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的文艺复兴

 壶公评论 2011-03-26

法国的文艺复兴 

〔法国文艺复兴的产生和状况〕法国的文艺复兴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的条件下兴起的。新兴资产价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与基督教会的神学及经院哲学格格不入。为着自身的利益,他们逐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下发展自己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复杂的阶级内容,但主导方面说来它是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法国的文艺复兴受到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文化的重大影响。北欧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和一些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都曾在法国游历、讲学,传播了人文主义文化。意大利战争中法国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带回大量人文主义作品、艺术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响了法国文化艺术界。法国文艺复兴是在吸收和继承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法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于15世纪末,繁荣于16世纪。15世纪下半叶,法国已有不少人开始注意对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纪初出现了布戴·戴塔普尔·皮埃尔等法国第一代人文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订、整理和编辑工作。在绘画、雕刻以及建筑等艺术领域中意大利对法国的影响几乎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学、思想领域则是在法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法国自己的人文主义文化。例如,法国人文主义学者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学的特点,在思想领域继承和发展了怀疑主义思想。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擅长讽刺,等等。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基督教会及巴黎大学的仇视和扼杀,但由于人文主义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贵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国王、公侯的支持和庇护。国王法兰西斯一世支持人文学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莱语为主的法兰西学院,成为人文主义学者同巴黎大学相对抗的基地。法兰西斯一世的妹妹,那瓦尔王后玛格丽特的宫廷则成为人文主义者的避难所。人文主义文化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斗争中迅速发展起来。

〔拉伯雷〕拉伯雷(1495—1553)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出身律师家庭,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后来以行医为业,16世纪30年代开始转向文学创作。他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和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等多种文字,堪称“人文主义巨人”。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巨人传》共分五卷,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写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三代巨人的活动史。

《巨人传》是一部人文主义杰作。拉伯雷用夸张手法讴歌了“人”的伟大,表现了人类的巨大力量,颂扬人性。高康大一生下来便会说话,喝17000多头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12000多尺布制成。小说主人公高康大和庞大固埃两代巨人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公正善良的品德和乐观主义的天性,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肯定。

拉伯雷提倡人的解放和自由。约翰修士在高康大支持下建立的特来美修道院是人文主义的理想国,体现了拉伯雷政治、社会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个性解放。在这里,男女修士来去自由、交往自由、活动自由,而且“可以光明正大地结婚、可以自由的发财,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高康大把院规概括为“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表达了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蔑视和反抗,体现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政治自由的要求。

《巨人传》还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新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欲求。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小说中拉伯雷溶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显示了作者的学识渊博,与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作品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拉伯雷把“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作为作品的一贯思想,从开卷高康大降生时发出的“喝啊、喝啊、喝啊!”的喊声,到篇末神瓶发出的“喝”的谕示,首尾相应,表达了资产阶级冲破精神奴役、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热切愿望。作品还鞭挞了封建的经院哲学教育,认为几十年的经院教育使高康大变得“呆头呆脑”、“糊里糊涂”了,只是在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后他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巨人”。

拉伯雷还以犀利的笔触针砭时弊,对基督教会、对教皇、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对教会的各种盘剥勒索和宗教裁判所的残暴,都一一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嬉笑怒骂,入木三分。

拉伯雷是一位具有民主倾向的人文主义作家,他比较接近民众,他的作品继承了法国民间文学中讽刺和夸张的传统,大量运用民间语言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拉伯雷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作家具有很大影响。

〔“七星诗社”〕在法国人文主义文化中拉伯雷代表了民主倾向,而七星诗社则代表了贵族倾向。七星诗社是七位人文主义作家的团体,其中以龙沙和杜·贝雷最为著名。1549年,杜·贝雷发表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之后,杜·贝雷在《橄榄集》的序言、龙沙在《诗学概论》和《福朗西亚德》两书的序言中又分别对该派的理论和主张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星诗社主张用法语进行文学创作,龙沙指出:“舍弃典丽的本国活文字而向死灰里发掘上古文字的余烬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肯定法语可以同拉丁语一样用来表达高深的学问和思想,主张通过吸收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创造新词汇等方法扩大法语词汇,推进法兰西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但是,他们歧视劳动人民的语言。在文学表现形式上,他们主张模仿希腊、罗马诗体文学及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摒弃民间诗歌体裁,反映了他们脱离人民的贵族倾向。

