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解剖生理概要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腹膜和脏腹膜两部分。壁腹膜贴附于腹壁、横隔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成为它们的浆膜层。脏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或固定于隔肌、腹后壁或盆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几个韧带。 腹膜腔是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在男性是封闭的;女性的腹膜腔则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体外相通。腹膜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75-100 ml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在病变时,腹膜腔可容纳数升液体或气体。腹膜腔分为大、小腹腔两部分,即腹腔和网膜囊,经由网膜孔(epiploic foramen,又称Winslow孔)相通。 大网膜自横结肠下垂遮盖其下的脏器。大网膜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大量的脂肪组织,其活动度大,能够移动到所及的病灶处将其包裹,使炎症局限,有修复病变和损伤的作用。 壁腹膜主要受体神经(肋间神经和腰神经的分支)的支配,对各种刺激敏感,痛觉定位准确。腹前壁腹膜在炎症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压痛和反射性的腹肌紧张,是诊断腹膜炎的主要临床依据。月两肌中心部分的腹膜受到刺激时,通过隔神经的反射可引起肩部放射性痛或呢逆。脏腹膜受自主神经(来自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末梢)支配,对牵拉、胃肠腔内压力增加或炎症、压迫等刺激较为敏感,其性质常为钝痛而定位较差,多感觉局限于脐周和腹中部;重刺激时常引起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和肠麻痹。 腹膜的表面是一层排列规则的扁平间皮细胞。深面依次为基底膜、浆膜下层,含有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脂肪细胞、巨噬细胞、胶原和弹力纤维。腹膜有很多皱璧,其面积几乎与全身的皮肤面积相等,约为1. 7-v2. 0 m'。腹膜是双向的半透性膜,水、电解质、尿素及一些小分子物质能透过腹膜。腹膜能向腹腔内渗出少量液体,内含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在急性炎症时,腹膜分泌出大量的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和减少刺激。渗出液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异物和破碎组织。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在病变周围,发生粘连,以防止感染的扩散并修复受损的组织,因此造成腹腔内的广泛纤维性粘连,如导致肠管成角、扭曲或成团块,则可引起肠梗阻。腹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腹腔内的积液、血液、空气和毒素等。在严重的腹膜炎时,可因腹膜吸收大量的毒性物质,而引起感染性休克。 第一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腹膜炎是腹腔脏腹膜和壁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类;按临床经过可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按累及的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类。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病因 1.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腹膜炎。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是急性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最常见的原因。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肠内容流入腹腔首先引起化学性刺激,产生化学性腹膜炎,继发感染后成为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坏死穿孔,造成极为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外伤造成的肠管、膀胧破裂,腹腔污染及经腹壁伤口进人细菌,可很快形成腹膜炎。腹腔内脏器炎症扩散也是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的常见原因,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女性生殖器官化脓性感染等,含有细菌的渗出液在腹腔内扩散引起腹膜炎。其他如腹部手术中的腹腔污染,胃肠道、胆管、胰腺吻合口渗漏;腹前、后壁的严重感染也可引起腹膜炎。引起继发性腹膜炎的细菌主要是胃肠道内的常驻菌群,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厌氧拟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一般都是混合性感染,故毒性较强。 2.