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理中汤合胃苓汤治疗乙肝坏症一例

 11jiuge 2011-03-25

附子理中汤合胃苓汤治疗乙肝坏症一例

                                                                2005  10  12

    某某,女性,56岁,因黄疸、纳呆、乏力半月于2005年8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诉:两月前因患乙肝,住区传染病院诊治月余,谷丙转胺酶降至正常,病情基本控制稳定后出院。为巩固疗效,去市某名草药店配了草药24副。(处方用药大致如:茵陈、虎杖、六月雪、平地木、山栀、大黄、板蓝根、金钱草、车前草、黄芩、郁金等,剂量均在15—30克。)孰知服用7帖后,渐觉中上腹闷胀不适,嗳气、泛恶、甚或呕吐,纳呆、口苦、大便渐溏。未省其因,继续服用至今,先后共服18帖。病情愈现深重。目前患者全身皮肤尽黄、尿黄、目黄、乏力、纳呆、口腻、泛泛欲吐、头晕、少腹隐痛、便溏、每日2—3次、畏寒、口不渴、谷丙转胺酶上升至783单位,黄疸指数升至38单位。一如病之初发且较前为重。

    四诊摘要:精神萎靡不振,言语少气,全身肤灰黄如染,白睛亦深黄、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尺弱,腹无膨隆,按之尚软,无明显压痛。

    证属脾肾阳虚、寒湿中阻。法拟温阳化湿、健脾和胃。

    方用附子理中汤和胃苓汤施之:

        熟附片 5克    干  姜 6克    炒党参15克    焦白术20克    苍  术15克

        厚  朴12克    陈  皮6克    桂  枝 5 克    泽  泻15克    猪茯苓各15克

        法半夏12克    生甘草5克    谷麦芽各15克  蔻  仁 3克           五剂

    药后,诸症好转,便溏已减至每日一次,气力略增,苔腻渐化,尤其是脾运渐复,胃纳转好,腹胀已失。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其后随症加减,共服药20剂,黄疸尽褪,纳食、气力恢复如常人。GPT降至75单位,黄疸指数降至15单位,再以健脾丸善其后。

    方解:参、术健脾;附、桂、姜温脾肾之阳;苍、朴、苓、夏、陈、泽用以化湿、利湿;谷麦芽、蔻仁以醒脾开胃。全方共起温阳化湿、健脾和胃之功。

    体会:

    肝炎黄疸之治疗,医者常喜用套路方,大致如清热、利湿、化湿、清肝利胆,或添若干活血化瘀、凉血等法。药之性味不离苦寒、寒凉,临床多有收效。然病情总有例外,用药应循谨慎,知常法亦应知变法。

本患者肝炎初愈,应知脾虚肝弱,本当以和为本,以食疗、体疗、情志疗法为主,佐以药物治疗。而前医未遵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滥用大剂苦寒败胃之品,犯虚虚之戒。病者初服觉不适,未及时咨询医生及停药,竟连服18剂,以至脾肾之阳受戕,肝炎复作,黄疸重现,临床显现一派阳虚湿阻之象,危象丛生。

    从现代方药研究上来讲,清热药物能降低人体能量代谢水平,降低血糖,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兴奋副交感神经等,故可致患者出现上述消化系统及全身诸多病症。而温阳药物则具有提高人体能量代谢、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等作用。本方运用目的,并不着眼于治疗所谓的肝损诸化验之异常,没有使用所谓退黄降酶之品,而是按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纠正前方中苦寒药物过用所致机体内脏失衡之坏证。由此放胆一搏,取效之捷颇出意外。本案证明了辨证论治对中医是何等的重要!那种单纯把中药现代药理的研究结论不加辨证地应用于临床,不仅不会收到好的疗效,只会背离中医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