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龙陶渊明之(三)老板是条中山狼

 昵称503199 2011-03-26






诸葛亮,字孔明,仅一孔之明,神机妙算,几近于妖。而陶渊明,字元亮,达渊底之明,超然物外,几近于仙。
三、老板是条中山狼

公元398年,桓玄担任江州刺史,陶渊明接到在京师为官的叔父陶逵的来信。原来是一封举荐信,推荐陶渊明到桓玄幕府求职。陶渊明有自知之明,掂过自己几斤,不是当官的料子,但是这叔父的面子,却之不礼。再说,家中老母孟氏总希望宝贝儿子能够重振门庭,至少要混个官当当。再说,翟氏真能生,就是这一年生出了对双胞胎,也就是三子陶雍佚份和四子陶端佚。多子多福,但养家就不易了,一老母,一娇妻,加之四小儿,六张口要养,耕点小田再教点小书补贴家用,显然是捉襟见肘了。在京为官的叔父陶逵知道贤侄养家不易,于是走了些门路落实了一家机关单位后,便来了一封引荐信,叫他到现任江州刺史桓玄那里去报到。
陶渊明跑到桓玄那里,递上叔父的引荐信。桓玄自视甚高,却没小觑陶渊明,看到举荐信后,知道眼前这位教书先生就是在江、荆一带仍有余威的长沙公陶侃之后,而且他的外会孟嘉和叔父陶逵曾长期在父亲桓温手下要过生活,于是任命陶渊明为记室参军。桓玄还是相当照顾陶渊明的,给他配了个助手,挑了老乡庞遵配合他掌管军府的文书簿籍。记室参军就是起草文书的官,相当于桓玄的秘书,官品不大,大概是七品,但毕竟是心腹近臣,很容易随着主子的升迁一路平步青云。这不是意淫,与陶渊明交游过的朋友王弘、颜延之就是参军出身,后来非显即贵。
陶渊明还以为找到好东家,可以干一番大事了。谁知桓玄也不是一个好老板,狼子野心,打着北伐收复中原的幌子,招兵买马,消除异己,壮大自己的势力。公元399年年底,荆州发大水,到处一片汪洋,他趁人之危,消灭荆州刺史殷仲堪,继而又火拼掉雍州刺史杨佺期,尽占长江中游一带。陶渊明眼看着桓玄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觊觎晋室,所以在任上并没有觉得能够施展才华,相反有些诚惶诚恐,时刻担心他会篡位,如若这样,陶渊明这个开国元勋之后岂不是成了叛臣逆贼了?
正当桓玄在跟殷仲堪和杨佺期火拼的时候,长江下游爆发了孙恩领导的“五斗米道”农民起义,从海岛上攻克上虞,向会稽城攻来。
陶渊明的前任老板王凝之时任左将军、会稽内史,驻守会稽。面对孙恩的农民军,王老板认为自己好歹也是“五斗米道”信徒,跟孙恩是“同道中人”,心存侥幸,所以,军事上不设防,只拜请所谓的“鬼兵”来守城。他对守城将佐们说,“我已拜请过太上老君了,他答应派鬼兵来帮我,孙恩的贼军会不攻自破!”孙恩哪管什么“鬼兵”还是“天将”,到了会稽城就猛攻,倒是这会稽城不攻自破!
王凝之还真是个神经有问题的“神仙”,明明有机会逃出生死九重天,居然认为孙恩会念在同是“五斗米道”教徒的份上,不会杀他的。孙恩哪管什么“同志”还是“盟友”,一刀枭道了王凝之,还杀尽了他的儿子。这等王凝之,咎由自取,活该!
