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三步训练法

 雄性斑马 2011-04-17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少教师曾为此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写作水平上不去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这里牵涉到智力因素,学习目的性,各学科之间的配合以及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但是,作文训练的盲目性和写作习惯的培养不从实际出发而“好高骛远”的做法,是导致写作水平不能提高 的重要原因。怎样才能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仿作——授格——消 化的三步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范文,写仿作。这是一种借鉴范文,以读带写,先读后仿,引入门径的基本训练。一个意思如何表达才 能准确?一篇文章如何构思才能成篇?一个观点如何阐述才能清楚?一个事物如何介绍才能一目了然?写作未 能入门的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常常是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模仿范文, 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但范文的选择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应注意“示范性”、“针对性”。 选文必须具有示范引路的作用,切实地针对训练中所要掌握的要领。是要训练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还是要训练 如何开头结尾?是要训练如何安排说明的顺序,还是要训练怎样确定叙事的线索?选择的范文应当与训练点相 一致。范文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课本外的。范文选出来了,关键是如何读,对于课外选文,宜于指导学 生分两步读:第一步,看文题,自我构思。要求学生看过题目后,不忙于看内容,而是想一想,在头脑里构思 ,或写成简要的提纲。第二步,读范文,分析比较。要求学生仔细认真研读范文,体会范文是怎样构思,如何 成文的,并列出阅读提纲,然后与自己的提纲比较,找出差距,初步懂得应该怎样写。这样,使学生把读范文 当作乐趣而非负担,学生在读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读的目的是写,仿写是第一步训练的重点。一提到仿写,有人要引证鲁迅的“依傍和摹仿不能产生真正的 艺术”来力戒摹仿。这话不错,创作应有自己的发现,以独创为贵,但是即使是最著名的长跑运动员也是在他 父母的搀扶下开始走路的。同样,任何一位产生过真正艺术的作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鲁迅先生自己也 有不少成功的仿写之作,重要的是仿写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起点,仿写不是机械地“徒袭皮毛”,而是有机地揣 摩运用。在指导仿写中,应要求学生不要机械地借鉴、模仿范文,而是从范文的思想内容、文章的体裁、表现 手法等方面受到启示,加以引伸、摹拟,构思自己的作文。例如,讲过《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后,命题 《谈葛朗台形象的刻画》,学习课文评析中紧密结合原书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证明观点,得出结论,使观 点和材料很好地统一起来的写法,讲过《毛遂不避嫌疑》后,命题《小议“枪打出头鸟”》学习课文先破后立 和对比论证展开议论的方法。这样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命题作文,有利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写什么,怎样写。至 于仿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先易后难,由简而繁,先零后整,由点而面;先局部后整体,由分散而综合。  
        作点拔,授规律。这是在仿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懂得基础写作规律的训练,是学生写作水平能否真正提 高的关键。有人说:“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文无定法”。其实这里都只说对了 一半。首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待于培养,他们还缺乏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 学生在仿作之后,对仿作的成功与否缺少足够的把握,期待着老师给以讲评点拔,循循善诱,授以规律。教师 的启发、点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推动写作能力的发展。再者,虽然“文无定法”,但不等于没 有“格”。什么样的文章应怎样写,什么内容该怎么表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譬如文章的语言,议论文强调 其逻辑性,记叙文强调其形象性,说明文强调其准确、简明、周密。我们经常强调语言要有文体感,这里的“ 感”就体现了“格”,否则,叙述的语言与议论的语言就没有界限了。再如“读后感”与“读后评”,虽然同 是读后而作的议论文,但各有其格;前者重在感,要求由此及彼,后者重在评,一般就是论事。这些“格”都 需要教师告诉学生。模仿写作是第一步,不是目的,如果学生在仿作之后得不到及时的点拔,只会钻进去,无 法跳出来,则仍然无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我们不光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因此,作文仅 靠讲,出不了佳作,但不等于基本规律不传授;作文不能圈成“八股”,但不等于不要其“格”。我们作点拔 、授规律,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交给他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登堂入室,把学到的东西 化为自己的,在写作实践中去灵活运用,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作点拔,授规律呢?这首先要注意一条原则:点得精当,格而不死。精当就是要精炼准确,不 用过多的名词术语,而以通俗易懂、简炼点睛的语言道出其真谛,科学准确地传授其关节过门。格而不死就是 要授以其“格”,引入正途,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格”的要求和行文方式,即是能写出“上路子”的 文章,但要使学生不拘泥于“格”,不生搬硬套,在遵照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举一反三,各显其能、自由驰骋。  
    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是我们授以规律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比较好才能揭示规律。譬如我们讲如 何抓住题眼立意时,可以比较下面一组题目:[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解》;[2]《在“师”与“弟子” 之间》;[3]《赞“不耻相师”》;[4]《从〈师说〉想到教师节》这一组四个题目都是作为《师说》的“读后 感”,但由于文题有异,因此感点和立意则不一样。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各题的关键词语,比较其各自不同的 要点,进行立意:[1]也要向不是老师的“老师”学习;[2]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要有互相学习、不耻下 问的精神;[4]尊师重教对培养接班人的意义。通过示范性的分析比较,学生是能基本懂得抓住题眼立意的规律 的。再如讲授“给材料作文”的写法时,我告诉学生,不管哪一类的给材料写议论文,行文上都可归结为起、 承、转、合,同时提醒他们,其具体写法又有所不同。于是我引导学生谈《理想,人生的“太阳城”》和《揠 苗助长》两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的差异,经过点拔,他们总结出来了:前一篇是先 概叙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思想家康帕内拉在关进牢房、惨遭酷刑,从昏死中醒来后,坚持写作最早的空想共产 主义著作《太阳城》一事,然后分析他为什么能在经受酷刑后还坚持写作,接着评价他这种为实现理想而置生 死于不顾的勇气和精神,最后深化主题,勉励后人;后一篇是先引“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然后就此生发议 论,引出感点,接着联系实际,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依照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最后回到文首,总 结全文。到此,我明确告诉学生,给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叙—析—评—结,一种是引—议 —联—结。可见,运用比较分析,确实有助于规律的揭示,也有助于学生牢牢掌握规律。  
       用规律,促消化。这是在懂得了写作基本规律后的消化训练,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能运用写 作规律,促进学生巩固并扩大前两步的训练成果。在第三步的消化训练中,以巩固、运用提高为大前提,应主 要抓住两点:第一是及时。在讲授写作规律之后,及时做好消化训练、写好消化作文,这样让学生现学现用, 易于掌握。我们讲了从“事实材料”中提炼论点采用“关系分析法”的规律后,选了一段事实材料:英国有个 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作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 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贮存知识,而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要求学生提炼论点,然后写作。由于 及时消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能运用规律,找出了“吸收与创造”、“读书与实践”两对关系,进而分 别提炼出论点:吸收知识的目的在于创造,书本上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作为。及时做好消化训 练,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了解训练目标是否达到,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第二是反复。作文训 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能力,而真正的能力来源于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而有赖于反复实践。要真正提高写 作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训练中学到的方法得以巩固,长久受用,就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因此,在 每一次的消化训练阶段,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除大作外,至少做两篇同类小作,以巩固训练成果,这样也能使学 生养成自觉运用规律的习惯。  
       实践表明: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仿作、授格、消化三步训练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 为主动。有利于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写,写中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 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