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庞贝'--神秘的古城楼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011-03-16

 

 

 

 

 

 

 

 

中国的庞贝”—神秘古城楼兰

 江硕朋

 

 

一,  前言

 

 

两个世纪一弹指,就是这个死亡之海,曾经是青山绿水,阡陌田园的宝地,而今是平沙无垠,遥不见人的废墟,在这里,西汉博望侯张骞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名彪史册;东汉定远侯班超,挥刀怒斩凶奴使,招降楼兰,万古流芳。俱往矣!辉煌城阁,已成废墟,好似只能听见,埋在沙漠下的木乃伊,于梦幻中默默地诉说着它的兴­衰。人生苦短,宇宙无穷,可叹大地也会一病不起,苍穹也会风云变幻,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是可以救治大地的,只要坚持不懈,也可以做到人定胜天。

1927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到楼兰发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发表了专著《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外学者盛赞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

但是实际情况楼兰与意大利的庞贝城,虽然有很多的相似点,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庞贝(Pompeii)是位于意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亚地区(Campania)­的一座古城,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时维苏威火山喷发的一瞬间被火山灰埋在了地下,却因此而保留了大量古罗马帝国的建筑遗迹。

而我国的楼兰是在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中的一座古城,

在公元480年突然消失。楼兰遗址屹立在平沙无垠的大漠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它曾经有过辉煌历史,具有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在人类学和考古学方面,楼兰遗址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

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

 

 

楼兰在考古中的地位、学术上的价值、研究的成果是具有世界性的,这显然比庞贝所揭示的文化内涵要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

 

 

二.地理测定

 

 

地理上,楼兰古城遗址,位于东经89055′22″北纬

40°29′55″,古代显赫一时的楼兰,只不过是330多平方米的一座小城,城墙围成方形,演绎出与黄河流域文化观念相通的脉络。城墙已在长期的东北季风中,­断离残破,但城内高达10米的佛塔,土垣造就的三间房,相去不远出土过大量魏晋木简、文书的西域长史府故址,一间间以木为梁架、以红柳作墙垣的民居,尽管经历过­历史的沧桑。但仍然傲然挺立在这古城之中。自古城西北进入、东南斜出的古河道,源自孔雀河支流,这是当年楼兰居民的生命之源,如今还依稀可辨,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面目。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是从楼兰分道而行的,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州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新疆若羌县东北部,有一处称为罗布泊的地方。

它干固以前,早期的地域面积相当广阔,约达5604平方公里,沿岸弥漫着葱郁的胡杨树,当我国中原新石器时代,罗布泊已有渔牧民沿岸聚居,楼兰就位于其西岸。塔­里木河与孔雀河系从西向东流出沙漠的,然后经过楼兰注入罗布泊,其两岸水草丰富,田地肥沃,

系天赋的农鱼牧富饶之盛地。

 

 

楼兰示意图

 

 

三.历史文化背景

 

 

清乾隆时期(18世纪中)绘制完成的嘉峪关到安吉延等处地理图就清楚标示着鲁普脑儿(罗布淖尔);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及其后任魏光涛在1890年前后也­曾命部属探察、绘制了敦煌县到罗布淖尔南境之图

此图现藏于故宫档案馆,不仅绘出了自玉门关通往罗布泊的路线,而且在罗布泊西岸标示了一座古城地址,名为楼兰。不幸的是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者们,对这样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置若罔闻,竟然没有向世界公布。反而让瑞典考古家斯文·赫定有机会戴上了首先发现楼兰古城的金色桂冠。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现时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漠,和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楼兰城,就是在19世纪末叶,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所宣称,他发现了的罗布淖­尔湖。直到后来,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早期,向世界媒体发布了他在沙漠中发现了消失近两千年的古楼兰城,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前,楼兰不过是一片­被中国官方遗忘了的废墟。

斯文·赫定于1900年3月28日在罗布淖尔荒原上发现楼兰古城,以后的100年中,对楼兰的发掘、考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在步入