如此看来,陶渊明当初决意离开这个愚主,还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要不然,跟着去这位呆头老板去会稽开分公司,说不定也赔上身家性命。
国乱兵荒之际,桓玄又想起趁人之危了,借机向长江下游拓展势力。于是,在公元400年的上半年,叫陶秘书起草一份《讨海贼表》要向朝廷请战。作为桓玄的秘书,陶渊明早知道桓玄“醉翁之意,不在于酒”!但毕竟只是个小秘,不写好讨表,老板会给涩果子吃的,寄人篱下,自然要仰人鼻息,无奈只得在桓玄的授意下写成《讨海贼表》。桓玄历来相信陶渊明的笔力文风,看了之后相当满意,拍着陶秘书的肩膀说,“元亮,劳你马上往京师建康跑一趟,将奏表送达朝廷!”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看来这桓玄还真相当倚重陶渊明的。
陶渊明自然不敢怠慢,拿着奏表跑到京师建康。他先去拜访了在京城做皇帝近臣的叔父陶逵,并希望叔父引荐将桓玄的奏表送达皇帝面前。
谁知司马家的血脉严重存在问题,西晋时晋惠帝白痴有名,引来“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尽失。而今一代不如一代,变本加厉,又冒出了个更白痴的皇帝晋安帝。晋安帝比起晋惠帝,真是有过无不及,连寒暑饥饱不能分辨,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全。你说这奏表送到这样的皇帝面前会有用吗?
家天下时代,司马天下自然是司马家人的事。就这样,皇帝的大权就落在皇帝的叔叔司马道子的手中。谁知这司马道子又是个有名的绣花枕头,清谈皇爷一个,沉迷酒色,无心朝政,竟然让乳臭未干的儿子司马元显来掌管国家大事。所以,陶渊明递桓老板的奏表得交给司马元显阅处。
这司马元显可不是随便可以见的,陶渊明在京城里等了十天,才得到他的召见。叔父陶逵告诉他说,虽然司马元显不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却骄横不可一世,凡是公卿以下的官员去见他都行跪拜之礼。
为完成老板的政治任务,陶渊明只能折腾起膝盖骨,行完跪拜之礼后,毕恭毕敬地将奏表递到司马元显面前。这小子傲慢得很,看了一眼,就丢在一边,居高临下地问陶渊明除了奏表还有什么东西奉上。于是,陶渊明把桓老板准备好的礼品——水晶珍珠盏呈给了他。这小子还真童心未泯,边玩水晶珍珠盏,边对陶渊明说,“桓玄真想平定海贼吗?还是有别的想法?”
桓玄的企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身为他的秘书,陶渊明更是了然于心,但迫于无奈,毕竟是自己的老板么,他说,“我家大人一心为国,出兵勤王,拱卫晋室!”
“你谁谁谁,马上回去传话给你老板,叫他不要递什么表了,老实呆在江陵,守好边疆防止胡人来犯,至于江东的事,朝廷自有办法,用不着他多管闲事!”说完,还丢下一句,“这水晶珍珠盏倒不错!”
陶渊明只有唯唯诺诺,连连称是。他总算清楚地看到了建康城里的“肉食者”了。
得到司马元显的“圣意”后,陶渊明就从京师返回江陵,途经浔阳便回家看望家人。老母孟氏年事已高,这一年来就是多病,身体虚弱,看样子时日不多;妻子翟氏又劳累过度,既要侍奉老人,又要抚养四个小孩,里里外外都靠他一人,而且肚子里有一个新的生命要诞生,看到这副家况又想到晋朝皇室将国家大事如同儿戏般处理,便又萌生归隐之意,无奈司马元显的回话还没有传给老板桓玄,小住几天后只能再次踏上桓玄任上。
桓老板听完陶秘书的汇报,很是愤怒,恶狠狠地对着江东方向骂了起来,“乳臭未干的小毛孩,洗干净了脖子,等着老子来开刀!”
第二年,即公元401年,退入海岛的“五斗米道”起义军卷土重来,而桓玄势力坐大,朝廷不得已只能顺水推舟,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
这样桓玄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军阀,自然更是垂涎着长江下游。面对“五斗米道”教徒孙恩周而复始玩起“躲猫猫”来,就又叫陶秘书写《讨海贼表》。陶渊明想去年写过奏表,而且上京对着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皇爷又跪又拜,想想也恶心,所以很有抵触情绪,但老板的任务总要交差,于是将去年的《讨海贼表》重抄一遍后,交给桓玄。桓玄可不想再吃同样的“柠檬”,所以亲自操刀,在《讨海贼表》上添点火药味,写道,“海贼孙恩只是因为连日暴风骤雨,兵船开不进建康,粮食吃尽,才撤走的,并非为王师所败。你们不要自鸣得意,你们眼前的心腹,谁是有名望的?八郡的祸患,都是你们身边的这些小人惹出来的,兵祸到今天也没有了结。朝廷里的君子,怕惹火烧身不敢说实话,只有我敢说出事实。”这简直是向朝廷在宣战,挑明了在骂司马元显么。不过,现在的桓老板还真不怕这司马小子跟他急。朝廷内忧外患,“五斗米道”在闹事,如果一急,桓老板雄师东下,攻取建康如探囊取物,到那时就可以顺利抹下司马乳儿的脖子。
桓老板改完后,就叫来陶秘书,“元亮啊,你是不是想偷懒?”
