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 ![]() ![]() ![]() ![]() ![]() 杜仲 Duzhong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 [历史]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韩保昇曰:"生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苏颂曰:"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叶亦类拓,其皮折之白丝相连,江南谓之棉。"李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据其描述及附图,认为古今所用药一致。 [原植物]杜仲 别名:丝棉皮、扯丝皮(湖南)。 Eucommia ulmoides Oliv.--杜仲科Eucommiaceae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 分布于长江中游各省及西南地区。 [采制]春季清明到夏至采收,以年久皮厚者为佳。选择粗大树干,根据一定长度(80cm左右)将树皮周围锯开,再用刀纵切后,剥取树皮,内皮相对层叠,严密埋藏于稻草内,合之发汗,经5~7天,至内皮呈黑褐时取出,晒干,再刮去外面粗皮。 [药材及产销]杜仲Cortex Eucommiae 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河南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化学成份]含杜仲胶[gutta-percha(C5H8)n]为硬质胶。全株含桃叶珊瑚甙(aucubin)。又含降压成分松脂醇二-β-D-葡萄糖甙(pinoresinol-di-β-D-glucoside)。含卫矛醇(dulcitol),近报道枝皮含二十九烷、二十八醇(l-octacosanol)、β-谷甾醇、白桦脂醇(betulin)、白桦脂酸(betulin acid)、乌苏酸(ursolic acid)。叶含杜仲醇 (ulmoprenol)、杜仲甙(eucommioside)、京尼平甙(genoiposide)、京尼平酸(geniposide acid)。此外,尚含树脂、鞣质,还原糖等。
根据北京中医学院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桃叶珊瑚甙的含量:皮含1.70%,叶含2.5%,种子含7.45%。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横切面:最外为厚的落皮层,落皮层内侧有数层木栓细胞,排列整齐,壁厚,木化。其下可见栓内层。皮层细胞形状不规则,内含色素,且木化,壁亦增厚,无细胞间隙。韧皮部占大部分,有5~7条横向排列的石细胞环带,每环带3~5列石细胞,细胞壁厚,木化,胞腔小,有放射状孔沟及环形层纹。射线宽2~3列细胞,接近木栓层处,往往向一方偏斜。随处可见白色丝状团块,尤以韧皮部内方为多。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粗粉10g,加入乙醇100ml,回流提取,回收乙醇至成膏状,加入蒸馏水搅拌,滤过,滤液加数滴爱氏试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加热煮沸10分钟,溶液变蓝色。(检查桃叶珊瑚甙) 2. 取上述乙醇提取液浓缩成膏状,加入蒸馏水提取,将提取液放入蒸发皿内,在水浴上浓缩蒸干,加入乙酸酐-浓硫酸(1:1),产生红色。(检查皂甙) 3. 取本品粗粉10g,加入水100ml,煮沸,滤过,取滤液浓缩后加入费林试剂,在水浴上加热10分钟产生红色。(检查糖类) 4. 薄层层析。⑴检查桃叶珊瑚甙:样品制备:取本品粗粉1g,加入乙醇30ml,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加入0.5g活性炭(50℃加热30分钟),滤过,将滤液浓缩至10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甲醇-氯仿(8:2)。展距10cm。显色剂:喷爱氏试剂后,于100℃加热10分钟斑点为蓝色。(图左) ⑵检查绿原酸:样品制备:取本品粗粉5g,加水煮提,滤过,滤液浓缩至10ml,调节PH到3,用乙酸乙酯萃取数次,合并乙酸乙酯液,浓缩至10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展开剂:氯仿-丙酮-甲醇-乙酸(6:2:2:1)。展距10cm。在紫外光灯(365nm)下显亮蓝色斑点。(图右)
[性味及功效]味甘、微辛,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腰漆酸痛,阳痿,尿频,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以及高血压等症。 [药理作用]1. 降压作用:杜仲皮、叶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及制剂对狗、猫、兔等有急性降压和扩张血管作用。降压时有急性耐受现象,其降压成分为松脂醇二葡萄糖甙。炒用比生用作用更强。 2. 利尿作用:杜仲的各种制剂对麻醉犬及大鼠有利尿作用,作用持久。 3. 抗炎作用:杜仲制剂对蛋清性脚肿有抑制作用,同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和幼鼠胞腺萎缩。说明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 4. 能激活机体非特异免疫反应。对细胞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5. 对环核苷酸代谢有调节作用,可引起小鼠血浆cAMP及cGMP含量升高。 6. 镇静及镇痛作用:杜仲制剂经口服后,对小鼠及犬有安静及嗜睡现象,经皮下及腹腔注射时,对小鼠热板法及醋酸扭体反应有镇痛作用。 [附注]1. 