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古拉斯·卡尔: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

 felixpeng 2011-03-31
最新数据显示:每三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网民。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将改变我们子孙后代的思维方式。

  科技作家尖锐地指出——互联网正在让人类失去大脑。这样的论断是否正确尚无答案,但发人深省。

  人物

  尼古拉斯·卡尔,美国科技作家,《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成名作《IT不再重要》。新作《浅薄》上榜亚马逊畅销书百名之内,去年底在中国出版。此书引发了一场关于“互联网是否让人类变得愈来愈浅薄”的热烈讨论。

  叙述

  “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

  1月20日22时,面对着电脑上开着的一百多个窗口,推出《浅薄》中文版的中信出版社策划编辑蒋永军,看似简单地坐在办公室里,却在同时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处理着各种难易不同的事情:QQ、MSN、微博、淘宝、电邮、炒股大智慧,还有下了一半的围棋。

  同一时刻,远在山东青岛的《浅薄》中文版译者刘纯毅在电脑前的写作已经是第三次被打断了:一次是电话,一次是电邮提醒,第三次是输入的“懿”字让他翻了五六页拼音输入法,等找到字,已经忘记要写什么。

  “还是手写快”,他瞥了眼微博,页面闪现有新评论,右下角的小广告粗暴地挤进来,他习惯性地移动鼠标,这第四次中断令他有点烦躁了。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你的大脑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尼古拉斯在《浅薄》中尖锐地指出:互联网造成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尼古拉斯并不是第一个对“浅薄”发问的人。早在1971年,经济学家郝伯特·西蒙就揭示了现代人“注意力匮乏症”的“病理”: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与欲求。

  过去的2010年,越来越多的实验似乎在验证尼古拉斯的论点。比如,北海道大学医学院一位神经学教授,近日对150名20至35岁、经常使用计算机的受测者进行调查后指出:“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愚笨,他们过分依赖电脑,自己却失去了学习和记忆新东西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大脑退化症。”

  而互联网的商业行动正在为“浅阅读”推波助澜。2011年1月,谷歌提出要收购亚马逊,建立自己的“图书搜索”王国,谷歌希望把网上数字图书的内容“切成薄片、剁成小块”,让读者可以“在10秒钟内研究完一本书”。

  “利用网络代替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是,我们将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尼古拉斯在《浅薄》中说。

  争议:浅薄还是深刻

  中国调查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每天上网2~3小时的网民占33.6%。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有关互联网与人脑作用的争论及思考,在国内相关领域刚刚开始。

  《娱乐至死》中国版推荐人之一、对电视媒体有深入研究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高等教育这个层面,互联网的使用到底是促进了学习还是拖累了学习,很难下定论。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浅阅读,浅薄化阅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问自答:不是人类要浅薄,而是生活的变数多了。“人类开始面对丰富了,但大脑还在过去的深度思考基础上。既要记忆深度的东西还要面对广度,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喻国明表示,未来技术发展会越来越多地支撑模糊决策和情感决策。

  对于互联网正在使人类浅薄的观点,网络研究人士也有不同看法。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名誉主编姜奇平就说,这种“浅薄”有别于认知领域的退化,“深阅读受到打搅,我认为这种打搅很好,妙不可言。”他指出,工业化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信息化思维方式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浅薄比深刻境界更高。

  “该深阅读的时候,你就把网线拔了,电脑关了,需要浅的时候就浅。”蒋永军更倾向于与网络的暂时脱离,但对每五分钟就要看一下电邮的他来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

  由头

  1月16日,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这个比例,与中国的情况一致——中国13.3亿人口当中,网民数量4.5亿,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越来越多的网民每天面对的是怎样一个信息汪洋?《发展报告》描述: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电子邮件用户数量为18.8亿,平均每天发送2940亿封,其中89.1%为垃圾邮件。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名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是11万个英文单词的信息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一生仅能处理1730亿个字节的信息,约等同于173G。换言之,大量信息是无用的。

  “互联网正在把我变成一个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指出。他担忧,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2010年6月,《浅薄》在美国一经出版即荣登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百名之内,在美国引起互联网是否让人愈发浅薄的争论。

  2010年12月,《浅薄》中文版在中国内陆上市,一月之内,销售逾5000册,同样引发中国网民的热烈讨论。

  对话

  对话

  “互联网在改变思维的平衡”

  记者(以下简称记):继2008年10月在中国出版《IT不再重要》后,《浅薄》中文版在2010年12月与中国读者见面,你怎样评价这两本书?

  尼古拉斯·卡尔(以下简称卡尔):两本书探讨的都是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的影响。《IT不再重要》研究的是互联网引起的科技、经济和商业的变化,《浅薄》探讨的是互联网对个人、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两本书是有联系的,又是完全不同的。

  记: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的《理解媒介:它是人的延伸》中的论据观点贯穿《浅薄》这本书,二者有着怎样的关联?

