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脂肪肝疾病专题

 幸运草wrh 2011-03-14
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肝实质30%)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是现代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在男性人群中患脂肪肝人数可超过5%,在超过标准体重50%的肥胖人群中,该病发生率可达50%左右,且多集中于30~60岁的男性。患病后病人会出现某些类似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功异常,肝区不适等。脂肪肝代谢异常往往还能加速和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的发生或恶化。一般西医认为当脂类储积过多时,即被认为患上脂肪肝。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10%~25%时,称中度脂肪肝。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25%~50%时,称重度脂肪肝。中、轻度脂肪肝可无任何症状。慢性肝炎患者因限制体力活动,可造成21%的病人继发脂肪肝。妊娠后期妇女因同样原因可引起急性脂肪肝。糖尿病人伴发脂肪肝的发病率是25%。持续酗酒10年以上的患者,90%可产生脂肪肝,它是酒精性肝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聚与瘀痰范畴。可有舌质暗,有紫点,有瘀斑,有腻苔,约占65%。该病发生机理以气滞血瘀为本,以肝胆湿热为标。以饮食不节、情绪不佳、肝失疏泄为诱因,以气滞于内、肝络阻塞、脾失健运、浊邪害清、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为基本病机。

脂肪肝的分类:
  脂肪肝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脂肪肝类似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少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疲劳、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可短期内发生肝昏迷和肾衰,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死于并发症,如果及时治疗,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转。
  慢性脂肪肝较为常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做B超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与一般的慢性胃炎、胆囊炎相似,因而往往容易被误诊误治。
  根据脂肪肝发病原因,脂肪肝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根据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将脂肪肝分为三个时期:Ⅰ期为不伴有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单纯性脂肪肝,Ⅱ期为伴有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性肝炎,Ⅲ期为脂肪性肝硬化。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
  1.酒是祸首,长期饮酒,导致酒精中毒,致使肝内脂肪氧化减少,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20%~30%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
  2.长期摄入高脂饮食或长期大量吃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使肝脏脂肪合成过多。
  3.肥胖,缺乏运动,使肝内脂肪输入过多。
  4.糖尿病。
  5.肝炎。
  6.某些药物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损害。

脂肪肝的症状:
  脂肪肝的病人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由于患者转氨酶常有持续或反复升高,又有肝脏肿大,易误诊为肝炎,应特别注意鉴别。B超CT均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确诊仍有赖于肝穿活检。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据记载,约25 %以上的脂肪肝患者临床上可以无症状。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因此目前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易误诊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术。脂肪囊泡破裂时,脂肪颗粒进入血液也可引起脑、肺血管脂肪栓塞而突然死亡。若肝细胞脂肪堆积压迫肝窦或小胆管时,门静脉血流及胆汁排泄受阻,出现门静脉高压及胆汁淤积。因急性化学物品中毒、药物中毒或急性妊娠期脂肪肝,其临床表现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的表现,易与重症肝炎相混淆。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脂肪肝表现多样,遇有诊断困难时,可做肝活检确诊。

脂肪肝如何诊断
      临床诊断:
www./clinical/index.html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别是B超和CT,但确切的诊断还是有赖于肝活检。
  ①病史:脂肪肝无特异性症状。约半数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易疲劳、食欲降低、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恶心、暖气等。患者可能有长期饮酒史或有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及中毒性肝损伤等病史。部分患者可触及肝肿大,并可有轻度压痛。
  ②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浆球蛋白变化,特别是α1、α2及 β脂蛋白增高,血清GGT、ALT、AST活性轻度增高或正常。但这些均为非特异性的变化。
  ③B超和CT检查:脂肪肝B超检查可见肝实质呈微细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升减弱。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诊断率达95%。CT扫描示肝脏密度比其他脏器(如正常脾脏、血管)低下,一般认为其准确性优于B超。
  ④肝活检:获取肝组织进行组织观察,可对脂肪肝作出确诊。

