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时存在孙武子祠庙

 苏迷 2011-04-18
苏州古时存在孙武子祠庙 

发布日期:2010年7月2日   已浏览:437次

    苏州历来建有孙武子的祠庙,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或废圮不存,或湮没无闻。为了弘扬孙子文化,吴中区提出并已着手重建文化性的孙武庙。我们认为,吴中区的这一作法十分及时,很有必要,应大力弘扬。

    而陆振岳先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不惜故意掩抹这一宝贵的文化蕴储,硬行反对孙武庙的重建。理由是苏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孙武庙’”,重建孙庙是“空穴来风”。这一说法无视历史存在的事实,有妄言之嫌。

    苏州历来有孙武子的祠庙,且不止一处。陆振岳在《子虚乌有的古孙武庙》一文中引用范成大《吴郡志•南双庙》一节,轻下结语,说“双庙之一祭祠的对象是英烈王伍员(即伍子胥),没有疑义;之二祭祀的对象是福顺王陈杲仁,隋代人,谥武烈帝。范《志》另存一说,疑为三国孙坚的祠庙。再没有其他的说法。”事实上,盘门南双庙所祀除伍子胥之外的另一人物,不仅有孙坚、陈杲仁,还有“孙武”一说。

    今考证如下。据明初卢熊《苏州府志•祠庙》:“南双庙在盘门内里城之西隅。二庙:左英烈王伍子胥,右福顺王陈杲仁也。建中靖国初知州吴伯举修庙,蔡京撰《记》云,按《图经》一为永昌武大王,一为福顺贤德王。相传为子胥庙,岁时祭享甚盛。或言隋将陈杲仁尝以阴兵助钱氏伐淮南有功,奏封福顺王,使诸庙(地)皆建庙,则所祀杲仁也。其‘永昌’之称不可考矣。今福盛虽有功异代,事迹仆(仅)存。宜正子胥之祀,以承民志。其大略如此。或云果仁庙在常、润间,南唐册为武烈帝。吴孙坚亦谥武昭皇帝,今坚墓去盘门密迩,恐此庙祠坚尔。今考李宗译(谔)《图经》云,庙在吴县西南四里,一为安邦武大王,一为福盛贤德王。但永昌与安邦两(字)不同。嘉熙元年八月,知府王遂改福顺王归常州,立吴相伍君、汉破虏将军孙君二祠于此,仍为祭伍、孙,双庙谓此。《续志》又云,梁开平四年敕封果仁为福顺王,与吴江曹王同封。永昌,孙武葬里也。吴俗多以名字称,如以子胥为胥王之类。按《越绝书》,武葬巫门外,去县十里,今永昌去县非十里,宜证诸洽闻者。”

    很显然,卢《志》中对“永昌武大王”作了考证,依吴地风俗,以人的名字称王,伍子胥被称作胥王(至今犹然),因而“武大王”当是孙武,且孙武葬于永昌,故称“永昌武大王”。卢熊所疑仅是“越绝书”上所说的永昌与今永昌离城的距离有所不同而已,并没有否定永昌武大王就是孙武的说法。

    盘门双庙,在宋时已经“荒陊”,“自昔相传,皆以为伍子胥庙。岁时祭享甚盛,杂然同辞,莫可夺也。”(范成大《吴郡志•祠庙》)而能与伍子胥相配的,只有孙武其人。孙武由伍子胥的七次力荐进于吴王阖闾。“吴王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被用为将,与伍子胥齐名而列,在西破强楚,北威齐、晋中立下战功。因而吴地人民建庙祭祀伍、孙二人,当在情理之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使“永昌之称,杳邈不可稽考”、“武氏名字功德,阙然堙没”(范成大《吴郡志•祠庙》引蔡京《记》)。元末明初人卢熊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考析探求,而提出永昌武大王即是孙武之说。因此,古有孙武庙,不是穿凿附会,而是有据可寻。清朝大学问家、精通文字音训之学的孙星衍,曾至雍仓(永昌)寻孙武之墓,对孙墓碑记的佚失与武成王(孙武)庙的废湮表示深深的感叹。(见《桐桥倚棹录》卷四),这说明双庙所祀人物之一为孙武;或另有一孙武庙,至孙星衍的乾隆时代已湮没了。