〔蒙台涅〕蒙台涅(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出身穿袍贵族家庭,曾任法院顾问,两度出任波尔多市长。后来,因厌倦仕宦生活,幽居乡间,埋头写作。蒙台涅的主要著作是三卷散文体的《随笔集》,由107篇长短不一的散文构成,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随笔集》的主题是讨论“人”,通过研究自我而研究人类。他的书房里挂着古罗马作家泰伦修的箴言:“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蒙台涅不同于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他既不热衷于翻译、整理或研究古典作品,也不像拉伯雷那样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力量,欢呼人的解放,而是冷静地反思与探索人和人生。蒙台涅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人的欲望和享受,他说:“一个知道如何正当地享受生存之乐的人,是绝对的而且几乎是神圣的完善之人。”在一篇文章中他告诉人们不要怕死,应尽情享受生活。只要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都无关紧要。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崇尚古典,用古代的权威代替基督教会的权威。但作为后期人文主义者的蒙台涅却对任何权威都表示怀疑。怀疑主义是蒙台涅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蒙台涅的一句格言是“我懂得什么?”蒙台涅的怀疑是多方面的。他怀疑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基督教会和封建制度。他怀疑基督教神学,认为“我们的信仰并不是我们自己获得的,它纯粹是别人恩赐的礼物”,“是由外来权威和命令取得的”,“无知是我们的宗教推荐给我们的,运用于信仰与服从”。蒙台涅强调人类见解的五花八门,“天下找不出那么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持完全一致的看法”,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在蒙台涅面前,早期人文主义者顶礼膜拜的古典大师同样成为怀疑和鞭挞的对象。

漫漫三卷《随笔集》,信笔写来,似不着边际,但实际上几乎篇篇都是射向基督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利箭。蒙台涅的怀疑主义在当时也有助于打破对古典权威的崇拜,将科学和思想文化从古代作家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继续发展和进步。怀疑是科学和思想文化进步的先声。

〔博丹〕与蒙台涅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博丹(1530—1596)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当过律师和检查官,担任过省议会的代表,后来又成为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代表。1577年,博丹发表了《论共和国》一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博丹反对当时法国政治上的党派倾轧和宗教上的新旧教纷争,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君权。为此他号召人们服从国王,在宗教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博丹是欧洲国家主权理论的首倡者。他认为,家庭和其它经济、宗教等组织源自人类交往的本能,但这些组织又不断斗争乃至战争,胜者为主,败者为奴。为了维持秩序,这些组织联合起来,组成国家。国家是最高和最后的组织形式。根据罗马法理,家长在家庭内拥有绝对权力,国家对臣民也拥有绝对权力。博丹对国家和政府作了区分,认为享有主权是国家的基本特征,行使主权的制度决定了政府的形式。君主制的、贵族寡头制的、抑或民主制的政体形式取决于国家主权是授予一人、少数公民或大多数公民。他认为,在这几种形式中,排除女性继承权的世袭君主制是最稳定、最令人满意的政体,表达了此时资产阶级对法国君主制的拥戴。

然而,博丹并不主张绝对君主专制。他认为,国家权力应受到“上帝法”和“自然法”的制约。自然法体现为道德法。博丹对司法管辖权与财产所有权作过区分,指出统治者无权干涉臣民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他承认财产分配关系与政治权力分配有紧密联系,意识到公民财富太悬殊是危险的,但反对原始共产主义的平等理论。他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主张自由贸易。这些理论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态度。

博丹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对法国和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此外,博丹对史学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1566年他发表的《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西欧第一部比较详备的史学理论著作。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历史循环论,提出了历史进步的观念。他指出,历史学是一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特殊学科,他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理论。在当时条件下,这些思想不失为精辟见解。

 ―――――――

启蒙运动的兴起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矛盾的不断深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迅速展开,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学说体系和大批著名人物,广及欧洲许多国家,其中有英国的阿迪生、斯蒂尔和波普,德国的门德尔松和莱辛,意大利的维科,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但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法国。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影响下,比埃尔·贝尔(1647—1706)首先把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用于宗教和神学,相信理性之光照耀着每一个人,并同样以怀疑论为武器,提倡理性,怀疑宗教,对宗教神学发起攻击,指出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打破了对教会所宣扬的蒙昧主义盲从,贝尔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到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大批思想界巨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主要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及孔多塞。他们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和教权势力发起勇敢的冲击,不辞辛劳地传播进步思想,开启人们的头脑,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投入反封建反特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作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为未来的政治革命制造了舆论,而且为法国创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