  卡尔:我是受了麦克卢汉作品的启发,尽管我不同意他的很多观点。麦克卢汉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每一种交流和信息技术或是媒介,都有助于产生一种特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独立于其表达的内容。这个观点是《浅薄》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是怎样的契机和背景使你写了这本书?目的是要唤醒沉迷的网民吗?唤醒什么?

  卡尔:正如我在书中所说,互联网有助于一种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生。它使我们非常快地评估很多不重要的信息,并经常要同时应付很多干扰和令人分心的事情。这种浏览的、扫描的、同时应付多种事物的思维方式很重要也很有价值。但是,随着我们更频繁、更广泛地使用互联网,我们已经开始失去其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那些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需要集中精神的思维方式,以及那些需要沉思、反思和内省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上的其他信息媒体一样,互联网正在把它自己的“智能伦理”强加到我们的大脑上。它正在改变我们思维的平衡。

  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在教育、创新、文学、艺术,甚至是在精神健康方面产生了很多实际的后果。那种沉思的、聚精会神的思维方式是增强创新能力、加深情感深度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发展独特、全面人格的基础。没有这些思维方式,人类可能会很有效率,但会变得自命不凡,会变得更加没趣,智力上会变得更加没有特色,更加没有冒险精神。另外,我认为,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决定会变得更加狭隘、更加缺乏独创性,因为我们失去了有深度、有特质的思想的丰富营养。从长远来看,随着这些变化在教育、工作和艺术领域的渗透,它们会重塑广义上的文化,使它更没有活力、更缺乏想象力,换句话说,更浅薄,这也是我所担心的。这就是书名的含义。

  “互联网在破坏一些文化根基”

  记:你通过大量充满实验的论证,包括来自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的多次实验证明大脑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是可以通过技术工具完成的,而这一技术工具中的智力技术工具对于大脑神经突触的路径图改写直接并且重要,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这一智力技术工具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中断式的碎片思维。可是,这似乎忽略了一点: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自身驾驭互联网这一工具的主观性。

  卡尔:人类很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的引进。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即这种适应是一个改变的过程,而这种改变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我认为,我们将会适应互联网——其实,我们已经在适应了——但是,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我们将会失去一些人类最有深度、最为深刻的思维方式。

  记:作为工具的互联网是否要承载深度思考的社会责任,如果能当然最好,但是,你又怎么能指望一个工具载体承载深刻呢?也许有人会说,互联网并不浅薄,不正当的使用才让人类变得浅薄,这就好比汽车并不危险,超速才会致命。

  卡尔:我的目的不是攻击互联网。比如谷歌的搜索引擎非常有用,我自己也从中获益很多。但是,我认为,谷歌有一种狭隘的人类智力观,这种观点强调的是速度和效率。谷歌似乎没有意识到更加冷静、更加集中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不是很快地搜集很多琐碎的信息。很不幸,我觉得,谷歌的这种观点正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变得普遍。

  我不认为技术是中性的。我认为它们改变了我们,有好的改变也有坏的改变。比如,车改变了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地点,而这些影响和我们个人怎么开车没有任何关系。互联网也一样,它把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强加给我们,而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记:书中你有这样的表述:“互联网在破坏我们的道德感。”有读者质疑:难道仅仅是注意力分散就难以产生悲悯、同情,并进而得出冷酷的互联网智能伦理的推断?

  卡尔:我不认为文明在消亡,或者互联网在破坏我们的道德。我探讨的是,互联网在破坏一些文化根基,它甚至在影响我们最为复杂的情感的深度,比如同情。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同情都需要一种集中的能力,即集中注意力。互联网让我们不断地分心,很可能破坏了这些能力。

  “有规律地关电脑,练习深度思考”

  记:你怎样预测互联网今后的发展?

  卡尔:我预测互联网会继续在它现在的发展道路上往前走,把我们淹没在更多的分散的事物中。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兴社交网络,重视非常微不足道的信息的快速交流,这会进一步减弱我们集中注意力和思想的能力。

  记:有读者表示,浅薄是挡不住的必然规律,你怎么看?怎样评价浅薄和深刻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并行前行的,还是有所取代,甚至消亡?

  卡尔:社会正在一个强调有效搜集信息和交流,贬低集中和独自思考的道路上前进。我预测我们会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记:你的建议是什么?是关掉电脑吗?

  卡尔: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技术的方式,或是选择不使用。我并没有鼓励人们舍弃他们的计算机或是和互联网隔离。我鼓励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体时更加严格地控制自己。有规律地关掉电脑、练习深度思考很重要——如果你珍视深度思考的话。

  记:对中国4.5亿网民,你想说点什么?对于中国如火如荼发展的微博博民,你想说点什么?对iPad在中国的疯狂销售,你怎样评价?

  卡尔:我只想鼓励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体时,既要注意到它带来的好处,也要注意到它的代价。

  据《瞭望》杂志 屈一平/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