脂肪肝实验室检查
    脂肪肝实验室检查的异常,视脂肪侵蚀的程度、范围和病因而定,单纯轻度脂肪肝的实验室检查可无明显异常,中、重度脂肪肝由于脂肪囊肿的破裂及肥大的脂肪细胞压迫胆道,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AST)高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若脂肪沉积在肝小叶中心带,影响肝对色素的代谢,可出现酚四溴酞钠(BSP)和靛青绿(ICG)排泄异常。此外,血清脂蛋白质和量亦可发生异常,表现为α1、α2、β球蛋白比例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失调,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可以升高,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差。然而据经肝活检证实的脂肪肝仅有 20%- 30%的病人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异常,因而实验室检查并不能确切反应脂肪肝性疾病。

脂肪肝的肝活检
    肝活检即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肝细胞抽吸术,将所得标本做病理学诊断,这是目前确诊脂肪肝的方法之一。该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尤其对于局限性脂肪浸润,当超声或CT均难以与肝癌相区别时,该检查无疑是一项可靠的鉴别方法。
  1. 肝活检的价值: B超和/或CT已成为诊断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它可基本判断肝内脂肪分布,作出弥漫性及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在排除其它原因所致慢性肝炎后,可明确脂肪性肝炎的有无及其病因和伴随疾病状态。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确诊现已很少需要依赖肝活检。另一方面,肝活检是诊断和定量判断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唯一可靠方法,是进行脂肪肝分期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检查手段,并可能有助于了解预后。然而,迄今对脂肪肝的自然史仍知之甚少,肝活检现尚不能明确哪些脂肪肝病人会从推荐的治疗措施中明显受益。
  2. 肝活检的适应征: 对于各种脂肪性肝疾患的诊断,肝活检主要用于:(1)局灶性脂肪肝或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需在B超引导下进行目的性经皮肝穿刺;(2)探明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Wilson氏病等少见脂肪性肝疾患;(3)可疑的无症状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检是唯一确诊手段;(4)酒精性肝病有不能解释的临床或生化异常表现者,以及酒精性肝炎考虑皮质类固醇治疗前,后者需肝活检排除活动性感染;部分酒精性肝炎因伴有严重脂肪浸润或阻塞性终末肝小静脉病变,可出现腹水及门静脉高压,极易误诊为肝硬化,肝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5)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减少原有体重的10%后,肝功能损害仍持续存在者,需肝活检寻找有无其它肝损原因;(6)怀疑重型肝炎系小泡性脂肪肝所致,需肝活检明确诊断并了解其病因;(7)评估某些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检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8)任何怀疑不是单纯性肝细胞脂肪变或疑多种病因引起的脂肪肝或肝功能损害者,需通过肝活检明确具体病因或以何种病因为主。
  3. 肝活检组织学诊断: 完整的病理学评估包括脂肪肝的类型、肝腺泡累及部位以及脂肪肝的病理分型和分期三方面。
  根据肝细胞内脂滴直径可将脂肪肝分为小泡性和大泡性两大类型,前者可为后者的早期或恢复期表现,但典型的小泡性脂肪肝多呈急性起病,而大泡性脂肪肝常为慢性隐匿性发生。各种病因所致肝细胞脂肪变在小叶内分布范围不一,但通常首先累及肝腺泡Ⅲ带,累及I带者预后较差。根据肝活检组织HE染色光镜下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即光镜下每单位面积见1/3~2/3的肝细胞脂肪变;中度,即2/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重度,即几乎所有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少数肝细胞内虽有脂滴沉积,但未达脂肪肝诊断标准者,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囊肿、脂肪性肉芽肿及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常继发于中重度大泡性脂肪肝。根据肝组织内炎症、坏死的有无及纤维化的程度,可将脂肪性肝疾患分为三期,即:单纯性脂肪肝,仅见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脂肪变的基础上伴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并可有Mallory小体和中央静脉周围及肝细胞周围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为继发于脂肪肝的重度纤维组织增生和肝小叶结构改进、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临床病理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分型与分期之间以及脂肪肝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虽有一定相关性,但并无必然联系。

