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义》——里仁第四(3)

 nice83 2011-03-17
 
 

《论语讲义》——里仁第四(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9axm.html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和“贵”意思不一样,“富”是指有钱,“贵”指地位高。“欲”就是想要的,财富、地位都是人所想要的。“不以其道得之”,不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来得到钱财、地位,“不处也”,即使是得到了,我也不会接受,也不会去享受、接受这种名誉、地位、钱财。比如你对我说,你把那个人杀了,我就给你十万块钱,于是我为了十万块钱就把他杀了,这就叫不以其道得之。不以正道取得的富贵,我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是指没有钱,“贱”是指地位低下,贫穷和地位低贱,这是人们厌恶的。“不以其道得之”,这里的“得”应该当失去讲,意即摆脱。如果不是以正道去摆脱贫贱的话,我也不会接受。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你对我说,你给日本鬼子办事,就给你钱,给你官做,这样就可以摆脱贫贱了,如果我做了,这就叫“不以其道得之”,但是我情愿做叫花子,我也不去做汉奸,这就是中国人讲的气节。君子、仁者做事都是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的事我就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我就不会去做。即使是贫贱,也要有骨气。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在这里读wū,文言疑问词,意思是君子没有了仁德,何以得名呢?事物有名有实,名与实应当是相符的,比如,“杯子”是这个东西的名,这个器皿就是“杯子”的实。君子,这是名,它的实是什么呢?君子的实就是仁德。有仁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离弃了仁德,怎么样成就君子的名称、名号呢?这里的“去”当离开讲,引申为离弃。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食”就是吃饭,“终食”,吃完一顿饭,“终食之间”就是指一顿饭的工夫。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造次”指仓促紧迫之时,“颠沛”是指颠沛流离之时,“是”做代词,在这里指代仁德。哪怕在仓促紧迫的时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君子都会守住仁德,不会去违背仁德。这就是儒家强调的一个重要的品格,在《大学》、《中庸》里都提出来了,就是“慎独”。“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一般的人,在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就会有所顾忌、有所收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夏天,在公共场合,再热你也会穿戴整齐,而如果是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边,你就可能穿背心、短裤,甚至赤膊。这说明有人在场和自己独处的时候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儒家讲君子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谨慎,因为在这个时候人最容易放纵自己。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看到地上有十元钱,这时候大多数人肯定都想把它捡起来,但是很多人都会先左右四顾,如果周围没有人,他就捡起来心安理得地放进兜里;如果有人,他也许会喊一声“哪个的钱掉了”,没人搭理的话,他就可能说“哎呀,我的钱怎么掉了”,假装是自己掉了钱,然后把钱捡起来放进兜里。这个例子说明人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很不容易把握好自己。哪怕你内心向往仁德,但在独处的时候,也很可能会放纵自己。还有的人,平时中规中矩,但一遇到事情,他就显出本性来了,他的习气一下子就暴露了,平日伪装的仁德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而真正的仁者,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样,即便是吃一顿饭的工夫都不会违背仁,有没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很有趣味的漫画“无人之处”。这幅画很能体现这段话的深意。画上的人,有人在的时候他随时都戴着一个假面具,一个笑的面具。没有人的时候,当他把面具摘下来,却是面目狰狞。小人就是这样子,而真正的君子就不是这样。这不仅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也在这里,真君子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样,而伪君子则当着人一套,背着人一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