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洪溥:银行业进入业务转型的关键阶段-评论频道-和讯网

 TomJerrysDad 2011-03-26

沈洪溥:银行业进入业务转型的关键阶段

 字号:

  随着2月份国内银行信贷数据发布和部分银行开始公布年报,对银行业前景的判断日益众说纷纭。

  一方面,5356亿元的放贷额明显低于市场预测,且随着准备率提至历史高点,也不利于银行信贷在中期内保持令人满意的增速;另一方面,现时较好的业绩又具有较强的静态估值优势,使得银行股价值洼地的特征异常突出,似乎颇有吸引力。

  但笔者以为,真正的价值投资不该囿于当下,而应放眼长远。从此出发,分析我国银行业下阶段发展方向是判断上市银行估值的重要基点。而一旦放宽视界、拉长视距,则短期内优异的资产质量和超高的盈利水平便可能变得不再重要,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革成败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异业绩主要来自外延式发展,突出表现在“三个依赖”。一是依赖信贷驱动业绩增长。以招行为例,过去十年间该行的自营贷款总额从1100亿元增长到1.3万亿元,而同期,剔除并购并表因素导致过快增长的年份,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信贷平均增速不过8.3%和7.2%,计入香港主要银行也不过10%。

  二是依赖融资驱动信贷扩张。国内银行的业务扩展起点从1999年的不良资产剥离开始,这也成为最近一轮行业景气的起点。由于中央政府采取了资产剥离结合注资的扶持策略,商业银行得以迅速甩掉包袱,并顺利地重启本已疲弱的信贷功能。2004年-2005年间,政府又支持主要银行进行上市融资,进一步充实了资本。经验上,此后每隔2-3年,就有一轮银行再融资浪潮出现。

  三是依赖利差驱动利润提升。从国内银行的利润构成看,利差收入占比超过85%,在五年前更超过90%。而西方主要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基本稳定在40%-60%之间,如花旗、瑞穗、汇丰等,基本在50%左右,巴克莱和纽约银行则可以达到70%,差距十分明显。

  当前,前述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长期内可持续的盈利增长。一是我国下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将是结构调整,降速度、压规模,信贷高增长、投资高增速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方式已为决策当局所抛弃。二是从监管政策角度看,不仅货币当局已经明确释放了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号,将导致利差明显收窄,银监会也对重要性银行提出了贷存比要求、核心资本新要求和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将增加拨备支出并提升信用成本;三是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银行的优势逐步被中小银行打破,外资银行则已完成区域布局,开始向县域分支渗透。这就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必须要尽早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转型还是不转型,早转型还是晚转型。在此背景下,国内优势商业银行已有半主动、半被动推进盈利模式变革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的转型努力再次得到了政策在融资交易、业务多元化等方面的支持。一是政策支持的再融资资金支持。在去年银行业集体再融资之后,累计筹资将近6000亿元,计入银行每年的资本内生积累,整个银行业已经得到了较为充足的资本补充。从2011年初以来,农行、民生和兴业三家银行又相继推出近千亿再融资计划。从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4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分析,去年末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超储率分别为0.9%和1.8%,融资活动在相当程度保证了银行超储水平。二是政策支持的多元化扩张。试点银行的业务扩张正沿着两条线路展开——或跨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或探索综合经营架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不过,行政的力量无法替代市场的考验,银行的业务结构转型不可能充满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因其是对此前经营模式的全面否定,将注定是个痛苦而艰巨的过程。诸多负面因素不仅在长期内持续存在,还将伴随“十二五规划”起步而日益显化。因此,银行业机构的经营盈利稳定性其实正面临严峻挑战,我国银行业历时较长的经营景气周期可能正在过去。

  以此为基点再分析银行资产质量,或许就无法保持足够的乐观。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293亿元,不良贷款率1.14%,余额、比例数据持续“双降”。但是,这一成绩放诸国际同业,并非足够优秀;纳入业务转型因素审视,也并无法令人足够安心。众所周知,如今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中小企业和基础建设等领域的信贷资产都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风险,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随时可能出现反弹。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已在2010年三季报中所反映出的关注类贷款放量可能正是资产开始劣化的苗头。

  总而言之,笔者个人认为,银行业正进入转型的关键阶段,市场不宜过度关注短期内富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由于整个行业的业务结构转型还未产生令人信服的结果,银行业长期内的实际盈利能力和真实资产质量仍然存疑。

  对此,监管部门或许需要转换思路。在大力支持对银行进行资本补充、发放新业务牌照之外,宜尽早考虑给银行经营松绑,赋予其更多的决策自主性。例如,可以考虑让各类银行都能够自主地批量处置不良资产,以尽快提高对风险的自我辨识和消化能力。如果过分地看重光鲜的统计成绩,就可能意味着要牺牲掉银行未来发展的自生能力呢。

(责任编辑:HN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