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半医疗机构患“抗生素依赖症” 三成患者耐药-搜狐健康

 bbbo 2011-04-16

  在国内不少医学专家看来,抗生素类药物被过度使用的现象,已经超越医学范畴,成为一个危害人类自身安全的严重社会问题。因此,近几年来,“医疗机构应该限制给患者使用抗生素”已成普遍共识。但现实中,过度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到底有没有好转?医疗机构给病人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对此,本报进行了深入调查。

  治疗感冒,多数社区医院给打吊瓶

  抗生素类药物能治感冒吗?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通过本报QQ群对400名读者进行了调查,从回复结果看,约有95%以上的读者认为抗生素类药物能治疗感冒。

  但事实上,感冒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疾病,而抗生素却只作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对病毒起不到任何作用。可是,为什么大多数读者会认为抗生素类药物能治疗感冒呢?“因为每次感冒了,医生都会给我开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吃,有时还会给打吊瓶,既然医生给开了这种药,所以我就以为它能治感冒。”读者”小号”的回答具有一定代表性。

  医生给感冒患者开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是不是很普遍呢?记者自今年1月份以来,陆续对我市的中心医院、友谊医院、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4家三甲医院和凌水、南石道街等8家社区医院进行了实地调查。

  记者本身并没有任何感冒症状,假扮感冒患者到上述医疗机构就诊。其中3家三甲医院的医生经诊断后认为没有问题,告诫记者平时注意多喝水、正常休息就可以了。只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给记者开了处方,处方中有一项药物为抗生素类药物:头孢克洛缓释胶囊。

  此外,在上述4家三甲医院里,当记者提出“想让感冒快点好,能不能给打个吊瓶”的请求时,均遭到医生拒绝。

  与三甲医院相比,在社区医院里,随意给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明显要更普遍一些。在记者所调查的8家社区医院里,竟有7家给开记者开了含有抗生素类药物的处方,这些抗生素类药物以大环内脂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

  在所有社区医院中,只有南石道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给记者开药。原因是,接诊的医生曾详细询问过记者的“病情”,记者谎称已经患感冒一个多星期了,于是这位医生表示:”你患感冒时间太长了,我们这里不敢给你乱开药了,建议你到大一点的医院去做个全面诊断,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此外,记者还向这些社区医院提出了“要打吊瓶”的请求,其中5家社区医院的医生同意了记者的请求,只有3家社区医院的医生表示没有必要。在同意给记者打吊瓶的这些医生中,他们给出的解释多为:如果想让感冒快点好的话,可以打一个吊瓶试试。

  在治疗感冒的过程中,12家医疗机构里竟有8家使用了抗生素类药物,超过半数。如此普遍使用抗生素,真的很有必要吗?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药物能直接杀死感冒病毒,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解放军403医院医务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80%以上的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不起任何作用,另外不到20%的感冒患者可能会伴随出现细菌感染,从药理上说,抗生素会对出现细菌感染的感冒患者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现细菌感染的感冒患者就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因为,当人体免疫杀死感冒病毒后,细菌感染就会自动痊愈,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来帮忙。并且,盲目使用抗生素,只会增强细菌抗药性,最终破坏人体免疫力,百害而无一利。”

  正因如此,英、美等一些国家已经明确把抗生素列为“小病的禁用药”。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比如英国,他们在规定中就明确要求,医生不得向感冒、耳部感染、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咳嗽等轻微病症患者开抗生素,违反规定的,严重者可吊销医生执照。”

  两种原因,促使抗生素被过度使用

  抗生素被过度使用,医疗机构难辞其咎。记者调查发现,其实不仅社区一级的小医院在对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在大型三甲医院里,过度使用抗生素现象同样普遍存在,有业内人士透露,三甲医院药品收入的30%左右来自抗生素。可以说,抗生素已经成了一个养活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

  “医生给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张繁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机构统计,去年我国人均打吊瓶的数量为8瓶,这个数字很惊人,说明抗生素过度使用的现象已经非常泛滥了。”

