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雍乾年代苏州人的日脚

 苏迷 2011-03-25
老胡侃史之十六
康雍乾年代苏州人的日脚
苏州   胡伯诚


古代粮仓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进入十月下旬,江南的稻子渐渐的熟了。而在苏州市民的饭桌上,一些早熟品种的新米已经登场。眼下的苏州,正是稻熟蟹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说怪也真怪,苏州收获水稻的日子里,总是好天。农民说,十月小阳春。老天真是睁眼的,知道农民需要好太阳来晒晒谷子的。

    说到农民,自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我敢说,今天的农民是最最舒服的一代了。历来的正史、野史,国家挡案或齐东野语,说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的,从不用舒服两字的,连幸福两字都不沾边。用在农民身上,有一个约定成俗的定语:"勤劳"。大家一读就懂,农民只有劳作的份。

    我说现今农民的舒服,不是指农民住了楼房了(楼房真比以前的农家小院舒服?也不见得)。穿了西装了。坐了汽车了。穿金戴银了。农家姑娘也用上防晒霜了。我是说,今天的农民不用交"皇粮"了。这是历朝历代所从来没有过的,也是历朝历代的农民所从来不敢想的。

    哈哈,农民不交"皇粮",只有今天。所以,这是中国农民的真舒服。望着大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都是自己的,农民岂不要笑死?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建国以来当之无愧的"盛世"年代。

    回望中国历史。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盛世",应该在大清的康雍乾年代,历史学家就是这么说的。但康雍乾,能与今天比吗?不是一个档次的事。

    康雍乾时代,搞了那么多的文字狱,杀了那么多的人,这些政治层面上的事就不提它了,就说经济。就说苏州人过的日脚。要举证苏州人的日脚,不能说富人。富人是金钱世界的独裁者,它所折射出的社会经济信息有它的片面性。很多历史典籍都无情地批评苏州的糜费、奢侈,和苏州人的死要面子。这些富人造就的光怪陆离,能反映一部分历史真实,但不是全部。这样吧,苏州是以丝绸称誉世界的,就以丝绸工人为证吧。

    在康熙时代,曹寅曾管理了近三年的苏州织造。于是我们得知,苏州织造署的熟练织工所能获得的月工资是一两四钱银子,另有四斗米的口粮补贴。两项相加,一年可挣二十二两银子,这是一等一的老师傅的报酬了。而技术差的年收入大致只有十两银子,日子就过得异常的紧巴巴的。如果遇上季节性解雇,那更是穷困加贫困,日子更难过了。说他紧巴巴,主要看米价。应该说,康雍乾时代的米价倒是相当稳定的,大致稳定在每石(150市斤)一两银子左右。另据英国老外马尔嘎尼勋爵在乾隆五十八年的估算,一个中国农民得养家糊口,他的维持基本生活的基准线大致为年收入18两银子。用这把尺子一量,苏州织造署员工们的经济等级是很低的。

    能在织造署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岗位,大概为所有织造工人所期盼的吧。苏州地方还有许多织造工人是没有固定的东家的。每天的黎明时分,只能聚集在桥边等待有人拉雇,"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做车纺丝的车匠,立濂溪坊"。做一天,开销一天,属于等米下锅一族,他们是盛世年间的苏州城市贫民。丝绸织造是康雍乾年间苏州的主导产业,全城约有三分之一强的家庭从事这项职业,从业职工达到十万人。这十万人中,相信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18两银子的基准线。另一个事实是,为了降低成本,苏州的这个行业曾普遍地使用童工。

    于是,历史学家所称道的康雍乾盛世,其实与他们无关。他们无法创造年收入18两银子的光辉业绩,但他们创造了苏州丝绸灿如云霞的光环。

    一般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自然是出于无奈。在苏州城里依仗手艺弄口饭吃,他们的景况肯定比农村中的自耕农来得差,或者说,他们是农村中的破产户。

    如果不破产,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对夫妻有能力耕种25亩到30亩土地,年产稻米60-70石,也就是年收入在70两以上。按当时的物价水平,能吃上"咸鱼干和白米饭"了。但他们是破产农民,康雍乾盛世的光芒照耀不到他们。

