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区别对比和衬托

 乾坤2010 2011-04-12

如何区别对比和衬托

     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主次分明与否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请看下面两例:

1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例(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例(2)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反面衬托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第二,主体出现与否

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请看对比的例子,

3)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例(3)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4)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这两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

再看衬托的例子。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鹿柴》)

例(5)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例(6)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现托体而隐午休。

当然,在衬托中,托体和主体也可以同时出现,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托体(五岳、天台)和主体(天姥山,即句中“此”)就同时出现。这就说明,我们不能把两者都出现的诗句一律看成是对比,但是,有一点却是坚定不移的,即只出现托体而不出现主体的就一定是衬托而不会是对比。

第三,共性存在与否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衬托则是近似或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照。对比是在矛盾对立的事物间进行的,正是强烈的反差才构成了黑白分明的对比,显然,对比的双方在对比点上是不存在共性。衬托是在近似或对立的事物间进行的,近似构成正面衬托,对立构成反面衬托。因为正面衬托是利用近似的条件构成的,这样,它的托体和主体就完全有了共性存在的可能。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昨天的强盛与眼前的衰败对比,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将去年的欢愉与今年的落寞对比,强盛和衰败,欢愉和落寞,这里毫无共性可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五岳山、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托体和主体同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大山,“高”就是它们的共性。《孔雀东南飞》里,用孔雀来衬托刘兰芝,托体为物,主体为人,似乎不存在共性,其实离别时的徘徊彷徨、痛苦留念正是它们的共性。

需要指出的是,共性存在与否并不是衬托与对比的分界线。对比的双方没有共性,但不等于说双方没有共性的就一定是对比。因为反衬也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之上的,托体和主体自然就不应当有共性存在了。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两者有无共性,不能简单地从事物的自然类属方面去考虑,而要善于从作者设义的角度去把握。臧克家《有的人》里的两种人,就自然属性来说,他们都是人,这样考虑,对比的双方也就有了共性。但是,作者在这里分别赋予对比双方的是“死了”和“活着”的“品格”,从这个角度考虑,他们自然就失去了共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