  张繁友承认,他所在的医院也一定程度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现象,尤其是在前些年。“以前我们医院有一个输液大厅,不少患感冒、发烧、闹肚子之类的轻微病患者来就诊,就是在大厅打个吊瓶,然后走人。”张繁友说,“后来我们意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至少是缺少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作为医生,我们大家都知道,过度使用抗生素必然会给患者、甚至是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去控制使用抗生素,哪怕是牺牲掉一部分眼前利润和效益。”

  正是出于控制使用抗生素的目的,2008年,这家医院关闭了输液大厅。“对于感冒、发烧之类的轻微病患者,我们不给打吊瓶,并且一般情况下也不给开药,而是指导病人多休息、多喝水,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战胜病毒。”张繁友说。

  据了解,最近两年,我市部分大医院相继关闭了输液大厅,不再给轻微病患者提供输液服务。针对这一新动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给出了另一种解读。

  “关闭输液大厅,并不能表明大医院有控制使用抗生素的决心。”这位业内人士说,“真实情况应该是,近几年,不管什么样的患者都愿意往大医院跑,扎堆到大医院去看病,这就导致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出现短缺,于是大医院就不愿意给轻微病患者提供服务了,毕竟从轻微病患者身上很难赚到太多钱,并且还浪费医疗资源,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大医院才纷纷关闭了输液大厅。”

  “大医院不仅没有表现出控制使用抗生素的决心,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医院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小医院还严重。”这位业内人士还报料说,”在个别医院的一些科室里,有些医生会同时给住院患者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类药物,并不是因为病情需要,而是利益驱动。抗生素类药物价格昂贵,提成比较高,给医生的回扣也比较多。假如这个科室的主任和副主任同时向本科室的医生推荐了两种不同品牌的抗生素,那么医生出于平衡关系的考虑,往往就会给患者同时使用上两种抗生素。这是关系和利益平衡的结果,与疾病无关。”

  在不少人看来,医疗机构之所以给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主要动因就是诱人的经济利益驱使。不过,也有一些医生表示,除了利益驱使,有时候他们也会为了防止发生医患纠纷,而”被迫”给患者使用抗生素。

  “不少患者到医院来,指明就要用好药,用见效快的药,如果我们不给患者开抗生素,患者往往不同意,容易出现纠纷。”友谊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任何医生都不能保证一辈子不遇到医疗事故与纠纷,一旦出了事故和纠纷怎么办?一些医生的做法就是,提前把最好的药给患者使用上,显得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很重视,这样将来即使出现纠纷,医生也有辩解的理由。”

  “利益诱惑”加上“害怕承担责任”,一些业内人士觉得,正是这两大原因,促使医疗机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现状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恶果初现,耐药人群正在日渐扩大

  李哲是一名外科医生,在他印象里,以前给外伤病人做治疗时,为了防止创面细菌感染,需要给病人用一点抗生素。”比如青霉素之类的,很普通的抗生素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不同。“随着抗生素被过度使用,导致很多种细菌具备了抗药性,普通的抗生素往往对付不了这些细菌。”李哲说,“更严重的是,现在多数患者都有过多次使用抗生素的经历,这也导致患者本身具备了一定耐药性,低级别的抗生素对这样的患者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李哲看来,这样的耐药人群正在日渐扩大。“以我的临床实践看,5年前,只有极罕见的少数患者具有耐药性,现在大约是3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李哲说。

  对于这些具有耐药性的患者怎么办?目前医生们最普遍的做法是进行细菌培养,从中找出能够对患者起作用的抗生素,有针对性地给药。“其实,医生给患者做细菌培养并不是一件新生事物,以前的医生也会这么做。只不过,以前做培养跟现在做培养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不同。”

  细菌培养是确认患者是否受到了细菌感染的最可靠标准。过去,医生给患者做细菌培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患者是否受到了细菌感染;二是确认病原体,再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素,也就是说优先使用窄谱抗菌素。

  但是,由于做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现在一些医生已经很少给普通患者做细菌培养了,只有遇到具有耐药性,使用了几种抗生素都对患者不起作用的时候,才会给这类病人做细菌培养。

