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真假假价格标签 虚虚实实心...

 3gzylon 2011-03-14

真真假假价格标签 虚虚实实心理游戏


日期:2011-03-07 作者:徐晶卉 来源:文汇报


 李媛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近日,以家乐福为代表的一批超市业巨头因“虚高原价再打折扣”的价格欺诈行为,受到国家发改委通报,家乐福在中国内陆的11家门店被处以总额约55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这是中国零售业有史以来最高的罚款额度。
    
    家乐福“标签门”风波总算尘埃落定,但媒体披露出零售企业在为商品标价时玩的种种“价格游戏”,却足以让人由衷感叹一声“买的没有卖的精”,大家日后在消费购物时要多留一个心眼。
    
    零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各种在线比价服务的流行,市场上的价格信息正趋向越来越透明,像家乐福这种“虚高原价再打折扣”的价格欺诈行为,既手法拙劣落伍,消费者也不难防备。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消费者真正防不胜防的,是那些藏在价格标签后面“攻心术”般的“心理游戏”——洞悉顾客“心理死角”的商家越来越擅长为商品标上一个超出其实际价值,但消费者却心甘情愿接受、甚至觉得拣到便宜的价格——从  “十元均价店”、19元的麦当劳套餐、“金钱豹”每位收费238元的海鲜自助餐、999元一个的“新春福袋”、2000元的健身年卡,到普拉达专卖店里5万一个的手袋、甚至是标价4999元人民币的iPhone4手机……价格标签后面的“心理游戏”并没有触犯任何法律法规,但它们却成功诱惑顾客买下了自己原本不会买的东西。
    
    让我们见识一下,价格标签后面的“心理游戏”是怎么玩的?
    
单价5万元的手袋看上去“很便宜”!普拉达用了什么办法
    
    如果商家想要主推一批600元的连衣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位资深经理曾一针见血地告诉记者:在这条连衣裙旁边放一条标价为1800元的相近款式连衣裙。两者价格一对比,顾客纷纷埋单,屡试不爽。
    
    “便宜至上”的价格取向从来都是顾客的“心头好”,如果连衣裙本身不便宜怎么办?那就创造出便宜的感觉来。“感官逻辑”的营销顾问丹·希尔曾说过,成功的商店利用高价物品来创造“混合着愤怒与幸福的复杂感受”。
    
    这正是一种“心理战术”,就好比一道谁都做过的心理测试:同样的两个圆,如果周围围的是小圆,它会显得大一些;若是周围都是大圆,它就显得小一些。当顾客看到1800元的连衣裙时,目光自然落到了质量差不多的600元连衣裙上,等到“幸福”地买了单,才发现其实600元并非是个便宜的数字。
    
    事实上,这招一直是众多奢侈品商家的“最爱法宝”,也是Prada门市经理们口中经常挂的“锚点”。所谓锚点,是指一种价格高得令人咋舌的东西,展示它的目的主要是“摆布”消费者。“锚点”本身也是用来出售的,但要是没人买它,没关系,它摆在那儿就是用来对比的。恒隆广场Hermes门店里展示着199万元的限量版Birkin包,谁都不奢望有人来买它。但在199万元的衬托下,5万元的Birkin包就显得不那么贵,甚至是很便宜了。当然,若是那199万元的包也意外卖了出去,商家则更加笑得合不拢嘴了。
    
顾客喜欢“货比三家”,零售商笑了
    
    许多顾客在挑选货物时喜欢货比三家,一个柜台3、4种品牌和价格的MP3,除去价格贵的,除去便宜的,挑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殊不知,这个好习惯早就被精明的商人看在眼里并加以利用了。有的时候,“折中原则”才是真正“入局”。
    
    杜克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乔尔·休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推销一种售价2.6美元的高价啤酒。在第一组实验里,货架上出现了两种啤酒,除了目标销售品,另一种是廉价品牌,口感差些,只卖1.8美元。结果他的学生们选择高级啤酒和廉价啤酒的比例是2:1。随后,乔尔教授又加了一个选项,在货架上放上了超一流啤酒,价格为3.4美元,但质量只好一点点。奇怪的事情发生了,10%的学生选择了3.4美元的超一流啤酒,剩下的90%的学生全部选择了售价2.6美元的高价啤酒。高价啤酒就这样简单地畅销起来了。
    
