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交往黄金法则

 诗书之华 2011-03-25

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会告诉求助者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初听到这句话时,说真的,我是有些震撼的,震撼于我们往往认为的常识、真理其实是那样的不合理。就像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怎么对别人,别人就应该怎样对我”或是“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而自己却并做不到“必须爱别人”。这其实是我们行事的反黄金法则,是错误的,是违反人际交往规则的。就是我们坚信这样是对的,所以人际关系中各种矛盾便出现了。

 

……

 

朋友之间,由于反黄金法则,我们更加注重了利益交换的对等或索取。今天我为你办了事,你就欠了我一份人情,明天必须回报我,甚至比我给你的更多。这样所谓的友谊几乎成了成人世界的常态,我们忘记了孩童时单纯,甚至不求回报的义气,我们更注重的我们究竟可以从对方身上索取什么、得到什么!可是,即便付出与回报是平等的,你没有付出,尤其是没有真心的付出,又怎能得到回报。更不用说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于是,人与人之间实际成了物与物的交换关系,甚至是不依市场规则进行交换的关系。

 

恋人之间,由于反黄金法则,我们用尽全身力气、用尽心思去爱对方,当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所要的爱时,我们就变得歇斯底里。我们指责对方为什么我这样爱你,你却不爱我?我们指控对方的无情无义,看不到自己辛苦的付出和不被爱的痛苦。我们甚至开始报复,用尽一切办法折磨对方,想得到所谓的平等的爱……回头想想,对方爱不爱自己,是我们本身能左右的吗?他(她)又要求我们这样为她(他)付出了吗?试想想,你难道没有被人喜欢过而你无论如何也无法喜欢别人的经历吗?如果是按照我们要求对方的原则,难道要自己去喜欢一个并不喜欢的人吗?如果爱,用心就好了,爱本身就是付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权要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我们所想所愿去做,因为我们本身也是独立的,不是吗?

 

夫妻之间,由于反黄金法则,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不断的抱怨,每个人都认为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却得不到对方体贴和赞扬。是的,一个家需要家里每一个成员的付出,甚至为对方的牺牲,而每一个人也都在付出着并为了不同于个体的另一种生活做出了让步和牺牲。任何一方都希望得到认同、肯定、体贴甚至赞扬,可是,自己都从来没有赞扬过对方又凭何要求对方这样做呢?又或者,我们总是抱怨对方不够温柔,如果我们自己都是暴怒的老虎或狮子,又怎能让对方心平气和的温柔的对待自己。

 

太多的问题都出在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太自我,都认为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应该体会到我的心情,应该明白我的心意。而事实上,在我们都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心意时,在我们都无法做到与别人共情时,我们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呢?希望别人真诚的对你,希望别人爱你,希望别人体会到你的心情,从此刻起,“像你希望别人对你的那样对待别人”吧!

 

相信真情就在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里

最近学习了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有所收获:
 
有些人际关系法则看似简单平常,常常被人忽视,但它们却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得事业成功的法宝。

黄金法则:
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白金法则:
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
  ——迈克尔·奥康纳
 
黄金法则:
 
黄金法则出自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其实,这条法则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孔夫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条“金箴”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都是正确无疑的,而且几乎适用于一切条件和场合。作为一种个人价值的评判准则,“黄金法则”的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普通民众中获得了一致的认同。你无法统计出世上有多少事是在“黄金法则”的指导下完成的。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黄金法则”似乎难以解决纷繁复杂的所有的问题,夕阳西下的客观规律缓缓降落在它的头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毫无变通地遵照黄金法则行事——你喜欢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意味着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你首先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其言外之意是,我们大家都是毫无差别的,我想要的或希望的也恰恰是你想要和希望的。
 
事实是,人们并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以对待这些人的方式去对待另外一些需求、愿望和希望都大相径庭的人,显然会遭到拒绝和排斥,甚至导致冲突。
 
另外,“黄金法则”基本上是从消极的方面着手的。也就是说,它着力于避免矛盾纠纷,它关心的是人与人交往的底线是否被遵守。而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开拓我们的人际关系,仅做到这一步还是很不够的。
 
我们建议在本着尊重“黄金法则”的主旨的原则下对这一古老的信条进行一点点修正。我们认为,在生意场上常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和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的诀窍就在于遵循“白金法则”:
 
白金法则: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则的精髓就在于“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行为,运用我们的智能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

“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
 
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真正了解别人——然后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中意的方式。这一点还意味着要善于花些时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的人,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以便让他们觉得更称心和自在。这当然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你产生认同。

 
在现今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大家的喜好需求也随着千变万化,莫衷一是。所以当我们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别人”时,往往只能达到“自已”猜测对方满意,而未必是“对方”真正的满意。如果想要达成对方100%的满意,就必须从对方的立场来考量;别人希望我怎么对待他们,我就怎么对待他们,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客为尊顾客满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际互动的基本原理,至少不会冒犯别人。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只是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适用于价值需求一致的文化社会。
 
