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人物事迹 二

 Miss Wong 2011-03-26

韩兴娥:教材突围的先行者
  山东潍坊北海学校语文教师,成功地从教材中“突围”,大胆进行“课内海量阅读”的实践探索。
  ■推荐理由
  一本现行教材教授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不动的铁律,可是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完了,剩下的课堂时间她用来带领学生一起到处搜罗图书,不停地“读、读、读”。
  早在几年前,潍坊市教研员薛炳群听韩兴娥的课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他连连惊呼:“个个是播音员,人人是小天才!”于是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催生了全市的“主题学习”实验,潍坊市的语文课堂有了颠覆性的变革,学生一节课学习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学完十几篇文章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规,每学期在课堂上和学生共读100多万字在潍坊成为普遍现象,也成就了学生轻松愉快的海量阅读。
  走进韩兴娥的课堂,我们会发现,“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简单易行。她提供给一年级孩子的读物竟是简单有趣的儿歌。她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自学”,不露痕迹地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
  创造情境识字,是韩兴娥的独门招数。她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练习拼读,学生不亦乐乎!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读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
   走好第一步,奠基一百年。韩兴娥在刚踏入校门的学生心中播撒下阅读的种子,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走进书的沃野。到了三年级,一本新教材只用两个多星期就能学完。她把以前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咀嚼课本知识的时间用来“海量阅读”。学生诵读的文章多了,内化于他们心中的文学甚至哲学的种子就会萌生嫩芽,破土而出。
  她把大量的读本带进课堂,师生共读,家校共读。她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成为当当网上的畅销书,唤醒了诸多深陷教育泥潭的家长和语文老师。从2010年春季开学后,潍坊市教育局为韩兴娥等3名老师开通了“课堂直播系统”,每个星期通过网络直播她的7节语文课,引领着更多的师生踏上幸福的书香之路。
  ■读书感悟
  我是一名极其普通的语文老师,没有好的口才,也不擅长写文章,教改的出发点仅仅是想让自己的教学不再有那么多烦恼。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启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我带领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识字,实现了教多本读物的大跨越。我们把课本当作一本极普通的“读本”,用两个星期就能学完,然后把海量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我的学生只用十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去学习课本,但基础知识扎实、成绩稳定。“腹有诗书”的学生们不但能挥笔成文,而且富有灵性与文采。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才能让“轻负担高效率”的美梦落到实处。海量阅读走进课堂,使“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最重要的是,书香墨韵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
蒋军晶:以更自然的方式亲近图书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一小副校长,杭州市十佳教师,5年来一直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聊书”。
  ■推荐理由
  2005年起,蒋军晶就尝试在课堂上和学生聊书,聊整本书。
  一本书篇幅那么长,人物那么多,结构那么复杂,主题那么多元,意蕴那么丰富,聊什么?怎么聊?就在大部分老师望而却步、畏缩不前时,蒋军晶毅然上路。“只要你肯用心、有真爱、敢担当,在自己的班里推广儿童文学阅读,开展班级读书会,和学生聊书,没有什么真正难以逾越的鸿沟,只要你做起来了,就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艰难。”作为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青年名师,蒋军晶当时受关注度比较高,他走出的“这一步“,示范的不只是方法,也是一种责任和勇气。
  作为先行者,蒋军晶开始像孩子一样看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他注重借鉴、吸收“他山之石”,在台湾交流期间,他的行李箱里就塞满了各种跟“聊书”有关的书籍。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努力将外来经验本土化。他一次次上聊书课,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次聊书,一次进步”。从曹文轩《草房子》到金波的《乌丢丢奇遇记》,从EB?怀特的《夏洛的网》到从米切尔?恩德的《毛毛》,从沈石溪的《疯羊血顶儿》到西顿的动物故事……他和自己班里的孩子聊,和图书馆的孩子聊,和参加报社主办的公益阅读活动的孩子聊,他在100多场大型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和不同城市、不同年龄的孩子聊。
  蒋军晶的聊书课,老师们先是新奇旁观,然后是谨慎关注,最后是尝试着模仿。蒋军晶的聊书课的确有其自己的思考,并逐步形成特色。他的聊书课十分注重创设一个坦率、安全、自由的讨论环境,让孩子有话敢说。他的聊书课充分尊重儿童心理,善于提出孩子感兴趣又富有探索性的话题,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就在这“说来听听”的聊书过程当中,孩子们又总会有所收获:或者学到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或者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意义。
 如果问蒋老师为什么对聊书情有独钟?他会很认真地回答你: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那样,书籍的出版量如此之大,出版速度如此之快,但是与此同时,除了教科书其他书基本不碰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没有真正享受过阅读的乐趣,而“聊书”是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面对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
