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教育要搞真科研

 日月001 2011-03-19
教育要搞真科研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苏忱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们,只有从教育实践中找到合适问题,才能把它转化成课题,才能通过研究更快取得研究的效果。同时,要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真实地展示教育科研的本身。 
上海地区普教战线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研活动开展至今已有20余年,现在已很少有人对广大的第一线校长、教师投入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十五”期间,本市共确立市级项目756项,中小学、幼儿教师承担的项目占总数的6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本市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等基层单位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独立承担或合作参与到全国、教育部、上海市或本地区重点项目研究的人员已达5000人以上。大批由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在本市甚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以本市第八届教育科研获奖成果而言,在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改革实验三类成果共16项一等奖中,中小学、特殊教育的校长、教师共获9项一等奖,大量的成果在促进改革与发展、促进教师走向专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市“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结合工作开展科学探索,基础教育成为主力军。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数量的校长、教师在研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研究效益低、重复研究多、研究缺乏针对性、研究缺乏解释力、研究方法不科学、研究结果不真实,以至于很多研究虽然敷衍成文甚至结集出版,却很难演示和解释成果,更难使成果得以推广和应用。 
结合“十一五”本市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及课题指南即将出台,特别是为了促进名校长、名教师的发展,本市设立专项课题之际,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供校长与教师们共同探讨。 
研究要选真问题 
        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是来自教育或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问题。当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实在很多,既要围绕学生发展、人的培养研究、解决教育自身内部的问题,又要研究解决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成长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与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更有大量现实存在的情况。但是,如此众多的问题并不是在当下的时空条件中都能得到解决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适宜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进行研究的。笔者以为,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们,只有从教育实践中找到合适问题,才能把它转化成课题,才能通过研究更快取得研究的效果。
        当前的研究在选题方面问题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套用新概念,叙述旧话题,搞“装潢式”的研究。二是摘取领导讲话或报章杂志上某一观点,简单紧跟形势,铺排成文,搞“脸谱式”的研究。三是盲目套用外国理论,不考虑中国语境和本地本校实际,搞“舶来式”的研究。四是看到他人一项有效或成功的研究,不加消化,不加融合,低水平重复,搞“跟风式”的研究。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根本就在于研究一开始选题不当。
        教育科学研究是分类型的,各类研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人作过形象的比喻,基础理论研究,是从原理上认识教育基本规律和真理性,着重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应用研究是解决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着重解决“干什么”;而开发研究则是从具体方法的层面上解决针对性和有效性,着重要解决“怎么干”。教育科学研究又是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的。
        研究要选真问题。所谓“真问题”,针对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这一问题是确实存在于自己身边的,跟自己的工作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感到困惑又希望通过研究去解决的问题。 
        从当初的“成功教育研究”“愉快教育研究”“青浦数学教改研究”到今日《“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的绩效研究》《儿童哲学活动的探索与研究》《高中创造教育课程框架构建与实施研究》《小学走班制教学研究》《研究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走向个别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案例研究》等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与研究的成功范例都证明,活跃在教育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只有在工作的困难与问题中发掘课题,在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上发掘课题,在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碰撞中发掘课题,这样的研究才能持续、才有生命力。而许多的例子也同样证明,脱离实际的研究,离开本职工作的研究,单纯为了应景跟风的研究都会很快变成过眼云烟,难以应用与推广。美国学者莫顿说:“选题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 这句话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警示作用。
 研究要用真方法 
        19世纪未,加里埃尔·康佩尔曾经针对当时教育研究状况提出责难:“教育是唯一尚未运用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领域。”后来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手段,兼顾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观察,实验、统计、测量等方法与手段逐步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使教育研究逐步提高了科学化水平。本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蓬勃兴起的中小幼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研究方法,倡导“三法二工具”(即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经验总结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这20多年来,不管是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了的国外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质的研究、实践—反思研究等,还是具有浓厚本地特色的经验筛选法等,都使本市教师的教育研究在方法上呈现多样性。 
        教育科学研究是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支撑的,但是,每年立项评审、阅读项目申请书,就会发现许多校长与教师的研究选题不错,但缺乏方法的掌握。尽管也能洋洋洒洒地列举一系列研究方法,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只是作为一个要件开列而已,很多都不在真实运用,至于研究手段如何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研究方法的运用过程如何保持科学与完整却更少考虑。 
        这里说的真方法,首先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选题和研究内容寻找到适切的、匹配的研究方法,更是指研究者在了解微观的实践性研究常用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悉准备运用的研究方法的操作要义,使之在研究中能准确地运用。譬如,你要进行教育调查,你是否已经掌握教育调查的基本类型、调查手段和实施过程,范围如何确定,样本如何选择,用怎样的调查形式才能实现调查目的;你要进行行动研究,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调节计划→再行动的整个规范的实施过程;你要运用实践—反思的方法,你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的异同。笔者认为,只有当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的校长、教师都能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并能在研究中较为准确地使用它,才能使教育科研提高科学化水平,才能使教育科研的成效让更多人信服。

 

 

研究要呈现真结果

 

 