    正是看中了顾客的“折中之道”,高明的商家精心预设了其他的选项“请君入瓮”,这在电子产品、图书出版业、餐饮业等都时有发生。例如一套《红楼梦》,给你三种选择,一种是豪华珍藏版,售价198元;一种是精装版,售价49元;最后一种是普通版,售价仅为19元,你会购买哪种?大部分人还是会觉得精装版性价比更高吧。事实上,出版社目标指向的就是这49元的精装版,它才是主力军。
    
    这就是“折中原则”的商业成功之道,正印证了埃姆斯·特沃斯基的一句名言:“与其说我们挑选的是选项本身,倒不如说我们挑选的是选项的说法。”
    
“福袋”里有什么好东西
    
    先来一个小问答,如果你来到麦当劳,想点一份板烧鸡腿堡,一份中杯可乐,单买的总价是19.5元,但是营业员告诉你,板烧鸡腿堡现在有个套餐,如果你再花4元,就可以得到额外的中份薯条。你会如何选择?
    
    这是一条赤裸裸的标价“心理游戏计”。研究发现,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汉堡和可乐都买了,何不再多加一份薯条呢?也没贵上几块钱。没错,正是这样的心理,钻入了商家的圈套。著名价格顾问泰普·卡尔玛对此有个很精辟的说法:“给第三个项目打个小小的折扣,总毛利就上去了。”
    
    这便是商家著名的“捆绑销售”模式——按看似便宜的价格同时销售若干项目的做法。就上述的麦当劳套餐看,若是把折扣均分到汉堡、可乐、薯条上,你会发现,这份套餐各个单项商品的折扣非常有限。但叠加到了一起,看上去就非常合算了。
    
    似乎是嗅到了“捆绑”式消费的商机,如今,超市、百货公司、餐饮业铺天盖地推出“套餐”,买二送一、加一元多一件、第一件9折第二件7折……名目繁多,总有一款“套”住你。
    
    今年新春,“捆绑”式消费又多了一个新“名词”——福袋,众多商家都推出了福袋,而且更加个性化了。福袋一般为A+B+C模式,顾客可以在众多的A类商品中选择一种,B类商品中选一种,C类商品中再选一种,随意搭配,总价相同。这让顾客们感到惊喜,因为“聪明”的人们发现,就算是A类商品,各项选择的价格也不同,若是每个选项中都选择最贵的,那么折扣力度不是一般的大。可是顾客们却往往忘记了,他们本来只需要买其中一样商品,现在却买了更多不需要的;他们也忘记了,折扣背后那个浮云般的“天文定价”;他们更加不会知道,每类商品里那个低价“托儿”,事实只是个陪衬,可客人们甘之如饴。
    
4999元的iPhone4“价格公道”吗
    
    “物以稀为贵”是自古以来经商者的至理名言。在此信条下,不少投机取巧者奇货可居,哄抬物价,造成了当下的“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现象,当然,这是违法的。
    
    稍稍退一步,成功的“物以稀为贵”商业现象并非没有,甚至和公平原则捆绑在一起。在中国市场,当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iPhone4现象”,这个现象经典得可与美国“超级碗”门票相媲美。iPhone4在中国大陆的裸机定价是4999元,而目前二手市场的定价已经被炒到6000至6900元。当然,你可以出4999元购入,可那是需要相当的运气,iPhone4中国官网接受购买者预定,并适时推出一批手机,只要你能“秒杀”得到,就可以“低价”购得。这种做法完全吻合公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人们心中,摇号和排队购买,要比高到没边的所谓“市场价”更公平。当消费者认为物品的真实价格高于其销售价格时,购买它会带来所谓的“交易效用”——在iPhone4的热销中,许多善良的果粉因为看到有6900元的所谓“市场价”,就此认定4999元的官方售价“非常公道”了。这些人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比较市场上同一级别和规格的智能手机,4999元一部的iPhone4,无论怎样,都绝对算不上是“物有所值”。
    
商家为什么总是忽悠你买年卡
    
    让我们从手机电话账单聊起吧。每个月的手机账单总是内容丰富,短信费用、彩信费用、固定电话费用、国内或国际长途费用、上网流量计费……一项项服务费用叠加,变成应支付总额,时高时低。
    