    苏州在古代另有孙武子祠。“祠”与“庙”,在很多场合,意义相同。祠即祠堂,为祭祀的场所。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德序外传记》:“为之立祠,垂之来世,传之万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吏民亲事,皆祭亚父于居巢厅上,后更造祠于郭东,至今祠之。”从《水经注》之文,可知前一祠字为名词,作“祭祀的庙堂”解,后一祠字,为动词,有“奉祭”的含义。庙,亦有“供祀神祖或贤哲的屋舍”之义,也即祭祀的场所。《史记•封禅书》:“作渭五帝庙。”宋高承《事物纪原•庙》):“《轩辕本经》曰:帝升天,臣僚追慕,取几仗立庙,于是普游处皆祠云。”从《事物纪原》,可知“庙”与“祠”两字之义相通。

    苏州古有孙武子祠,一名沪渎侯庙,在虎丘东山浜内,为孙武后裔孙星衍在乾隆年间购得一榭园所改建,立碑塑像,形状巍峨,祭祀孙武及其孙膑。祠成,孙星衍曾作诗云:“我家吴将高绝伦,功成不作霸国臣。《春秋》三传佚名姓,大冢却在吴东门。吴人耕种少闲地,访墓雍仓一舟系。弯环惟见古柏存,遍览平畴失碑记。传家私印不可磨,阖闾冢侧祠巍峨。武成王庙废不举,东南淫祠何其多!君不见乌喙之邻施间喋,内嬖忽然消霸业。西施可惜入宫迟,不付将军教兵法。”诗中对孙武的功业与及时退隐的作风,作了高度赞扬,并记叙了寻找孙武墓的经过与墓圹的现状,有感于孙武庙久废不举,淫祠众多的事实,而奋起筑祠于阖闾墓(虎丘)之旁,以作纪念。祠宇规模壮观,可供人游览瞻仰。清顾新作《孙武子祠》一诗:“一卷兵书动鬼神,济时活国胜儒臣。报功未极当年量,收效常为后世珍。毕竟元机非笔墨,可无遗庙慰荆榛?种花漫近庭前土,恐是吴宫旧美人。”这首诗的主旨,是推崇孙武济时活国的功绩,说时建祠的必要。诗中提到孙武子祠即孙武遗庙,可见“庙”、“祠”之不分。清吴周钤亦有《孙武子祠》诗,诗中点明孙星衍为崇祀始祖而筑祠于虎丘之旁,描叙吴宫教战,伐楚功成的事实,赞扬了孙武功成身退的明智与祠宇花木净尘、当窗清凉来袭,窗外芙渠吐华的优美环境。从这些诗文可见,在清代前期的乾隆年间已有孙武子祠的存在。

    虎丘山还有孙膑之祠。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玉鼎购买虎丘山的放鹤亭旧址建“三仙阁”,由金俊明作记。三仙阁所祀人物计六人,“上奉文昌、吕祖、张仙;下祀寿星、孙膑、冷谦”。(见《吴门表隐》卷十一)把孙武的孙子孙膑与文昌君、吕洞宾等神仙相提并论,作为奉祀的对象,可见孙膑地位之高。由于年久荒圮,至嘉庆三年(1798年)王世陛与王曰桂重建,由王昙作记。三仙祠至今似尚有遗迹可寻。

    从以上的考辨,可知从古以来,苏州就有孙武庙、孙武祠之类的建筑。因此,讲过去“根本没有孙武庙的一点影踪”,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吴中区重建孙武庙,言之有根,行之有据,完全可以建造。这只能增加地方党政的声誉与公信力,为苏州文化争光添彩。退一万步说,即使过去没有孙武的祠庙,今天新造一个,也完全为国家法律政策所允许,不存在“作假”的问题。孙子文化是苏州十分重要的品牌之一,具有世界影响。作为苏州人,有责任捍卫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为了个人的什么,而否定它。否则,有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送给别地的危险。

    (作者: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