几年前,在上海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卢湾区辅读学校承担的“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以毫无争议的全票被评上一等奖。原因何在,就在于何金娣校长组织了20多位教师共同参与,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真正的结果。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面临着“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行终身教育”的要求,招收了中重度弱智、多重残疾、自闭症等多类残疾儿童,全国却没有现成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四年中的努力是可贵的,针对着每一个棘手的问题请教专家、选择方法、学习理论、合作攻关。四年后,展示的结果是真实可信的。由于研究对象是中重度弱智和多重残疾学生,个体差异大,个体之间缺乏类比性,于是,课题组便选择了以个案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最终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本市和全国的专家同行吃惊。打开该校的电脑,学校课题组以实证的方法提供的100多个案例和个案全面展示出学生的发展变化状态。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入学时医学、心理学、教育等方面的前测与科学诊断,还有为每一位学生度身定制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直至每一阶段的教育干预措施,实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及多元化评量的结果。笔者认为,该项研究的成果决不局限在根据中度弱智学生形成了完整的课程设计,编写了一至五年级课本及指导用书40册,填补了该类教育的空白,形成了成套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多元化评估,使该项研究的水平处于国内特殊教育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为第一线校长、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范例:如何根据实际需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规划安排研究过程,如何搜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如何积累事实与数据,如何分析、提炼观点……总之,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真实地展示了教育科研的本身。

 

 

研究是相对时空中的行为,不可能穷尽真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宁可要残缺的美也比虚假的结果更可贵。在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的终审会上,大家记住了一些细节,当“学校课程与教学整体优化研究”课题组介绍其一项研究结果时说到学校教学课程改革,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小学一年级不设数学必修课,而在二年级开设,用四年时间上完原先五年的内容,并增添数学解决、数学应用、数学阅读等内容时,当场有专家问道:“一年级不设数学课是重大改革,为什么那么有把握?是否会影响以后的数学学习?”课题组组长张人利答曰:“不会影响,因为我们用了五年时间进行了实验与比较。”接着,专家又问:“那么数学课是否可以在三年级才开设,这样可以让学生腾出更多时间学习语文等其他知识。”张人利继续答曰:“我们不清楚,因为这一问题正在继续探索中。”这一回答得到了全场专家的充分肯定。是为是,非为非,知为知,不知为不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科研成果。

 

 

原文载于《上海教育》200606A

6)偶然发现中隐藏着的创意

我接手这个课题的研究指导时,他们学校的课题已经被列为市级课题,应该是到了课题方案的论证阶段了。虽然不是我从开始经手的,但是我对这个课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学校的课题是一个学科统整课题,教育科研中“统整、协同”这些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用得比较多。

谈到这个课题时,校长说过一个例子,那个时候正好听了两堂课,然而事情就有这么凑巧,一堂是自然常识课,讲日食月食。上课的老师运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出现的情况,课上得很有意思,最后这位老师还请学生根据日食月食的原理,设想,如果你这时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月亮或其他星球上,你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景象,于是学生到金星、土星、太阳上都做了一番想象。过了两天,又听了小学语文《看月食》,这位老师正在做一个课题《语文课中科学常识内容的教学研究》,他的意思还是要把朗读和语言训练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的。其实,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当然,这篇《看月食》有它的特殊性,就是他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常识的普及读物,而是有人物、有情节,有传说,有描绘,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但是校长想的不单纯是这堂课的问题,而是两堂与月食有关的课,如果这两位老师事先有个商量,会对他们的教学内容甚至方法产生影响吗?同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是否还有这种类似的情况。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有关内容做一个整理,进行一些跨学科的交流。这是他理解的“统整”的含义(这种理解和我国台湾地区对统整的理解不一样)。

两堂课正好都谈到月食,这种偶然性无意中触发了“统整”的创意。作为科研,当然还要考虑他的期望值是什么?要探究怎样做,以及怎样做才能获得最好的效益。于是接下来,他们对这样做的可能性以及这样做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后来外区一所学校搞一个全市性的科研开放活动,而且也是研究“统整”的课题。我介绍他们学校去参加,意思是看看别的学校是怎样做这个课题的,也好借鉴一下。他们回来说,这个学校和他们的思路是不同的。

7)针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跟进研究”是一种研究思路,换句话说,我们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继续研究下去,你把问题搁置在那里,得不到解决,问题还是问题。

有一次,是在一所学校看他们学校教师写的。校长搬出一大摞笔记本,我们也高兴得翻阅起来。教学后记是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方式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后,对教学有一个反思,想想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给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这种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其实体现出不少现代的教育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反思。正因为如此,教学后记仍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视的一种研究方式。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后记和现在的教学反思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手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为此,我们充分肯定他们教是写教学后记的做法。但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因为每篇教学后记都说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而对于“不足”的处理则又是“以后要注意”。如果每篇教学后记都不断地提出问题,都不断地说“以后要注意”,那么,什么时候解决问题呢?举个例子,有位化学老师在教学后记中谈到学生对上化学课不感兴趣,他觉得化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因此他想下次上课时要注意联系生活中化学(如废电池的处理、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化学的存在,他们也经常遇到,从而消除对化学的陌生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他这个想法很好,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也使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问题在于这个设想仅仅停留在设想阶段,而没有深入思考,着手准备,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当然,他所说的“下次上课”会是怎么样,也确实让人疑惑。

