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都爱商业地产三

 深圳李昊宸 2011-04-14

第一步是放下身段

  在上海,商场门口配备服务生负责开关门;但在沈阳,这却是不被接受的,顾客往往连门都不愿意进。类似的细节,需要开发商在后期运营中一点点发现、修改,这不仅需要付出极大耐心,也需要开发商降低身段、千锤百炼。

  张家鹏认为,从典型的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住宅开发商转型首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近年来,住宅市场一直是卖方市场,开发商扮演比较强势的主导地位,根本不愁房子卖不出去;但是商业地产完全是反过来,招商时不仅不能期待租金有多高,有时还要贴装修,并且得放下身段来跟租户沟通,“这个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难做到。”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这也是最近正处转型初期的开发商普遍遇到的问题。住宅开发商在与商业地产的租户洽谈时,依照做住宅的经验,要求客户“你们都拿提案吧”,或者“让客户来见我”。这种强势的甲方作风碰了一鼻子灰,很多商业项目中重要的大客户(如沃尔玛、知名影院等)往往根本不会与这种开发商谈。

  不仅如此,与住宅“房子卖出去就基本不管了”不同,商业地产的后期运营非常重要,开发商需要提供各种服务,为租户解决问题,这需要付诸很大的耐心。但在住宅开发中,除了万科、龙湖、绿城等知名企业拥有自己的物业团队,大部分开发商的物业都交给了物业公司,不用为后期负责。

  陈启宗曾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即开发商在商业和住宅之间反复。他表示,“现在很多搞商业房地产的人,没有耐心去学,住宅好了,又跑回住宅去了,以量取胜。”

  长此以往,中国还会有很多差劲的商业地产项目继续涌现。

  但住宅开发商转型做商业地产,也有其独特优势。金勇分析称,住宅开发商的优势体现在:管理项目的经验,政府沟通的经验,对土地的判断等等。住宅开发商的转型,有两种模式,一是完全建立自己的队伍,这相对较难,因为服务链条长,需要很大的团队,房地产公司往往没有能力把每条线都建立起来。二是成为资源整合商,将专业性强、开发商不熟悉的业务充分外包,比如业态的比例分割、设计的评审、施工监理、早期租赁(预租赁)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