“桓大人雅量,元亮不敢枉自揣度大人圣意。”
“不为难你了,你就照我改的再誊写一遍吧!”
陶秘书看到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讨海贼表》,顿时心惊肉跳,这哪里是讨海贼表,分明是向朝廷的宣战书!若是写好了,我去年跑过京师,熟门熟路,一定又要我送抵司马元显面前,这个乳儿发起飙来,对我来个斩立决,岂不是死得不明不白,而且有辱家门,是以附逆之臣治罪的么!
想到这里,陶渊明有意拖着,但是桓老板可天天惦记着这件事,是不可能忘记的,所以陶渊明提心吊胆,寝食难安。刚巧这个时候,他收到家书,信中说母亲病重,叫他速回探望。陶秘书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借机脱身,忧的当然是母亲的病情,于是,誊好《讨海贼表》就交给桓玄。
“不错,书法不错,元亮这次想再烦……”
“桓大人,家母病危,可能是生死诀别。我年少失父,寡母抚养我不易,请允许告假还乡!”
“哦,这样啊,令堂雅德天下皆知,那我就不为难你了。”
陶秘书拜谢老板的准假,离开这是非之地,离开这是非之人,一溜烟就跑回浔阳。
回到老家,陶母孟氏身体好转,一听儿子是告假还乡,怕耽误前程,就马上劝他回到任上。陶渊明刚庆幸逃离火海,怎么又可以跳进去?但是陶渊明一想,母亲年事已高,一气可能来个三长两短,那就更是悔之莫及,还是顺着老人家的意思好。
陶渊明再次回到任上,那时是七月,在江陵的长江上有几千只船在演习,而几万步兵在操练,看来这桓老板磨刀霍霍,想动手了。陶渊明想过,照这副势态,不是今年年底就是明年上半年,桓老板就会有动作。如果桓老板想谋逆,自己也裹了进去,成了附逆之臣,活着是辱没老母妻儿,死后又无颜见陶家列祖列宗!他很苦闷,所以跑到同僚庞遵那里喝酒。
庞遵也正在担心桓玄的事,毕竟参军只是幕僚,只是讨份生活,也用不上讨个乱臣贼子的帽子来戴戴。
“陶兄,浔阳回来,令堂可好?”
“好!还是老人家催我回到任上,我还真巴不得赖在家里。”
“陶兄此话怎讲?”
“庞贤弟,我出仕为饭,你出仕为权,各有所取,我担心……担心……”说着,陶渊明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怎么这么说?桓大人不是如日中天,兼有长江中游大片土地?”
陶渊明一阵苦笑后,默不作声。
庞遵手指向上指了指,神秘叨叨地说,“陶兄,你不看好……”
陶秘书摇摇头,摇头过后,更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你叹什么气?”