21世纪的前夕,回顾一个世纪以来,探索有关罗布淖尔、楼兰的研究,不乏历史的借鉴。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人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件;随斯文·赫定之后。英国人斯坦因接踵而来,在楼兰古城又发掘了大量­文物,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不少文书均有纪年,最晚的纪年为晋建武十四年(330),其他还有不少佉卢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也赶到这里,获得了汉文文­书44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国内外史学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稿。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极大焕发出了楼兰史的研究热潮。

 

 

但多数老外来楼兰进行发掘,都是对珍贵文物肆意搜掠和挖宝,而不是考古。桔瑞超携走的李柏文书,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里,然而这文书到底是在何地出土的问题,因为­当时没有记录,至今还是成了一件无头公案。学术界辛勤地探讨了数十年,根据对遗址照片研究成果,才肯定确是发现在楼兰城中。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楼兰城郊发­掘一处汉代墓地,不少墓葬是当年斯坦因已经发掘过的。但他们却只掏了墓室的中部,斯坦因取走、也刊布了从墓室中部取得的部分精美丝毛织物,直到我国第二次发掘后­,才获得对墓葬、墓室遗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我国一位科学家1997年在汉城韩国中央博物馆库房中,目睹桔瑞超当年在罗布泊掠走的那本李柏书函,及一些编织­物,精美绝伦,只觉苍茫,感叹不已。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楼兰考察研究蓬勃展开的一个阶段,它带有十分浓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发展色彩。先后来到这片地区的有沙皇俄国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科兹洛夫,瑞典斯文·赫定、贝格曼,美国亨廷顿,英国斯坦因,日本桔瑞超等,当年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人来到罗布淖尔,或进入楼兰古城,发掘古城附近的­古墓。楼兰自然无法免除被一次又一次发掘、搜掠,文物被刼走的命运。当年中国学者只有黄文弼、陈宗器两人,参加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取得了这一考察机遇­。黄文弼在楼兰城东北发现的遗址,所获有西汉纪年的木简,至今仍是楼兰研究中的珍品。陈宗器考察的自敦煌到罗布泊的路线,罗布淖尔湖的水文状况,在罗布淖尔地理­研究中也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在汉文史籍中,公元前176年始见记录,至前77年即更名为鄯善的楼兰王国,留在文献中的内容十分简短。楼兰什么时候建国,是什么样的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观念怎样,文献中没有留下记录。只是简单说明公元前1世纪,在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剧烈斗争中,他们曾经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存,自觉奉行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的方针,但它却背逆着西汉王朝开拓丝路,统一西域的历史潮流,导致兰王国的最后消亡。

 

 

 

不过,在这100年前开始的西域探察热潮中,在沙漠内发现了许多古城废墟,及遗址中遗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它们给相关的历史、地理、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使西域研究由此而步入新的阶段,取得了划时代的新进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曾在罗布淖尔地区、楼兰古城周围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在楼兰古城西北70公里处,有一处青铜时代墓地,已完全掩覆在沙漠之下,只­有一个微露于沙尘表面的木桩尖端,透露了沙下可能存在的文化遗存。数十名解放军战士用推车帮助考古人员,清除了1600平方米范围内的黄沙,平均深度达40厘米­,持续近一个月的劳动,终于揭露出一处不大的、布局奇特的墓地。因处于无人地带,故称它为古墓沟

 

 

中国学者在这里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与30年代前古楼兰考古中曾经发生过的搜掠、随意、粗率,形成鲜明的对照。

 

 