发现问题之后,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解决,那么下次这些问题就还是存在。因此接下来就是要研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跟进研究”。

怎么进行“跟进研究”?一般来说,总是先梳理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同类的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也可以选择其中的典型问题,然后建立课题,进行研究。如果从教研组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讨论,就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建立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的课题通常由教研组其他教师合作,以小组形式来研究。

他们学校后来申请了《博客支持的教学问题反思及行为跟进研究》被批准立项。
 
 

8)转变观念要从教学设计开始

我们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的教育观念,谁都知道。如今还有哪位教师不知道“素质教育”、不知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知道“建构主义”呢?深究可能谈不上,但是没有听说过,大概还不至于。但是往课堂里面一站,就还是老样子。从学校到教师,也都因此一筹莫展。

其实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如果想到就能做到,这叫得心应手,但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而言,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教育理论对于行为来说,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理论有得两种,一种称为“所倡导的理论”,比如说“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种称为“所采用的理论”,也称之为“教师个人理论”,它是教师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比如教师从他的老师的那边感受到的(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从别的教师那边看到的,从书报杂志(包括网络)上面读到的,从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的等等,来源五花八门,但是就这样形成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这在教师自己也未必清楚,这叫作无师自通。真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这后一种理论。因此我们对虽然知道新的教育理论,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老样子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真正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是需要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统一(或者说一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

我们希望,实施素质教育不要等到走进课堂再想(那时再想已经来不及了),而是在走进课堂之前就想好。说到这里,大家都会料到,下面要谈的就是教学设计了。

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某种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我们许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觉察,教学设计中有教育理论的潜在影响。许多教育学著作也没有专门来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考虑“教师如何教”,难道除此以外还会是别的吗?由此,“教师为中心”就成了教学设计中默认的指导思想,无须专门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认为教学设计与教育理论无关。

我们知道,“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早已遭受冲击,上海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正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挑战。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双主”(教学和学生都是主体)的观点,由此也引出“双主”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试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在教学设计上转换了一个视角,会引出怎样的变化?对教师来说,这是全新的思考、全新的尝试。

这所学校后来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的课题,并被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学校从教育理论的学习、其他学校教师教学经验的学习,以及本校教师的实践探索,教研组的集体研讨等途径开始实施这个课题。如果说,学校通过这个课题的实施,全体教师就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善了他们的教学行为,显然太夸张。因为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同样是很多的。但是这个课题对于教师来说,动摇了他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开始迈出新的一步,至少是一种触动,这一点,恐怕不用怀疑。

9)在大众课题中做出自己的特色

教育上似乎有种现象,过段时间就有个口号出来。这种口号有些是对教育研究的导向,如“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有些是自己学校创造的经验,如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李吉林情景教学法,以及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有的是国外传来的研究信息。对这些新品种的研究一哄而上,我们有时成为“跟风”。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觉得某个信息对你很有启发,甚至进一步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思考,也能做出很好的课题,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我对这些课题的态度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一些独到的做法。

一所小学之所以想到反思性教学研究,毫无疑问是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反思性教学的影响。他们和我说起这个课题的设想时,我就告诉他们,熊川武教授有本《反思性教学》,要做这个课题,一定要把这本书找到。我还觉得我国古代对反思也谈了不少意见,我们的教育学家热衷于贩卖外国教育的理论,而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似乎缺乏兴趣。中国教育虽然在实验研究上有所不足,但是中国教育源远流长,在实践中形成出许多教育思想,“反思”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随后我听了他们关于开展反思性教学的一些设想和做法,应该说还是有不少自己的东西。尤其在教师操作方面,归纳了许多能够实际操作的方式,有些方式也很有新意,尤其是课例研究中反思,他们写出了具体的流程,还有运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运用教学随笔的方式等等。

这个课题经过精心准备(这种大众课题尤其强调这一点,否则很容易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特点),也被批准立项。

10)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评价功能

教育评价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一件事情,也是涉及面非常广和敏感的一件事情,还有很多一所学校无法左右的因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评价再度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教育评价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果说过去的评价又如终审判决,那么现在的评价更注重它的发展功能,如何运用教育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了学校研究的重点。

把教育评价作为学校课题,首先是要校本化,就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评价方式,来实现评价的发展功能。这所学校准备申报的市级课题就是《建设校本学生评价制度的研究》。这个课题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校本(也就是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评价制度的建设,但是建立评价制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这个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我们肯定要考虑,怎样的评价制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现在提出的课题,只是表明了做什么事情,但没有表明这个事情的特点。

既然是学生评价,那么就要研究如何来进行学生评价,当代教育评价(所谓第四代教育评价)注重的是:一是评价对象的发言权,一是评价吸收多人意见,以及在评价方式上运用描述性评价等方式。因此,在这个学生评价中,我们务必重视评价对象的发言权,体现为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发展性。

后来他们的课题就倾向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定目标、自主评价的方式,这是从多元评价的角度提出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评价方法也就随之而变,虽然是自主评价、多元评价、质性评价(包括档案袋评价和成长记录卡等评价方式),但是他们创造了许多生动而富有创意的评价形式。这个课题也被列为市级课题。