据研究杜仲叶与杜仲皮所含成分近似,药理、临床方面有近似的作用,有的地区用二倍量的杜仲叶代替杜仲皮用于临床。 2. 目前由于杜仲供不应求曾出现一些混淆品:广东、广西省部分地区使用的"红杜仲"、"杜仲藤"为夹竹桃科植物树皮混作杜仲用,其中有:杜仲藤Parbarium micranthum (A. DC) Pierree,毛杜仲藤Parbarium huaitingii Chun et Tsiang等,性状为卷筒状,长短不一,厚1~2.5mm,外表栓皮多已刮去呈红棕色,未刮去栓皮的呈灰褐色,可见横长皮孔。质硬而脆,折断时有白色橡胶丝相连,但橡胶丝弹性差,拉之即断。味涩。浙江、贵州、江西等地以"土杜仲"混用杜仲,为卫矛科一些植物的树皮,如白杜Evonymus bungeana Maxim.的树皮。其性状与杜仲不同,外表灰黄色,板片状,折断时有白色橡胶丝,但拉之即断。江西湖南等地以夹竹桃科植物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Hook f.混作杜仲用。性状多为卷筒状,外表灰褐色,并杂有黑色斑,有皮孔,折断时有胶丝相连,拉之即断,味微苦。 杜仲 但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引种情况看,树木生长发育不良,病虫害较多,这可能与当地气温过高、空气湿度过大及土壤偏酸性有关。从上述自然分布及引种情况来看,杜仲耐寒性强,而温度偏高却往往是杜仲分布的制约因子。 【出处】《本经》 【拼音名】 Dù Zhònɡ 【别名】思仙(《本经》),木绵、思仲(《别录》),檰(《本草图经》),石思仙(《本草衍义补遗》),丝连皮、丝楝树皮(《中药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丝棉皮(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无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炮制】杜仲: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杜仲,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和令一处用。" ②《本草述钩元》:"杜仲,用酒炒断丝。" 【性味】甘微辛,温。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 【归经】入肝、肾经。 ①王好古:"肝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蛇皮、元参。" ②《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附方】 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顿服。用盐、醋和之亦得。(《箧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钱,八角茴香三钱,杜仲(炒去丝)三钱。水一钟,酒半钟,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统》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锉),丹参二两,芎藭一两半,桂心一两,细辛三分。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两沸,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藭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杜仲饮) ⑤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四两,小茴香二两(俱盐、酒浸炒),车前子一两五钱,山茱萸肉三两(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圣济总录》杜仲丸) ⑦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 ⑧治高血压:㈠杜仲、夏枯草各五钱,红牛膝三钱,水芹菜三两,鱼鳅串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㈡杜仲、黄芩、夏枯草各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中华本草》:杜仲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草图经》:杜仲,江南人谓之檰,初生叶嫩时采食,谓之檰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屐,亦主益脚。 【拼音名】 Dù Zhònɡ 【别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 采收和储藏:栽培10~20年,用半环剥法剥取树皮。6~7月高温湿润季节,此时杜仲树形成层细胞分裂比较旺盛,在离地面10cm以上树干,切树干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注意割至韧皮部时不伤形成层,然后剥取树皮。经2~3年后树皮重新长成。环剥法,用芽接刀在树干分技处的下方,绕树干环切一刀,再在离地面10cm处再环切一刀,再垂直向下纵切一刀,只切断韧皮部,不伤木质部,然后剥取树皮。剥皮直选多云或阴天,不宜在雨天及炎热的晴天进行。加工:剥下树皮用开水烫泡,将皮展平,把树皮内面相对叠平,压紧,四周上、下用稻草包住,使其发汗,经1星期后,内皮略成紫褐色,取出,晒干,刮去粗皮,修切整齐,贮藏。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粗糙,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幼枝有黄褐色毛,后变无毛,老枝有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6-15cm,宽3.5-6.