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名著导读”

 昵称503199 2011-03-28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贯彻这一目标,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切实考虑的问题。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79年级)阶段,我们尝试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编排体系,每个学期推荐3部名著,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实验证明,这样的做法对落实阅读目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确有裨益。这次编写新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我们同样设计了这样一个栏目,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
一、设计意图
 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身实践。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而名著作为整本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和复杂结构,需要学生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少年人的意义是无庸质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培根)西方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才成功的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但知识不可能凭空得到,习惯也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叶圣陶)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时教师一般只做简单的指点,更多地是依靠学生自己摸索方法,总结规律,所以对学生个人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但由于前些年应试教育的误导,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知识技能成了第一取向,教育成了应试的工具,人的发展被严重漠视。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以人生的愉悦。像名著中的思想文化著作,如《论语》《圣经》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们,有助于青少年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像《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等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而且这些文学作品都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再如某些传记,可以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科普作品,则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养成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课外的阅读,尤其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为作为整部的文学作品,尤其小说,往往有较丰富的生活场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阅读时要善于将抽象的文字在脑海中及时地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将分散的生活场景、细节整合起来,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需要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尤其想象和联想,扩大心灵空间,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和锻炼。
 二、选目原则和栏目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附录部分,有一个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涉及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艺理论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类体裁,同时还列举了二十多个作家作品。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从中选取了的一部分,并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五册必修教材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其中只有莎士比亚戏剧不是单部作品,而重在整体介绍)。它们分别是:



 经典性。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人终生受益。或许名著理解起来不像通俗作品那样容易,但它们大多内涵更加丰富,在表述上更加清晰,形式也更为完美,读起来有以一当十之效。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因此,我们所选名著大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和筛选过的经典作品。
 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在推荐书目时,我们还注意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互补。如课内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名著导读部分就专门对《红楼梦》全书进行了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课内有戏剧单元,课外就对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介绍。而像《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论语>>是儒家经典,也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化典籍,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选取过其中的几则,但此次推荐学生阅读全书,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文学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兼顾古今中外,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高中阶段还要读一些哲学著作和艺术理论。就本套书的选目而言,《论语》属于文化经典著作,《谈美书简》属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范畴,另外还有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外小说。小说也兼顾了古今中外,《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巴金的《家》属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则有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其余的,如当代文学作品,课程标准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读物方面的各类读物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广大教师可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本地本学校学生的实际自主选择。
 每部书的导读又可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
 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产生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巴黎圣母院》的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另外还有他创作《巴黎圣母院》的经过,以及中译本的情况。《三国演义》则除了介绍作者罗贯中以外,还介绍了三国故事的流传史和小说的演义过程。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品导读部分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首先是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小说等则简要介绍一下情节;然后是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如小说《家》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莎士比亚戏剧则结合莎士比亚的几部主要作品,分析了莎剧的情节冲突、戏剧结构和语言特征。通过这些导读,我们希望一方面能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名著的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点方法的指导。
 思考与探究一般包括23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很可能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产生误会观念,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
 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作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对于必选书,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要再细细地读一遍,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必能有所收获。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2004-08-31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