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课程说明
一、《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编写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拿起文章会读,提起笔杆会写,张开嘴巴会说。读、写、说的方法在哪里? 就在训练之中。 本课程秉持之训练原则为: 范文示例原则。学造汽车先得解剖汽车,学造航母先得解剖航母,学习写作文章当然也得先研究他人佳作,从中观摩、解剖、模仿,借以找到入门途径,以免在黑暗中瞎碰乱撞。诚然,文贵独创,但那是学成之后的事,初学者一定要像书法学习者那样,先学会“临帖”;像绘画学习者那样,先学习依葫芦画瓢。这是各行各业亘古不变的科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的范文也是例子,旨在让同学们通过例子举一反三,达到会读会写的目的。因此,选择范文的标准首先是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才考虑文章内容,内容服从于形式。这似乎与内容决定形式的写作方法相违背,实则不然,因为从读学写与读而后写,恰恰是反向的操作。 读写结合原则。读是写的前奏,写是读的延伸。常人阅读,只是为了摄取信息,与写作无关;作为学子,为写作而阅读,固然要摄取思想内容,更重要的则是探究写作技巧。因此,对于范文的阅读,不应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而应咬文嚼字、深入研读。在阅读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借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写作中培养阅读能力,读写同步前进。 建构模式原则。建房有框架模式,中药有处方模式,各种基本模式掌握好,就能随时加减变异,翻新出形态功能各异的新篇。同理,文章也有基本模式。解剖千万篇记叙文、议论文,笼而统之,不过若干种基本模式而已。掌握好基本模式,就能随机演变,写出生动精彩的文章。模式在哪里——就在人类的思维规律中!道理很简单——文章是思维的载体,找到思维规律,就找到了文章的源头。很多同学阅读之时浑沌一团,理不出头绪;提笔为文,信笔写去,不知所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都是缺乏规律指导的结果。我们的课程,就是引导学子们遵循思维规律,破解文章框架,阅读时能一眼透视文章的骨架血脉,写作前能搭建大厦架构。 基础训练原则。写作能力扎根于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仅写作而言,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方面面,一样也不能少。此外,分析概括能力、辨证思维能力、证明反驳能力等,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本着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各个单元都安排相应的专题知识讲座与专项技能训练。但受课时局限,本课程无力一一落实,谨请同学们自己加油训练。 文中有我原则。中学生写议论文应该写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发自己的呼声。多写自己,还可以从中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论点的技能。当然,在写作中,“我”可以当主角,也可以当配角,还可以是旁观者。 结合考试原则。读写训练不全是为了考试,但升学考试很现实,必须理直气壮地重视它。因此,本课程基本内容与训练题目均主动往考题形式方向靠,见多了练多了就熟悉了,应对考试也就有办法了。但我们不搞猜题押题之类那种耽误学生却永远没有效果的事。去年前年的花朵已经凋谢,研究它的规律是不错的,老是盯住它的模样则是不明智的,因为明年花开别样红。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遵循叶老的教导,我们的办法是,组织学生遵循写作规律,练就基本技能,掌握文章模式,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以不变应万变。俗话说,兵来将当,水来土掩——我有全套写作技能在手,任你高考抛来什么题目,我总有一个模式之框能够接住,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的。 二、《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 (上册)单元设计 本课程设置八个单元,均是横式结构议论文(纵式结构议论文将列为下册)。 