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呢?这是由法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产物。具体地说,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启蒙运动的特点〕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特点之一是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特点之二是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特点之三是行动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

法国 1789 年大革命 

[从三级会议到制宪议会]1789年5月初,三级会议准备就绪。选举产生的代表名额共1139名:教士代表291名,其中高级教士代表约占1/3;贵族代表270名;第三等级代表578名,其中律师几乎占一半,还包括2名教士和12名贵族。教士西哀耶斯和贵族米拉波就因为分别遭到本等级的排斥而被第三等级推选为代表。第三等级代表不仅居有人数上的优势,而且具有新兴势力的勃勃生气。

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但是,无论是国王路易十六的开幕词,或是掌玺大臣巴朗登的致词和财政总监内克尔的讲话,都使第三等级的代表们感到失望,他们只谈财政困难和税收,而闭口不谈政治改革。这表明,宫廷只把代表们当作纳税人而不当作立法者,当作专制君主的臣仆而不当作拥有主权的国民的代表。面对第三等级咄咄逼人的形势,宫廷希望保持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的分裂;而特权等级也感到只有依赖宫廷才足以对付第三等级。

接着,由于代表资格审查问题而引发了关于会议召开方式的争执,进而导致第三等级代表在议会斗争中的胜利。第三等级主张三个等级一起开会,共同进行资格审查,这无异于取消等级划分,以个人表决代替等级表决;特权等级则坚持三个等级分别进行。争执持续了一个多月而不能达成妥协。第三等级不得不单独审查自己代表的资格,然后,于6月17日宣布他们代表全体国民,组成国民议会。19日,教士等级以微弱多数(149:137票)通过决议,加入第三等级的国民议会。当晚,在贵族和高级教士的怂恿下,国王以整修内部为借口下令封闭议会会场,企图中断议会的召开。20日,国民议会的代表们发现会场被封闭,愤怒异常。于是,在议会主席巴伊的率领下,代表们排着队转移到附近的网球场开会。在这空荡荡的会场里,站立着开会的代表们满怀神圣的责任感,一致举手通过誓言:在没有制定出法兰西宪法之前议会决不解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网球场宣誓”。会后,网球场又被封闭。22日,国民议会迁移到圣路易教堂召开。这一天,大多数教士代表参加了会议。23日,会场周围警备森严,国王亲自驾临并主持三级会议,命令撤销国民议会及其一切决议,仍然保留三个等级并分别开会,否则将解散会议。讲话完毕后国王立即离开会场,并命令散会。这时,教士和贵族代表遵命退席,第三等级代表拒不服从。米拉波以他高亢宏亮的声音号召第三等级的代表们信守不制定宪法决不散会的庄严誓言。他严词训斥前来督促会议遵从国王关于散会命令的大司礼官道:“去告诉你的主人,说我们来到这里是受命于人民,只有用刺刀才能把我们赶走。”于是会议继续进行,决定维持国民议会的所有决议,并宣布议员有不受侵犯的权利。随后几天,许多教士和贵族陆续来参加会议。到了27日,国王被迫同意三个等级共同开会,三个等级之分就此消失了。代表们沉浸于这场议会斗争胜利的喜悦之中,决心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即制定宪法,创建一个新型的政治制度。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更名为制宪议会。

[攻占巴士底狱]在第三等级的代表们进行议会斗争的同时,另外两支力量也行动起来了:一方面是巴黎人民支持议会中第三等级代表的自发活动,另方面是宫廷企图集结军队,用武力扼杀议会。凡尔赛所进行的斗争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巴黎尤其如此。报纸和传单迅速报道最新消息。街头巷尾对时局议论纷纷。在林荫大道和广场上,特别是在罗亚尔宫院内,到处聚集着聆听演说和朗读报纸的人群。6月25日,巴黎的400名三级会议选举人自动集会,不久即移往市政厅,组成常设委员会,成为支持国民议会和对付贵族阴谋的重要力量。6月29日起,又着手组织资产阶级的国民自卫军。巴黎的驻军为群众的激情所感染,往往参与活动,甚至拒绝执行向群众开枪的命令。6月30日,发生了群众冲进监狱救出10名因抗命而被囚禁的士兵的事件。

