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词辨析

 香花供养 2011-03-17


目 

 

1、“辨”与“辩” 

2、“薄”与“簿” 

3、“采”与“彩” 

4、“长”与“常” 

5、“辞”与“词”

6、“粹”与“萃” 

7、“戴”与“带” 

8、“盗”与“贼” 

9、“等”与“级”

10、“玷”与“沾” 

11、“迭”与“叠” 

12、“都”与“也”

13、“度”与“渡” 

14、“复”与“覆” 

15、“和”与“合” 

16、“汇”与“会”

17、“混”与“浑”

18、“祸”与“福”

19、“疾”与“病” 

20、“记”与“纪” 

21、“佳”与“嘉” 

22、“江”与“河” 

23、“交”与“缴” 

24、“炼”与“练” 

25、“联”与“连”

 

  

1、“辨”与“辩”

    辨、辩都是形声兼会意字。“辛”字本义作“大罪”解。辨,在两个罪人中间加一把“刀”,表示必须识别区分。辩,在两个罪人中间加个“言”字,表示两个罪人各自为自己辩解。

    辨、辩二字的区别是:“辨”义为识别,如“辨别”、“辨识”。

    “辩”义为解说,如“辩解”、“辩论”、“辩证”、“申辩”、“辩白”、“辩护”、“辩驳”等。

    “分辨”与“分辩”,一为辨别,一为辩解。

    “辨正”与“辩正”都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但“辨正”侧重识别,“辩正”侧重陈述。

    “辨证”与“辩证”都是辨析考证,可以通用,但中医术语“辨证施治”是分析病情,不可写作“辩证”,“辩证法”是哲学名词,是哲学学说,不可写作“辨证法”。

 

2、“薄”与“簿”

    薄、簿音义皆异,但形似,易用错。

    薄,形声兼会意字,从草从溥,溥亦声。溥,义为广大、普遍。故薄本义为“草丛生”。在古汉语里,树丛生叫做“林”,草丛生叫做“薄”。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薄”的本义渐失,而表“不厚”义,如“薄冰”、“薄板”等。由“不厚”引申为稀淡(薄雾),土地贫瘠(薄地),不厚道、不庄重(轻薄、刻薄),命运不济(薄命),轻视(薄技、鄙薄、菲薄),品行不好(薄德、薄行、薄情),减轻、减少(薄赋、薄收、薄利)。“薄”还有“迫近”义,如“日薄西山”。薄的不厚义,读“雹”,而引申义读“搏”。有一种可作药用的草本植物“薄荷”,这个“薄”读“簸”。

    簿,形声字,从竹溥声,音“步”。本义是书写的本子。因为在发明造纸术之前,竹片是主要书写材料,所以“簿”从竹。由记事本引申为文书,如“簿牍”、“簿书”。但“簿”用得不多,常以“本”、“册”代替,如“纪念册”、“记事本”等。

 

3、“采”与“彩”

    “采”是个古老的字,是动词,甲骨文里是会意字,上面是“爪”,下面是“果树”;伸手摘果,会意“摘取”。金文将下面的“果树”省笔为“木”。后来又以形声方法造了新字“採”代替“采”,1964年国务院公布《简化字方案》废除“採”而恢复“采”。

    在文史典籍中,“彩”本写作“采”,汉字实际运用中,采彩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区别,如“喝彩”与“喝采”并用、“精彩”与“精采”不分。但“采”从“爪”从“木”,表示用手去采摘树上的果实,为“采”的本义,引申为搜集之义项,如“采纳、采用、采风、采取、采访、采集、开采”等。

    “彩”通常作名词,可指彩色的丝织品。古代常将丝绸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人员,如“中彩”、“喝彩”等。战斗中负伤流血,称为“挂彩”,显然是一种比喻用法,无非是从血的红色联想到丝绸。

    从以上简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采”“彩”有形神之别。采,偏重神色;彩,偏重形色。偏于形的用“彩”,如“剪彩、挂彩、彩排、张灯结彩、五彩缤纷”等;偏于神的用“采”,如“文采、神采、风采、丰采、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采”往往是可以意会而难于直观的。