    现在有一份优惠包月套餐,包括了上述所有的可能支付,统一定价每月20元,比累积单价模式便宜,你会购买吗?根据研究机构的一份报告显示,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使用套餐。
    
    然后便出现了怪现象,每到月底,短信和通话流量直线上升。因为人们发现短信和电话余额都没有用完,于是拼命“浪费”也不想便宜了运营商。即使如此,下一个月,人们依然选择套餐模式——这是“统一费率”的成功之道。
    
    一般来说,这个“统一费率”是个“最优价”,人们都承受得起,可是谁也不知道,“最优化”的价格一般指的是更复杂的价格。按如今价格顾问的说法,就是给消费者最看重的要素,定出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好把他们拉拢过来。于是价格顾问的工作,就是提炼出每个顾客的最低支付意愿,消费者欲望的“柔软线条”是什么样儿,定价方案就比照着它裁剪成什么样儿。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费率偏爱”的涉及面极广,自助餐就是其中一大“杀手”。上海的“金钱豹”每晚6点至8点自助餐价格238元,应有尽有,你常常能看见那些勇于挑战者誓要“吃回血本”,结果“扶着墙进扶着墙出”,可惜胃容量是有限的,能有多少人吃回成本?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年卡”,比如健身房,一般年费近2000元,算下来真的不贵,一天5块钱,包括了各种健身课程,还能洗澡。但实际上,很多顾客买了卡,一年也只能去了7、8次,早已被商家赚足了钱,倒不如“按次收费”来得划算。
    
零售商们为什么都如此喜爱“9”
    
    这已经不是什么传奇了,走进百货商场,翻开各类促销信息,几乎每个价格标签都以“9”收尾。人们说,嘿,我们已识破了这简单的伎俩。不,当它和广告结合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9”有多么神奇。就像《广告狂人》中罗杰·斯特林大声宣扬的那句话:“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广告的辉煌,九毛九。”
    
    神奇之一,抬价效应。一袋切片面包,原价应该定为12.5元,可配个小广告,推出市场后,定价12.9元竟卖得更好。这绝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攻心计”,遂了大众的比较心理:当末尾价格为5,人们更倾向于思考“比12元多5角”;当末尾价格为9,人们则思考的是“比13元便宜1角”,若是人们并不知道面包的实价,12.9元的确还是个便宜的数字呢。
    
    神奇之二,降价效应。6元的袋装香瓜子,打个巨幅降价广告,放在醒目位置,售价5.9元,立刻脱销。许多大型卖场都会摆这种“迷魂阵”,别说,效果真的很好。其实,无论抬价或者降价,“攻心计”是一样的,购物者肯定是顺着整数看下来,省去零头,6元被归结在6元及以上范畴,5.9元被归结在5元范畴。这样一对比,落差就大了。
    
    神奇之三,促销效应。买200减100是商家常用之招,殊不知,当顾客买了一双799元的NIKE鞋,已遍地找不到原先在门店里的59元的袜子,为了多要那100元的折扣,只好再买一双全店最便宜的鞋子,恩,那双鞋也不便宜,499元。
    
有了“很便宜”,还有“更便宜”,其实都不便宜
    
    在便宜与更便宜的问题上,这个分寸并不容易界定。那些亮出廉价宾馆、廉价饭店、廉价商店的地方,真的名副其实更加廉价吗?未必。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预定机票这个行为来一窥究竟。春秋航空是众所周知的廉价航空,飞机上不提供正餐,因此价格比其他航空公司都低。如果我们要预定一周后上海飞广州的机票,想着省钱的顾客都直接上春秋航空官网,单程价格能低至400元。但倘若我们在一家一家航空公司中对比价格,会惊奇地发现,南航和上航有更加低廉的售价,而且还提供正餐服务。同样的道理,许多连锁酒店的价格透明统一,但若是顾客早一些时间预定,这个价钱甚至可以拿到三星级酒店的房间。
    
    便宜与更便宜,是一门有趣的生意。正如春秋航空,它便宜的是那些在官网头条滚动的特价票,但限制很多而且数量稀少。春秋航空真正赚钱靠的是正常航班,而正常的票价,只是“相对便宜”。
    
    这一法则存在于很多领域,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全部两元”、“十元小铺”“统一价39元”等,事实上,里面并非所有的物品都值这个价,只是打着“廉价”的牌子,许多顾客被忽悠了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