11)明确简约,突出主题

这所学校提出原始课题内容比较笼统,也比较杂,又是“人格”,又是“品质”,还有“习惯”、“方法”等。这大概也是一些学校做课题喜欢高大全,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包括进去。我们参加该校课题讨论时就提出能不能有一个概念涵盖这些内容。于是我们用“学习品质“一个词语来概括,于是课题减少到“人格”和“学习品质”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体现为一种关系。最后我们还是想,“人格”方面的内容太多,而且做的人也很多。通过资料检索,我们倒是发现,“学习品质”问题讨论得不多,课题就更少,于是最后只剩下“学习品质”一个概念。

在确定课题名称时,我们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我们搜集了一些论述学习品质的文章,但是各有各的说法,我们后来采取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葛明贵《小学生学习品质特征差异的诊断》一文中的说法,但简化他提出的层级,并参照其他说法,归纳为属于学习品质的七个方面(充分的学习信心,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刻苦的钻研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特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求知方式),这七个方面也基本上反映了小学生在学习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建议下,学校成立了七个课题组,分别研究这七个方面。各组先做一个学生情况调查,列好研究框架,然后细化到教师能够操作的程度,比如研究学习方法,主要有哪些方法,如何来让学生掌握,学习习惯,主要有哪些习惯,如何来养成,都要具体化。计划列好后,再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

当这个课题形成初步方案时,其实很多内容都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的尝试(我们称之为前研究),因此专家论证时觉得课题虽然比较大,容纳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对于一所较有规模的学校,还是能够做得起来,尤其是操作部分,很具体,下面主要是要观察在这样操作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加以调整完善。

这个课题经申报也被批准立项。

12)抓住问题,实实在在做事情

他们学校提出的课题,是在金华发生学生杀害家长的事件,江泽民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文章之后。金华事件不仅仅是学生的教育问题,还涉及到家长的教育素质的问题。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不甚得法,以至引起矛盾激化,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提出《指导学生家长对教育观念理解的研究》。我们觉得,家长对教育观念不是理解的问题,而是应该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的问题,也就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据说他们的改动是听了以为专家的意见,他们曾做过一个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内容比“教育观念”广一点,课题就叫《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实践研究》,后来他们以这个课题申报了全国家庭教育课题,并获得批准立项。

在开题论证时,我们又去过他们学校。对于如何来实施这个课题,他们提出搞家长的分类指导,首先要研究的是如何分类,将调查和班主任分类结合起来,按教育观念(专制型、民主型、放纵型、溺爱型)进行分类。接着是指导内容的确定,课题列出菜单,使各类家长有所选择,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列。第三是指导方式,主要是运用家长学校的形式,结合家长会、家长沙龙、座谈会、个别辅导、家访、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和分析,了解家长教育素质的动态发展。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展个别辅导。最后是进行效果分析。我还特别提出,我们要充分注意课堂教学,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减少家长和子女矛盾的关键。我们开展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研究,其根本目的还是在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想,这样的课题如果能够有成效,能造福多少学生和家庭。他们这样想了,这样做了,这希望他们能做成好的成绩。

谈基层学校对“龙头”课题的选择

熊立敏

上海市的群众性教育科研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基层学校的科研水平也有了普遍的提高。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争创一流教育的新形势下,一些教育科研基础好、起步早、水平高的学校,迫切希望能形成一个比较核心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来全面带动学校工作和各方面的改革。这类核心课题通常称之为“龙头”课题。

所谓龙头课题并不是教育理论中的概念名词,它是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概括提炼出来的。龙头课题指以学校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工作的课题。它由总课题确定研究的主要目标,由一系列子课题涵盖研究的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与学校工作是密切相关的。龙头课题的特点是全局性和指导性。即龙头课题着眼于比较宏观的命题方向或思路,它的定位是放在学校整体和外部大环境的连接点上。它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指导意义。

一、龙头课题的作用

龙头课题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基层学校有这样一些作用:

1.把龙头课题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抓手

从一定意义上说,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其效应的不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和科学的验证,而课题研究的实验性和科学性正可以为改革提供恰当的途径。龙头课题是一种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改革融合起来的最佳方式,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抓手是比较理想和稳健的。

2.把龙头课题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抓手

许多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步人正轨后,都力图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不是标新立异的行为,它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学校小环境和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合理地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科学地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而龙头课题的选择和实施则是实现科学性、合理性的可靠保证。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龙头课题一般是由学校行政领导挂帅的综合性课题,领导比较重视,往往通过行政工作把全校教师组织到课题研究中去。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并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教师的综合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增强,教师的整体索质得到了提高。学校上下,从校长到教师,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也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4.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效益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龙头课题,即使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比较多,但组织、实施的难度往往比较大,在时间、物质条件和协作交流等方面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教育科研的效益比较低,而龙头课题使教育科研名正言顺地纳入学校工作的轨道,易于集中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研究的开展,更易于课题的集中管理和成果的推出,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效益。

二、选择龙头课题的内容

龙头课题对基层学校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一些基层学校在选择龙头课题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一味贪大求异,选择的课题超出自身研究能力,过分追求轰动效应,课题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等等。

那么如何选择龙头课题的内容呢?