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又称为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细菌进人腹腔的途径一般为:①血行播散,致病菌如肺炎双球菌和链球菌从呼吸道或泌尿系的感染灶,通过血行播散至腹膜。婴儿和儿童的原发性腹膜炎大多属于这一类。②上行性感染,来自女性生殖道的细菌,通过输卵管直接向上扩散至腹腔,如淋菌性腹膜炎。③直接扩散,如泌尿系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腹膜层直接扩散至腹膜腔。④透壁性感染,正常情况下,肠腔内细菌是不能通过肠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肝硬化并发腹水、肾病、猩红热或营养不良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肠腔内细菌即有可能通过肠壁进人腹膜腔,引起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感染范围很大,与脓液的性质及细菌种类有关。常见的溶血性链球菌的脓液稀薄,无臭味。 病理生理胃肠内容物和细菌进人腹腔后,机体立即发生反应,腹膜充血、水肿并失去光泽。接着产生大量清晰的浆液性渗出液,以稀释腹腔内的毒素,并出现大量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加以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使渗出液变混浊而成为脓液。以大肠杆菌为主的脓液呈黄绿色,常与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而变得稠厚,并有粪便的特殊臭味。 腹膜炎的结局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病人全身的和腹膜局部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是污染细菌的性质、数量和时间。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刺激病人的细胞防御机制,激活许多炎性介质,其中血中肿瘤坏死因子a (TNFa)、白介素一1 (IL-D, IL-6和弹性蛋白酶等可升高,其在腹腔渗出液中的浓度更高。这些细胞因子多来自巨噬细胞,另一些是直接通过肠屏障逸人腹腔,或由于损伤的腹膜组织所生成。腹膜渗出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更能反映腹膜炎的严重程度。在病程后期,腹腔内细胞因子具有损害器官的作用。除了细菌因素以外,这些毒性介质不被清除,其终末介质NO将阻断三狡酸循环而导致细胞缺氧窒息,造成多器官衰竭和死亡。此外,腹内脏器浸泡在脓性液体中,腹膜严重充血、水肿并渗出大量液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减低和贫血,加之发热、呕吐,肠管麻痹,肠腔内大量积液使血容量明显减少。肠管因麻痹而扩张、胀气,可使隔肌抬高而影响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受到影响,加重休克导致死亡。 年轻体壮、抗病能力强者,可使病菌毒力下降。病变损害轻的能与邻近的肠管和其他脏器及移过来的大网膜发生粘连,将病灶包围,使病变局限于腹腔内的一个部位成为局限性腹膜炎。渗出物逐渐被吸收,炎症消散,自行修复而痊愈。如局限部位化脓,积聚于99下、骼窝、肠拌间、盆腔,则可形成局限性脓肿。 腹膜炎治愈后,腹腔内多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大多数粘连无不良后果。一部分肠管粘连可造成扭曲或形成锐角,使肠管不通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即粘连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腹膜炎的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生,也可能是逐渐出现的。如空腔脏器损伤破裂或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发病较突然。而阑尾炎、胆囊炎等引起的腹膜炎多先有原发病症状,以后才逐渐出现腹膜炎表现。 1.腹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疼痛的程度与发病的原因、炎症的轻重、年龄、身体素质等有关。疼痛一般都很剧烈,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病人多不愿改变体位。疼痛先从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而延及全腹。 2.恶心、呕吐腹膜受、到刺激,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吐出物多是胃内容物。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可吐出黄绿色胆汁,甚至棕褐色粪水样内容物。 3.体温、脉搏其变化与炎症的轻重有关。开始时正常,以后体温逐渐升高、脉搏逐渐加快。原有病变如为炎症性,如阑尾炎,发生腹膜炎之前则体温已升高,发生腹膜炎后更加增高。年老体弱的病人体温可不升高。脉搏多加快,如脉搏快体温反而下降,这是病情恶化的征象之一。 4.感染中毒症状病人可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面色苍白、虚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发凉、呼吸急促、口唇发给、舌干苔厚、脉细微弱、体温骤升或下降、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表示已有重度缺水、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 5.