辞章、数术、天文、音律皆精通,书法更为一代大家。董卓对其礼敬有加,后董卓被杀,蔡邕因念及董卓的好处,为其悲叹,也被杀掉,《后汉书》有传。重庆罗汉寺85岁的洪禅法师说,天下人皆说董卓坏,蔡邕却能不随流俗毅然称赞董卓的好处,而且不惜生命,这确是很了不起的,有胆识与风骨。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其字。汉末著名女诗人,16岁嫁卫仲道,夫死无子,回归父家。董卓之乱,蔡文姬被董卓部将中的胡兵抓去,流落匈奴12年,后被父亲朋友曹操以金赎回,改嫁董祀。《后汉书》有《董祀妻传》,即蔡文姬的传。蔡文姬作有著名的《悲愤诗》108句,叙述自己被胡兵抓去,居胡归汉的全过程。诗文发自肺腑,凄切动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篇叙事长诗。另外蔡文姬在胡地还作了胡乐《胡笳十八拍》,曲调幽怨哀伤。蔡邕精通音律,蔡文姬受其影响也精音乐,当董卓被杀时,蔡邕在家弹琴,文姬即听出琴声中有肃杀之气,知道将有大难临头,果然不久蔡邕被杀,自己被胡兵抓走。这就是所谓“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yùn)是东晋著名女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少有文才,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雅集,逢天下大雪。谢安问:“白雪纷纷拟何似?”白雪纷纷用什么比拟呢?谢安侄谢朗抢说:“撒盐空中差可拟。”用盐撒在空中可以比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像柳絮那样因风而起。谢安听了极为赞赏。“未若柳絮因风起”遂成为咏雪名句,为人传诵。“谢道韫,能咏吟”即是说的此事。后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被土匪所杀,土匪到谢道韫家,谢道韫竟持刀杀数贼,后被抓,几岁的外孙刘涛也被抓。谢道韫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意思是,要杀的是王家的人,这小孩姓刘,与王家无关,如果一定要杀,就先杀我。谢道韫的一番话感动了土匪,就放了谢道韫和外孙。从此谢道韫住在会稽为丈夫守节,名著一时。《晋书》有《王凝之妻传》,称其风韵高迈,言词清雅。“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是说蔡文姬、谢道韫这些女子都聪明勤奋,你们这些男孩子,更应当自励,好好努力。这是用古代有成就的女子事迹激励蒙童读书求学。中国古代有名的女才子还有很多,西汉有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东汉有第一个制定女子规范、写出《女诫》的班昭,十六国时前秦有织出回文诗感动丈夫的女诗人孙蕙,唐朝有女诗人薛涛,宋朝有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清朝有女诗人秋瑾等,她们都巾帼不让须眉。今天这些女才子不仅激励男孩子,更激励女孩子也要以她们为榜样发奋读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神童,7岁即被推举考中神童科。8岁给玄宗上了称颂玄宗皇帝的《东封颂》,玄宗见了大喜,封刘晏为“正字官”。所谓正字官就是用正字的方式来讽谏朝廷的问题。有一天,玄宗召见刘晏,杨贵妃很喜欢他,将他抱到自己膝上坐着,亲自为他梳头。玄宗见了问他,你为正字官,到底正了几个字呢?刘晏跪下说,五经中的字我大都能正,只有一朋字不能正。刘晏说朋字不能正,是讽刺朝廷中很多臣子因得到皇上宠幸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玄宗听了大惊异于刘晏年方8岁,即有如此见识,并心存君国,于是更加重用。后来刘晏做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是说刘晏年纪虽小,但已做官,你们这些后生小子,也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向其学习。仕当做官讲。现在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的天才少年也时有之,但能像刘晏这样七八岁就能参与国家大事、治国安民,的确未曾听说。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古人从小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就告诉我们,读书人,关键是读什么书。“有为者,亦若是”是说凡是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如此。如什么?如前面所举的众多历史人物的样子,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努力向上,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不放弃读书。

