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馆大讲堂】第26讲:孔子怎样看《周易》讲稿

 出海老人 2011-03-31
 孔子十翼:先秦学术的生态灵魂
 
    孔子,一个生命活力四射的人。
    人们都说孔子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因为他祖上曾是宋国贵族;其实,“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他本人这一代,也只是鲁国的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家乡在曲阜,这里原是“神农氏”活动区域,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商前期的都城(奄)所在地,又是西周周公礼乐制度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正是这种文化血脉,滋养了孔子。孔子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而他本人实在只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孔子五世祖是宋国的一名官员,祖父地位下降,从濮阳迁居于曲阜。父亲叔梁纥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孩,一个男孩,名孟皮,是个跛子;60多岁时,与颜氏三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男孩排序为老二,故名“仲尼”);不久死去,丢下年轻妻子抚养孔子成人。他年轻时放过羊,守过仓库,会算术,能驾驭四匹马来赶大车,“多能鄙事”;他懂音乐,会弹琴,爱跳舞,精礼仪,喜诵诗,会射箭,知道些军事知识;还主持过别人的丧仪,在国家礼仪活动中还当过主持人,是出名的文化人。另外,他还是位出名的大力士,“力能扛关”,只是不善于种田、种莱,他自己承认“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他也不会做生意赚大钱,但他的学生子贡却是国际性大商人,资助他周游列国,打通各国当权者的门路,替他四处扬名,是他最得力的“贤弟子”,所以《易·十翼》中说:“崇高莫大乎富贵”。他是有切身体会的。他的生活态度很阳光。他在齐国有机会听到了“韶乐”,乐得“三月不知肉味”,这大家都知道;孔子编《诗经》,每首诗都有“乐谱”,可以配乐演奏,这人们也知道;但对孔子怎么“口念诗”,怎么教学生“为诗”,后人真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就知道,《梦溪笔谈》里写着呢:
 
    学诗者必自二南而入焉。故孔子于伯鱼告之曰:“不学诗无以言。”为学者必先从事于此。既而又告之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此语出自《论语·阳货》)
 
    这是说:人如果只会空口念诗,不懂得演唱《周南》与《召南》这两组配舞的乐章,就等于朝着高墙呆站着,当“木鸡”、当“呆头鹅”,太没意思了。这里说的《周南》、《召南》,指周代流行于中原一带的乐曲;而所谓“南”,即指“南方(渭水、伊水、洛水以南)流行的音乐曲谱”。按古代青少年入学读书的顺次,念《诗经》时正是14岁到20岁的“青春期”,孔子让他的学生放声高歌“君子好逑”,还要舞着跳着弹奏着唱,这场面、这氛围跟今天的“通俗歌曲演唱会”、与“街舞”的情景和氛围也差不离了。
    孔子也从过政。他好不容易在鲁国当上了“司寇”,管刑法的,一上台就跟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过不去,弄得很快就丢了官。他便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去了。人在旅途,苦呀,他很幽默地说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估计碰过不少壁,也吃过哑巴亏,所以他很恼火地说:“唯小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的,凡要别人“养着”的“女子与小人”,能是好东西吗?你一接近她,她就缠上你;你想疏离他,他就会找你的麻烦。你干吗要迷恋着“养”她或他呢?
    当然,孔子最擅长的还是当老师教学生,在竹简木片上刻写文字,用牛皮绳儿编排书简。他生活在晋楚吴越争霸白热化的年月,那个时代充满了动乱,充满了灾难,他很希望社会安宁,人民乐业,君子守“礼”。他带着弟子东奔西跑,总想找个地方施展才干,亲自去治国平天下;然而他没有这个机会,人也一天天老了,只好回到家乡,面前堆起大堆大堆的竹简,一面整理“鲁史”成《春秋》,—面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改写压缩成—本《尚书》,一面又删削由600年前民间传下来的诗歌,形成了《诗三百》——他本人很不喜欢“郑卫之音”,然而恰恰是他辛苦地保存了这些新锐鲜活的民歌;要不,谁会知道“桑间濮上”是些什么名堂!可见他当年整理旧籍时,并不以个人好恶做取舍,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原则性态度。这—点,而今的主编们恐怕做不到,没这分科学勇气和包容心。
同时,他还要当教师,不光是用诗、书、礼、乐的文化知识来教学生,还用射(射箭)、御(驾大车)、书(书法、刻录)、算(筹算、策算)的技能技巧来培育他的生徒,德、智、体、美、劳样样都上,还有军体训练
    这样的教师,中外古今历史上,一人而已;据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名学有所成者,子夏子张子思们还成了他编书传道的得力助手。他的教学法也很活泼,很开通,比如他让十五岁以上小的青年读《诗三百》,第—篇就是“关关雎鸠”,还要求跳着舞、配着乐去读,不许死读书。他是很有生命活力的。这在今天,—般教授也做不到。一句话,作为一介平民知识分子,又育人,又编书,有理论,有实践,大好时光又多耗在四处奔波上了;到老了,还成就了这么多这么大的文化事业,真的不容易。
、孔子编撰了“十翼”
    孔子特别喜欢《易经》,读得“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牛皮绳儿断了好多次。他还说:“要是老天爷多给我十年时间,我就拿来读《易》;那样我就可以不再犯糊涂了!”可见其喜爱之酷、钻研之深,理解之透。应该指出:孔子对殷商文化是有特殊感情的,而商人是最爱占卜的,但恰恰是孔子,把《易经》这本“占卜之书”变成了现实社会的伦理之书、哲学之书。他在学术上的“破旧立新”是很彻底的。
    当年,孔子以其特殊身份、特殊阅历、特殊才智,从近处观察统治机器的运转情况,从深处透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现实,从而作出了独特的理论思考,其成果就集中在晚年完成的《易·十翼》中。十翼,又称《易大传》,是阐释卦爻辞的,含《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篇。我们判断:“十翼”中,《上彖》、《下彖》、《上象》、《下象》四篇主要是利用的文王以来的原有文献,孔子作了收集、筛选、提炼的编辑工作;而《文言》(《易乾文言》、《易坤文言》)、《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等,则主要是他的个人创作,其语言风格、思想体系,能更好地体现先秦儒学的学术风貌,更好地体现孔子后期的思想特征,更为重视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人文解释。《易亁文言》、《易坤文言》与《系辞上》、《系辞下》几篇,在先秦最好的文章之列,读《易经》,是万万不能错过这些的,它是我们今天学《易》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坊间出了不少关于《易》学的书,大都在“命相、巫卜”问题上丢圈子,直接违背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义,应予拨正。
 
