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明理论(5)

 闲品落花 2011-04-13
短气
伤寒短气。何以明之。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
而实非气上冲也。喘者张口抬肩。摇身滚肚。谓之喘也。气上冲者。腹里气时时上冲也。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短气也。经所谓短气者众。实为难辨之证。愚医莫识之。为治有误者多矣。要识其短气之真者。气急而短促。谓之气短者是也。短气有责为虚者。有责为实者。要当明辨之。经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此为短气之虚者也。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此为短气之实者也。又有属表。
又有属里者。要当审视之。经曰。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与其风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汤主之者。是邪气在表而短气者也。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与其太阳病。
医反下之。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是邪气在里而短气者也。虚也。实也。在表也。在里也。皆作短气。又何以辨其虚实也。
大凡心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也。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表而为虚也。
大抵短气为实。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气。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微者短气。即此观之。短气之由亦众矣。必审其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审其邪气。在表里之不瘥。随症攻之。了无不愈者矣。
 
摇头
伤寒摇头。何以明之。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之脉。皆上于头。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阳脉不治。则头为之摇。伤寒摇头有三。皆所主不同也。有曰摇头言者。里痛也。以里有痛者。语言则剧。欲言则头为之战摇也。有曰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以风盛于上。风主动摇故也。里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痉病非逆也。风使之然。至于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又谓之心绝。盖心藏神。而为阴之本。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相根。则荣卫上下相随矣。绝则神去而阴竭。阳无根者。
则不能自主持。故头为之摇矣。王 曰。滋苗者以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内绝其根。外作摇头。又何疑焉。心绝者真病也。风痉里痛者。邪气也。观其头摇。又当明其臧否焉。
 
伤寒螈 。何以明之。螈者筋脉急也。 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螈 。俗谓之搐者是也。黄帝内经曰。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螈 。螈谓若契合之契也。行则缓。卧则紧。从则纵。 疾之纵者。谓若放纵之纵也。以急为螈。以缓为 。理至明矣。螈 者。风疾也。而癫痫则螈 焉。伤寒螈者。邪热气极也。热盛则风搏并经络。风主动。故四肢螈 而不宁也。故风温被火者。曰发微黄色。剧者如惊痫。时螈 。言其热气之剧盛也。伤寒病至于发螈者。疾势已过矣。多难可制。内经曰。太阳终者。戴眼反折。螈 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著身不流。是见其螈 。为已过之疾也。又有四肢 习。为四肢动而不止。似螈而无力。不得伸缩者也。此为肝绝。螈 之证虽难已。若能以祛风涤热之剂。折其大热。则螈 亦有生者。若妄加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则死不旋踵。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不仁
伤寒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针经曰。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经曰。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即是言之。知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为不仁者明矣。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气为寒气所乘。为厥气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盖以郁冒。为昏冒不仁。为不知痛痒。得不为尸厥之厥耶。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诊太子为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济者。实神医之诊也。呜呼。设或脉浮而洪。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此又为命绝。虽越人其能起之欤。
 
直视
伤寒直视。何以明之。直视者。视物而目精不转动者是也。若目精转者。非直视也。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荣焉。针经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之睛。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五脏血气充荣。则目和而明矣。伤寒目直视者。邪气壅盛。冒其正气。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视。伤寒至于直视。为邪气已极。证候已逆。多难治。经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则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不得眠。以肝受血而能视。亡血家肝气已虚。目气已弱。又发汗亡阳。则阴阳俱虚所致也。此虽错逆。其未甚也。逮乎狂言。反目直视。又为肾绝。直视摇头。又为心绝。皆脏气脱绝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又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皆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是非直视也。此为内实也。可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下之。直视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为可治之候。二者形证相近。其为工者。宜熟视之。
 
郁冒
伤寒郁冒。何以明之。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郁冒之来。皆虚极而乘寒。则有之矣。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又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是知因虚乘寒。乃生郁冒。金匮要略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又曰。产妇郁冒。
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即此观之。郁冒为虚寒可知矣。又或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又为死证。盖谓其虚极而脱也。观其郁冒。幸无忽焉。
 
动气
伤寒动气。何以明之。动气者。为筑筑然动于腹中者是矣。脏气不治。随脏所主。发泄于脐之四旁。动跳筑筑然。谓之动气。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脏气不治。腹中气候发动也。动气应藏。是皆真气虚。虽有表里攻发之证。即不可汗下。经曰。动气左右。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是下之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是发汗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是下之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是发汗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是下之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中大烦。
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下。是发汗而动肾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是下之而动肾气者也。且脾内证。当脐有动气。经特曰脐之四旁动气。不可汗下。独不言脾候。当脐有动气者。以脾居中州。为胃以行津液。发汗吐下。独先动脾。况脾家发动气者。讵可动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者。发汗吐下。务要审谛。举此动气。类可知矣。
 
自利
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瘥。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
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
是皆协热。已又合病。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半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少阴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下之。是三者所以有异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凡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少阴病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此为欲解。下利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是知下利脉大为逆。而脉小为顺也。自利宜若可温。理中白通诸四逆辈。皆温脏止利之剂。又有肠胃有积结。与下焦客邪。皆温剂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后已。
经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是湿在下焦。渗泄而聚利者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与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谵语。或瘥后至年月日复发。此数者。皆肠胃有积结。而须攻泄者也。内经有曰。大热内结。注泄不止。热宜寒疗。结伏须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大寒凝内。久利泄溏。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寒去利止。谓之通因通用。下利虽有表证。又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故经曰。下利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者是矣。大抵下利脱气至急。五夺之中。此为甚者。其或邪盛正虚。邪壅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经曰。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谵语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还死。少阴病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此数者。皆邪壅正气下脱而死者也。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呜呼。疾成而后药。虽神医不可为已。气既脱矣。孰能治之。
 
筋惕肉
伤寒筋惕肉 。何以明之。伤寒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者。必然之证也。其于筋惕肉。非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汗多汗。则有之矣。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动也。太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即是观之。筋惕肉 。由发汗多亡阳。阳虚可见矣。兹虽逆也。止于发汗亡阳而表虚。治以温经益阳则可矣。或因吐下发汗。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又非若但发汗后所可同也。经曰。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七八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为逆之甚者也。太阳病发汗。复下之后。表里俱虚。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兹为逆之甚者也。发汗吐下。庸可忽诸。
 
热入血室
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冲脉者。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 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 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海满也。即是观之。冲是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感邪。太阳随经。便得而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妇人则月水适来。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者。斯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而言也。妇人伤寒。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者。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有言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妇人热入血室。有须治而愈者。有不须治而愈者。又各不同也。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时经水适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