本课程最大的特色是为同学们准备了议论文横式结构的八种模式,让同学们学习好,训练好,届时带着它,胸有成竹进考场,从从容容得高分。 八种模式,分为四组。 第一组:多视点分析,解决作者观察的注目点问题。 模式第一号:“多要件横式结构”(外部观察) ——本模式引导学生变换着眼点,多侧面观察思维对象的外部构成,展开全面评论。除命题作文外,“任务驱动型”之类材料作文题均适用。其基本特点是就地取材,现成角度 ——适用于各类考生。只要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中,能够找到三个人物、三个物件、三种主张……就可以写作。其优势是有了三个要件,就有三个角度,学生不必为分不出角度而苦恼;往上概括,可以提炼高水准中心论点;无力概括, 可以不提炼中心论点,因为阐明文允许没有中心论点,免去学生的最大烦恼;直接多侧面评论故事,就地取材,最容易展开篇幅。对于这一模式,优生可以写出好文章,差生也可以顺利成篇,并写出不错的文章。 模式第二号:“多要素横式结构”(内在观察) ——本模式引导学生变换着眼点,多侧面深入探究思维对象的内在构成,展开全面分析,是议论文写作不可回避的基础模式,是绝大多数议论文写作必用的分析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下探一级,一分为三 ——这是人人都必须过关的写作基本功。由中心论点下探一级见分论点,分论点下探一级见分析角度(有的则为小论点,然后再往下分出分析角度),上下至少三个层次,内容有深度,论点有高度。又由于第一层次横向分析要“横劈三片”,一分为三,平行展开;再加上第二层次或二或三的横向分析,就形成至少六个方向的内容,涵盖面大,十分广阔。这一模式在学生作文中最为常见,优生可以写出好文章,差生常常为之而挠头,因为要找到“要素”并不容易。因此,这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组:多基点分析,解决作者观察的立足点问题。 模式第三号:“多角色横式结构”(人物身份) ——本模式引导学生转移立足点,通过多种身份角色展开说理,构成一种创新模式。文章主体部分三大段由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出面说理,发挥人物特定身份的特定权威作用,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在表现形式上,还可以嵌入记叙成分,使文章表层带上些许记叙文色彩,实质上则仍是议论文无疑,由此,文章呈现一定程度的散文化。这一模式最适用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基本特点是众口一词,强力说理 ——三名权威共同论述一个道理,这是一种创造高分的模式。这种模式形式上鲜活,可以活跃说理环境;作者褪去,角色出现,现身说法,活灵活现,十分引人注目;又由于各个角色都是文章论题的权威人士,因此,文章内容自然带有权威性,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模式第四号:“多理论横式结构”(理论色彩) ——本模式引导学生转移立足点,借用多学科理论展开分析,构成一种创新模式。文章主体部分三大段引进三个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照耀下展开说理,发挥理论的权威作用,提高说服力。这个模式各类材料作文均可使用。其基本特征是殊途同归,结论牢靠 ——这是模式第三号的变种,也是一种创造高分的模式。理论打头,见所未见,形式上具有创新性,抓人眼球;理论解剖,直捣本质,发掘事物的本质,内容上具有深刻性。 第三组:多落点分析——解决作者分析的方向问题 。 模式第五号:“正反面横式结构”(矛盾分析) ——本模式引导学生正反分剖,疏堵结合,指明唯一通道。这是一种传统模式,因为正反论证自古有之,《劝学篇》、《师说》等均是正反论述的名篇。命题作文及各类材料作文都适用。基本特点是一正一反,矛盾相向 ——灵活机动,处处可用。这种模式正反清晰,明辨是非;正面开活路,反面堵死路,最能体现辩证能力,不管是构思全篇还是文章局部都普遍适用。优生可以写出好文章,差生可以找到扩展篇幅的路子,因此,不可忽视。 模式第六号:“对立面横式结构”(对立分析) ——本模式引导学生抓住两端,遥相对应。这是一种两极分析,即着眼事物的两个端点,舍去中间部分,目的是抓住重点,强烈对照。对立面分析是一种典型性分析,就如现实工作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是一种强力说理模式,很适合考场需要。 基本特色是 突出两端,鲜明对照 ——这是上个世纪末常见的题型,也是原来话题作文常见的题型,近年考题虽不多见,也不应忽视。这种模式 以其强烈的典型性、 对照性而引人注目,最容易实现宣传效果。 第四组:多交点分析——解决思维对象彼此关系的问题。 模式第七号:“关系面横式结构”(相互关系) ——本模式引导学生辨识相互关系,以便正确分清各自的地位。