    

    再看看乾隆。乾隆时代恰恰有个苏州名人来做我们的参照物,他就是《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沈三白。先听听沈复怎么说:"余生乾隆癸未(作者注:二十八年)冬,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

    太平盛世年间的沈三白、芸娘夫妇过得很艰难。沈三白连年无馆,想做老师,没有学生。只得在家门口设一画铺,卖字卖画。依今日的眼光来看,苏州的书画家们虽然不发财的也有,但以发财的为多。决不会象沈三白一样,"隆冬无裘,挺身而过"(真传神!)。也不会象沈三白一样,"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

    一个小知识分子,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这就是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告诉我们的信息。现在回过头来再重温沈三白在卷首所说的"正值太平盛世",直觉得带着强烈的揶揄、讽刺意味。

    

    所谓康雍乾盛世,已经点了康熙和乾隆的名,接下来倒要说说雍正皇帝的好。在康雍乾三位皇帝中,雍正因为在位年份不长,所以常常被淡出。其实雍正是位很想做事的皇上,史家评论他"特操劳"。此人虽然比不上康熙,但比乾隆实在得多。雍正在位,完成了许多开创性、制度性的工作,因为命题所碍,这里就不展开了。举个例子,世人熟知的军机处,就是他的创意,从而将皇权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雍正皇帝做了一件事,是与苏州人直接有关的。原来,从朱元璋的那个时代起,就将老百姓分成"军、民、匠、灶(盐商)、乐"等五十多种户籍。其中有些户籍有很强的歧视性质,不准通婚,不准参加科举,甚至不准上岸。这样的不公正待遇一直延续到大清朝,没有人想去改变它。但雍正皇帝看到了。雍正帝说:"清除贱籍,亦系好事,礼部不要反对了"。其中就有苏州的丐户。从字面上看,丐户就是讨饭帮,但苏州的丐户并非讨饭出身,只是被官家称作丐户。犹如被人骂为"讨饭坯",并非真正讨饭一样。苏州丐户是被社会排挤在外的低等级的人群,只能从事极低贱的营生,譬如苏州迎春时节,就得无偿应承扮演差役,充当吹鼓手等等。据说,他们的祖先,曾追随张士诚,反对朱元璋的,因此而被朱元璋打入十八层地狱,并连带子孙后代都要遭此折磨。

    是雍正皇帝将他们解放了。所以,说雍正皇帝有点人本思想,似不为过。一个皇帝能想到贱民的生存状态和心情,这一点,就很让人仰慕。所谓康雍乾盛世,从这一点上看,觉得有点盛世的味道的。

    

    行文至此。再回到"皇粮"上。苏州的皇粮,也就是田税,就是朱元璋搞大的。一亩地最高的居然收到七斗五升,也就是半石。这实在是破天荒,狮子大开口了,一付恶作剧的架势。这不是田税了,完全是地租了。因为按当时的生产水平,最上等的良田也只能亩获三石。因此,朱明王朝一建立,向苏州人征收的皇粮就达三百万石,离谱了。从历朝历代来看,苏州上缴的皇粮,宋朝是三十万石,元朝末期是八十万石,张士诚时代连年战争,也仅一百万石。后来,朱元璋的穷凶极恶实在实施不下去,才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又稍稍的减免了二成。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接位,曾经将苏州的皇粮降为每亩一斗。结果,永乐皇帝政变上台,又将建文帝的善政全部推翻。所以,朱元璋、朱棣父子不是什么好东西。苏州人也真吃尽了皇粮的苦头。其皇粮负担,全国之最。弄得种田还不如不种,农民大量逃亡。后来况钟到苏州,不怕得罪兵部、户部、织造太监,不怕得罪皇帝,为民请命,搞来搞去,争来争去,就是争的皇粮额度。

    

    现在,农民不用交皇粮了。这个世道真是变了。这是历朝历代所从来没有过的,也是历朝历代的农民所从来不敢想的,因而被苏州农民所津津乐道,也很值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来好好的记录它。要说"太平盛世",这才是。

    

古时的稻田作业-薅草比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