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

 虹72 2014-07-11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

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1]黑夜,静寂得像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是排比,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修辞手法:对比与衬托区别与联系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例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进取的道理。

衬托则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他事物的表现手法。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被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但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另外,有些试题似乎并没有有意分辨这两个概念,有的试题甚至将这两个概念并提,这更加模糊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认识。如唐朝诗人裴粼《裴给事宅白牡丹》: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根据这首诗命题人设计了这么一道题目: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写白牡丹,不作褒贬,却有寓意。作者的寓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并拟出了如下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与紫牡丹的对比来写白牡丹,前两句从侧面渲染紫牡丹的富贵与人们争赏的热闹场面,与第三句写白牡丹在空园中承着明月和冷露盛开而无人观看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寄托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欣赏的人生感叹。仔细分析命题人所给的参考答案就会发现其前后似乎是存在着矛盾的。答案前部分指出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而后部分则明确指出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的赞美与同情。按答案所揭示的诗歌主旨分析,则诗中写紫牡丹就应理解为是对白牡丹的衬托,从侧面烘托白牡丹的虽怀才不遇却依然保持高洁品格,表达对白牡丹的赞美与同情。那么,题干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的说法则可能是有误的,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衬托手法,或者说对照只是其手段,而达到对主体的衬托则是其目的。而如果一定要将其表现手法定为对比的话,那么诗歌主旨就似乎不应该是这样,但这似乎并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参看《唐诗鉴赏辞典》P941

  其实,分辨对比与衬托这两种修辞,关键在于判定对应的双方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刻画一方目的是为了突出另一方的话,则应将其判定为衬托手法。如果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通过对比的双方共同来表现一个中心,则应判定为对比手法。白居易《轻肥》一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又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从总体上看,诗人对这位将军形象的刻画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风劲角弓鸣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等诗句描写了这位将军狩猎时动作迅捷、技艺高超,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则刻划了将军狩猎后的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应该说,诗歌刻画的将军形象其两个侧面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两部分前后呼应,相互映衬,从而全面展现了一个意气风发,英姿飒爽,动时若脱兔,静处如处子的将军的丰满形象,其中也寄托着诗人的豪情壮志,生动地传达出了盛唐之时代气象来。

  而衬托手法则如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镂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