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卓越的史识(二) - kunpengzhibian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行走在天涯 2011-03-16

第二节  卓越的史识(二)

三、通变历史观

恩格斯说过:“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成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可贵的是,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已较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他很注意历史的规律性研究,认为天道与社会历史都是变化不已的。

在司马迁的历史变化观中,有一个非常卓越的思想,即历史愈向前发展,变革就愈强烈。这一思想在《秦楚之际月表》中得到了有力的说明。司马迁指出,中国走向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在秦王朝以前却相当缓慢而艰难,而到了秦汉之际,则有了惊人的发展。由此看来,社会历史是呈加速度向前发展的,愈到后代,就愈加明显。司马迁这一可贵的思想也体现在《史记》略古详今的体例上。在上古,虽有五帝,但只合为一纪。从夏、商、周尽管各有数百年的历史,也只各载以一纪。但到了秦汉时期,则几乎每一个帝王都有一纪。这就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出司马迁略古详今的发展眼光。

在司马迁的历史变化观中,有一个非常卓越的思想,即历史愈向前发展,变革就愈强烈。这一思想在《秦楚之际月表》中得到了有力的说明: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司马迁指出,中国走向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在秦王朝以前却相当缓慢而艰难,而到了秦汉之际,则有了惊人的发展。由此看来,社会历史是呈加速度向前发展的,愈到后代,就愈加明显。司马迁这一可贵的思想也体现在《史记》略古详今的体例上。在上古,虽有五帝,但只合为一纪。从夏、商、周尽管各有数百年的历史,也只各载以一纪。但到了秦汉时期,则几乎每一个帝王都有一纪。这就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出司马迁略古详今的发展眼光。

司马迁在历史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政治应该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时代的政治都要适应那个时代的特点,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政治。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这样写道: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秦政的失败在于没有变革政治,采取了极端残酷的统治。在汉初,人们对秦政的残酷仍刻骨铭心,都迫切希望废除秦法,过上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面对这一时代特点,汉初统治者施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结果使社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司马迁深广的历史视野。这种深广的历史视野使他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不断突破时代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对历史的远见卓识。司马迁站在历史发展的思想高度,对秦王朝作出了双重评价。他既指出秦政的残暴,同时又肯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司马迁这种双重评价,至今仍可作为我们论说秦朝功过的基本准则。

司马迁确乎是一个涵盖古今的伟大史家。在《史记》中,他总是力图摆脱单一的历史评判,而保持一种洞察一切的开放性。司马迁指出,处在今天的时代,记取古代的行事,是为了给现实做借鉴,古今不必雷同。各个时代的情况不尽相同,总当以成功为目标,何必强求一律?对于历史,我力图穷源究本。至于一些不明之处,我阙而不论,留待后来的君子解决。这样,司马迁就确保了他的三维时空——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放性、多元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