    但有些词儿很难定性,比如“光彩”一词,若指流光溢彩,则偏于形,应用“光彩”;若指面子上有光彩,则偏于神,应用“光采”,但习惯上仍写作“光彩”而不用“光采”。又如“精彩”一词,若用以形容表演优美,则偏于形,应用“精彩”;若用以形容文章出色,则偏于神,应用“精采”,但习惯上用“精彩”而不用“精采”。再如“喝彩”,由于对象不一样,被叫好的可能是形色,也可能是神色。为了使用方便,按约定俗成的办法,都用“喝彩”而不用“喝采”。

 

4、“长”与“常”

    “长”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象形字,像人的长发,引申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短相对,两种读音,一义为“久远”,引申为长(长江)、高(身长)、远(长跑)、大(长风)、辽阔(长空)、久(长期)、永远(长眠)、专精(特长)、距离(长度)、多余(长物);二义为“生长”,引申为年龄大的(年长)、排行大的(长子)、领导人(处长),辈份大的(师长)。

    “常”是形声字,本义作“旗”讲,常长一丈六尺,是长度单位“寻”(八尺为一寻)的一倍,于是“常”也成了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两寻为一常”是公认的尺度,由此“常”又有了“一般”、“平凡”的含义,如“平常”、“常识”。又引申为“一定不变”,如“常态”、“常数”。又由“一定不变”引申为法令、伦理。

    “长”的“久远”义与“常”的“不变”义很接近,“细水长流”、“长年累月”、“长生不老”与“四季常青”、“常胜将军”、“常抓不懈”中的“长”与“常”词义接近,但义近不等于义同,它们的区别就在:“长”侧重于时间“跨度大”,与“远”同义,表示的是“久远”,“常”侧重于经久而“不变”,与“恒”同义,表示的是“经常”。

    《现代汉语词典》释“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常年:终年,长期。”“长年”突出了时间跨度大,全年的意思;“常年”突出了始终如一,长时间不变的意思。“常胜不衰”指万事万物在盛衰变化中保持兴盛的态势,永不变化。并非指时间跨度大,所以不能写作“长盛不衰”。

 

5、“辞”与“词”

    辞,本义作“讼”解,讼,即辩解,罪人辩解,法官断案,谓之“诉讼”。诉讼也作辞讼。在汉字发展中,辞的本义渐失而用引申义:言语。如“言辞”、“文辞”。

    词,形声字,《说文解字》:“词,意内而言外也。”言,即说,只有声;而词,同时表达语言的音与义。所以,《辞源》解释说:“词,语言音义独立的最小单位。”

    从含义上讲,辞与词,音义皆同。《现代汉语词典》:在很多合成词里,辞也作词。这里说的是“很多”而不是全部。不可作词的地方是:“修辞”的“辞”不可作“词”;文字方面的词典可作辞典,但散文、诗词等辞典,一般不作“词典”,因为“辞”的含义比“词”要宽一些;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统称“辞书”,不可作“词书”。

 

6、“粹”与“萃”

     “萃”,从草,本义“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荟萃”中的“荟”与“萃”同义。荟,本义“草繁盛”,引申为会集。荟萃,同义反复,含义还是聚集。成语“出类拔萃”中的“类”与“萃”也同义,意为“同类”,“寻常”。“出类拔萃”形容超越寻常。

    “粹”,从米,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粹白(纯白),“精粹”(精美纯粹)。引申为“精华”,即事物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国粹”,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粹”,文章精华。

    文萃与文粹,不是同义词。文萃,义为文章汇集;文粹,义为文章精华。

 

7、“戴”与“带”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虽字形字义悬殊,但常有用错。

    据考,“戴”的初义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此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象系佩之形”。象征一种社会地位,“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

    有部电影名为《带手烤的旅客》,“带”字便是个别字,一字之差,犯人“旅客”变成了执行公务的警察。披枷戴锁、披麻戴孝、戴罪立功、披星戴月,其中“戴”字均可改用“带”,因为戴带都有“加于上”的意思。

 

8、“盗”与“贼”

    查考字的源流,强取为“盗”,故称“强盗”,明火执仗,持刀枪行凶、抢动者,是“强盗”或“匪徒”。乘人不备,或夜更深潜入住宅或公司盗窃,才是“窃贼”。“贼”字古用较广,对奸诈恶行刺人者,名“奸贼”,对造反叛国者,称“叛贼”。

