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名医名方·验方

 瑯琊居士 2021-10-23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常因情绪波动、不健康生活习惯、药物的不良作用诱发。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如无效应进一步做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致病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指造成胃酸、胃蛋白酶的攻击力与黏膜的抵抗力失衡的因素,如壁细胞和主细胞数过多、壁细胞对促胃液素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促胃液素分泌过多以及胃排空速度加快等。心理因素在此病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被看作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各种情绪反应均可引起胃肠功能的变化,包括胃酸分泌量、胃肠蠕动和黏膜血流量等。动物实验表明,长时间的应激可以导致此病的发生。

加减一贯煎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2克,石斛15克,川楝子、元胡各9克,枸杞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养胃阴、补肾柔肝。
【方解】溃疡病由于热伤胃阴者占绝大多数,故此方应用比较广泛。一贯煎为清。魏玉璜得意之方,原有当归,惟当归性温,对阴虚有热者不宜,故去之。加元胡、石斛以增加育阴止痛之力。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石斛阴柔濡润、生胃阴而增加胃液,胃液充足则溃疡面可受到保护。川楝子、元胡行气柔肝以止痛;枸杞子滋肾水以涵濡肝木,则肝火渐熄而痛可止。共奏滋养胃阴、补肾柔肝之功。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火犯胃型),症见空腹时疼痛较重,胃有灼热感、口干、嘈杂、吞酸、纳少、手足烦热、大便燥,舌质红,脉细数。
【加减】吞酸,加海螵蛸12克,吴茱萸1克,黄连5克;有灼热感,加黄连5克,栀子9克;嗳气,加旋覆花、赭石、清半夏各9克;痛串两胁,加柴胡、青皮各5克;大便燥,壮人加大黄、元明粉;虚人加火麻仁12克或郁李仁9克;大便潜血,加地榆炭12克,阿胶10克或加五倍子、降香、乌药各9克,三七、白芨各3克(均冲服);气滞痞满,加砂仁5克,乌药9克;痛如针刺,加五灵脂、蒲黄各9克;痛不止,加杭白芍12克,甘草5克。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一般连服15剂左右即可痊愈。

清柔和中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30克,白蒺藜、川郁金、乌药各10克,厚朴5克,旋覆花、代赭石、沉香曲各10克,大腹皮、枳实、黄连各5克,吴茱萸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柔肝和中。
【方解】肝木乘土、肝胃不和而证偏肝郁不畅者,治宜柔肝和中,故方用石决明、白蒺藜清热柔肝;郁金、乌药、沉香曲、厚朴解郁行气、止痛消痞;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吴茱萸平肝和胃;大腹皮、枳实以消胀满。合之故治肝火犯胃型而偏于肝郁不畅者有效。
【主治】消化性溃疡(肝郁不畅),症见胃脘疼痛、痞闷、不欲饮食、脉两关弦盛。
【加减】不思食,加谷稻芽各10克;大便炼结,加郁李仁10克;口干苦,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呕吐,加竹茹20克;烦躁忧郁,加合欢皮12克。
【疗效】屡用效佳。

理脾愈疡汤
【来源】李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川厚朴、甘松各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生姜、元胡各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两汁混合,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方解】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主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肝胃百合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百合、丹参各15克,乌药、川楝子、广郁金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方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致肝亦病。
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之,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故本方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加减】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颇著。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像个漏斗,装胰腺液,胆汁,胃液。没有他,消化不良,不能吃肉。十二指肠具有重要的消化功能,没有它会对食物的消化造成一定影响!十二指肠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食物经过胃的物理化学消化,到十二指肠,再经过其理化作用,吸收食物营养成分。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胡国恒主任医师认为
十二指肠主要就是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食物通过胃肠道的蠕动,才能够消化吸收。十二指肠炎症主要就是会表现为经常性的腹痛、恶心或者是有腹泻等异常情况。合理应用一些缓解恶心的药物和保护肠黏膜的药物进行治疗,也需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必要的时候进行杀菌治疗,才有利于病情康复。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徐春玲主治医师
12指肠炎的出现会引起肠胃消化不良,而且还有可能会经常引起一种腹胀的症状,得了12指肠炎的话也有很多患者会经常呕吐恶心,甚至会吃不下东西,导致严重的腹痛,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会突然出现,而且当患病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导致肠胃出血,甚至还有可能会发生这种肠道穿孔的现象。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 内科:张利利主治医师:胃和小肠相表里,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影响到小腹很正常,医学上称之为牵涉痛,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如果严重时,放射到小腹引起小腹痉挛疼痛,站立向后背弯牵拉时变得严重,弯腰时减轻,有时需要用手按着就感到舒服。。建议患者服用治疗溃疡的药物,控制溃疡的发展,小腹的疼痛就会缓解。还有,如果疼痛时患者就需要顺着身体做一些特殊的体位,从而获得最大的疼痛缓解。如果不放心,可以到医院做一些辅助检查,如果证实小腹内没有任何病变,就不用太担心了,尽量治愈溃疡就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