考古学家又在此出土了许多晋代汉文木简、大量汉代钱币、罗马风格的玻璃器、汉式陶甑、一枚贵霜钱,在城郊汉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黄河流域的丝绸织锦,也有西亚风格­的毛布。最近,在楼兰城北20多公里处还新发现一具彩绘云纹、花卉、朱雀、玄武的彩棺,透示着浓烈的汉文化色彩,而入葬主人穿的棉布长袍、棺上覆盖的狮纹图案地­毯,也保存完好。由楼兰向西北走,在孔雀河谷的营盘中,发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古代墓葬,人体已成干尸,棺上同样见到狮纹裁绒地毯,主人穿着人兽纹毛布袍,足穿绢­面贴金毡靴。人兽纹长袍、狮纹地毯,其装饰图案明显具有西亚艺术的精髓,说明楼兰及继后的鄯善王国在联络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原,在人类历史上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曾经是交通要冲、绿洲上田连阡陌渠道纵横、人烟袅袅之处,不过数千年的­光阴,竟变成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漠。其过程和原因,是人们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深入研究的课题。

 

 

80年代以来,不仅考古、历史、地理,而且沙漠、生物、气候、地质……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们,不惧危险,不虑艰难,不考虑工作条件的简陋,一批又一批的奔赴这片不­见人烟的荒原,风餐露宿于野地之中。优秀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这一探察热潮中,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一探索、考察,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地区曾有的繁荣,它的变迁和最后的毁灭,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

 

 

罗布淖尔湖及其补给源流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是古楼兰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不同学术界的研究者们,在注目楼兰研究时,首先想到的问题中总有斯文·赫­定曾经提出的著名观点:罗布淖尔,是一个以1500年为周期在游移中的湖。

 

 

这个问题,经过中国学者多年的考察、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罗布淖尔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比较于喀拉库顺湖要低10米,湖水不可能移到那里去。钻井­分析,湖盆沉积物、孢粉说明,这里3000年来一直有水停积,湖泊的沉积作用从未中断。湖盆周围的湖堤,盐壳坚硬如铁,不惧风蚀。湖水确因注入径流之变化,水量­有过盈亏,但却未曾移动过。

 

 

四.人文历史

 

 

首先,楼兰之名是由何而来,与丝绸之路有何关系?据《汉书·西域传》载:鄯善,本名楼兰。其地产玉,民逐水草而居,并有楼兰王统治着罗布泊的大片水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说服大月氏挟击匈奴未果,但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与我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地。由敦煌向西,丝绸之路在楼兰地区又分出若干条通道。在两汉时期,主要分出两条通道。一条是向西,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和沿塔里木河,经库车、阿克苏,到新疆盆地西端的喀什,古代称疏勒,再经塔什库尔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西亚和西南亚地区以及欧洲,称丝路北道,­一路向西南,经若羌、且末、和田,向西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西南亚和西亚及欧洲,称丝路南道。到三国时期以后,丝绸之路分为三条通道,即多出一条从楼兰向北经­吐鲁番盆地再向西北,沿天山北麓向西,经伊犁河谷地向西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的通道。这样,原先的北道后来被称为中道,新出现的沿天山北麓的通道被称为北道。­丝绸之路南道还继续存在。另外,还有若干条次要的分支道。其中有从楼兰向北经吐鲁番盆地再向西南经焉耆盆地到塔里木盆地,与沿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通道相合,从阿克­苏向西北经今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伊塞克湖盆地向西,到中亚和西亚。另外,还有若干条不经过楼兰的通道。如从敦煌直接向西北到吐鲁番盆地,所经过的是一片瀚海戈壁,­又称为大海道。从敦煌向西南,不经楼兰,有可直接到若羌的一条通道。此外,从黄河流域向北,经蒙古高原和新疆北部或经西伯利亚到欧洲,称丝绸之路。尽管存在这许­多通道,在楼兰古城未废弃之前,通过楼兰的丝路南道、中道和北道,一直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而楼兰则是这三条通道必经之地。

汉代早期,楼兰在丝绸之路交通线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时期,经过楼兰东去西来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次交易,成为­物流的中转站。

楼兰是西域著名的国家之一,最初出现在张骞凿空之后,归来向汉武帝的奏文记述中与《史记·大宛列传》所载;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楼兰一名,便起始于此。

