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草治乙肝,几味常用药的特殊功效

 任我游129 2022-08-16 发布于陕西
Image

1.乌药治惊风、泻痢

乌药,性味辛温,为行气、散寒、止痛之要药。常用于胸腹胀满,气逆喘急,经行腹痛,疝气,膀胱虚寒,小便频数等症,此乃用之常也

慢惊风,小儿常见之疾也。多由脾虚肝乘所致,常见于久病脾虚消化不良者,或一些严重慢性病的后期,神情倦怠,懒言少语,大便色青或下痢,抽搐无力,时抽时止,面色萎黄者。此病本虚标实,自然培土而兼抑木。乌药宽中顺气,入脾爽滞,开郁疏经,寓泻于补,故能用之。

近年来,乌药100g(烧存性),合朱砂10g为末,分装成10袋以备用。用治小儿高热、惊厥、惊风、发搐,皆收立竿见影之效。

乌药何以治血泻血痢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涩甚为肠?,微涩为内?,多下脓血。”

可见血泻、血痢有肝盛乘脾者,其本在肝;有脾虚肝乘者,本质于脾也。治疗重在调和肝脾。乌药开郁散结,疏畅经气,自能调肝;宽中顺气,入脾爽滞,故为调理肝脾之佳品也。经云:“气为血之帅……”。本品理气而活血,气顺血自归经,故于血泻、血痢而宜。

乌药250g(烧存性),生大黄50g,延胡索50g,甘草25g共为末,每15g一袋备用,服时盐汤下。疗腹痛、泻痢,腹痛即止,泻痢自停,屡用屡效,无不交口言欢。

Image

2.紫草主五疸,治乙肝

紫草,味甘咸,气寒,质滑,入血分,凉血解毒,且有滑肠通便之功。多用于血热毒壅,大便秘结,紫癜等证,此依常法也。

五疸,分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若以五脏分肝疸、脾疸、心疸、肺疸、肾疸。此皆发黄,必以其见证有别而分,如肺疸,除发黄外,必兼有鼻塞不通,咽干等肺经见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五疸,湿热在血。”《本草经疏》云:“五疸者,湿热在脾胃所成。”紫草色紫、气寒、质滑、味甘咸。紫则入血,寒则清理血分之热,滑则通利,使湿热从小便出,则黄疸自除,乙肝可治。

吾用紫草,疗效颇切。临床用验举隅:

自拟“柴紫茵陈汤”,柴胡15g,紫草、茵陈、虎杖、猪苓、赤芍各20g,治疗黄疸性肝炎(五疸热黄)37例,服药仅10~15剂,身黃,目黄,尿黄皆退,肝功能复常,均愈。

自拟“紫芍乙肝汤”,紫草、赤芍、猪苓、何首乌、穿心莲各20g,蚤休、麦芽、藕节、柴胡各15g,大黄、五味子各10g等,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70余例,均收显效。

自在五疸,乙肝之列,证属湿瘀交阻,肝失疏达。治以化湿解毒,疏肝和络,颇切病机,用药确当,其效显然。用紫草者,解毒,清理血分之热,使湿热从小便出,紫之入血,主乙肝之要药,功莫大焉。

Image

3.吴茱萸除血痹、治痛经

吴茱萸,味辛苦,性大热。功能疏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临床一般用于以下四个方面:治厥阴头痛一也;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冷痛、呕吐、吞酸二也;疗寒疝、脚气三也;止阳虚泄泻四也。

除血痹:

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泣而为痹。吴茱萸大热而散血中之寒,故能除血痹也。肝乃藏血之脏,主疏泄,肝寒或肝气不足,可致疏泄不利,瘀而为血痹。吴茱萸长于温肝,暖肝,其疏泄之职复常,血自流畅,血痹可除矣本品性热而味辛,行散疏发力强,能逐风寒湿邪从腠理而出,邪既去,络自通,血当行,故断不可以为吴茱萸纯系气药,血痹而不用也。

                       Image

4.皂荚疗癣最奇

皂荚味咸,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临床多用其祛痰导滞,通关开窍。

当知皂荚疗癣有奇效,诸中药学讲义多不言此,今遇斯症者,多不用此,憾事也,余故阐此奇用。

免费直播课针刀特效治疗疼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