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老叶略有皱纹,边缘有锯齿;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无毛;雄蕊长约1cm,无毛,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花梗长约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极短。翅果扁平,长椭圆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围具薄翅;坚果位于中央,与果梗相接处有关节。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强。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13-17℃,年降水量500-1500mm。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粘质壤土栽培为宜。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呈扁平的板块状、卷筒状,或两边稍向内卷的块片,大小不一,厚2-7m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平坦或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纵裂槽纹,未刮去粗皮者有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内表面暗紫褐色或红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粗糙,有细密银白色并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 以皮厚而大、粗色刮净、内表面色暗紫、断面银白色橡胶丝多者为佳。 【炮制】 1.杜仲: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 2.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取杜仲块,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但须存性,用盐水喷洒,取出,防止复燃,晾干即得,每杜仲块100kg,用食盐3kg,或取杜仲块,先用盐水拌匀吸尽后置锅中,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存性,用水喷灭火星,取出晾干。每杜仲块100kg,用食盐3kg。 【性味】甘;微辛;性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 1. 2.《本草经集注》:恶蛇皮、元参。 3.《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4.《得配本草》: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附方】 1.杜仲丸(《证治准绳·女科》),治妊娠二、三月,胎动不安。2.杜仲散(《圣惠方》),治卒腰痛不可忍者。3.青蛾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温肾阳,止腹痛,治肾虚腰痛如折,起坐艰难,俯仰不利,转侧不能。4.右归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5.杜仲汤(《伤科补要》),治腰脊伤痛。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温。7.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治妇人下部寒冷不孕。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2.《名医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药性论》:主肾冷JI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5.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6.《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7.《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9.《本草纲目》: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折,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虽温而不助火。 11.《本草经疏》:杜仲,按《本经》所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不欲践地者,盖腰为肾之府,经曰,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又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经虚,则腰脊痛而精气乏,筋骨软而脚不能践地也。《五脏苦欲补泻》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强志者,肾藏志,益肾故也。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者,祛肾家之湿热也。益肾补肝,则精血自足,其主补中者,肝肾在下,脏中之阴也,阴足则中亦补矣。 12.《本草汇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如肝肾阳虚而有风湿病者,以盐酒浸炙,为效甚捷;如肝肾阴虚,而无风湿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伛偻,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药品化义》:杜仲,沉下入肾,盖肾欲坚,以苦坚之,用此坚肾气,强壮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脚膝行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东垣云功效如神应,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气分,相须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不已 《本草思辨录》 > 卷四 杜仲