    “盗”字本是个会意字,上面原来是个“涎”字,下面是个“皿”字,即垂涎他人的器皿物品之谓。后来简化成“次”和“皿”两部分,由垂涎贪婪他人东西而不择手段去“盗”,变为包含暗偷和明抢。

    打劫银行、明抢金店,准确说是“强盗”、“匪徒”行径;摸人钱包,溜门撬锁去偷东西,应是“毛贼”勾当。

    不过有时界线很难一刀分开,小偷小摸干大了,结伙去偷仓库、货柜,又须要用“盗匪”称呼,“贼”则太轻。

 

9、“等”与“级”

    古汉语中,“等”与“级”的本义是不同的。“等”是顿的意思,是动词;引申为齐一,等同,如“等伦”、“等侪”。“级”属“系”部,是丝次第,即等级,是名词。现代汉语中,“等”与“级”在有些方面的异同比较微妙:一是表层次,特指阶、磴、梯的级数,现较常用的是:“级”,如“石级”、“楼级”;而几乎不用“等”来表示。二是两者均有一个主要义项:等次、等级,表示级位、程度的区别,如“一等”、“一级”,“甲等”、“甲级”,“同等”、“同级”,“超等”、超级“……在这个意义上两者并无明显区别。

    “级”有一个“专利”,专指学校编制的名称,学年的分段,年级,如:“初级中学”、“一年级”、“高年级”;“等”则没有这个用法。日常使用中,“级”用得更广泛些,且较多用于职称、职务、工资等方面,如“八级技工”、“处级干部”、“高级工程师”、“一级演员”、与“级”相比,“等”的使用范围似乎狭窄些,目前较多地是用在记功、评奖和评定操行等方面,如“特等功”、“二等奖”、“级”在表示程度、顺序方面更明显些,如“国家级”、“部级”、“等”较多用于质量方面对商品的划分,如“一等品”、“二等品”、另外,“初级产品”是原始产品,“初等教育”即基础教育,这里“级”、“等”有特殊的含义。“等”、“级”一般单用,也有合用和连用的。合用的如“等级”、“等级制度”、“等级森严”等。

    在一些常用词中,“等”与“级”的区别更明显,“上级”、“下级”显然迥异于“上等”、“下等”,“上级机关”、“上等兵”中的“级”、“等”自然不能调换。这里除词义、搭配关系外,更多恐怕还是使用习惯。

 

10、“玷”与“沾”

    玷、粘都是形声字,都以“占”为声符,加上“玷污”、“沾染”含义比较接近,所以容易混淆。

    玷、沾声符相同,但读音不同。玷,音(店);沾,音(瞻)。

    玷从玉,沾从水。含义更不同。

    玷,本义“白玉的斑点”,引申为使有污点和蒙受耻辱,如“玷污”、“玷辱”。

    沾,原本是古河名。山西省境内,古代有两条“沾水”。

    沾有浸湿、浸染、附着、接触、分享等义,如“沾巾”、“沾染”、“沾边儿”、“沾光”等。“沾”用于接触一种东西而附着在另一物体表面,稍一用力就能脱离。沾字叠用,形容轻薄,如“沾沾自喜”。

 

11、“迭”与“叠”

    “迭”曾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10月国家语委重新规定“叠”不再作“迭”的繁体字处理,迭、叠于是恢复了原来的分工。但这一改变未能做到“广而告之”,于是出版物中迭、叠不分便成了常见病。

    “迭”,代也,以此代彼,亦即交替、更迭。《说文》中关于“迭”字的释义便是:“更迭也。”这是“迭”的本义。“失”有隐逸、消退义,走之旁则表示此去彼来。更迭义于此呼之欲出。凡更迭必为前后相承,由此又引申出接连的意思,如“风波迭起、英才迭出”等,“迭”因此又可指数量繁多。“迭”的前面可加否定副词“不”,构成“不迭”,义为跟不上,来不及,如“忙不迭、笑不迭”。