二、《易》的生态观、价值论:视野宏阔,以变化为枢机
    孔子是把自然秩序—社会伦理—生态变化—人的认识能力作为—个“客观整体”去做宏观考察的,他得出了如下认识。他认为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是统—的。世间一切都是天道使然。人是天地所成就,应以天地之大爱来“曲成万物”,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人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何等宏阔的心胸,他抓住了生态变化的枢纽、关键。
    先秦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先秦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孔子对人、人格、人生价值、人的自由意志作了“人”的观察,从而作了独特的理论阐述,其理论对于中国文人的人格定位和人格塑造,起了深远的影响。
 
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注意“位”的概念;批判贵贱、否认贵贱,是一种幼稚的幻想的社会理论。】(《文言》,下同)
2、“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生矣。”【注意“变化”理念。】
3、“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太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注意“可知”“简能”,这是论述人的主观能动性。】
4、“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人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注意:人是天地所成就,应以天地之大爱来“曲成万物”。曲成:顺应而成就之,该生促其生,该藏善其藏。不能“违天”,但也不应“无为”。】
 
难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他为“自然神论者”:孔子头脑中没有高踞于社会之上的“神”,只有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时时刻刻在想着“顺天之道、效地之法而利益万民”的“圣人”——自然神。
 
三、孔子的生存方式:将身心融入大自然,融入群体
    “人”来自自然,是万物之灵,离开万物就不灵了;只有将自己上同于天地,才能实现心灵的释放与自由。孔子为自己设计了—个人与自然平衡的、和谐自由的美好人生。这样的人生取向,影响了历代有作为的文人;这不同于隐者的消极避世,离群索居,而是怀抱阳光心态,在深入社会,关注社会之中,积极地享受自然,享受人生。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疏湿,火就躁,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人,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人只是这纷繁世界中的一“类”,“人”这个“类存在”只有统—于“天”才能生存。
2、“鸣鹤在荫,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系辞》)多么美妙谐趣的意境、多么舒展畅意的人生!人与自然的谐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爱。
    链及1、孔子赞赏“暮春者,朋友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诉,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场景,可知孔子是主张把身心上同于大自然的。
    链及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七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精神享受第—,放飞心灵第—。
    链及3、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供之,三嗅而作。(《论·乡党》)[孔子有一次出行途中,看见山梁上—只雌雉正被追逐得欢,他高兴得连呼“正是好时候!正是好时侯!”子路是个莽汉子,以为夫子是说“现在正是吃雉肉的好时候”,就做出一盘雉肉来供他吃。孔子—见,哭笑不得,闻了闻,走开了。这故事表达了孔子浸沉在自然美中的童心再现,很有趣。]
3、“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崇高的人生!……·
    链及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公冶长》)
    链及2、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论·雍也》)
    链及3、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述而》)
 
四、对“民”的态度,是孔子生态观的核心
    讲生态,不能不讲“民生”。如何看待“民”,如何处理“民生”,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是生态文化的主题所在。
    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必须考虑:“人”倒底是什么?奴隶、平民有没有人的资格、人的生存权利?如何保障“民”的这种生存权、发展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易经》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从春秋初年开始,国家就进入纷争动荡的岁月,惨烈的战争制造了多么巨大的灾难!史载: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每次各方直接投入战场的兵力都在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之数,尚不计浩繁的后勤支持在内;再说,各国统治集团无不骄奢淫佚,掠夺成性,诸侯们的后宫无不圈闭着“佳丽三千”,公子王孙们豢养的“食客”也是动辄千人,其依附人口、食税人口之多,是十分惊人的;社会承受着多么沉重的压力,着实难以想象;广大民众生活在怎样的天灾人祸之中,着实难以想象。民生如果得不到起码的保护,谈何生态?《易经》得出了结论:民、民生,应是“圣人”与 “王者”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1、“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上》)——这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初呵护,是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权利的大声呼吁。
链及1:厩焚,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2、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易·乾文言》)
3、“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易·亁文言》)
4、“法象莫大夫天地,变通莫大夫四时,悬象着明莫大夫日月,崇高莫大夫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夫圣人。”(《系辞上》)
5、“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积极、慷慨、阳光、求变、求通,有所作为,倡导利众生、利天下之民:这是什么胸襟?谁说老夫子保守僵化、轻视生产、轻视技术、轻视富贵?孔夫子实在是被人扭曲得太久太久了!请多读读上述这类纲领性的宣示吧,还有谁比他自己说得更透辟的呢?
孔子的思想与孔子的人生,处处显射着生态文化的光芒,充满了生命力,是先秦儒学中最可珍贵的部分。可惜,长期以来,强加在他身上的东西太多太多,几乎形成了—种“社会共识”,是到了该澄清澄清的时候了。
 
编辑:公大图书馆冯小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