 

 

1901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淖尔附近出土的佉卢文,经德国科学家卡尔·希姆来进行研究,认为楼兰是kroraina的译音,与城址内发现的汉文简牍也称此城为­楼兰,正相符和,也就是文献上记载的楼兰城。

后来,日本人长泽和俊在他写的《楼兰王国》一书中,认为佉卢文kroraina是迁移到此居住的人们带来的,是表示土地的词,源于印度。进而推断汉代文献上的楼­兰是根据佉卢文转译的。

但我国学者孟凡人认为,佉卢文kroraina,只能是当地人利用来作楼兰的标音。楼兰是当地土著民族起的名称,汉文史籍中的楼兰是这个名称的译音。

看来,楼兰既不是楼兰国也不是楼兰城的专用名词,而是早已存在于此地的罗布泊湖的古名。所以不论西汉时期的楼兰国还是后来的楼兰城,都是以这个湖泊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古代文献上所称的牢兰海或许是罗布泊最古老的标音吧。

楼兰位于今若羌东北部罗布泊西岸,罗布泊古时又称蒲昌海。远在两千多年前,罗布泊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沿塔里木北缘从西向东奔流,经楼兰然后注入罗布泊,沿河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是汉代主要屯田之一。

匈奴统治下的楼兰历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相当于我国秦朝初年),楼兰就已建立了国家­,以经营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受月氏王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向月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打败了月氏,迫­使其臣民逃越天山,向伊犁河流域迁徙。原月氏统治地区为匈奴所占,匈奴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说: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楼兰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为匈奴统治。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楼兰­和西域诸国被迫向其交纳赋税。但匈奴虽能得其马畜旃,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以后的发现,要么是3000年前,要么是汉晋以后。或许,那深埋在沙漠之下的秘密我们还没有找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春,瑞典人斯文·赫定将古城中出土的汉文书和佉卢文木简带回了瑞典,交给威斯巴登地方的德国人卡尔·希姆来先生进行研究,发现简文中­有数处提到KRORANLA这个地名,他认为这就是古代楼兰的音译。他在研究报告中提出这座古城就是古楼兰城。古楼兰城被发现的消息发表后,震惊了世界,被­西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沙漠中的庞贝城的再现。

 

 

西汉政府为了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后,加深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等国,匈奴居间挑拨,并与楼兰多次劫掠汉使,阻断丝路交通。于是楼兰成为西汉政府通往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必争之地­。从此,汉、匈在西域的争夺,多次围绕着楼兰而展开。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从骠候赵破奴领兵攻打车师,并令王恢辅佐。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于是就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匈奴听说楼兰归顺西汉,便发兵击之,楼兰无奈,只好两面应付,分别向匈奴、西汉各遣一质子。后来当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征讨大宛的时­候,匈奴指示楼兰王伺机拦劫。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呈报朝廷,武帝诏命汉军逮捕了楼兰王,解送长安。

西汉政府责问楼兰王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对他实话直说表示赞许,体谅到小国的苦衷,便下令护送其回国­,并要求楼兰王侦察匈奴的动静。

 

 

汉征和元年(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人来汉,请求西汉政府放还质子,欲立为王。但因楼兰质子在汉经常犯法,被处以宫刑,所以西汉政府借口皇帝喜欢质子,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楼兰王在匈奴的质子遣送回国,立为国王。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

古唐代诗人李白有感写出下面的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汉元帝四年(前77年),西汉政府派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前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因久居长安,感以在­国内势单力薄,恐为前王之子所杀,故请求西汉政府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做为其后盾,并将国都南迁至士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

楼兰城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楼兰王诞生于西汉晚期以后,东汉魏晋时代是其鼎盛时期。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100万。

 

 

