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理而通,无理而妙,无理而趣

 杏林公子 2011-03-24

无理而通,无理而妙,无理而趣(读书笔记)

无理是指作家有悖情理、事理、物理一般规律的意象描写;而则是欣赏主体在受到无理描写的欣赏客体的艺术感染后所引发出来的的审美快感。

诗歌中无理而妙的表现方法是如何从技巧上去形成诗之奥妙的。首先看两个小例子。
  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对《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二句作注解时说: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盖诗人写景,往往只取片时之感觉,纳入文字,不俟说明,骤见似无理,而奇句却由此而生。……所谓诗要通,又要不通,要不通之通。这里的不通,是指在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这个事理上的无理;这里的是指诗人急于苍茫问家室的情理上的通,以事理上的无理来艺术地表现情理上的有理。

一、夸 

李白诗中因运用夸张手法而形成的佳句就不胜枚举。如狂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寺来形容长江江面的风急浪高。

陆游的《出塞曲》中描写宋军无坚不摧的巨大声威:佩刀一掷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催。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二、   

诗人可以通过想象言己心中之事,达己肺腑之言,有时也直接描写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奇思异想,代人传情。李益的《江南春》便是一首以商人妇的声音和口吻诉说哀怨和愁情的代言小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三、    

文学创作实践也表明比喻是作家情有独衷的表现手法之一。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或博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无理而妙所采用的比喻手法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本体和喻体本不相类,无以为比,但作家不求形似,只求神合,抓住它们在神理上的某些相通之处,引譬取类,出语警人。

四、   

无理而妙的诗歌所运用的拟人手法并非简单的把物人格化,而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在比拟中赋予物以各种不同的性格,完全把客观事物当作现实生活中的一个

 

归根结蒂,无理而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又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富于诗情画意,因而这种反映就不能是照相机似的完全重复。作家可以而且应该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番无理的加工和改造,使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无理变成文学作品中允许的艺术真实。

如杜甫《古柏行》描写诸葛武侯庙中之柏: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尽管有人讥之: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但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千古不朽的名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