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郡文脉之一城三文庙(2)
如今戟门成了文庙的大门。戟门并不是一般的富有人家可以建造的,必须是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才能够在家里或者祭祀场所建造。原本这座门的门厅内均立戟于两侧,用以向来访者显示主人的显赫身份,后来演变成了纯仪仗摆设。孔子被封为致圣先师,自然也就能够在祭祀他的场所之内设立戟门,而一般的富贵家庭至多只能建一座轿厅。文庙戟门是一座明代建造的面阔五间的硬山顶建筑,正中高悬大成门牌匾。左右还各设立耳房掖门,显得相当大气。
过了戟门就是棂星门,棂星门的棂星是一种比较含蓄的引申意思,相当于代表统管文曲等灵星的天镇星,也代表天门。文庙前把棂星门作为正门,也就是把孔子太高到了神一样的级别,在古代,棂星门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矩,也表示了对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无比尊崇吧。同样,祭祀的时候,主祭人从棂星门中间进入,一般官员从西侧门入,如果是皇帝亲自前来,那自然是走最正中的御路啦,那可是主祭都没有资格走的路。
棂星门最早并不象今天这样,遮蔽着戟门到大成殿之间的视线,它曾经耸立在今天的新市路上。粗粗估算一下,从戟门到新市路大约有300米的样子。先看看前人对这300米路的记载“古树参天、纪碑如林,沧浪之水东来而西入学府,中架孔桥,尤见深邃”,是的,当初站在棂星门向内望,绝对就是一种幽深的感觉。如果慢慢内行,再过戟门看到大成殿,完全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可抗拒的神圣感和威严感。如今,先前的古树参天见不到了,这里成了开放式的广场公园;只有在北京国子监还能感受到一丝当年的那种纪碑如林的味道了。棂星门放在戟门之内,也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办法,这样精美、这样庞大的一座棂星门,放在无人看护的大马路上,确实会加速其本体的毁坏。
整个文庙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明代的棂星门了。棂星门和后世所见的木石牌坊都不同,虽然从外形看,像是一座六柱三门四壁的青石坊,但是,单从门看,却像极了宋代流行的乌头。除了冲天柱的盘龙云头外,最有特色的当数中间正门柱头上的日月牌板和云板。柱与柱间的坊额雕的是龙凤等图案;四面青砖壁的贴面上同样没有空闲,做上了浮雕的牡丹等花卉图案。给人一种整体圆润浑厚的感觉,当数精品!
从戟门到大成殿间是一片开阔地,原本两侧应该有庑殿,就类似于以前北京的正阳门到天安门间两侧的千步廊一样。庑殿早已经毁掉了,如今修起了倚墙明廊,并将收藏的很多碑刻砌在墙内加以保护。
开阔地间正中是一条清晰的甬道,两侧虽说没有古树参天的景观,但毕竟还是遗留下了几棵古树。其中一棵八百多年、三棵五百多年的古银杏列为苏州一级古树,另外的一棵近两百年的银杏和三棵一百多年的梓树被列为二级。
大成殿高高地端坐在一个平台上,是文庙当然的正殿,不仅是文庙最大的建筑,还是苏州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的大型宫殿式建筑。这座宽7间进深六间的重檐庑殿顶木构,始建于宋代,当时叫做宣圣殿。到明朝时,苏州知府况钟主持大修,但是其样式却大部保留了宋代的古形制,特别是斗拱和柱础和鸱吻,保留古式最多。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成殿的50根立柱竟然全是楠木原材,这就更加增加了大殿的历史文物价值。
悬于大殿正门檐下的是雍正皇帝御笔“大成殿”门匾。殿名“大成”是取自《孟子》中“孔子之谓集大成”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是将前人学术研究中的精华提炼加工并再加工,从而变成一种使人们尊崇的至高理论的结果,这个汇总提炼再加工直到创新就是后人所说的集大成。在2千多年前,孔子的儒学是一门非常先进的学说,但是后人不知创新、不懂疑古、禁锢其前,再加上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统治,疯狂篡改、断章取义,以至于到后来儒学倒退成一门陈旧的毫无生气的,专为封建卫道士摇旗呐喊的学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大悲哀。
殿内如今是孔子文化展厅,居中是高大的孔子塑像,正中上方悬挂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两边分列代表“礼”的编钟、编磐等乐器。殿内的墙壁上嵌着清代弘扬孔子文化的一百多块石刻,分别刻有孔子的著作、孔子弟子像、圣迹图等。
下一篇将介绍西学和文庙内收藏的珍贵碑刻。
尖兵2008-4-19
文庙随拍
|
|