 

 

    到此为止,《三字经》列举了圣人孔子,宰相赵普,贫苦路温舒、公孙弘、朱买臣、孙康、车胤,勤学孙敬、苏秦、李密、祖莹、李泌、刘晏,女子蔡文姬、谢道韫,老而有成梁颢,老而发奋苏洵等各种历史人物17位以勉励后学小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典故中了解故事,学到榜样,孩子们一定既感兴趣又受鼓舞。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共和国六十年仲夏李里绘于川师东园。狗在夜间守望,鸡掌管清晨报晓,如果不学习,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蚕子可以吐丝,蜜蜂可以酿蜂蜜,人不学习,连动物都不如。司当掌管讲,苟当如果讲。曷读hé,当怎样讲。前面都是举古圣贤或各种历史人物来勉励儿童,这里则举最司空见惯的动物来勉励儿童,让蒙童知道,并非古圣先贤才勤学而有用于国家社会,就是最普通不起眼的小动物,也是勤劳有用的。正是每一样生命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的平衡与和谐。既然宇宙间每样生命都有其作用,那么人就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是天地之心,人可以认识觉解天地万物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人怎么发挥人这种独特的作用呢?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书才能明理,才能提高认识,才能真正觉解万物,体会天地生养万物的浩生之德。当人能够真正体悟觉解天地宇宙的精神时,也就明白了天道,再用天道来指导人间的一切做人行事,那就从容自在、无往而不胜了。认识达到这一步,就叫天地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达到,必须依靠读书求学。当代中国十大高僧之一的竺霞法师常说:“禽兽之属,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以避风雨,唯不能读书,故终不如人。”意思是,禽兽皆有用,且能做一些不比人类差的创造,但由于不能读书觉解,所以终究不如人。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莫明其妙地活,稀里糊涂地死,那就真是鸡犬不如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读书求学明理,做一个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全人类有用的人。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致当辅助讲,泽当恩泽讲,显当彰显讲,前当祖先讲,裕当庇荫讲。幼小的时候好好求学,成年以后努力实践年少时所学到的,上用以辅助国君,下得以恩泽百姓,同时自己得以传扬善名,从而彰显父母,光耀祖先,庇荫后代。幼而学,学什么?学圣贤之道,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学成以后,做什么?就要按照圣贤之道去实践,有机会做官则辅助国君,治国安邦,为百姓谋利,造福一方。没有条件做官,就按圣贤之道做一个好人,尽到自己该尽的义务与责任,在家做个孝顺父母的儿女,做个爱护儿女的父母,做个贤德温良的妻子,做个极负责任的丈夫,做个友爱弟妹的兄长,做个尊敬兄长的弟妹。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儿童在读蒙书时,即受到这种人生教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心中。这也是蒙书对中国人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影响。不管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其结果都是要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基础都是立德,只有方正的品德才能做爱民为民的好官,只有方正的品德才能安贫乐道。有德自然是好人,是好人则必定有美名,所以名是德的反映,无德则不可能有名。获得美名是对父母的最大回报。因为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别人在称赞子女时,也就如同在称赞父母一样。而别人在唾骂子女时,也如同父母被别人唾骂一样。自己有德有美名不单是彰显了父母,还光耀了先祖,让整个家族乡党都因你而感到荣耀。

 

 

    自己有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则能积阴德。阴德就是悄悄积在那里、不被别人知道的善德,也就是不计报酬地做善事好事。而这些善事好事积在那里,就可以荫庇儿孙,使儿孙幸福。为什么?比如做父母的不求回报地做好事,而这些受过父母恩惠的人,便心存感激,这种感激积存在那里,一旦哪一天儿孙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自然能尽力帮助,有时候是想都想不到的。《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曾帮助过刘姥姥,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妇,当时不可能回报王熙凤什么。但这份感念积存在心,当贾府被抄落难,王熙凤入狱时,刘姥姥四方打听王熙凤女儿巧姐的下落,最后为了将巧姐从青楼中赎出,连自己的牛都卖了,巧姐命运从此改变。所以《易经》坤卦中讲:“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做善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有所回报,当你不求回报地做善事的时候,老天自然要回报你。但你为求回报而做善事,则不会有回报,因为你做善事的目的动机已不善。故《朱子家训》中讲:“善欲人见,不为真善。”