    “叠”的本义是重叠。如民间游戏“叠罗汉”、成语“层峦叠嶂、叠床架屋”、动作如“叠衣、叠被、叠纸”、量词如“一叠文件、一叠报纸”等。

    “迭”与“叠”的最大区别在于:“迭”为前后相承,从时间着眼;“叠”则为上下相加,从空间着眼。

 

12、“都”与“也”

    “都”与“也”都是副词,但用法和意义不同。

    “都”字常表总括、更或已经,如“他全家都住在美国。”此句的“都”总括全家,意即“全部”;又如“她是阿英后母,待阿英比亲妈都亲!”这里的“都”意为“更”;再如,“饭菜都凉了,快吃吧。”这里的“都”则是“已经”了。

    “也”不同“都”,它常是同样、无论如何,或委婉及强调语气。如“大家趁国庆节去旅行,王小姐说她也去!”此谓“同样”之意;“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此句的“也”即无论如何;“既然这样,也只好如此了。”这里的“也”表示委婉语气;“三岁稚童也知道。”此“也”意在强调。

 

13、“度”与“渡”

    在古汉语里,度通渡,但渡不通度。原因可能是渡是后造字。现代汉语将度、渡二字作了规范。

    “度”的本义是计量,不是广字头,它与广(房屋“不相干。它是由“庶”(省去四点)、“又”组合而成的。“庶”即庶民,俗称老百姓;“又”即手;“庶”、“又”合体,直接会意就是“老百姓的手”。这个“手”有重大功能:表示长度。周代长度单位有六:寸、咫、尺、寻、常、仞。这六个长度,都是由“手”规定的:手掌底部到手腕脉搏处(寸口)的距离为寸;八寸为咫;十寸为尺;两臂伸展,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约八尺,一说为六寻;两寻为常为仞;宽度广度的度量单位名称叫寻,高度深度的度量单位名称叫仞,古文中常见“广百寻”、“高千仞”。所以计量长短的标准,就是“度”的原始意义。

    由“计量长短的标准”引申为泛指一定的标准,凡是能用一定标准计量或揣测的都叫“度”,如“尺度、刻度、角度、长度、广度、深度、幅度、温度、湿度、限度、进度”等,通常在计量时都是由这一点到那一点,因此,“度”又有了由此及彼的“通过”的意思。度的对象为时间,如“度日、度假、虚度年华、共度良宵”等。又引申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如“法度”、“制度”。引申为形容胸怀,如“大度”。

    “渡”字是形声兼会意字,由“水”和“度”二字组合而成,取水(河流)、度(通过)合义,本义“通过河流”。《说文》的解释是:“渡,济也。”专指通过水面。组成的词如“渡口、渡船、渡江”等。《现代汉语词典》提示:“渡”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这一个“等”字表示“渡”的对象不只是指水面。因此表明“渡”也可指空间,既可跋山也可涉水,既可指现实的高山大川,也可指比拟的雄关险道,如“横渡长江、共渡难关”等。

    究竟用“度”还是用“渡”,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度”表示“由此时到彼时”(时间),“渡”表示“由此岸到彼岸”(空间)。因为时间是一个自然流逝的过程,所以凡用“度”者皆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所支配,国庆到了,你不想度也得度,元旦未到,你想度也不能度;而空间的“渡”则必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桥和船,又不会游泳,渡河自然便成了一句空话,不是群策群力,难关也是渡不过去的。每逢节日,街头到处可见的“欢渡春节、欢渡国庆、欢渡元旦”等,错误是明显的。

    “度”与“渡”分工有一点例外:“过渡时期”这一用语虽与时间有关,但仍应用“渡”。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过渡时期”实际上是一种比喻,指通过这段时间就像渡河一样;二是因为汉语中已有“过度”一词,意为“过分”,如再以“过度”一词与“时期”搭配,容易造成误解。

 

14、“复”与“覆”

    复,是彳复和複两个字的简化字。彳复字义为“往而仍来”即“转过来转过去”的含义。“複,重衣也。”重衣即有里子的衣,俗称“夹衣”。引申为双重的。又引申为重复、繁复。

    复、彳复、、複三字同音,1964年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将三字简化作“复”。后来实践证明,以“复”代“覆”不尽合理,如“覆盖”与“复盖”、“覆巢”与“复巢”,其意思易造成歧义。因此1986年又恢复“覆”字,不再将“覆”字作“复”的繁体字处理。