“可惜,朝廷里的人更是不堪指望。算了,算了,得过且过,不要指望别人,我们就指望这酒,来,来,庞贤弟我们干杯!”庞遵历来推崇陶渊明,也是个聪明人,听到这番话后也为自己的出路去寻找对策了。
这一年九月,桓老板更是积极行动,断绝长江航道的漕运,商人旅客都不能自由往来,所有过往船只都要经过都督府盘查,运粮船只一律扣押。紧接着,又进行周密的战略布置,一切都安排就绪,随时可以向朝廷宣战。
陶秘书知道,在这个积极备战的关键时期,没有万不得已的事,绝对是不能请假或者辞职不干的,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怎么办?他拼命地寻找离开的机会,这一年冬天,机会来了,不过却是以她母亲去世的消息换回来的。陶渊明收到家书,打开信封,惊见母亲辞世的消息,顿时痛苦流涕。悲痛之余他真有些暗自庆幸,他想,还真是娘亲好,不希望儿子卷入坏人堆里做坏事,最后以一死来救儿子。
中国古代很强调以孝治天下的,即使是魏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也不能废弛,按惯例子女都要守孝三年,丢下手中事,即便是做官也要辞官回去守孝。守孝连皇帝老儿都不能挡住,未篡位的桓玄当然也不能挡。
就这样,这个波谲云诡的冬天,陶秘书终于得以全身而退,躲开了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在这里,还是继续说说这场风暴吧!桓玄手下武昌太守庾楷是个“无间道”分子,派人秘报了朝廷里那个嘴上没毛的司马元显。公元402年正月初一,朝廷先下手为强,下诏向桓玄兴师问罪,司马元显想耍威风,亲自挂帅,任命北府军首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决定前去讨伐桓玄。
桓玄原计划等春水涨后,借水势而下,挥军东下,来讨伐司马元显的,所以早在等这一天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司马元显先要动手,所以有些意外,倒有些迟疑了,决定集中兵力保住江陵。倒是桓玄的长史卞范之给出了主意,说,“司马元显可以讨伐主公你,主公也可以讨伐他。再说,这个司马元显嘴上没毛,不知深浅,打仗还以为过家家;而那个北府军老大刘牢之,四年前背叛过老领导兖、青二州刺史王恭,反复无常,不得人心。所以,根本用不着慌他们的。现在战祸还是司马元显挑起来的,还是件好事,这就出师有名了!”
桓玄一听,拍起象腿一样粗的大腿,说,“卞先生,你实在太有才了!”于是,立即发出讨伐司马元显的檄文,准备兴师东下。
司马元显发出讨伐桓玄的檄文后,很快就收到桓玄讨伐自己的檄文,知道钉子碰钉子了。朝廷还真以为司马元显要跟桓玄玩“对对碰”,派人摆了场声势浩大的壮行宴,晋安帝的这白痴皇帝亲自给司马元显奉上饯行酒。
司马元显喝完酒后就上了帅船,谁知一上船就是吐个翻肠倒胃。司马元显知道玩火玩大了,怕起桓玄来,帅船停在建康石头城,就是不出征,还跟一帮将士们玩起赵括一脉相传下来的“纸上谈兵”法。前锋都督刘牢之,本来就对司马元显一贯重用小人表示不满,在桓玄未到建康之前,就跑到桓玄面前去投降了。所以,桓玄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兵不血刃,直接砍进了京师建康,帅船上的司马元显束手就擒,还没有长胡须的司马元显的脖子的确很干净,“喀嚓”一刀下去,哗啦啦血,算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桓玄在建康城呆了一年半,也就是403年九月,就废掉了白痴皇帝晋安帝,取而代之。登基之日,这桓玄还闹了个超级笑话,他是超级大胖子,黄金打制的龙椅竟然被他的巨臀压垮了。
这一段时间,陶渊明主事是为母守孝,副业是种地、写诗。
陶渊明的铁杆酒友刘遗民在做柴桑令,得知桓玄篡位后,就丢下印绶,决定隐居庐山西林,投奔东林寺慧远和尚。刘遗民走之前,特意请陶渊明喝酒,刘遗民说,现在乱世,从江州也没有太平过……所以还是去追随慧远好。陶渊明听了刘遗民的一番话,他虽无出家之念,但有隐世之想,于是说,“还是你先走一步,庐山不远,我会经常来看看你的!”
桓玄像王莽一样,虽有机会得天下,却没有能力治天下。桓玄跟司马元显一样,也是不堪一击。在他称帝的第二年即公元404年二月,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长驱直入,三月就攻入建康城。为什么不堪一击?当然是这桓玄不得人心啊,根本不是当皇帝的种。正如陶渊明没有看好的前任老板王凝之一样,这回陶渊明更是没有看走眼,包括桓玄的篡位,还有桓玄的身败。这一年的五月,刘裕的勤王军和桓玄的楚军大决战于峥嵘洲。桓玄输个精光,没逃出江陵被人“喀嚓”了,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