脂肪肝病变程度有哪几种?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二、脂肪性肝炎:是指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发生的肝细胞炎症。据统计,长期大量嗜酒,40%左右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非酒精性脂肪肝一般很少发生脂肪性肝炎。
  三、脂肪性肝纤维化:是指在肝细胞周围发生了纤维化改变,纤维化的程度与致病因素是否持续存在以及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有关。酒精性肝纤维化可发生在单纯性脂肪肝基础上,而非酒精性则是发生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肝纤维化继续发展则病变为脂肪性肝硬化。
  四、脂肪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是脂肪肝病情逐渐发展到晚期的结果。近年来,随著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的增多,脂肪性肝硬化已占到中国肝硬化病因的第二位(第一位是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在酒精性肝炎中肝硬化的发生率为50%以上,少部份非酒精性脂肪肝也会发展成为肝硬化。
  如上所述,如果得了脂肪肝不积极治疗,拖延日久,有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脂肪肝应该配合医生及早治疗,以防脂肪性肝硬化病变。

肝脂肪变和脂肪肝的病理变化
  细胞浆内出现的脂滴超过生理范围,或正常不出现脂滴的细胞中出现脂滴,即称为脂肪变。肝脏是脂肪酸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脂肪变较常见,严重时几乎所有的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肝脏肿大,可有轻度压痛及肝功能异常,称为脂肪肝。肝细胞既能由血液吸收脂肪酸并将其酯化,又能由碳水化合物新合成脂肪酸。这种吸收或新合成的脂肪酸仅少部分被肝细胞作为能源加以利用;大部分则以酯的形式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前脂蛋白,输人血液,然后在脂库中贮存,或供其他组织利用;还有一小部分磷脂及其他类脂则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结合,形成细胞的结构成分,即成为结构脂肪。因此,上述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阎便能导致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肝脂肪变的机理有以下几方面:①脂蛋白合成障碍,不能将脂肪运输出去,故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常由于合成脂蛋白的原料(如磷脂或组成磷脂的胆碱等物质)缺乏,或化学毒物(如酒精、四氯化碳等)、其他毒素(如真茵毒素)破坏内质网结构,或抑制某些酶的活性,使脂蛋白及组成脂蛋白的磷脂、蛋白质等的合成发生障碍所致。②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多由于饥饿或某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造成饥俄状态,或糖尿病患者对糖的利用障碍时,从脂库动员出大量脂肪,其中大部分以脂肪酸的形式进入肝脏,致肝合成脂肪增多,超过了肝将其氧化利用和合成脂蛋白输送出去的能力,于是导致脂肪在肝内蓄积。③脂肪酸的氧化障碍,使细胞对脂肪的利用下降。如白喉外毒素等能千拢脂肪酸的氧化过程,而缺氧既影响脂蛋白的合成,又影响脂肪酸的氧化。总之,肝细胞的脂肪变乃上述某一因素或几种因紊综合作用的结果。
    肝脂肪变时,肉眼可见肝脏均匀肿大,呈谈黄色,包膜紧张,边缘较钝,质地略软;切面呈淡黄色而稍隆起,包膜外翻,触之油腻感。镜下可见轻者肝细胞内出现多少不等的小脂肪空泡,多分布在核的周围;重者空泡大而多,散布在整个胞浆中,甚至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一边,与脂肪细胞相似。脂肪变多分布在肝小叶中央,可在其周边,也可累及整个肝小叶,其分布常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如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淤血较明显,缺氧较重,所以脂肪变首先出现于中央区。长期严重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明显萎缩或消失,此时肝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亦因缺氧而相继发生脂肪变。磷中毒引起的肝脂肪变则多见于肝小叶局边区,可能由于该区肝细胞代谢较为活跃,对磷中毒更为敏感所致。
    肝脂肪变轻者,由于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一般不出现肝功障碍。但长期肝脂肪变可能引起肝纤维组织增生,甚至肝硬化。严重弥漫性肝脂肪变亦可引起肝功障碍,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严重肝脂肪变,临床称为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肝昏迷而死亡。
    引起肝脂肪变的原因很多,如氯仿、四氯化碳、磷等化学毒物中毒,妊娠中毒、酒精中毒、馒性肝淤血、肥胖病、糖尿病、漫性消耗性疾病等。常见脂肪肝的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变化为:
  1、酒糟性脂肪肝
    此型脂肪肝由嗜酒3;起,嗜酒时问及饮酒量与随后发生的肝损伤之问井无严格的平行关系。每天饮用酒精60g以上者均会出现脂肪肝,但在戒酒后几周内可完全恢复。但是,如果每天饮用酒精超过160g,则可出现脂肪肝炎。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紊有关:①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的损伤;②细胞内过氧化物堆积;③酒精干拢了微粒体解毒系编④肝网状组织细胞系统障碍,伴枯否氏细胞净化功能下降。
    在形态学上,酒精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细胞内有大的脂滴,此种细胞呈灶状分布,以肝小叶中央区最明显。个别过度脂肪变的肝细胞发生溶解坏死,被脂性肉芽肿取代,后者由周围绕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脂滴构成。如果这种脂性肉芽肿汇集成多结节性结构,则要伴发显奢的实质纤维化。在汇管区可见非特异性反应性肝炎。
  2、毒性脂肪肝
    本病系化学物质(毒物或药物月;起的肝损伤。有些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物理化学途径直接损伤肝细胞,称为直接的绝对肝毒素。属于此类的有四氯化碳、氯仿、磷等。有些物质不是通过毒物本身损伤肝细胞,而只是使一定的物质代谢过程失常,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或坏死,称为间接的绝对肝毒素。此类毒物主要为药物,如细胞抑制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四环素)、镇痛剂(扑热息痛)及抗风湿药(保泰松)等。
    毒性脂肪肝的形态学改变可为小脂滴性或大脂滴性肝细胞脂肪变,脂肪变的肝细胞可首先发生于肝小叶中央(如四氯化碳、氯仿中毒所致者),也可发生于肝小叶周边(如磷中毒所致者)。
  3、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许多原因均可引起营养不良,如食物摄人不足、消化道严重疾病阻碍营养吸收、神经性厌食等,均可导致营养不良。
    虽然机体对营养缺乏能产生适应,但如果缺乏严重或时间过长,将产生一系列明显的病理改变。脂肪肝即为其病变之一,首先是肝脏周围的肝细胞内积有小的脂滴,以后脂滴增大并延伸至肝小叶中央。严重者所有肝细胞都充满大的脂滴,细胞核被推向一侧,细胞浆极少。但肝功均维持正常,很少发生严重的肝衰竭。
  4、妊娠性脂肪肝
    通常见于妊娠高血压症患者或妊娠末期的初产妇。后者发病率较低,约占孕妇的万分之一。大体上,肝脏呈淡黄色,体积变小。光镜下,肝细胞内可见大量细小脂肪空泡,可呈全小叶分布,或累及中间带和外周带区域性分布,有时可见明显的大泡性脂肪变和肝细胞气球样变。