1.从办学目标入手

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类型、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从办学目标人手容易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又具有指导学校的工作的整体性的特征。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市级重点课题《南模中学人格教育研究》就是典型的例子。南洋模范中学自建校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国志士和科学人才。总结学校近百年的来的办学历史,人格教育是其办学目标中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学校领导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大力张扬“人格教育”,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把学校的办学提到较高的层次。

2.从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入手

学校在进行教改实验时,需要寻找成熟的理论支撑,借鉴引人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教改实践,以此入手选择龙头课题的内容也是比较理想、自然的。例如,上海市西中学的课题《人格与学力的主体教育的研究》抓住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新观念,提出“人格的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把人格与学力结合起来,通过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探索一条培养高中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3.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入手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阶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阶段,学校往往会根据自身现实或传统的优势、内部或外部的特点来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中,选择龙头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上海市行知中学是由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的,学校领导不满足于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整理、注释、论证的阶段,而是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的工作,《真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中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课题,便集中体现和总结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4.从学校实施重大教育改革的实践入手

近几年来,为了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些学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结合这些改革进行课题研究,是龙头课题的切人口之一。大同中学选择了以“学分制”的实施作为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德育、评价、管理等诸方面进行了一场较为深刻的变革。他们确立了课题《高中课程编制与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试图初步构建出重点高中的办学模式,并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三、选择龙头课题的方法

选择龙头课题,需要有所侧重,这样就比较容易选准命题。其方法主要以下几种:

1.突出学校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

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暴露出学校的弊端。把这些问题和矛盾“放大”再进行解剖,针对其“病理”进行诊治,从而确定学校的龙头课题。

2.对本校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

基层学校和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比较具体、分散,但经过加工,通过教育理论的提炼,可以上升到新的高度。把这些经验精髓在学校范围内加以推广,既切合学校实际,又全面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学习现有的教育科研成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内化、提高

对于教育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创造的入门是学习和借鉴。可以学习同类学校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在学习时当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内化,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推广中进一步研究、提高。

四、选择龙头课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龙头课题并非一定是大课题,小课题也可以牵动全局

龙头课题牵动的面在学校范围内是比较广泛的,涉及的环节也比较多,但这并不说明龙头课题一定要是大课题,小课题也可以做出大文章。例如浦东新区启新小学研究的课题《小学生读报素质的培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项课题从抓孩子的课外读报开始,从语文阅读着手,却涉及到课堂内外一系列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项课题的内涵价值更在于它着眼的是人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孩子们在读报素质的培养中掌握的一些基本的分类筛选方法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对于基层学校来说,象启新小学研究的这种切人口小,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课题是很有启示的。

2.龙头课题对学校工作的全面带动并非面面俱到

龙头课题是以对学校工作的全面带动、渗透为主要特征的,但这种全面带动与面面俱到是有区别的,即龙头课题不一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每个方面,乃至细小的部分,它只是从学校工作的某个方面人手,渗透、推展到其它方面。所以在选择龙头课题时不要求全求细,要有举重若轻的宏观意识。例如闵行中学的课题《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从环境教育人手,把环境教育和德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创造教育结合起来,它不可能细化到学校工作的每个方面,但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抓手,这使它成为学校的龙头课题。

3.龙头课题在研究目标和内容上有持续发展性,在实施中有阶段性

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龙头”课题往往是有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不仅着眼于现实,更放眼于未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这类课题是分阶段、分步骤不断深入拓展的。例如,上海实验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就是这样长周期的课题。这项课题从1987年立项至今,历经十年多的时间,由于这项研究周期长,内容多,学校在制订研究计划时,把研究目标分解成各个阶段的子目标,形成各自的体系,在各阶段有计划地深入实施。而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有所发展。

4.龙头课题也可以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

对于一些基层学校来说,要一下子抓住一个龙头课题是比较困难的,不妨尝试先找准大方向,围绕这个大方向做一些小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思路会越来越清晰,目标会越来越明确。在小课题的研究基础上把它们捏合起来,抽出一条主线,这就是龙头课题了。然后再根据对龙头课题的分解,补充其它子课题的研究。上海市七宝中学在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方案,围绕这个办学方案,学校先从发扬校风做起,确立并开展了“合作竞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和“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课题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学校越来越清楚地从中梳理出涵盖研究各方面的主题,归纳形成了学校的龙头课题《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最后,要说明的是,进行龙头课题研究并不是课题研究的唯一选择。龙头课题并不能取代其它课题的研究,也不是每个基层学校都需要或适合进行龙头课题的研究,是否选择龙头课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否则,对课题研究本身,对基层学校本身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原文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11

课题选择的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科研兴校”已成为上海众多中小学、幼儿园创特色、促发展的自觉行动。不少有一定教改基础的学校希望能有一个统领各方面工作的核心课题,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选择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课题,如何解决目前基层学校课题选择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科研人员有什么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成功的范例……就上述问题,笔者与本市从事普教科研工作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归纳整理如下。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几位专家强调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学校自身的经验和特点;二是教育发展有价值的因素。基层学校应该在二者的联结中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