    复,作为“複”的简化字,有重复、繁复的含义,如“复写”、“复印”、“复述”、“复发”。作为“彳复”的简化字,又有再、又的含义,如“反复”、“恢复”、“答复”、“报复”、“复旧”、“复辞”、“复兴”、“复仇”等。复的这些含义,与覆的含义是不同的。

    但是,复作为“彳复”的简化字,还有“转过来转过去”的含义,这个含义恰好与覆的“翻倒”义相同,所以在表示这介含义时,复、覆两个字通用。如“翻来复去”、“反复无常”、“循环往复”、“复信”、“复电”中的“复”,也可以写作“覆”。除此外,二字不能通用的。

    覆字本义倒易、翻转、倾倒。如“覆巢”、“覆辙”。引申为完全,彻底,如“覆没”、“覆亡”。这些含义是“复”不具备的,所以表达这些含义的词,不可用“复”。

 

15、“和”与“合”

    “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在《说文》中,“和”字作“咊”,其部位和通常写法相反。“和”的本义和音乐有关,《说文》的解释是:“相应也。”所谓“相应”,便是跟着唱或者伴奏,如成语“曲高和寡”。凡融洽相处者,皆可曰“和”。国家之间没有武装冲突,那是“和平”;弟兄之间没有情感纠纷,那是“和睦”;天气晴好叫“风和日丽”;不急不躁不恼不愠叫“心平气和”;厨师把酸甜苦辣咸配制得恰到好处,称之为“五味调和”。由协调又引申出连带、伴随义,如“和衣而眠”、“和盘托出”。

    “合”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里“合”犹如一个盒子,上面是盖,下面是底,上下相加,合为一体。所以“合”的本义是合拢,与“开”相对。凡是能合拢的,皆可称之为“合”,比如符合、吻合、契合……“符”、“吻”、“契”为合拢程度的比喻。“凑合”虽然也是“合”,但“合”得并不彻底,并不严密,有拼凑之嫌。“一言不合”则往往是因为一句话谈不拢,“合”不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合”由合拢又引申出汇合义,如聚合、联合、组合、男女“合”为一家,祝福语是“天作之合”、“百年好合”。

    “和”、“合”二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和”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性,“合”着眼于结构的一体性。“和”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合”的特点则是合而为一。

 

16、“汇”与“会”

    汇是匯的简化字,匯,会意字,从匚从淮。匚,音(方),盛物器具的象形。凡以匚为形符的字,都与“盛物器具”有关。如匣、匮。匪字的古义也是“盛物器具,匪字后来演变成为“篚”,匪的本义就消失了,而被假借表示“否定”义,当“非”讲,如“匪解”、“匪浅”。匚,本义“盛物器具”,后引申为“围”,淮河易泛滥,匚淮合体为堤。这是“匯”字的本义。后本义消失而用两水会合之义。匯字简化作“汇”,就变成“水字旁”了。

    会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像有盖的器具,“会”取“上下相合”之义,所以本义为“合”。

汇、会二字在表“合”义时,如“汇合”、“会合”,同音同义,往往可以通用。例如:“会集”跟“汇集”,“会聚”跟“汇聚”,“会演”跟“汇演”。但在特定语境里,会、汇又有分工。例如:“会师”、“会面”、“会客”、“会见”,都是“会合”的意思,但因为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用“会”而不用“汇”。“会”字还有“共同”、“一起”义,“会考”、“会试”、“会谈”、“会同”、“会晤”、“会诊”,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汇字没有这个含义,所以也只能用“会”而不能用“汇”。

    汉字简化时,“汇”替代它字又有了“同类者集于一起”义项:“类聚”,如“字汇”、“词汇”;“综合”,如“汇报”、“汇刊”、“汇编”、“汇展”。

 

17、“混”与“浑”

