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腧穴按诊

 tiction 2011-03-23

经络腧穴按诊

2009-07-18 14:18:28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经络腧穴按诊
    palpation of channels and points

用手在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部位上进行按压、触摸或戳捏等动作,以探寻异常征象的按诊方法。属经络诊法(见诊法)范畴。
  经络内属脏腑,外连肢体,是沟通人体内外的网络系统。腧穴是经络气血聚集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和腧穴有反映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按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性质,从而诊察内在病变。
  在疾病过程中经络腧穴出现的病变征象有:压痛(包括酸、胀)、 麻木、结节、条索状物、隆起、凹陷等情况。压痛、麻木,是病人在按压、触摸后的自我感觉,多在腧穴局部发生,也可循经络走向放散。结节和条索状物,须通过医生的手感识别,又称为阳性反应物。根据病变情况,结节和条索状物有大小多少的不同,且质地亦有软、硬之别。经手循经触摸,高于正常皮肤的为隆起,多属实证、热证;低于正常皮肤的为凹陷。有时局部皮肤肌肉虽无凹陷,但呈松弛状态,其意义与凹陷相同,多属虚证、寒证。
  临床上,以压痛为常见。压痛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主要出现在实热证时,其显著程度能反映病情的轻重。酸、胀、麻木,主要出现在虚证时,如脾虚可在脾俞穴出现酸、胀、麻木。结节和条索状物的出现,常见于脏腑气血严重失调时,由气滞血瘀所致。
  对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的腧穴进行按诊,所得的征象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不同的病理征象,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如松弛、凹陷和酸胀并见,结节(或条索状物)和压痛并见等。脾胃中气下陷之证,常在足三里穴出现条索状物,而胃俞出现凹陷、松弛和酸胀麻木;胃癌则在胃俞呈现结节样反应物。从而表明病位相同,在不同经络腧穴上,可出现不同征象。
  病理征象常与病情较重和疾病发展趋向有关。病情轻,压痛轻,阳性反应物少,质软;病情重,压痛重,阳性反应物多,质硬。病情好转则各种征象逐步消失,病轻、实证消失迅速,病重、虚证消失缓慢。而病情恶化则各种征象明显加剧或增多。
  临床方法基本同按诊(见切诊)。在经络腧穴按诊时,尤其要着重对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的按诊,并循经脉走向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