专家认为,一些学校在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复研究。其一表现为从“口号”出发,盲目地“赶时髦”、“一窝蜂”,造成与他人研究重复,缺少特色;其二表现为从学校本身所处的位置和直接经验出发,造成未能在原有教改和科研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分析其原因:一是缺少情报信息研究,捕捉不到最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对自己原有成果和经验的特点提炼不够,难以形成有创意的特色。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专家对基层学校进行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情分析

校情分析是基层学校做好选题的首要环节,学校科研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科研为先导,解决学校发展方向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适合并满足这个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校情分析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了解自己学校的主要经验和优势,发现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不足,扬长补短,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课题。专家指导选题的主要方法如下:

在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着眼于学校已有经验,视学校向现代化高层次发展目标为有价值因素,在两者的联结中寻找满足学校“最近发展区”的课题。

实例一:某学校向专家说明学校已有的经验和选题的初步设想,以求选题的指导。学校比较成熟的经验有:艺术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教育、健体教育和学校管理。学校选题的初步设想有二:一题目为“进入精神世界的德育研究”,感到此题目容易打动学生的心;二是学校在管理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专家提出形成课题思路可以有两条:一是单项突破,二是综合突破。如何确定其中一条思路,应先分析学校的现状条件:首先,学校已有优势是各项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市和区的前列,单项改革都有现代化教育理念超前的成分和因素,具备了单项突破的条件,也具备了向综合突破的可能性。其次,学校的不足是研究现代学校办学模式及运行机制不够,要从单项改革成功和实现综合发展的联结中找生长点,于是确定了学校走综合突破的思路,提出了“走向现代化学校的实践研究”,“走向”的定位便是寻找到较好的研究生长点。此题目既涵盖了学校已有研究基础和条件,不至于因目标太高,而使学校感到无法实现;又可以把一系列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单项改革加以完善,形成机制和规律,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方向迈进。目标应该定得高一些,使研究又具有一定创新性,学校对此题目感到很满意。

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着眼于学校存在的实质性问题,视解决教改需求的“热点”问题为有价值因素,在两者的联结中寻找使学校发展有较大突破的课题。

实例二:郊区某学校在前一轮课题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部分科研骨干,学校科研的氛围已形成,想继续搞课题,提出了教改的热点问题——“创新教育研究”,主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家分析,创新精神培养是这几年教育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学校在选题时盲目地随波逐流,缺乏对一些实质问题的认识和结合学校特点的研究。专家用问题追溯法帮助学校解决了这一问题。专家问:“学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如何?”学校顿感一语击中学校要害问题,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是学校开展研究的较好突破口;专家又问:“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农村学校的特点是什么?”学校回答:“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村教师到市区参加培训很困难”。因此“解决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就凸现出来了。课题选择的思路,就这样沿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先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解决教师培训方法、途径,一步步深入,寻找到学校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农村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研究的主要目标一是在课堂内,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教师培训的研究;二是以校本培训为主培训方法的研究。既满足了学校积极投身科研的愿望和想搞创新精神方面的研究意向,又解决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问题。

在学校固有特点中寻找切入点

着眼于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性质等因素形成的学校固有特点,视解决宏观背景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为有价值因素,在两者的联结中挖掘有利于学校个性发展的课题。

实例三:在专家的指导下,某一公转民办转制学校,开发了“转制型学校教育管理行为导向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教师如何适应市场、适应新的办学体制,学校如何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及对教师行为的管理规范,情法相容等问题。课题研究既有学校的个性,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还有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和特殊教育类学校等,也都有各自需要,而他人可能没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学校具有个性的研究课题。又如有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校名及校史,引发学校“龙头”课题形成的思路。“格致中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课题就是来自学校的校名“格物致知”,其研究旨在培养造就一代祟尚探究,追求真理的格致人,这也正是新时代所赋予学校的使命。

在已有课题、成果中寻找聚焦点

着眼于学校已有的较零散的小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共通性,视解决当前教改趋势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有价值因素,通过主题聚焦开发一个新的综合性的课题。

实例四:如某幼儿园原来有“器乐教学研究”、“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培养”、“幼儿音乐教学研究”、“书法启蒙研究”等单项的小课题研究,均是教师单个为主的研究,互不联系。专家指导幼儿园教师先找到这些课题带有共性的领域---艺术教育,然后寻找一个主题,将其统一起来。经过分析找到这些研究中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教育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就提炼出了“艺术教育中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它不是原来小课题的简单相加,而是重新提炼,但又含有原来小课题的某些要素。

2、形势背景分析

形势背景分析是基层学校做好选题的基础环节,一些学校自身有研究基础,但对外面的情况缺少了解。形势背景分析就是了解宏观的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教育实践的弊端,了解宏观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空白,以把握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选题的针对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升华点 着眼于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从学校现有的改革项目出发,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为有价值因素,寻找到立意较高的课题。