  ■读书感悟
  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悄悄、慢慢改变着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的阅读习惯。这种改变甚至波及到周围书店的经营,在那些书店里,原本只卖练习册、同步读物以及漫画,现在,他们也会把凯斯特纳、把圣?埃克絮佩里放在书架上。
  但是,改变最大的还是我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聊书中,我终于有了一些“新经验”的积累。并且,这点新经验,又反过来影响着课堂上我的教学方式。我的教学观也正在发生改变,我也越来越热爱儿童阅读推广事业。
  儿童阅读推广人,肯定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阅读孩子在读的书,阅读“研究阅读”的书,阅读学生,阅读自己,阅读社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一定希望孩子们被书吸引,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在艺术中熏陶,在大自然中呼吸,在科学中思考……他也会由衷地高兴。
  儿童阅读推广人,会想尽办法引导孩子去阅读他们喜欢的书,但不会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停止阅读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书。
  儿童阅读推广人,会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会发布权威的解释;会对孩子的想法作出回应,但不会作出评判。儿童阅读推广人,把文学阅读当作问题思考的源泉,而不是要接受的答案。
  儿童阅读推广人,知道孩子不是天生会阅读的,有些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教、应该教的。
  儿童阅读推广人,会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但他也会承认,有些阅读障碍是没法克服的。
  康德说过,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没有阅读的讨论是空泛的。在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柔软起来,得到了回应与温暖。
张学青:永不厌倦的引路人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与儿童阅读的推动工作。
  ■推荐理由
  张学青认为,好书与儿童之间并非天生相互吸引,而是需要媒介的。教师应当努力搭建儿童与好书之间的桥梁。推动儿童阅读工作,处于第一位的,不是阅读的策略和方法,而是你的“仓库”里起码得“装备”百本适合儿童阅读的书。这个“装备”,不是听介绍把它们买到手,而是应当一本一本淘洗,一本一本阅读,知道它们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儿童阅读,并且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好书是需要遴选的。烂书的生长速度永远快于好书,而且比较适合于庸俗的市场机制。为了推进儿童课外阅读的课程化研究,为了编制一份儿童阶梯阅读的书单,张学青不放过她目力范围内的任何一本书。对于书目的选定与编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口味作为标准。为此,她研读儿童文学理论,从刘绪源的儿童文学三大母题出发,对童书进行系统归类,以“儿童的”、“优秀的”、“有一定阅读坡度”作为选书原则,构建了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目体系。
推动儿童阅读,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张学青选择从课程的高度去把握、去推动师生共读整本书工作。她把共读的目标定位为:以一本书为核心,师生围绕着它共同进行一段阅读的旅程,以彼此的经验和生活唤醒一本书。同时,书也将打开师生的心灵之门,从而使书中的故事,化为师生的文化积淀、精神养料。一个月精读一本,两个学期就是10本(不含图画书阅读),小学6年60本,这就是张学青眼中值得骄傲的“打底工程”。在长达6年的实践中,她逐渐建立起“我的儿童文学课”的操作体系,积累了大量可供一线老师借鉴的师生共读个案。张学青认为,在人生阅读的最初阶段,应该有人去带,有人去领,而非将书扔给他们了事,犹如吃核桃,只有学会敲开坚硬的外壳,才能品尝到里面的果实。教给学生敲核桃的方法,便是共读的意义之一。
  ■读书感悟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和看电影、打牌什么的,没什么两样。嗜好打牌的人天天打,夜夜打,永不厌倦。我想,妙在把牌一张张摸起来的时候,永远会有新鲜的搭配出现在你面前。而嗜书的人,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每一页都有新的未知。
  世界上的每一门学问,都是一个无底洞。不读书,根本不知道洞在哪里,更不知道它的深处。而读了一些,便觉得处处有洞,深邃无比。于是便生出一种渴望,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近视的我来说,没有眼镜,就等于没有眼睛。而读过的这些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的眼镜——戴上它,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看不清楚的,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鲁迅先生说,乡下人常把硫化铜当金矿,空口跟他说不明白,但如果给他一点真金掂一掂轻重,他就死心塌地了。我也是乡下人,目力不远,听力不深,借助这些书,掂一掂“金矿”的分量,也认识了“硫化铜”。于是对世界多了一点理解,也不再轻易受别人的欺骗了
黄绎霖:文学启蒙从婴儿开始
   婴幼儿教育专家,阳光视界早期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快乐阅读推广人,婴幼儿分体创意阅读发起人。
  ■推荐理由
  作品连续获得2006年、2007年两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的黄绎霖被评论为“开创亲子游戏儿歌先河”的儿童文学作家。
  她认为,从小接受文学熏陶对提高孩子的人生观及艺术鉴赏力至关重要,孩子的文学素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她推动了《婴儿潜能开发阅读优先计划》,并提出“文学启蒙从婴儿开始”的倡议。
  从2007年开始,她通过举办大型公益讲座来激发成人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提高婴儿家长的文学素养。起初,家长一听到“文学”就觉得深奥、觉得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黄绎霖告诉大家:只要每天坚持给孩子讲3分钟的故事,孩子的文学素养就会生成、扎根。家长们眼前一亮,原来读书可以这么简单!