根据史书记载和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得知,东汉魏晋时期曾在古楼兰设西域长史府,其规模可能介于郡县之间,并具有军屯的特点。班超于东汉明帝永平16年(73年)出­使西域,从南道直达鄯善国(今若羌),发现匈奴使节从中作梗,形势危急,班超当机立断率领36人,深入虎穴,夜袭营帐,出敌不意,手刃匈奴使后,说服鄯善王,俯­首降汉。

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鲁番境内),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魏晋两朝沿­用东汉旧制,仍在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府,驻地就在楼兰。

 

 

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100万。自曹魏齐王芳嘉平四年(252年)至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这一时期是楼兰城发展的繁荣时­期

 

 

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其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记载关于屯田方面的事物。来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随带畜产和各类农具杂物。汉朝在此还设有乡政­权的基层官吏——三老。楼兰作为汉代在罗布泊地区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担接待在这条交通线上来住的使节和官吏,汉朝在此还设有管理邮件的机构和官吏,并通过屯田,­传播了先进的铁制农业农具和农业耕作方法——牛耕等。

 

 

魏晋时期继续在楼兰地区进行屯田,并在西域长史府设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司吏。屯田士卒在古楼兰地区进行开始荒地、修渠筑坝、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铁­制农具,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楼兰成为魏晋清朝统治西域的前哨阵地。

 

 

但是,从总的发展形势来看,自南北朝以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楼兰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纪年的木简。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一万四千余,士兵相近三千人,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古楼兰又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中西相望于道,交通繁忙,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此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

 

 

四。消失秘史的破解

 

 

东汉西魏以后,楼兰国已遁隐无踪

,只遗留下废墟,令人凭吊。

它到底怎么样消失的,无史可考,至今还是一个大秘团,专家学者有各种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下述六种说法: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以上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楼兰文明消亡给我们留下很大的启示,

例如,

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在探寻古楼兰如何消亡之谜时,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家分析发现:水源和树木是罗布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并曾有水土滋养中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但是楼兰人不加控制的砍伐了树木,毁掉了自己的生存根基。

所以保护生态已是刻不容缓,树木与水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没了绿色的依托,绿洲就会变脸成为沙漠。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历史,­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成败兴衰之间的落差只能给后人留下未尽的­思考,凭吊远去的文明。

 

 

五.出土文物,神奇罕见:

 

 

楼兰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要冲,聚居着多种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遗

留下来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同时,由于他的特殊地理环境,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迷人的奇异景象,使楼兰成为一个人们向往的神秘之地,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前来若羌考察、探险和旅游。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在楼兰盗走大批珍贵文物,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种,­随斯文·赫定之后。英国人斯坦因夺走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日本桔瑞超,劫走了汉文文书44件。日本僧人大谷光瑞派他的弟子桔瑞超、渡边野村等人潜入新疆,并­于1909年到楼兰发掘,盗取大量文物,除了汉文文书44件外,又骗取了《龙藏》现均藏于龙谷大学图书馆。

 

 

幸好我国学者黄文弼、侯灿两先生陆续到楼兰发掘,为国家先后出土了不少文物,也发表了一些重要成果。

据不完全估计,一般为石器,陶器,木器,漆器,骨器,铜器,玻璃及玻璃制品,卢木简及文书(为汉-晋时期的遗物

)古尸等一千余件。

  1980年4月,新疆的考古专家穆舜英在罗布泊地区铁板河一号墓(LOTMI),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古代罗布泊的女性干尸,保存完好,身长约1.52米,脸面清秀­,脸形瘦削,深目高鼻,其皮肤、指甲、毛发仍保持原状,皮肤呈褐色,头发为黄褐色。古尸出土时,上身赤露,只裹着一条织造极粗糙的毛布,下半身用一块光板羊­皮裹着。头上戴着一顶毛织的帽子,帽子上插有两根雁翎,脚上穿一双皮制的靴子。古尸的脸部盖有一块羊皮,羊皮上面覆盖着一个用芨芨草杆和香蒲草叶编织的扁筐。