腹部体征腹胀,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部压痛(tenderness)、腹肌紧张(ri-gidity)和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尤以原发病灶所在部位最为明显。腹肌紧张的程度随病因和病人的全身状况不同而不同。腹胀加重是病情恶化的一项重要标志。胃肠或胆囊穿孔可引起强烈的腹肌紧张,甚至呈“木板样”强直。幼儿、老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腹肌紧张不明显,易被忽视。腹部叩诊因胃肠胀气而呈鼓音。胃十二指肠穿孔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腔内积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时肠鸣音减弱,肠麻痹时肠鸣音可能完全消失。 直肠指检:直肠前窝饱满及触痛,这表示盆腔已有感染或形成盆腔脓肿。 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情险恶或机体反应能力低下的病人,白细胞计数不增高,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甚至有中毒颗粒出现。 腹部立位平片:小肠普遍胀气并有多个小液平面是肠麻痹征象。胃肠穿孔时多可见隔下游离气体。超声检查显出腹腔内有不等量的液体,但不能鉴别液体的性质。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可帮助诊断。腹腔穿刺的方法是:根据叩诊或B超检查进行定位,一般在两侧下腹部骼前上峙内下方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根据抽出液的性质来判断病因。抽出液可为透明、浑浊、脓性、血性、含食物残渣或粪便等几种情况。结核性腹膜炎为草绿色透明腹水。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时抽出液呈黄色、浑浊、含胆汁、无臭味。饱食后穿孔时抽出液可含食物残渣。急性重症胰腺炎时抽出液为血性、胰淀粉酶含量高。急性阑尾炎穿孔时抽出液为稀薄脓性略有臭味。绞窄性肠梗阻时抽出液为血性、臭味重。如抽出液为不凝血,应想到有腹腔内出血;如抽出物为全血且放置后凝固,需排除是否刺人血管。抽出液还可作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腹腔内液体少于100 ml时,腹腔穿刺往往抽不出液体,可注人一定量生理盐水后再进行抽液检查。CT检查对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如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帮助较大,对评估腹腔内液体量也有一定帮助。 如直肠指检发现直肠前壁饱满、触痛,提示盆腔已有感染或形成盆腔脓肿,也可经肛门直肠前穿刺抽液有助诊断。已婚女性病人可作经阴道(超声)检查或经后弯窿穿刺检查。 诊断根据病史及典型体征,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腹部X线检查,超声或CT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腹膜炎的诊断一般是比较容易的。但儿童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突然腹痛、呕吐,出现明显的腹部体征时,应仔细分析是原发性腹膜炎,还是肺部炎症刺激肋间神经所引起的。 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病情较轻,或病程较长超过24小时,且腹部体征已减轻或有减轻趋势者,或伴有严重心肺等脏器疾患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1)体位:一般取半卧位,以促使腹腔内渗出液流向盆腔,减少吸收和减轻中毒症状,有利于局限和引流;且可促使腹内脏器下移,腹肌松弛,减轻因腹胀挤压隔肌而影响呼吸和循环。鼓励病人经常活动双腿,以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或头、躯干和下肢各抬高约20“的体位。 (2)禁食、胃肠减压:胃肠道穿孔的病人必须禁食,并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容和气体,以减少消化道内容物继续流人腹腔,减轻胃肠内积气,改善胃壁的血运,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吸收,促进胃肠道恢复蠕动。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由于禁食、胃肠减压及腹腔内大量渗液,因而易造成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病人的出人量及应补充的水量计算需补充的液体总量(晶体、胶体),以纠正缺水和酸碱失衡。病情严重的应多输血浆、白蛋白或全血,以补充因腹腔内渗出大量血浆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注意监测脉搏、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血细胞比容、肌配以及血气分析等,以调整输液的成分和速度,维持尿量每小时30-50m1。急性腹膜炎中毒症状重并有休克时,如输液、输血仍未能改善病人状况,可以用一定剂量的激素,对减轻中毒症状、缓解病情有一定帮助。.也可以根据病人的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给予血管收缩剂或扩张剂,其中以多巴胺较为安全有效。 (4)抗生素:继发性腹膜炎大多为混合感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菌(拟杆菌为主)。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致病菌的种类。