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及易患人群和预防护理

  2011-03-25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静脉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通常会在长期的静脉注射后发生。静脉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注射的部位有红肿、紧绷发胀,随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索状的红线,触诊时会有发硬、发热的感觉。输液时流速可能不变、减慢或是停止,这些都取决于阻塞的情况。

  静脉炎在临床上的病理表现可以帮助医生有效的对静脉炎进行治疗,根据不同时期静脉炎在病理上的表现,有效的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静脉炎主要分为两型:

  1、血栓性深静脉炎:早期表现患肢肿胀,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静脉炎的病情发展,出现患肢营养障碍,皮肤瘙痒、脱屑、色素沉着呈黑色,湿疹样皮炎,可伴有静脉曲张。后期出现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长期溃疡可导致皮肤癌变。

  2、游走性浅静脉炎:初期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触及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物,压痛。炎症消退后皮肤色素沉着呈黑色。可反复多次发作,位置不定,呈游走性

 

 

 

哪些人易患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血栓性静脉炎可分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血栓性深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其病理变化为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哪些人易患血栓性静脉炎呢?
  
  1、血流速度缓慢的人易患血栓性静脉炎:
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及静脉瘤患者,妊娠妇女的血流速度均缓慢,血小板粘集于血管壁上,易于形成血栓而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2、血液凝固性增高的人易患血栓性静脉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形成。其他还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失血,也可引起血液浓缩,凝固性增高;血小板数量及粘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可引起血液浓缩;若体内存在胰腺、肺脏的恶性肿瘤,可引起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能够激活凝血系统,亦可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3、血管内膜受损的人易患血栓性静脉炎:有的患者静脉注入硬化剂、高渗溶液、抗肿瘤药物、造影剂,24小时静脉插管,肿瘤细胞侵犯及细菌感染,均可引起血管内膜受损,内膜损伤后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粘集,从而引起血液凝固,促使血栓形成。

  以上三种人均易患血栓性静脉炎,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血栓形成,治疗则相对困难。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如何预防护理?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肢体不可逆的损害及肺、脑栓塞等。如何做好下肢血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术后的宣教工作,向患者细致地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二、加强患者术后的肢体锻炼。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6小时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

  三、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四、适当应用止血剂。应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止血剂的用法,一般术后24~48小时即应停用。长时间止血合剂无明显治疗作用,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五、密切观察病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患者,如手术大、手术时间长、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其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六、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应避免肢体活动,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肤,以防止栓子脱落;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