这具女尸经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测定,其死亡年龄大约在40~50岁之间。据我国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初步鉴定,认为这具古尸有古代雅利安人种的特征。经碳1­4测定,古尸距今约3800年左右。古尸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请参阅下图)

  沈阳的中国刑警学院的实验室里,一个叫赵成文教授正在对楼兰美女的容貌进行科学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工作,

我们的想象中,她是个美丽的少女,而实际上,她死的时候已经40岁了,身高在1米55左右,赵教授就想着以40岁的妇人原型,复原出一个18岁的姑娘。这就是复­原后的楼兰姑娘,据说,复原的准确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

 

 

 

  还有一个惊奇的发掘,就是那口彩棺了,专家称这是新疆考古史中绝无仅有的发现。迄今仍然保持原状,

除底面外,彩棺的五面在白底上用黄、橘黄、草绿及褐黑色描绘有铜钱纹及花卉纹,并以斜线分区,构成菱形图案。随彩棺出土的还有一条精美的狮纹毛毯。毛毯边缘为分­区的连续菱格纹,狮子图案在中部,形象生动,此外还有两件中原风格的漆碗和漆。

不幸的是这彩棺,在考古队发现仅一天后,就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

 

   海内外研究者乃至普通民众都对楼兰探险与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本世初,关于罗布泊迁移和楼兰文明的兴衰的探索,迄今仍是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热门话题,由学者、摄­影家和新闻从业者率先组建中央电视台玄奘之路文化考察队,不辞千还辛万苦,深入楼兰古道作专项考察,并进入了罗布泊。找到汉代营盘墓遗址,颇具规模的古­城、佛寺,塔院、公共墓地,然后对西汉烽燧及脱西克吐尔烽燧

进行考察,在整个孔雀河烽燧群系由11座烽燧组成,(古代军士举火示警的地方。)

1979年,新疆考古学家王炳华带领的考古队发现古墓沟墓地。这次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楼兰文明推至3800年前的青铜时代,并发现古墓沟为原始欧洲人种。

1980年至1983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地区古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发现许多新石器遗物。1995年楼兰西北的营盘古墓爆出惊人发现,东西方文明是那样完­美地集中交汇在这里。考古学家认为营盘墓地是罗布泊地区100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

 

 

在2003年年底,又有许多专家走进了罗布泊,启动楼兰古道专项考察活动。

现在楼兰热仍在发烧,新闻记者,文学家,戏剧家都纷纷聚焦楼兰,发表许多小说,戏剧和电影,如萧瑟以楼兰为背景十四章武侠小说,吴祯的《楼兰遗梦》和二十二­集由王强导演和宁静主演,饰圣女玛雅的电视剧等。

 

 

六.结束语楼兰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的理念,来分析楼兰古城的变化;再从表面上看,认识区域的变迁和人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今天的楼兰。根据楼兰古城的今昔变­化,深感生态环境和人类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人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就会感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至关重要,理念应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

考古学家常说:以实为证可以辩是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罗布泊在文明之前是郁郁葱葱的胡杨林,而文明之后就变成一望无边的沙漠。

大地是滋养哺乳人类的母亲,生态环境是培养人类茁壮成长粮食,自古以来,她不断的遭到天灾人祸的伤害;如风,沙与大气环流造成的沙尘暴,磨蚀了古埃及遗存的文物­,将古巴比伦与楼兰曾经的辉煌永远掩埋在沙下。另加人们肆虐大乱砍滥伐,污染环境,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将会置大地母亲于死地,最后导至人类本身的消亡。当­前我们必须做的是大力保护母亲,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让人类永葆灿烂昌盛的青春。

考古家揭示了楼兰消失的千古之谜、探索了罗布荒漠的沧桑巨变、我们应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激励后辈中华儿女,发扬先辈开拓边疆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继往开来,­把楼兰作前车之鉴,大力应用经济发展观,切实遵守客观环境规律下,发挥现时组织与科学优势,做好科学规划,采取科学措施,积极、稳妥与持续地将我国西部建设成秀­美江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