第三代头抱菌素足以杀死大肠杆菌而无耐药性。经大组病例观察发现,'2g剂量的第三代头抱菌素在腹腔内的浓度足以对抗所测试的10478株大肠杆菌。过去较为常用的氨节西林、氨基糖昔类和甲硝哇(或克林霉素)三联用药方案,现在已很少应用。因为氨基糖昔类药有肾毒性,在腹腔感染的低pH环境中效果不大。过去多主张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现在认为单一广谱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的效果可能更好。严格地说,根据细菌培养出的菌种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是 比较合理的。 需要强调的是,抗生素治疗不能替代手术治疗,有些病例单独通过手术就可以获得治愈。 (5)补充热量和营养支持:急性腹膜炎的代谢率约为正常人的1400o,每日需要的热量达12550^-16740 kJ (3000^4000 kcal)。当热量补充不足时,体内大量蛋白首先被消耗,使病人的抵抗力及愈合能力下降。在输人葡萄糖供给一部分热量的同时应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等。静脉输人脂肪乳可获较高热量。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尽早给予肠外营养;手术时已作空肠造口者,肠管功能恢复后可给予肠内营养。 (6)镇静、止痛、吸氧: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心理。已经确诊、治疗方案已定的及手术后的病人,可用呱替rlT-类止痛剂。而诊断不清或需进行观察的病人,暂不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2.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的继发性腹膜炎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经上述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一般不超过12小时),腹膜炎症状及体征不缓解反而加重者。.②腹腔内原发病严重,如胃肠道穿孔或胆囊坏疽、绞窄性肠梗阻、腹腔内脏器损伤破裂、胃肠道手术后短期内吻合口漏所致的腹膜炎。③腹腔内炎症较重,有大量积液,出现严重的肠麻痹或中毒症状,尤其是有休克表现者。④腹膜炎病因不明确,且无局限趋势者。 (2)麻醉方法:多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个别休克危重病人也可用局部麻醉。 (3)原发病的处理:手术切口应根据原发病变的脏器所在的部位而定。如不能确定原发病变位于哪个脏器,则以右旁正中切口为好,开腹后可向上下延长。如曾作过腹部手术,可经原切口或在其附近作切口。开腹时要小心肠管,剥离粘连时要尽量避免分破肠管。探查时要细致轻柔,查清楚腹膜炎的病因后,决定处理方法。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间不超过12小时,可作胃大部切除术。如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严重或病人全身状况爵不好,只能行穿孔修补术。坏疽的阑尾及胆囊应切除。如胆囊炎症重,解剖层次不清,全{身J清况不能耐受手术,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和腹腔引流。坏死的肠管应切除·坏死的结肠如{不能切除吻合,应行坏死肠段外置或结肠造口术。 (4)彻底清洁腹腔:开腹后立即用吸引器吸净腹腔内的脓液及渗出液,清除食物残擎渣、粪便和异物等。脓液多积聚在原发病灶附近、月两下、两侧结肠旁沟及盆腔内。可用甲s硝哇及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清洁。腹腔内有脓苔、假膜和纤维蛋白分隔时,应予清除以利}引流。关腹前一般不在腹腔内应用抗生素,以免造成严重粘连。 (5)充分引流:要把腹腔内的残留液和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减轻腹腔感染和防止术后发生腹腔脓肿。常用的引流物有硅管、乳胶管或双腔引流管等;烟卷引流不够充分,最好不用。引流管的腹腔内段应剪多个侧孔,其大小应与引流管内径接近。将引流管放在病灶附近及最低位,要注意防止引流管折曲,保证引流顺畅。严重的感染,要放两根以上引流管,术后可作腹腔灌洗。放腹腔引流管的指征:①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②为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术后发生渗漏;③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或渗血;.④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6)术后处理:继续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应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保证引流管通畅。根据手术时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待病人全身情况改善,临床感染消失后,可停用抗生素。一般待引流量小于每日10 ml、非脓性,也无发热、无腹胀等,表示腹膜炎已控制后,可拔除腹腔引流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心、肺、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及DIC的发生,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第二节腹腔脓肿 二、盆腔脓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