第三等级在议会斗争中取得的不断胜利,使宫廷十分震惊。宫廷贵族们敦促国王采取行动。6月26日,国王暗中下令调动军队集结巴黎和凡尔赛,决心实行暴力镇压。此时,大批军队陆续开到,特别是绝对服从国王的外籍军团的到达更加惹人注目。凡尔赛宛如一座大兵营,巴黎也被军队所包围。7月9日,国民议会上书国王要求撤走军队,遭到国王的坚决拒绝,反而以防止骚乱和保护议会为由,示意议会迁往外省。7月11日,国王下令驱逐内克尔,并撤换各部大臣,由老元帅布罗伊主持军务,着手调兵遣将,准备镇压。

7月12日(星期天)下午,内克尔罢官的消息传到巴黎,全城震动。此事被认为是国王的阴谋。年轻记者卡米尔·德穆兰在聚集着成千上万民众的罗亚尔宫院内登台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指出内克尔被免职是即将对爱国者实行大屠杀的信号,大家只有拿起武器才有生路。接着,人们抬着披上黑纱的内克尔半身雕象沿街游行,一路上队伍不断壮大。王家军队一度冲散队伍,但大部分士兵反而转向爱国群众一方。当晚,人群又涌向市政厅,要求敲响警钟,武装公民。巴黎的一些选举人也到市政厅去,企图掌握领导权。

7月13日晨,巴黎市政厅和各个教堂的警钟敲响了,人们涌向大街和广场,组成了民兵队伍,在“我们要武器!”的口号声中,冲向武器库和军械厂。当天,设在市政厅的常设委员会决定组织4.8万人的国民自卫军,号召公民报名参军,以便控制局面。国民自卫军没有薪饷,而且要自备武器和华丽制服,因此,它只能由有产者组成。

7月14日,巴黎人民已控制了市内各主要地区。他们又在荣誉军人院发现了一批枪支,于是就用枪支、刀剑和大炮把自己武装起来。当巴士底狱城堡上的大炮正对准圣安东街的消息传开后,人们被激怒了,全巴黎响起了“到巴士底去!”的呼声。巴士底狱这座中世纪的城堡、关押政治犯的森严监狱,不仅由于它居高临下的地位对巴黎人民构成直接的威胁,而且由于它是封建专制黑暗势力的象征而令人恐惧和憎恶。从上午9时起,武装的人民和士兵团团围住城堡。在城堡司令下令开火后,双方开始了激烈战斗。经过4个多小时的围攻,以近200人死伤的代价,终于攻克了城堡,处死了城堡司令。这时,愤怒的人民动手用铁铲夷平这座可憎的监狱。

7月15日,国王的一名近臣向国王报告了巴黎的消息,路易十六吃惊地问道:“是一场叛乱吗?”近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于是,路易十六有点清醒了,他告诉议会,已命令军队撤离巴黎和凡尔赛,答应召回内克尔,并表示要去巴黎会见群众。

7月16日,议会委派由100人组成的代表团到达巴黎,受到巴黎群众的热烈欢迎。代表团成员巴伊由于长期担任议会主席、在网球场宣誓时表现突出而被常设委员会任命为巴黎市长,拉法耶特则由于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的功勋以及在议会中作为自由派贵族的杰出代表而被任命为国民自卫军总司令。

7月17日,路易十六来到巴黎市政厅,从新市长巴伊手里接受了蓝白红色帽徽(红蓝二色代表巴黎市,白色代表波旁王室),表示批准新官吏的任命。这一行动象征他已承认了议会,承认了巴黎市新政权,承认了这场革命。

以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为标志的法国革命的第一个回合胜利了。因为议会与巴黎的革命民众表现出联合的迹象,因为国王屈服了,因为使王权受到限制的君主立宪制事实上存在了。但是,革命远远没有结束,新的斗争势必波澜迭起,因为国王并没有真正屈服,以王弟阿图瓦伯爵为首的封建贵族纷纷流亡国外,策划组织国内叛乱和欧洲反法联盟,因为新掌握政权的上层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与广大法国人民有着严重的分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