 

 

    一个人读书明理成德,才能做一个有美名的人。有美名自然能光耀父母祖先,荫庇子孙后代。《左传》讲人生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也就是说人生最高的目标是建立崇高的道德,有了德以后,有机会就去建功立业,没机会就著书立说,传之后世。而能立德、立功、立言人就足以不朽。如果不能建功、立言,起码也应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也就是抬头对得起苍天,低头对得起大地,中间问心无愧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最起码要求。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遗当遗留讲。籝读yínɡ,当竹箱讲。一经即《三字经》。戏即嬉戏、玩耍。宜当应该讲。最后一段是说,别人遗留给子孙的是满箱金银财宝,我教给儿孙的就只有一部《三字经》。只要勤奋学习就会受益无穷,而荒戏玩耍则没有一点益处,大家要切记以警戒自己,应该好好勉力读书成德。

 

 

    如果不加强教育只是将金银财宝留给儿孙,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子孙觉得父祖有钱,自己不去努力奋斗,坐享其成,书不认真读,事不认真做,只知挥霍享受,一生坐吃山空,最后必将无立足之地,只有混迹无赖。从古到今有许多富家子弟都是如此下场。教子孙读书明理则不同,明理以后知道了人必须要有勤劳的品质,即使父祖有钱,自己也要努力勤奋,不挥霍浪费,立志为家族、社会、国家、民族作贡献。而且虽然自己有钱,但天下还有那么多贫苦人,又怎能只顾自己享受而不管众生之苦呢?我们很多老一辈革命者出生于富豪之家,但念及苍生百姓之苦,主动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投身艰苦的革命中。这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好榜样。读书明理,穷困也可以图强自立,富贵也能勤俭自持。现在不少父母平时不教育子女,不使之明理,为了增进与子女的感情,动不动就给子女很多钱,子女表面上高兴了,但内心不一定真正亲近父母。而且钱一多,就去乱花,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父母这样做并不是对子女负责,反而是害了子女。有些离婚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在情感上欠子女的,也用钱来补偿,其实这些做法都是自私而极不负责任的,只求得了自己心理的平衡,并没有真正爱护子女。所以《三字经》不仅是对孩子启蒙,也是给家长启蒙。

 

 

    《三字经》内容广博,立德求知都讲了,以此教育蒙童,确实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蒙童读了,首先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还明白了学习首先是学立德,进而可以掌握广泛的中国文化的经学、史学、子学的常识及读书的次第,最后还能学到许多古圣先贤的榜样,以此自励,成德成人。蒙童只要勤奋用功,必定大有收获,可以打下坚实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为将来继续深造作充分准备。我9岁时,母亲给我买了一本湖南岳麓书社出的《三字经》,我异常喜欢,就自己抱着读,因无人讲解,到初中才慢慢将其领会读懂,然后全文背下,这对我后来学习国学可以说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母亲买的这本《三字经》,虽然现在已很旧了,我仍将其题字补订,珍藏身边。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学习《三字经》确是“勤有功”,大家将其熟读背诵,理解掌握,真是终生受益。“勤有功,戏无益”也非仅指读《三字经》,任何学习,都是如此。蒙童不认真读书学习,终日想着玩耍,特别是现在孩子整日迷恋电脑,根本不想看书、写字,伤害身体心志,荒废光阴,浪费青春,更是应该时时警戒。孩子们要以圣贤自期,以先贤自勉,以经书为师,努力使自己成为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进而成为我们儒家先贤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