  “也就是说,以前医生做细菌培养,是为了弄清病原体,尽量少用药。现在医生做细菌培养,是因为很多药已经不见效了,想办法找有效的药。”李哲说。

  与耐药人群逐渐增多这一现实相对应的是,医学界在寻找新的抗生素方面,已经有近半个世纪止步不前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有几种抗生素被强化了一点儿,也就俗称的第二代抗生素和第三代抗生素,但至今为止,医学界还没有找到一种全新的抗生素。“这也意味着,一旦细菌对现有的抗生素全部产生了耐药性之后,我们将会重回到没有发明抗生素的年代。”李哲说,“去年被舆论热炒的'超级细菌'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因为现有的抗生素,对这些新出现的'超级细菌'起不到任何作用。”

  一边是医疗机构渴望追逐的经济效益,另一边是抗生素被过度使用的严重后果。到底是应该限制抗生素,还是该积极使用抗生素,这个看似不难回答的问题,却让一些一线医生陷入了无比纠结的心理矛盾。“作为医生,我希望尽快扼制抗生素被滥用的现象。”李哲说,“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希望有丰厚的经济收入,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我很难不向我的病人推荐使用抗生素。”

  在调查中,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抑制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依赖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但像现在这样单靠教育医生提高医德来实现控制抗生素使用,显然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还是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说,“必须先从制度上控制住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的总量,然后再配合医德教育,这样才能起到实效。”

  据了解,今年2月,南京市卫生局已出台措施,自今年起,南京各医院要限开抗生素处方,从总量上,不得给50%以上的病人使用抗生素,如果哪家医疗机构给超过5成的病人使用了抗生素,将取消这家医疗机构的等级评审、重点科室评比,年终医院业绩考核要扣分等;对拒不整改的医疗机构,机构负责人将被诫勉谈话,甚至丢乌纱帽。

  首席记者翟丙军 实习生任宇慧

  越洋连线

  美国医生也从抗生素里“吃回扣”

  F.Nevlle是美国华盛顿一家私立医院的医生,近日,记者通过电话,就美国当地医疗机构是如何给患者使用抗生素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

  记者:我之前从各类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在美国,医院和医生在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方面,有着很严格的控制。如果不是病情确实需要,一般不会给患者开抗生素。我们想知道,给病人限开抗生素,是医生的自觉行为呢?还是因为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

  F.Nevlle:不不不,我想你之前看到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在美国也存在抗生素被滥用的现象。近些年发生过几起儿科医生给婴儿患者非必要使用抗生素的事情,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不过,在美国过度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总体上说,并不十分严重。在决定接受您采访之后,我还专门查过一些资料,当我看到2010年,中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时,我很吃惊。作为一名医生,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美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仅在13克左右,这个数字就已经很令人吃惊了,再把这个数字放大到10倍,我感觉问题确实有些严重。

  我想,医生不应该这么过度使用抗生素,因为医生首先就要知道,过度使用抗生素会给人类、甚至是所有生物带来很大的危害。美国大多数医生都不会这么去做,要真的有医生这么做了,后果会很严重,一旦要是被患者发现了,就会去控告这名滥用抗生素的医生。视问题的严重程度,这名医生会被吊销执照,甚至可能破产。

  记者:在中国,不少大医院和社区小医院都设有专门的输液大厅,用于给患者注射抗生素类药物,这种输液大厅在美国的医院里常见吗?

  F.Nevlle:这个是没有的,就我所知,美国还没有一家医院建过输液大厅。另外,大多数美国人也没有被注射过抗生素液体的经历。如果一个人有过这种经历,那证明他(她)曾经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也就是说,只有那种情况非常非常糟糕的病人,在非常非常危险的时候,医生才会选择对他进行输液。而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抗生素液体离他们还非常遥远。他们还用不着面对这恐惧的一幕,让冰冷的针头扎进他们柔软的血管里。

  记者:有人认为,抗生素被过度使用是受利益驱使。抗生素类药物的价格普遍比较昂贵,医院或者医生可以从中拿到比较高的药品提成,你认为这是不是造成抗生素被滥用的关键性原因呢?