这是考核辩证分析能力的重要模式,诸如对立统一关系、正反取舍关系……早些年在各省区市的高考作文题目中最常出现,活跃的时间也最长。近些年热度虽有所降温,但依然值得重视。其基本特点是 平行展开,相向分析 ——关系对象一一分别阐释自身的某一方面特点,之后分别向对方走一步,考量自己在对方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从而理清双方关系。 模式第八号:“差异面横式结构”(差异分析) ——本模式引导学生平行比较,以见差异。这是一种比较分析,差异分析,选择分析。当今“任务驱动型”作文很多属于比较选择类型,即此,这个模式值得重视。其基本特点是相互比较,凸显差异 ——同中求异,发现微殊,是它的特殊功能。这种写法向来受到的关注度较低——这正是学好它的理由,因为考场上可以出奇制胜!此外这一模式的一大优势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即篇末延伸,升华中心论点。这一升华比之其他类文章的升华大为不同,是一种跃升性升华,极富价值,可以令读者眼前一亮,顿生好感。因此,值得好好开发。 三、《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 (上册)课时分工 每一单元介绍一种模式,分为10课时,每课时10分钟,计100分钟。其中,20分钟介绍模式之外的思维知识——这是很必要的,因为不善思维就不可能善于写作。这样,学习一种模式的阅读与写作仅仅80分钟,不及学校课堂两个课时。由于课时太紧,很多内容只能删减,有些内容则只能由同学们课外承担。比如范文阅读,老师只能为范文作出详尽夹批夹注,提出思考题,交由同学们自己预习。同学们必须自觉完成预习作业,才能听好课,因为视屏十分钟要分析一篇文章,甚至两篇文章,只能简要地提示重点,一带而过。 各课时的任务是这样分工的: (以第一单元《多要件横式结构议论文》为例): 第一课,《多要件范文研读——解剖范文结构》:解读范文《依法治税,古今一理》,这 是本单元的典型范文。本单元之后的课程将以之为素材,作抽象与概括。本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性认识多要件横式结构议论文模式。 第二课,《多要件模式特征——分析模式特点》:在范文阅读的基础上,从 《依法治税,古今一理》出发,加以抽象与概括,透视出本模式的真面目。本课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多要件横式结构议论文模式的格局与特征。 第三课,《多要件范文讲读——分析阅读文章》:仅仅阅读《依法治税,古今一理》一文,就要求学生读懂一种模式,太困难了。因此,本课时简单介绍两篇与之同类的文章,借以扩大学生视野。本课时教学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也为下面的课程丰富讲解素材。 第四课,《多要件模式优势——分析模式优势》:通过范文与其他两篇文章,分析本模式的各种优势。本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模式的优点,促使他们喜欢本模式。 第五课,《多要件模式思维——多要件的分析》:各种模式有各自的思维要求与特征,现在的议论文都要求辩证分析,因此需要专门学习与训练——这也是本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多要件思维训练。 第六课,《多要件三步构思——分析作文过程》:模式是让学生选择套用的,选择需要比较权衡,明智抉择。本课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审察题意——选择模式——确认内容,三步完成构思,以便快速进入写作。 第七课,《多要件构思训练——大量举例解说》:各种模式都有自己构思路径,需要指导,需要训练,需要多见范例。本课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提高构思能力。 第八课,《多要件试题类型——分类解释试题》: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应该让学生认识、熟悉各类考题样式。本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知本模式适用的考场试题样式。 第九课,《议论文是一个理群》:本课时介绍议论文特点之一。议论文的特点是什么,没有一本书深刻论述过,“百度”上根本找不到。不了解议论文,却要写议论文,这实在是先天缺陷。本课程原先设计45分钟课时,第一节第二节课就是《认识议论文》。现在课时短了,只能精简、分散,多少作一些必要的介绍。以后各个单元最后两课都将安排介绍议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 第十课,《议论文有严密结构》:本课时介绍议论文特点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