  黄绎霖提出了分体创意阅读策略,为家庭成员制定不同文学体裁接触方案,采用“镶嵌法”、“留句法”将长辈、家长和保姆定位为儿歌、童谣的口头文学信息传播群,用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说儿歌和用儿歌的技巧。她创编了500多首亲子游戏儿歌,有运动游戏、手指游戏、生活游戏,等等,让家长掌握了众多可随时应用的口头文学素材,在给宝宝洗脸时家长咏唱《洗脸歌》,穿衣时诵说《穿衣歌》;她指导家长为婴儿读《声律启蒙》,指导家长选择名家诗歌进行配乐诗朗诵,并录好音,在宝宝游泳、按摩时,放给宝宝听,让文学成为快乐文学、生活文学。
    将孩子父母定位为诗歌和故事等书面文学信息传播群,提出家长读思想,宝宝看画面的绘本策略,为他们举办《朗诵技巧短训班》、《15分钟爱表演》、《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课程,教给家长亲子阅读的心法、技巧和操作手册。她告诉家长:孩子在诗歌的熏陶下,成长的是心灵,是素养,更是智慧!
  ■读书感悟
  人生这本书每人只能读一次,可书中的墨香却静待人们细细品味。培根说:“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这让我更深地领悟到向外学习在读书,向内学习在用书。
  韩愈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置疑而后产生推动文学启蒙教育之念,因为我要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让他们感到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也正是这句话不断警示我要提出适合孩子和家庭的阅读策略。当我把10年来指导婴幼儿家庭阅读的经验用在北川的小学生们身上时,当我让孩子们分角色把课文表演出来,用留句法让孩子们把诗歌画出来时,仅仅10天就让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喜欢上了诗歌,爱上了语文课!孩子们从不愿写日记到乐意用写日记的方式表达自己,这种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读书让我明白:能创作不是自己多有才华,而是文学让我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让我拥有了聆听能力和创作灵感,我只是需要把听到的大自然最美的乐音记录了下来而已。
岳乃红:语文课堂应有文学的味道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化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班级读书会的最早实践者。
  ■推荐理由
  2003年9月24日,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宝应,“班级读书会”开始走进小学语文老师的视线。那一天,岳乃红执教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这可能是我们大陆第一次尝试将儿童文学的整本书阅读带进小学语文课堂。从此,更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始认识儿童文学,阅读儿童文学,并指导孩子们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
  几年来岳乃红在用自己的实践不断丰富着“班级读书会”的内涵,并有《班级读书会ABC》一书出版。
  岳乃红希望给孩子们的童年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让孩子们的生命因阅读而变得更加精彩。正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让她在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上,用自己的真诚与热情,执著与坚韧,乐此不疲地播撒着阅读的种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岳乃红又有了新的思考:班级读书会这样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没有应有的位置,难道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只应该讲授教科书吗?