“人之所欲,才施于人”,是人际经营的白金定律,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无往不利,其正做到100%地让顾客满意。
 
正因为洞察到他人的某种情感需要,商家顺应地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每个很在行的商人都知道,如果你在一个国家,比如说在日本做生意,就必须学会了解和尊重当地特定的文化习俗,注意文化差别。可能你得学会如何鞠躬,或如何用筷子吃饭,或如何在与人打交道时表现得更谦恭、驯顺、温和。
 
很显然,“白金法则”并不是游离于“黄金法则”之外独树一帜的东西。相反,你可以称它为后者的一个更新的、更富有人情味的版本。
 
“白金法则”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都有他或她自己审视世界的方式。这些江山易改而本性不改的禀性,如果用一个相当概括性的语汇来描述,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行为模式或个性风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达个性风格的方式和途径,我们握手的方式,碰到不耐心的事时排解情绪的方式,我们办公室的布置方式,我们做决断的方式,打电话时我们或简捷利落或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方式——以及诸如此类种种其他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传达出我们个性风格的信息。学会“读”懂这些信息的“符号”,准确识别他人的个性风格可算得上是一种本事,其目的是据此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减少和避免冲突及不快的发生。在此基础上,“白金法则”指导你根据他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行动,使你的事业获得极大的成功。
 
白金法则较黄金法则更胜,对我们成功的人际关系指导意义更大:几乎适用于商场、官场、职场、情场等各种场合

在我们与人交往时,有时难免产生一些不愉快,这里,我介绍大家一条人际交往黄金法则。这条法则,很简单,每个人都能理解,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思维,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都将这条黄金法则用反了呢,将它变成我怎么对别人,别人就应该怎么对我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到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呢。是不是,你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样,而你却不能决定别人也怎么做。当你用反了这条法则时,如果别人不按你想的去做,你就会很恼火,很愤怒,甚至产生敌意。这样,吃亏的还是你,气大伤身啊。为了自己的健康,我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少产生一些必须应该这类的绝对化的想法,而多用一些我希望我喜欢等这样的信念代替,这样的话,当你希望的事没发生,或者不希望的事发生了,你所产生的仅仅是一种失望的情绪,而不是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焦虑、抑郁、自责、怨恨、愤怒等情绪。
---- 摘自我的一次讲座在人际交往中,“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以成为当今所有沟通、礼仪、人际关系相关培训课程的核心理念。但由于部分课程的内容参差不齐,学员只是了解其皮毛,在没有真正明白其内涵的情况下,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去进行“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

如:我爱一个人,同时我希望对方如我爱对方一样来爱我。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自我剖析:我需要什么样的爱?我要对方视我为明星;我要对方一天24小时都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要对方了解我的生活规律;我要对方了解我的工作内容……这就是我想要的爱。

自我剖析后,开始进行“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的行动:我将视对方为明星、我一天到晚都将围绕着对方转、我要了解对方生活规律、我要了解对方的交际圈、我要对方将很一个小细节都向我汇报,我要了解对方工作性质与细节……

请问对方会接受吗?坚定的回答:不能接受,这不是爱,而是监视与限制。这样侵犯了对方的人生自由权、私人空间,过分的爱变了侵犯个人隐私与不信任。错了,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常常会听到有情人不解而伤心地说:我只是在为自己的爱付出,为什么错?我只是爱自己爱的人,有什么错?

目前,仍然有无数的企业将“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作为企业文化之黄金法则。如: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玫琳凯就将其列为独特的企业文化之黄金法则。其实很多直销公司都以此为原则。因此,很多直销人员在推销产品时,都是以“我认为应该怎样的态度”在进行推销产品,一厢情愿的以自己想要的结果为导向,这也是没什么大多数直销业务员给人一种强式并不能接受的关键点之一。

这条法则错了吗?错了。台湾歌手陈明真曾有一首名为《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的歌曲,唱得是那么的凄惨与失落。爱本身没有错,但却用错了方式(法则)“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爱你/你是否为我的付出表示在意/我用这样的执着优柔地对你/你是否为我的期待满怀歉意……” 由于她用了自己的方式去爱对方,而不用是对方喜欢或能接受的方式在爱。这样爱的越疯狂,自己伤得越深,所以注定是以超常的伤心而结局。

个性化差异越来越明显,个人的需要也越来越独特,怎样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呢?我们需要摒弃某些过时的黄金法则。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就应以对方为中心,并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对方,而不是以“我的方式”去爱对方。

“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这是一条令你在商场中致命的黄金法则。一厢情愿的热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如想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交际游刃有余,能脱颖而出,就应该:用对方期待、喜欢、想要并能接受的方式去与对方交际(或爱对方)。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