中老年如何防治脂肪肝
  许多中老年朋友在体检、普查时,被告知患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那么脂肪肝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危害?又怎样去预防,治疗呢?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流行病学调查其主要为酒精、肥胖等引起的慢性脂肪肝。也可由妊娠、药物和毒物中毒、营养不良、糖尿病、肝炎病毒或其它病原体感染以及先天代谢缺陷等引起。脂肪肝是西方国家常见病。在我国,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预防措施的相对滞后,脂肪肝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脂肪肝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其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患者可发生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其预后与一般的门脉性肝硬化相同。即预示着腹水、静脉曲张、消化道大出血、最后死亡。四环素、黄磷中毒、妊娠等引起的急性脂肪肝预后险恶,死亡率很高。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预后良好。如能早期诊治,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好转。
    B超检查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以上。
    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仍以去除病因为主,减重、饮食治疗并辅以药物治疗,可有效地控制病度的进一步发度,并可使病情好转。
    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及早治疗,防止其并发症。措施包括:(1)治疗原发病,尤其注意易被忽视的病因,如药物性肝损害、磷中毒、肉碱缺乏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重症贫血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慢性缺氧状态等;(2)饮食治疗,纠正营养失衡;(3)维持理想体重及必要的锻炼;(4)维持相对正常的的血脂及血糖水平;(5)行为纠正及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6)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肝纤维化。
    中老年的脂肪肝首选的是饮食治疗:(1)酒精性脂肪肝禁酒和食用博力美营养冲剂,可使大部分脂肪肝在三到六周内消退。(2)肥胖相关性脂肪肝:减肥可改善肥胖伴同的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并使脂肪肝消退。食用博力美和锻炼是减重的基础,对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肪肝患者,每天食用二包博力美,进行适量的运动,即最大强度的50%左右的运动,心率达到一定标准(20~30岁130次/分,40~50岁120次/分,60~70岁110次/分),每次持续10~30分钟,每天2次,经二个月大多数患者都能痊愈。
    中老年脂肪肝患者应补充的营养素为:
    胆碱和L-肉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E、膳食纤维。
    中药治疗脂肪肝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泽泻、何首乌、枸杞子、黄芩、黄精、姜黄及大黄等。民间有许多单方具有降血脂、减肥、降压等作用,对脂肪肝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高,但需长期服用。
    (1)生山楂10~15克为一天量,开水泡,当茶饮,可减肥,降血脂。
    (2)丹参15~20克为一天量,开水泡,当茶饮,久用减肥,预防血脂高。
    (3)荷叶一张(大者半张),煎水当茶饮。
    (4)茅根20克为一日量,开水泡,当茶饮。
    由于迄今临床上尚无满意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脂肪肝。一般药物治疗均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合理的辅助治疗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的。许多降血脂药可能趋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代谢,反而促使脂质贮积并损害肝脏功能,因此应用降脂药治疗脂肪肝在临床上有异议。