实例五:某幼儿园原“幼儿数教育渗透到其他教学活动研究”课题,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停留在就事论事的一般教法上,立意不高,且容易引起争论。专家引导教师学习当代先进的数学学习理念,走访数学教学专家,课题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大家认识到,教师的教以儿童发展为本,为幼儿今后数学思想的萌发和发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于是将课题改为“数学现象的多元感知与幼儿数的敏感性培养”,使课题研究追求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提出问题的角度新,也有相当深度。

在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分析下一步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视学校已有经验对教育发展所能产生的重要作用为有价值因素,找到完善和发展自身经验的课题。

实例六:某学校“研究型课程建设研究”在上海一些学校掀起的研究热潮中被提了出来,但原来的课题设计内容上没有明显的突破。专家首先发掘该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是对研究型课程研究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评价),已有一些教改经验;其次分析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以及“研究性学习”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预测随着“研究型课程建设”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管理问题重要性会突现出来。因此,将学校自身经验特点和发展需要挂上钩,提出了“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管理研究”。这样既可克服学校选题重复比较多,又能显现学校经验特色。

3、情报理论分析

情报理论分析是做好选题的关键环节,校情分析和形势背景分析可能解决了某些学校选题的方向,而情报理论分析则了解别人研究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没有研究,能更好解决选题的角度,避免选题的重复性;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把握研究在整个相关理论中所处的位置。这样选题比较准确,依据充实。专家指导选题的主要方法如下:

在与他人研究比较中寻找空白点

着眼于对同类研究的了解和比较,视解决他人没有涉及和解决的问题为有价值因素,选择与他人不同研究角度和侧面的课题。

实例七:某小学“快乐小队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专家指导学校收集国内许多学校在“创新教育”、“少先队教育”、“校外闲暇教育”等相关研究的情报资料,掌握其他学校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分析自己学校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挖掘他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如利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发区,社区对教育特有的支持力度等优势,发挥学校十多年来,以社区为依托,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开展快乐小队活动经验的长处,把研究的突破创新之处定位在:在家、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指导下,探索“快乐小队活动”这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系列活动内容。突出了自己有特色的成分,避免了与他人研究的撞车。

在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着眼于了解相关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把自己的研究置身于整个理论体系中,认识其特有的位置,找到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前沿性课题。

实例八:某学校“学生自我监控策略的研究”从当今“学会学习”热点命题出发,到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最后集中到学生自我监控策略研究上。开始对什么是自我监控策略不甚了解。教师看了许多书,对问题的概念仍难以确定,如盲人摸象,看不到象的整体,无法把握其研究在理论上所处的位置。专家从理论的视角帮助教师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策略的前沿问题。提出了学习策略的三方面内容:一是认知加工策略;二是支持性学习策略;三是自我监控学习策略。使研究者能把握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在整个理论上处于什么位置,从而使选题具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

4、学校科研基础分析

学校科研基础分析是基层学校选题的重要环节,一些学校往往由于单纯的科研热情,盲目选题,贪大求全,仓促上马,使一些课题不了了之。专家认为学校若承担一定级别的课题任务,需要具备或创造一定的科研条件,主要包括:

1)科研环境基础

①校长科研意识强,积极带头参加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做好发动组织工作,更要钻研理论,承担实质性的研究任务;②形成了一些科研骨干和特色教师。如一些教师参加了某些小项目的研究,从不会到初步掌握了研究方法。又如有的学校在某一学科上有一个小小的优秀教师群,或有几个有特长的教师等,往往可以选择能发挥其特长的课题开展研究,也容易出成果;③学校的科研氛围。学校校长和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积极性,学校形成了科研的激励机制。

2)前期研究基础

有些学校在选题时,往往研究完一个课题,就将成果搁置一旁,挖空心思,另起炉灶,再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些则缺乏情报资料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经验积累,仓促提出课题,申报立项。专家认为学校可以充分考虑在前一轮和后一轮研究中寻找到两者的联结点,把前一轮研究作为后一轮课题的前期研究,使前一轮研究对后一研究顺利完成打下了重要基础。或加强课题的前期研究工作。

实例九:某学校“中学教师对自身教育过程反思的研究”,学校试图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专家在对课题论证时,发现选题有两个问题:一教师对自身教育过程的全面反思涉及的范围太大,反思的内容显得不够集中,且同类研究题目会较多;二教师反思过程中关键点不明确,反思研究会显得比较空。

在与教师交谈中,专家了解到学校前一轮已有关于对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成果,学校可以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反思两个领域的结合点上寻找研究课题,以解决研究内容太大太空的问题,将选题改为“中学教师对学生评价中实施反思的研究”,课题收缩为教师对自身教育过程中评价这一环节进行反思。研究目标以改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关键点,探索如何引导教师开展实践反思,通过改进教师评价观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因而使选题思路新,切口小,问题开掘较深。教师感到很高兴,可以把前期研究的成果纳入后续的研究,课题又有比较实在的切入点,完成课题的自信心增强了。

3)研究条件基础

学校在选题时,研究的切口宜小忌大,要考虑有利发挥学校和教师的长处,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短处。