    混、浑二字,音义有同有异,容易误读错用。

    混,形声字,从水昆声。义为水浊,读音(魂)。由浑浊引申为糊涂,不明事理,如“混小子”、“混头混脑”。

    混,还有一个读音(诨),义项有四:搀杂,如“混合”;蒙混,如“混充”;庸庸碌碌,如“混日子”;界限不清,如“混淆”。

    一字二音容易误读。在表示浑浊、糊涂这类意思时应读“魂”;在表示混杂、蒙混、混淆这类意思时读“诨”。

    浑,形声字,从水军声,音(魂)。“水浊为浑”,这是浑的本义。引申义有:糊涂、不明事理;天然的、朴实厚重,如“浑厚”、“浑朴”;全、满、完整,如“浑身”、“浑然”;很,如“浑圆”。

由上述辨析可见,在表示“糊涂、不明事理”时,混、浑二字同音同义,因此通用。

 

18、“祸”与“福”

    何为祸福?“祸”字回答说:“示指天象,呙指人殃。祸音通火,水火灾相。”祸字,从示从呙。表明人间祸有两种:一种是天灾,一种是人祸,天灾来自自然的劫数。人祸,一方面呙字从口,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另一方面祸 (禍)字从过(過),做事过(過)了头,事过招祸。为什么要读祸呢?因为要与火字同音通意。水火无情,灾(災)字就是水火之相。水灾和火灾才是最大的灾害。

    “福”字回答说:“示天吉象,蝙蝠益祥。福音通富,富有兴旺。”福字从示从畐。说人间之福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天赐洪福,一个是人行善事。中国文化把土星视为福星,认为人在世之福一方面是天上福星的庇护;另一方面是个人做好事积来的回报。蝙蝠是一种吃虫的吉祥动物,用它来象征多做好事,定有余庆。

 

19、“疾”与“病”

    “疾”与“病”现在是同一个意思,一般都统称“疾病”。但是在古代,“疾”与“病”则不是一回事。小病叫做“疾”,大病才叫做“病”。

    《韩非子》中有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这则故事说,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去拜访蔡桓公。他第一次见到蔡桓公,端祥了一会儿,说:“君有疾”。蔡桓公没有理他。扁鹊第二次去看蔡桓公的时候,没有说有疾,而是说他有病,言下之意是他的病加重了。扁鹊第三次看了蔡桓公之后,说也没说就跑了。因为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不能医治了。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情况下称“疾”,什么情况下称“病”,作者区分得十分清楚。

    “疾”作“病”解释,并不是“疾”的本义。“疾”的本义是“快”,如“疾足先登”、“疾风知劲草”、“疾雷不及掩耳”中的“疾”,都是“快”意思。作“病”解,是“疾”的假借义。“病”本义是“毛病”。

 

20、“记”与“纪”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录言”,即用文字把言语记录下来。“记录”即本义。记录在脑子里叫“记忆”。描写人和事的作品叫“笔记”、“游记”、“传记”。摘要记录叫“摘记”。用文字叙事叫“记述”、“记叙”。

    纪,形声字,从丝己声,本义“别丝”,丝各有一端,将若干丝端合成一束叫做“纪”。由“别丝”引申为丝之绪。由“丝之绪”引申为人伦之道,古代称“三纲五常”为“人纪”。由“人纪”引申为法纪。

在古代,纪通记。在现代汉语里,纪只用于“纪念”、“纪年”、“纪元”、“纪传”、“纪要”、“纪实”、“纪行”。其他地方均用“记”。

    把事情记录下,叫记事,但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仍沿习古汉语用法,称作“纪事”,如“纪事诗”、“唐诗纪事”、“纪事本末体”等。

 

21、“佳”与“嘉”

    按《说文》云:“佳,善也。”“嘉,美也。”“‘美’ 与‘善’同义。”。因此,这两字古今多通用。例“佳话”也可“嘉话”,“佳句”也可“嘉句”,“佳音”也可“嘉音”,“佳宾”也可“嘉宾”。“佳肴、佳节、佳期、佳境”之“佳”可换作“嘉”。

    “佳”与“嘉”的相异之处有两点:一是作为形容词“嘉”的外延大于“佳”。“嘉”字自古有吉庆祥瑞的意思,比较庄重,古代有25位皇帝用它作年号用字,如嘉庆、嘉靖。二是“嘉”可以用作动词,如“嘉许”、“嘉勉”、“嘉奖”、“可嘉”,此处不可改为“佳”。

 

22、“江”与“河”