脂肪肝患者营养要求:
  正常肝脏含脂肪量不超过5%以上,脂肪过量沉积在肝脏中称为脂肪肝。常见的脂肪肝的临床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乏力、食后上腹饱胀,有的体重减轻或增加,肝区疼痛,有些病人会有肝肿大或轻度肿大。
  控制热能摄入
  对脂肪肝患者的热能供应不宜过高。从事轻度活动的肝炎恢复期病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可供给30-35Kcal热能,以防止发胖诱发脂肪肝。对于肥胖或超重者,每公斤体重可供给20-25Kcal热能以控制或减轻体重。
  减少糖和甜食
  碳水化物主要由谷粮供应,适当补充蔬菜、水果等食品。
  适当地提高蛋白质量
  高蛋白膳食(1.5-1.8g/kg体重)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损耗,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并可纠正低蛋白血症和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受损害。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
  脂肪太高,热能难以控制,对减轻体重不利。对脂肪肝病人,全日食物和烹调油所供给脂肪总量不超过40g;对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等宜作适当控制。
  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
  补充对治疗肝病有益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富含叶酸、胆碱、肌醇、尼克酸、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2、钾、锌、镁等的食物和产品以促进和维持正常代谢,纠正或防止营养缺乏。
  饮食不宜过分精细,主食应粗细杂粮搭配,多用蔬菜,水果和藻类,以保证摄入足够数量的食物纤维。

脂肪肝饮食注意事项:
  1、绝对禁酒。
  2、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3、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
  4、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5、不吃动物内脏(即下水、下货)、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6、忌食煎炸食品。
  7、不吃巧克力。
  8、常吃少油的豆制品和面筋。
  9、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10、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1、山药、白薯、芋头土豆等,要与主食米、面粉调换吃,总量应限制。
  12、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
  13、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
  14、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
  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发莱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
  16、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
  17、每天用山楂30克、草决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代茶饮。
  18、如果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和鱼油类保健品,但不宜过多服用。

脂肪肝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脂肪肝:
  按照所述病机,脂肪肝可分为4型,其治法如下:
  1、气滞型———治法为疏肝解郁,行气和中。方当以柴胡疏肝散与逍遥散和方。全方特点:理气为主,兼有行血,调肝为重,佐以健脾,柴胡为升,枳壳为降。主要药物为:柴胡10克、枳壳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
  2、血瘀型———方法为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汤为主加减。全方特点:气血双调,养血破瘀,以降为主,降中有升。主要药物为:桃仁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草决明6克、山楂15克。
  3、湿热型———疗法为祛湿化浊,清热解毒。方用平胃散加减。全剂要点:行气理气,分利湿热。主要药物为:苍术10克、厚朴6克、青皮10克、陈皮6克、车前子15克、荷叶20克、泽泻15克、甘草6克。
  4、痰瘀型———方法为柔肝养血,化浊消瘀。以旋复花汤和大黄蔗虫丸和方加减。全方特点:通利三焦,利胆降浊,化痰消瘀。主要药物为:青黛15克、昆布10克、栀子15克、茵陈6克、大黄10克、蔗虫15克、首乌15克、郁金6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