  2007年9月,岳乃红开始和4位老师一道,开始了一项课题研究,并开始了语文课堂改革。于是,她们的语文课由原来的8课时,变成了现在的5课时,剩下的3课时,岳乃红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阅读点心”:图画书和整本书阅读,从图画书学写作,还有每天坚持做到“日有所诵”,并大声朗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等等。一个全新的小学语文课程,就这样出现在一间间教室里,一个个课堂中。如今这些孩子们已经升入四年级,他们诵读各类诗文共计400余首(篇),阅读图画书100多本,听读儿童文学整本书26本,再加上他们平时的自主阅读,累计人均阅读量达400多万字。
  ■读书感悟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画了一幅画,画上的我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皮包”(这是我的理解),儿子却说这是一本书,因为妈妈最喜欢读书了。儿子上了小学后,有一天回家告诉我,班上有几个小朋友都很羡慕他——说是有我这样一个妈妈,问他什么原因,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妈妈的书多!”
  家中的书橱里几乎都是我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儿童文学作品。做了妈妈,成了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之后,我也读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时代广场的蟋蟀》我至今已读过6遍。我非常喜欢蟋蟀柴斯特,喜欢他的纯净,更喜欢他的淡定,那份不被名利所惑、毅然踏上回家之路的淡定。一如现在,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母语的家,回到生命的家。
  在这条路上,我把一本本好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至今已不知不觉走过将近10年。
  我不得不承认,儿童阅读的推广之路是辛苦的。可是我们却又是这样快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走向何方。我们的内心无比宁静而又坚定,我们从一本本书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所以才会有了一次次美丽的出发。叶嘉莹先生常说“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站在生命的高处。
  蜕变的过程总是会痛苦的,但痛苦之后将是更灿烂的起飞。于是在儿童阅读推广的探索之路中,我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让课堂更多地散发文学的味道。
吉忠兰:读书改变了我和孩子们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一个每天带领孩子徜徉于经典文字的人。
  ■推荐理由
  这几年,吉忠兰和班里的孩子、家长,还有网上的朋友们一起走在一条美丽的小路上,这条路上有大片的森林、广阔的大海、繁华的都市,也有寂寞的稻草人……这是一条用美妙的文字铺成的神奇小路。
  走到哪里,她就把阅读的种子撒到哪里,每接一个新班,都得从头开始。她带领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诵读儿童诗,在想象中放飞天真和梦想;她给他们大声朗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唤醒沉睡的耳朵和纯真的童心;和他们一起阅读图画书,在图文合奏的故事里,寻觅、游弋、品味和成长……阅读的日子,整颗心浸润在芳香的园里,焦躁不见了,喧嚣没有了,生活成为一条静静流淌的幸福的河流,心灵回归温暖、宽厚、执著和坚定。
  2009年9月,她来到一所百年老校——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在开学第一周的“读书汇报”上,她以《绿野仙踪》为例谈了班级读书会中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赢得了全校老师钦佩的目光。11月,在学校的开放周,她执教了图画书阅读课《我家是动物园》。2010年1月,她在学校举办的“读书改变着我”征文演讲活动中获得了“探航奖”,她的演讲再次打动了很多人。身边的老师经常问她借书,和她探讨亲子阅读、班级共读等方面的话题。
  学校领导给了她全部的信任和支持。这学期,又接了一个新班,她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梅语童声——王一梅作品共读”的微型课题研究。她给家长写信,发出亲子共读的倡议,现在全班50个孩子,每个人都拥有几本王一梅的书,每当做完作业,他们就兴致勃勃地拿出书来看。孩子们渐渐爱上了王一梅清新、诗意、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她也分明感觉到了他们那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感受到了她和孩子、家长之间的相通和相知。
她在努力融入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时,依然执著于用自己的方式推广阅读。她在“凤凰语文网”开辟了博客,记录每天的教育生活,并与家长及网友们一起畅谈孩子的阅读问题。
  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也是她自我寻找、抗争和超越的过程,她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整和认同。她也想努力为孩子们寻找一处别样的生活,她更期待能为那些“思维暂未苏醒”的孩子书写美丽的童话。
  ■读书感悟
  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等作品,开始了一段古诗词之旅。叶嘉莹以其学贯中西的理论涵养,把每一首诗词都阐释得尤为通透。