实例十:某学校“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把学习能力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知识检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能力,研究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专家分析这所学校(以前未承担过市级课题研究,学校研究骨干力量比较薄弱)选择以上这类课题进行研究,不仅题目大,且容易与他人研究撞车,学校成功实施的把握不大。专家请学校介绍在学科教学改革上已有的做法和经验,学校介绍了在区域范围内上的几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专家分析后指出:学校目前比较有价值的经验是,学校对教学内容、教材处理上有新的理解,而且很有新意。目前关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方法已有不少成果,而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兴趣,提高其探究能力的教学内容研究很少。学校选题的出发点:从目前类似研究中寻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考虑学校完成研究的可能性。建议研究收缩到小学生探究性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上,题目改为“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形态及其实施研究”。包括揭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课程、文科和理科、单课和综合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方法等。这样,与学校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也比较接近。选题调整后,从来没有参与市级课题申报讨论的教师顿时都兴奋起来,感到自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研究了。

专家特别强调的是,对学校选题的指导要把握研究基础条件的差异,根据学校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这些差异包括校长和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研究历史长短与积累研究经验多少。对校长研究能力强,有明确研究思路的学校,如题目定位较恰当,科研人员只要提供一些建议,就能使选题更准确;对搞课题积极性高,但没有确立题目的学校,要帮助选择适合该校的题目,或介绍一个课题,让学校跟着做;对新校长刚上任的学校,如果校长对原有的基础不清楚,从来没有搞过课题,则可以指导学校参与专家主持总课题下的一个子项目或一个独立小项目,目的是先培养出一些科研骨干,为学校独立承担课题创造一些条件。力图使不同研究基础的学校在不同层次上获得研究的成功,以提高科研的积极性。

选自郑慧琦、胡兴宏主编《学校教育科研指导》第二章 课题的选择、设计与指导

【专题介绍】

有些老师希望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是有关建构主义的文章很多,还可能说法各不相同。我从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月第1版)一书中扫描了有关建构主义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其中页码是该书中的页码。

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认知学徒制等研究的深入,以及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学习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六种,它们分别是:激进建构主义(radica1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1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ocultural cognition)、社会建构论(socia1 construction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和控制论系统观(cybemetic system)。上述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又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或可以互补。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P23)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我们提出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辩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辩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同时,还应该注意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联系。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教材编写、认知工具的开发、相关的教育网络的创意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应当致力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同时,在倡导建构主义知识观时,我们主张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应强调“以孩子为师”,关注“前喻文化”的形成,以便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超越长辈的新生代。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我们还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

3.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计原则的更新。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P24)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它还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总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上述所有有关课程设计的观点及其主要目标都是试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观既不同于以培养一般思维技能为目的的内容抽象的课程设计,同时,它也跟传统的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并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观点分道扬镍。它是在深刻揭示上述两种课程设计观的不足并在对这两者进行扬弃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情境的真实和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课程设计观。一方面,该课程观批判一般思维技能训练与丰富的内容背景的分离,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课程设计中的两个弊病——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即重know what类型的知识)和置于每章后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式”概念引进课程的设计,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一行为的形式获取知识,从而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理解know whyknow whenknow whereknow howknow who等新的知识类型的能力,而这些难以编码的知识类型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为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需的。

总之,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P25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基础上,我们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总之,建构主义的教学应该基于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教学情境的浸润性(immersion)功能。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我们的评价观包括:

●目标自由的评价,即试图根据经证实的需求,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

●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

●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

●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意有效评价跟教学的整合;

●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

●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正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受到丰富的背景支持的,所以设计者和评价者必须考虑学习发生的背景;(P26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以社会建构与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

教师的课例研究

 

 

开学第一天就去听了一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题目为《信》的一首诗,好像是两课时,前面一课时大概是学习生字什么的,今天听的是第二课时。她让学生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读,在问学生写了什么,要学生明确“是谁替谁给谁写信”,并做了板书,然后让学生默读,再背诵。学生背不出来。接下来是一个拓展性的练习,你想替谁给谁写信。学生后来说了一些,如我想替树给啄木鸟写信,请它来替树捉虫子。最后是练习。

 

 

课后,我和这位老师交换了一下意见,她这堂课的优点在于板书不错,抓住关键词语板书,应该对背诵有所帮助,特别要肯定的是这个黑板字写得漂亮,现在很多教师的黑板字上不了台面,拓展练习的设计也不错。我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从诗歌教学来说,尤其要强调多读,要读通、读顺、读熟、读出感情,读出语感。我说,如果我来上这篇课文,我想用20分钟(总共35分钟一堂课)来读课文,学生读,老师指导,通过读,要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然后背出来,背诵需要熟练和条理,板书能发挥作用。再用56分钟来探究一下课文,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规律,明确“是谁替谁给谁写信”句式,然后再拓展。拓展时,老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如“我替黑板给老师写信”、“我替课桌给同学写信”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取材造句。最后再完成练习。我说,如果过了很多年,学生说:“我小时候读过的一篇课文,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随后和校长谈了这堂课。我始终强调教师的教育科研,如果这位老师愿意吸取别人的意见,有得自己的反思和新的设想,她完全可以再上一遍,这就是“课例研究”。要养成经常思考自己教学的习惯,提倡写教育随笔。于是我向校长提出在教师随笔的基础上发展教师课题的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