  F.Nevlle:我想这个肯定是原因之一,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美国的医生也可以从一部分抗生素类药品中拿到制药公司给的提成,过程是这样的:我们这里的药品一般都有GENERIC和BRAND两种,就是同一种药有非品牌的和品牌的,品牌的要比非品牌的贵很多,当然药性相同,吃哪个都差不多。那么,生产品牌药的制药公司会给医生提成,以促进销售,所以现在很多医生会用品牌的代替非品牌的。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把这个告诉给病人,有些时候也需要征得病人同意才行。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病人送给医生的小费,必须是病人对医生的服务感到满意,才会让医生拿到这笔提成。

  但是,虽然医生在开药的时候,有利益在驱使,但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还是不敢只看到利益,而给病人盲目开药。因为前边我讲过,美国有非常严厉的法律约束,医生要是给病人过度使用抗生素,一旦被病人给告上法庭,肯定是要吊销执照的,这就意味着这名医生的后半生都要处于失业状态了,想一想,恐怕没有哪个医生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我觉得,控制抗生素被过度使用,最主要还是要有足够详细的配套惩罚制度,让医生不敢去冒风险,这才是最正确有效的方法吧!

  首席记者翟丙军 实习生任宇慧

  三成以上患者已具有耐药性

  滥用恶果初现

  “以我的临床实践看,5年前,只有极罕见的少数患者具有耐药性,现在大约是3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医生李哲。

  “李哲是一名外科医生,在他印象里,以前给外伤病人做治疗时,为了防止创面细菌感染,需要给病人用一点抗生素。”比如青霉素之类的,很普通的抗生素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不同。“随着抗生素被过度使用,导致很多种细菌具备了抗药性,普通的抗生素往往对付不了这些细菌。”李哲说,“更严重的是,现在多数患者都有过多次使用抗生素的经历,这也导致患者本身具备了一定耐药性,低级别的抗生素对这样的患者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李哲看来,这样的耐药人群正在日渐扩大。“以我的临床实践看,5年前,只有极罕见的少数患者具有耐药性,现在大约是3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李哲说。

  对于这些具有耐药性的患者怎么办?目前医生们最普遍的做法是进行细菌培养,从中找出能够对患者起作用的抗生素,有针对性地给药。“其实,医生给患者做细菌培养并不是一件新生事物,以前的医生也会这么做。只不过,以前做培养跟现在做培养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不同。”

  细菌培养是确认患者是否受到了细菌感染的最可靠标准。过去,医生给患者做细菌培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患者是否受到了细菌感染;二是确认病原体,再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素,也就是说优先使用窄谱抗菌素。

  但是,由于做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现在一些医生已经很少给普通患者做细菌培养了,只有遇到具有耐药性,使用了几种抗生素都对患者不起作用的时候,才会给这类病人做细菌培养。

  “也就是说,以前医生做细菌培养,是为了弄清病原体,尽量少用药。现在医生做细菌培养,是因为很多药已经不见效了,想办法找有效的药。”李哲说。

  与耐药人群逐渐增多这一现实相对应的是,医学界在寻找新的抗生素方面,已经有近半个世纪止步不前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有几种抗生素被强化了一点儿,也就俗称的第二代抗生素和第三代抗生素,但至今为止,医学界还没有找到一种全新的抗生素。”这也意味着,一旦细菌对现有的抗生素全部产生了耐药性之后,我们将会重回到没有发明抗生素的年代。”李哲说,”去年被舆论热炒的‘超级细菌’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因为现有的抗生素,对这些新出现的‘超级细菌’起不到任何作用。”

  一边是医疗机构渴望追逐的经济效益,另一边是抗生素被过度使用的严重后果。到底是应该限制抗生素,还是该积极使用抗生素,这个看似不难回答的问题,却让一些一线医生陷入了无比纠结的心理矛盾。“作为医生,我希望尽快扼制抗生素被滥用的现象。”李哲说,“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希望有丰厚的经济收入,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我很难不向我的病人推荐使用抗生素。”

  在调查中,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抑制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依赖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但像现在这样单靠教育医生提高医德来实现控制抗生素使用,显然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还是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说,“必须先从制度上控制住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的总量,然后再配合医德教育,这样才能起到实效。”

  据了解,今年2月,南京市卫生局已出台措施,自今年起,南京各医院要限开抗生素处方,从总量上,不得给50%以上的病人使用抗生素,如果哪家医疗机构给超过5成的病人使用了抗生素,将取消这家医疗机构的等级评审、重点科室评比,年终医院业绩考核要扣分等;对拒不整改的医疗机构,机构负责人将被诫勉谈话,甚至丢乌纱帽。

(责任编辑:霍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