  今年重阳节的晚上,在美丽的古城扬州,我幸运地聆听了叶嘉莹的演讲。叶先生回忆起20多年前,在北美的幼儿园给小朋友讲诗的情景。海外的孩子们不懂什么是诗,她就用象形文字加图画来说明,左边画嘴巴和舌头,表示用舌头发声;右面画一颗心,心上画脚趾,表示心在走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意在心中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她说,几十年来她有一个愿望,就是培养儿童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对儿童的品格、品行会有裨益。”
  那天晚上,叶嘉莹主讲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她从秦观的《减字木兰诗》中“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谈起,说中国的诗词注重的是感发,把内心的情思与感动诉诸形象……她就这样站着讲,一直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全场起立,用长时间的掌声回报她的讲座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叶嘉莹能把个人小我融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毅然担负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
  读叶嘉莹的书,我经常反观自身,我是一个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一个执著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母语教育工作者,我理所当然带领我的学生们“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更多的经典作品带给孩子们,让更多的儿童在书香的浸润中,长成优秀、优雅的人。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希望有一天,我也有底气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胡志远:实践内心深处的美妙梦想
   河北省保定师专涿州分校教师,近年来致力于改变当地儿童阅读的落后状况。
  ■推荐理由
  胡志远,曾在浙江师范大学学习儿童文学专业,毕业时,他没有回到温州的故乡,而是去了北方,在保定的土壤,种植自己的梦想。
  2006年的那个冬季,胡志远自己掏钱坐车,拎着自己最喜爱的图画书,踏着雪,一所一所幼儿园去敲门,希望有人来聆听他关于图画书的见解。然而,膨胀的热情一下子就被凌厉的北风吹散,他连幼儿园的门都进不去!没有人愿意听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的天真话语!人们不敢断定这位年轻人是在推销商品,还是在痴狂地追求自己的美丽幻梦?
  2007年,那个酷热的暑期,胡志远没有回自己的家乡,而是埋头于陋室的书堆中,不舍昼夜的阅读思索,撰写一篇又一篇富有见解的阅读札记。
  在他的感召和推动下,2008年开始,保定市成立了“儿童阅读点灯人研训营”,每年都安排大量的讲座研讨,交流如何推广儿童阅读。有老师说:“第一次听胡志远的讲座时,我们这帮原本总爱叽叽喳喳的年轻教师,在会场上却格外安静。文学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弥漫……就这样,图画书走进了我们这样一个偏远的小镇。”
  幼儿园的老师们拿起《爷爷一定有办法》、《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经典作品纷纷开展教学尝试,开创出富有特色的图画书日常阅读交流模式——“四步教学法”,梳理出图画书阅读的最优模式,探索《彩虹色的花》、《小猪的爱情》等书的课堂教学方式、策略。
  4年来,胡志远努力促成“行政、教研、幼儿、教师、家长”五位一体的紧密协作,改变了保定地区儿童阅读的状况。他的内心深处有美妙的梦想,对儿童阅读有真纯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用自己的真心打动了一座城市,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保定儿童阅读的火焰。
  ■读书感悟
  我喜欢阅读,安静的阅读,与书对话,心灵的世界无限宽广。
  有半年,我着迷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书中人物命运起起伏伏,时而放荡不羁,时而贫困潦倒,时而暴富却空虚,时而因迷茫而探寻精神支柱,时而在战争中面对生命的威胁,时而大难不死,因祸得福。读之,叹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求索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为自己亦可以为社会做许多事情。
  有半年,我专注于巴尔扎克的几部名著。从他的著作中,我发现:人是有许多弱点的,欲望会把人拖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淖之中。因而无欲则刚,人需要修炼,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半年,我仔细地读茨威格小说全集。感受茨威格华丽的语言和对心理情感的细腻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常较极端,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但正是这样的偏执与极端,深深地震撼了人心,让我们看到了真情的力量、生活惯性的强大……
  有半年,我通读《世界经典童话全集》20卷,我发觉,“童话的发源地是每个人的‘纯真心境’”,童话是悬在庸烦生活暗淡云团后面的金色太阳,它等待着葆有天真的、时时怀着善心的人去接受照耀。
  我的生活没有因阅读而添加忙碌,反而因阅读而澄静如水。我的生活没有因推广阅读而憔悴疲惫,反而因推动阅读而充实愉悦,愈加热爱生活,喜爱生命。
  爱与真诚是可以传递的,书香是可以熏陶和感应的。我不图谋什么金钱利益,只认真专注讲述经典的故事,只用心忠诚地为孩子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