    面对中国地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以长江为界,南方多称“江”,北方多称“河”。比如南方的长江、闽江、钱塘江、澜仓江、湘江、赣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北方的黄河、淮河、辽河、滦河、渭河、海河等。

    属于长江水系的河流自然与“江”有联系,称“江”。属于黄河水系的河流自然与“河”有联系,称为“河”。

    南“江”北“河”和语义有关系,“江”一般为“大河”,称“江的河流一般流量大,水源充足,流域地区降水量或冰雪资源丰富,南方正符合于此,所以称“江”。而北方的河流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不均。称“河”要比称“江”达意。

    东北也是北方,其河流却多称“江”。比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鸭绿江等,除了它们不是黄河水系不必称“河”外,主要原因是东北冰雪多,植被茂盛,蒸发量小,径流量大,称“江”更为准确。

 

23、“交”与“缴”

    “交”、“缴”在作“交出”义时音近义通。“交出”有义务式地交出,如交学费、交公粮、交税金等有“交纳”义;有一般意义上的交出,如交卷。表示履行义务地“交出”时,“交”与“缴”可以通用:缴(交)税、缴(交)公粮、缴(交)费等;表示被迫地“交出”时,只能用“缴”:缴枪、缴械、收缴等;表示一般意义上的“交出”时,只能用“交”:交付、交割、交还、交帐等。

    什么地方该用“交纳”,什么地方该用“缴纳”,要分清语意,实在分不清楚时就用“交纳”。这就是说,“交纳”可以替代“缴纳”,但“缴纳”不可替代“交纳”。

 

24、“炼”与“练”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声符都是“柬”,区别在于形符,不同的形符决定着不同的含义。

    炼,形符是“火”,本义用加热的办法使物体纯净或坚韧。炼铁、炼钢、炼乳,都是通过高温去掉杂质,提高纯度。从对物质的冶炼提纯,引申出对文字的推敲斟酌,如炼字、炼句。“锻炼”本义是对金属的锻造冶炼,借以形容人的强身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如锻炼身体,在工作中锻炼提高。

    练,形符“丝”,本义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由“煮熟”引申出经验多、阅历多,如“熟练”、“老练”、“练达”、写文章要求简明,就用“练”的“洁白”义,如“简练”,“洗练”。煮生丝要反复煮,才能达到熟的目的,由此引申出“练习”、“练笔”,“练习”、“练笔”是反复的过程。

    常见的错误是:将“简练”、“洗练”错作“简炼”、“洗炼”,将“锻炼”、“磨炼”、“锤炼”错作“锻练”、“磨练”、“锤练”。

 

25、“联”与“连”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均为会意字,意义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有学者说:联、连是古今字,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也有相反的说法:先秦基本上用连字,汉之后联才用得逐渐多起来。

    “联”义为“连”也。繁体字“联”,左边从“耳”,右边从“丝”。这耳朵和丝意味什么呢?《说文》的解释是:“从耳,耳连于颊;从丝,丝连不绝也。”

    “连”,《说文》:“员连也。”有的学人认为“连”即“辇”,这是皇帝、皇后坐的车,所谓“龙车凤辇”,这种车子是靠人拉的,拉车人拴着绳子走在前面,这样“人与车相属不断,故引申为连属字。也有学人对从“车”从“之”的“连”字,认为正如“包车为军”一样,部队行动秘密,军车必须遮盖起来,连车则可以为营,军队驻地的车子总是前后相接的。

    “连”、“联”二字虽各有说法,只是在古代典籍中,确实很难区分。它们都是既可以表示连属,又可表示联合,一大批异形词便因此而产生。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和“联贯”,“连接”和“联接”,“连绵”和“联绵”,“连翩”与“联翩”,都有两种词形。但在现代汉语中,两字的分工渐趋于明确。其基本区别是:“联”通常具有空间特性,是一种横的结合;“连”一般具有时间特性,是纵的承续。凡属于“联”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如“联盟、联合、联名、联姻、联赛、联合国、联席会议”等。凡属于“连”的,各方为并列的,有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如“连任、连夜、连载、连轴转、连台好戏”等。

    由于“连”、“联”二字混用已久,有些词早已约定俗成,如本应作“蝉连”的,现均作“蝉联”,则只能从俗,这算是个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