本经杜仲主腰脊痛,脊有误作膝者,注家即以腰膝释之。不知杜仲辛甘色黑,皮内有白丝缠联,为肝肾气药非血药。其温补肝肾之功,实在腰脊。性温化湿而甘能守中,不特腰脊痛可止,即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何不可已。别录谓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不俗之故,自在腰脊,与不能有异。总当以主腰脊痛为用是物之主脑。即后世治频惯堕胎,亦岂为脚膝事哉。 《本草便读》 杜仲(图缺) 气温而浓.味甘且辛.益肾培肝.腰膝虚疼用取治.除寒胜湿.筋皮连续类相求.(杜仲其树一名木绵.杜仲即其皮也.折之有丝不断.色紫独入肝经.味辛甘而温.善祛逐下焦寒湿.邪去则肝得温养.以遂其生发之性.乙癸同源.子实则母不虚.故又能补肾也.须知杜仲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耳.) 《本草新编》 > 卷之四(征集) 杜仲
杜仲,味辛、甘,气平温,降也,阳也,无毒。入肾经,补中强志,益肾添精,尤治腰痛不能屈伸者神效,亦能治足、阴囊湿痒,止小水梦遗。此物可以为君,而又善为臣使,但嫌过燥,与熟地同用,则燥湿相宜,自然无火动之忧也。 或问肾恶燥,而杜仲性燥,何以入肾以健腰?吾子加熟地尤宜,然亦似熟地之滋肾,终非杜仲之益肾矣。曰∶补肾原不必熟地,余用熟地者,不过取其相得益彰也。夫肾虽恶燥,而湿气侵之,腰即重着而不可俯仰,是肾又未尝不恶湿也。杜仲性燥,燥肾中之邪水,而非烁肾中之真水也。去熟地而肾中之燥不相妨,用熟地而肾中之湿亦无碍,盖杜仲自能补肾,而非借重于熟地之助也。 或问杜仲非燥药也,而吾子谓是燥药,何据而云然乎?曰∶论杜仲之有丝,其非燥药也。 然而杜仲之燥,正有有丝之不肯断。夫太刚则折,大柔则不肯折矣。杜仲之丝,经火炒则断,其中之柔软为何如,而独谓其性燥者,别有义也。杜仲不经火则湿,经火则燥。不断之丝,非火炒至无丝,则不可为未非受火气迫急而为燥乎。肾恶燥。而以燥投燥,遽入往往动火,我所以教人与熟地同用也。至于肾经中湿,不特宜同熟地并施,且宜生用为妙,并不可火炒。盖肾既有湿,得熟地则增润,反牵制杜仲。一加火,则失其本性,但补而不攻,而湿邪反不得遽散。夫杜仲不炒则湿,何反宜于治湿。盖杜仲燥中有湿,湿非水气之谓也。邪湿得真水而化,生用,正存其真气耳。 或问杜仲补肾,仲景公何故不采入八味丸中?不知杜仲补肾中之火,而有动肾气,动则桂、附不安于肾宫,恐有飞越之虞,故用桂、附,而不用杜仲。然则固不可用乎,肾中有湿气,正宜加用于八味丸中,取其动而能散湿也,又不可拘执不用而尽弃之耳。 或问杜仲补肾,世人竟以破故纸佐之,毋乃太燥乎?杜仲得破故纸,而其功始大,古人嫌其太燥,益胡桃仁润之,有鱼水之喻。其实,杜仲得破故纸,正不必胡桃仁之润也。盖破故纸温补命门之火,而杜仲则滋益肾中之水,水火有既济之美,又何必胡桃仁之润哉。虽杜仲得胡桃仁之相助,亦无碍其益肾之功。然而,杜仲实无借于胡桃仁也。或云胡桃仁滋破故纸之燥也。夫破故纸用之于他药之中,未见用胡桃仁之助,何独入于杜仲之中而加胡桃仁也。谓非因杜仲而入之,吾不信也。 《本草从新》 杜仲
补腰膝. 甘温能补.微辛能润.色紫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能使筋骨相着.(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治腰膝酸痛.(经曰∶腰者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一少年新娶、得脚软病不效.孙琳曰∶此肾虚也、用杜仲一两、半酒半水煎服、六日全愈. 按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血、往来走痛、属痰积、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无不有关于肾、以腰者肾之府也.)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胎漏(怀孕沥血.)胎堕.(惯堕胎者、受孕一两月、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糊丸、或枣肉丸、米饮下、二药大补肾气、托住胎元、则胎不堕.)肾虽虚而火炽者勿用.产湖广湖南者佳.(色黄、皮薄肉浓.)去粗皮锉.或酥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恶元参.(川杜仲色黑、皮浓肉薄、不堪用.) 《本草择要纲目》 > 温性药品 杜仲
(凡用削去粗皮.用酥油和蜜涂炙.细锉用.) 【气味】 辛平无毒.沉而降.阴也. 【主治】 腰膝痛.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心酸痛.不欲践地.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甘温则能补.微辛则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 【恶】(玄参) 杜仲在膏方中多与补肝肾之品如川断、补骨脂、桑寄生等一起煎用。杜仲可以与其他祛风湿药一起泡酒服,也可以与养血安胎药一起煎服,以治疗胎动不安。在食疗中,取其与腰花同炒以治肾虚腰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